APP下载

论唐宋诗人品茶场所选择之文化意蕴

2016-03-16谭本龙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

谭本龙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论唐宋诗人品茶场所选择之文化意蕴

谭本龙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唐宋诗人品茶场所的选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士或寄寓山林竹下、泉石之旁、江上月下,在清野、隐逸的环境中感受自然之美,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或托意于寺庙道观、小楼闲轩,在闲适的品茶环境中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思考人生的哲理,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咏茶诗;品茶场所;文化意蕴

酒与茶一向是文人的最爱,关于文人与酒的话题早已有多人作过论述,而对于文人与饮茶的关系却至今论者寥寥。唐代陆羽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提出了一整套的茶学理论,可见那时饮茶风俗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中,唐宋时代的文人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余悦在《中国古代的品茗空间与当代复原——在日本东京演讲提要》指出:为与茶性相投合,古人很喜欢选择泉石之间、松林竹下等野外场所或寺院道观、茶楼闲轩、庭院平台等室内场所。或暮日春阳之中,或朗月清风之下,赏美景品香茶赋妙诗。[1]古人饮茶讲究场所,饮茶场所与茶的品性和文人的心境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余悦在书中只是简单的提及,并未深入分析。本文拟以此为题试做一番探索。

饮茶为了消暑解渴,但又不单如此。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陈藏器首先提出了“茶为百病之药”的观点。诗人李白认为,茶能使人调六合而成美,人饮茶之后,不仅能心情怡愉还能使人肤色娇嫩如花,真乃润泽人生之佳品也。这时,茶便与文化结合在一起了。与文化结合起来,人们便会自觉在意选择饮茶场所。

一、隐逸心态与品茶场所

唐宋诗人室外品茶场所的选择,多是在野泉边、白云下、山林里、钓石旁、月光中、松树下、竹林内的寺院道观、小楼闲轩、陋房茶舍、庭院平台。仔细考察品味这些品茶场所,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清寒幽寂”的消极意义,透露出淡淡的悲凉色彩,将诗人对现实的体悟表达尽净。

自古以来,士人坚守人格操守与审美情趣者多郁郁寡欢。考察唐宋著名咏茶诗人,不管是贵为刑部尚书的白居易,还是只做过几任小官的陆游,能一帆风顺安然无恙地读书应举出仕平步青云者几乎没有。生活的贫病与艰辛、官场的凶险与蹭蹬、壮志的凌云与难酬,都使得他们或多或少或隐或显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复杂的隐逸心态。他们或“大隐隐朝市”,或“小隐入丘樊”,或“中隐”“留司官”,然而,几乎所有诗人都用茶或酒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悲苦, 因为茶与酒比,其性之味最能润泽人的行为品性。白居易的《山路偶兴》:

提笼复携榼,遇胜时停泊。泉憩茶数瓯,岚行酒一酌。

独吟还独啸,此兴殊未恶。假使在城时,终年有何乐。[2]①

诗人在野外山路上,以茶酒助排遣,独自低声吟诗,独自放声高唱,表达自己追求恬静远离喧嚣的心态。陆龟蒙《煮茶》云: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诗中虽未提一个茶字,却描绘出下雪后作者在松树下小坐并用树上雪煮茶的情形。在现实里,诗人四处碰壁,于是将自己融入雪后松间的品茶场所,享受着茶的乐趣,将厌恶仕途轩冕、高傲于尘俗之外的心境在雪后清汾野逸的茶诗中吟咏出来。其另一首诗《茶舍》:

旋取山上材,驾为山下屋。门因水势斜,壁任岩隈曲。

朝随鸟俱散,暮与云同宿。不惮采掇劳,只忧官未足。

在山脚搭一陋屋为茶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由如林中鸟儿、天上白云。虽然此茶室很简单却让诗人觉得很满足快乐,这个品茶场所让诗人降低了对物质的需求,让诗人感到精神的充实。最后一句“只忧官未足”,用反语深刻地表现了如果一味沉迷于仕途功名,哪会有这种辛苦但快乐着的生活。从另一角度看,也说明诗人对现实功名的追求不遂心愿,感觉倒不如过这种隐士般的生活更为逍遥自在。皮日休《茶中杂咏·茶舍》:

阳崖枕白屋,几口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蒸紫蕨。

乃翁研茗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

这个茶舍建在田园之中,白屋、柴扉、山月,简单的茶舍让人们于繁华喧嚣中享有片刻的宁静与闲淡,茶所的简单也恰好衬托出茶的清香,与生命的体悟融为一体。[2]190李中的《宿青溪米处士幽居》诗:

