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启示

2016-03-16余世建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

余世建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3)



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启示

余世建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3)

文章为厘清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技术难题,解决现实社会日益严重的技术伦理问题,建构现代技术德性规范体系,通过探寻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得出其理论价值,为解决现代社会技术难题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和文化资源,对全球化、高技术时代,协调技术与经济发展、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伦理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启示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已某种善为目的。”[1]“建筑术是一种技艺,是一种与制作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品质。如果没有与制作相关的品质,就没有技艺;如果没有技艺,也就没有这种品质。所以,技艺和与真实的制作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品质是一回事。”[1]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是蕴含技术或者技艺中的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价值取向,进而体现了人的存在方式的道德品性。最终目的是指导人们如何生活的更好,如何在实践的层面上做出有利于社会整体的行为,最终体现人的存在方式的道德品性。

一、技术德性思想在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著作中对技术德性及其影响均有论述,该思想是亚里士多德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由于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技术发展水平较低,技术的特性尚未充分显现,因此,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和认识的片面性在所难免。

1.技术德性思想在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地位

首先,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政治学》《物理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作中有许多关于技术德性的论述。在《形而上学》的第九卷中谈到:“一切技术,也就是创制科学都是潜能,因为它们是变化的本原,在他物之中,或作为他物。”[2]论述了技术的生成本质。《政治学》中谈到:“就技术作业而论,当然以坚守本业为贵,而恒心恒业的愿望要是也适用于政治,那么,就可以让某些人好像鞋匠的终身不离线革,木工的终身不离斧子那样,终身作为统治者从事治理工作。可是,由于全体公民都天赋有平等的地位,政治上这种恒业就不可能施行,而且根据公正的原则——无论从政是一件好事或是一件坏事——正也应该让全体公民参与政治。”[3]这表明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不同于政治。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说:“一般地说,技术活动完成自然所不能实现的东西”,“自然按其本性不会自动生产铜像,同样也不会凑巧就生成一张让人舒适睡眠的床”。所以,人们需要技艺以实现自己的欲望和诉求。[4]亚里士多德又说:“我们的生活不是依靠任何其他东西,而是靠灵魂”,“而德性就在灵魂中。”[5]正是由于灵魂的德性,我们才生活得美好。因此,技术德性思想是亚里士多德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研究者要反复研读,汲取精华为当下服务。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技术德性思想蕴含很多真知灼见。不论是用于生产领域的技能和技巧,从而生产制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或单纯依靠自然无法生成的东西,还是指辩论术、修辞术中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关于技术或技艺看似模仿自然又不一定是合乎自然的认识等等,均为非常重要的哲学伦理思想,可以说,在当时亚里士多德的技术德性思想中已经包含着许多闪耀着伦理智慧的思想,比如我们不但需要技术为我们服务,同时应该尽最大努力降低技术的负面效应,发挥技术的正面德性,体现人的存在方式的道德品性,以求得社会之可持续发展。

最后,亚里士多德的技术德性思想是技术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理论,为后来技术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文化资源。亚里士多德不但根据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和质料因等四因说思想来研究技术德性,而且结合其所处的时代技术发展和技术制作实践不断发展其技术德性思想。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深入地钻研了亚里士多德的技术制作思想,区分了“运动”“自然”“技艺”“理性”“潜能”“生产”等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技术进行了哲学的追问。对于我们认识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其对人类影响的正负效应,具有深刻的启迪。

亚里士多德对哲学包括技术德性思想的影响,黑格尔作了如下概括:亚里士多德在“许多世纪以来乃是一切哲学家的老师,但却从没有一个哲学家曾被完全没有思想的传统这样多的歪曲过,这些关于他的哲学的传统说法,过去一直被保留着”。[6]这恰恰从辩证的角度说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包括技术德性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的局限性

汉斯·尤纳斯在其《责任原理》前言中所说的“普罗米修斯终于摆脱了锁链:科学使它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经济赋予它永不停息的推动力。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正在呼唤一种能够通过自愿节制而使其权力不会导致人类灾难的伦理。现代技术所带来的福音已经走向其反面,已经成为灾难。”[7](P234)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道德无法调控的局面,这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技术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主要是以一种特殊的能力、方法和形式存在的,指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用于生产领域的技能和技巧,从而生产制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或单纯依靠自然无法生成的东西,如建房子、铸铁、冶金等,这些效果是自然界无法独立达到的,相反,雾、雨、雷、电,万物生长就不能称之为技术。其二是指辩论术、修辞术中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在这些领域中,亚里士多德表现卓越,令人刮目相看,亚里士多德说,“每一种技艺之所以做好它的工作,就在于选择居间者,并以它为标准来衡量其作品。”[8](P21)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根本上说是对生活的模仿。当然,模仿技巧的掌握和运用程度直接决定了文学艺术水平的高低。如掌握到“居间”即适中的程度,便可产生最美好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因为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演说家、辩论家很受推崇,亚里士多德为了掌握这种语言技巧,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与修辞学相关的知识。他还第一次把内容和形式区别开来,并且把思维的形式单独提取出来,总结出思维的技巧,使其成为逻辑学的开山鼻祖。

不容忽视的是,工具、设备等技术的物化形式,被我们视为技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却被严重的忽视了。侧面反映了古希腊时期重视知识理性,忽视具体实践的思想特征。

亚里士多德十分注重技术德性的研究。纵观亚里士多德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人物所留下来的著作发现:他为了探究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不惜跋山涉水;为了弄明白生物体的构造,亲自动手解剖动植物。但是归根究底,亚里士多德只能被称为伟大的理论家,而不能被称为实践家。他没有摆脱时代的局限,和同时代的智者们一样,为探寻万物的终极真理而不懈努力。但是与之相矛盾的是亚里士多德较为轻视技术的社会地位,认为技术只为普通群众或者重视实利的普通老百姓所关注,难登大雅之堂,智者们根本不必也没有必要关心。这与其老师柏拉图的相关思想一致。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所唯一寻找的实在是理念,而不是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物体。实际上,这正是亚里士多德所处时代——古希腊社会技术所处地位的真实写照。正如F·拉普所指出的那样,“除了具体的历史情况以外,这还跟西方哲学注重理论的传统有关。人们曾认为技术就是手艺,至多不过是科学发现的应用,是知识贫乏的活动,不值得哲学来研究。由于哲学从一开始就被规定为只同理论思维和人们无法改变的观念领域有关,它就必然与被认为是以真理的技术诀窍为基础的任何实践活动、技术活动相对立。”[9]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的社会地位是由其所处时代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和其时代主导思想的局限性造成的。

二、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的当代启示

虽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技术德性思想距今有两千多年,但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面对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我们重温亚里士多德的技术德性思想,通过有技术的人的道德选择获知人的存在方式的道德品性,汲取思想和文化资源,为社会服务。

1.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的理论价值

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的生成潜能具有理性的品质,但是自然潜能则是非理性的,二者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些有理