寄宿溪光里,夜凉高士家。养风窗外竹,叫月水中蛙。

静虑同搜句,清神旋煮茶。唯忧晓鸡唱,尘里事如麻。[4]②

诗人在高士家中的庭院内,月光照耀,煮起茶品起茶来,抛掉一切尘俗杂事,享受着不可多得的幽居生活。正因为诗人对米处士有“养风窗外竹,叫月水中蛙”这种幽居之所特别羡慕,所以很害怕鸡鸣天亮而回到“事如麻”的现实世界。这也间接展现出诗人对自己现在生活的抗拒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选择野泉竹林、陋房茶舍等这些带有一定“消极”意义的处所,品茶时流露出的忧郁、苦闷心理和场所的悲凉色彩,固然反映了一些诗人消极避世、只求苟安的颓废心态,但大多数诗人的精神内核仍然是积极的,因为他们没有忽视对自身主体意识的提升和对人格修养的关注。如陆游《雪后煎茶》:

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

雪被视为圣洁之物,茶亦如此,诗人一生亦是如此。诗人写雪后自己带上茶灶在野外烹茶品茶,用雪水煮茶,把自己与这雪水茶水都融在这品茶空间,也象征诗人自己在此自然中超脱自己,似乎一切事情都与自己无关。其《夜汲井水煮茶》诗亦云:“病起罢观书,袖手清夜永。四邻悄无语,灯火正凄冷。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诗人把雪夜烹茶看成是“不枉人间住百年”的快事,把此诗清夜汲水煮茶当成“病起罢观书”后的闲事,这看似文人在追求一种自得其乐的雅致生活,然而它其实是激愤之词。诗人至死都还铭记“但悲不见九州同”,哪有什么闲情去过品茶赋诗这种看似逍遥清闲的生活。陆游的主体意识,正是在这“一毫无复关心事”的苦闷和忧郁中绽放出了绚丽的色彩。

二、品茶场所之天人合一

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将自我生命整体地投入到艺术的创作之中,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体验“包含有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与这个特定生命的整体的关联”[5]。中国古代诗人特别是唐宋诗人,性爱山水,他们在品茶时,往往将郁积于胸中的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寄托于与饮茶场所密切相关的自然山水之中,在闲适地品茶的亲身体验中,将自己融入自然,以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如唐代僧人灵一的诗《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

虽寥寥数语,却意境空灵。灵一禅师与信徒元居士选择野泉边、白云下,生烟火,煮香茶,在远离尘世喧扰的青山绿水间饮茶论道,将野外饮茶场所的环境描写得酣畅淋漓而又引人入胜,传达出中晚唐文人的清幽情怀。山水之间,似乎万物都有情感,小船也不忍离去,好像专门为此而停在清潭边,聆听禅师讲道说法。僧人居士与野泉烟火、白云青山、岩下小船、清溪流水的品茶场所,浑然一体,空灵清新。

品茶的乐趣在于茶更在于境,只有在秀美朴素的风景和清雅别致的气氛中,诗人才能自然随性地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江上月下泉石之旁是就最具茶境之趣的地方,在此对着朗月品茶,伴着清风赋诗,不仅品茶的外部环境宁静自然,就连诗人内心也会变得恬淡随性。苏轼在其诗《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诗人一生遭到一贬再贬,对现实政治早已心如死灰,但他却能以一种放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来对待生活。即使被贬至蛮荒之地,也认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把僻远之地当成是平生难得一次的壮游,对自然山水表现了无比的挚爱。其《汲江煎茶》云: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明净的月光照在江水之上,诗人亲自在江中取水,临江煮茶,体验着生活的乐趣:以活火煮活水,一切取材都来自于诗人热爱的大自然中,大瓢舀起水中的月亮,把这月光之水装进瓮中;再用小杓把水倒进瓶中,似乎有一种分江的快意。[3]189诗人与江流钓石、明月江水、荒城更声等这些饮茶场所交相浑融,天人合一,构成了一幅悠然自得的江月烹茶图。

“生态的审美……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6]茶诗中野外场所的选择,体现了诗人希望与自然无间契合,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这是历代文人对品茶境界的至高追求。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虽是写饮茶给人带来的奇妙功效,但它的重点也在于向人们昭示茶道可使人保持纯真本性,抛却俗世烦恼,达到一种天人合一,恬淡超升的境界。苏轼《道者院池上作》:

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

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归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

在野外,诗人和朋友们凑在一起喝茶聊天,吟诗赋词。从诗之后四句可以看出,诗人虽然满腹心事――甘茶不能使之喜上眉梢,归途显得更加萧瑟。但诗人却能通过对小池幽井、清风荷叶、细雨鱼儿等意象构成的品茶场所,创造出了一个十分惬意与安然环境,使品茶人与品茶场所达到无间契合。也只有在这种无间契合的意境里,诗人才得到些许的慰藉。

三、品茶场所与人生感悟

唐宋诗人品茶,不仅喜欢在山林泉石的野外,也喜欢在亭台阁榭的室内。他们或邀三五好友于寺院道观,或聚七八文士于小楼闲轩,饮酒品茶,畅谈人生。或群饮,或对啜,或独酌。群饮时于活泼畅怀中分享茶趣,由茶及理;对啜时于倾心交谈中体味茶情,由己及彼;独酌时于孤独寂寞中品味茶韵,由茶及己。他们在政治上的追求遭受挫折后,往往会以一种孤高绝俗的心态,退而追求一种恬淡宁静、超凡脱俗的生活,趋向平淡清幽的审美情趣。[6]这种心态与生活追求与“清寒幽寂”的山林竹下、寺院道观、陋房茶舍等客观环境一拍即合。同时,自从佛道在唐宋大地流行以来,参禅悟道已逐渐融入了文人的日常生活,他们虽多不直接参佛入道,但在寺院道观中饮茶时,耳濡目染,禅宗及道家思想对他们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们沉浸在一种“禅茶一味”、“至静无求”的境界中,并深刻地反映到了他们咏茶诗的创作之中。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意在言外,诗人到体悟人生哲学,借茶言志,要品到“极品香茶”,须是“眠云跂石人”,含意深远。钱起《与赵茗茶宴》: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虽然这首诗写于茶宴之中,但更突出地表达了野外山林竹下蝉声影斜的品茶空间,道出了茶禅一味的深层意境:人们不仅可以品尝比仙酒还要美妙的紫笋贡茶,还可以在自然山水的幽静清雅环境之中,抛开浮华,“尘心洗尽”,得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诗人选择僧院作为品茶场所,在菊花盛开的美好时节,作者与佳友共度重阳,一反常规不饮酒作乐。在诗人眼里,泛酒为流俗,茶香才高洁,品茶的高洁与诗人品行之高洁等到辩证的统一。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径。疏香牙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西陵道士在山洞里饮茶时还读着道家经典《黄庭经》,使自己的精神更加接近仙界。在诗的开头就道出了道观中石脉愁草、春江井水、山月松影等周围环境的描写,衬托出了道观品茶场所的玄妙幽静之美。对西陵道士安贫乐道乐天知命,静静地享受人生的乐趣,表现出了极大的羡慕。末句“更觉鹤心通杳冥”所表现的“至静无求”的哲理思辨是显而易见的。北宋蔡襄的《即惠山煮茶》云:

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

鲜香筯下云,甘滑杯中露。当能变俗骨,岂特湔尘虑。

诗中写蔡襄独自一人前往惠山泉旁煮茶,茶味甘滑,一人独饮,自得其乐,既消除了庸俗之事,又洗去了世俗之念。品惠山泉煮的香茶,能让人脱胎换骨,把世俗杂念抛到九霄云外。这与钱起《与赵茗茶宴》中所谓“尘心洗尽”,得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唐宋诗人品茶非常注重环境的选择,对场所的要求极其考究,要么“曲径通幽”的野泉边、山林里,要么“泉江之畔”的寺院道观、陋房茶舍,他们煮一壶香茶,或忘情于山路间,或静坐于松竹下,或携知音在池旁亭内吟诗作对,或邀诤友在江上月下感悟人生。这些品茶场所与茶性最为一致,他们既可以寄情于山水,又能在品茶中忘却尘俗的纷扰,淡化争名夺利之心,视俗世如粪土,乐逍遥于天地,并将自己深邃的人生思考和高洁的人格追求融入其中,在品茶中净化心灵,解脱精神枷锁,思考人生哲理。这些,无不体现着品茶场所的文化意蕴。

注释:

①以下唐诗均出自于《全唐诗》。

②以下宋诗均出自于《全宋诗》。

参考文献:

[1]余悦.中国古代的品茶空间与当代复原——在日本东京演讲提要[EB/J]. 农业考古, 2006(5):98-105.

[2]彭定求.全唐诗[EB/OL].网易云阅读,http://yuedu.163.com/source/ b665fd73-44c2-491d- a941- 9799aae76d45_4?from=onebox&utm_campaign=360onebox&utm_source=so360&utm_medium=search.

[3]王俊暐.古代茶诗的生态审美意蕴[J].农业考古,2010(5).

[4]全宋诗[EB/OL].文学100, http://www.wenxue100.com/book_GuDianShiCiWen/26.thtml

[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00-101.

[6]王诺.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2):18-25.

[7]洪树华.从诗歌看唐宋文人染禅的主导审美心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92-96.

(责任编辑:谭淑娟)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Tea Site Selection of Poet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TAN Ben-long

(Humanities School,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Bijie Guizhou 551700, China)

Abstract:The site selection for drinking tea reflected poets’ efforts to combine with the nature by enjoying the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ies as mountains, woods, brooks, rivers, moons, etc. They enjoyed having tea in a leisure environment such as Taoist temples or a lotus land so that they could search out their spiritual home and think about the philosophy of life, therefore, the tea site was filled with unique cultural implications.

Key words:tea poetry; tea site; cultural im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谭本龙(1972-),男,贵州大方人,副教授,主要研究古代文学和地方文化。

收稿日期:2015-08-15

文章编号:1673-2103(2016)01-0044-04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词曲用韵的共生性特征探析
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
论诗歌中的悖论语言及其文化意蕴
晚清铁路论争中的文化意蕴
中国梦的文化意蕴
宋夏丧葬文书档案比较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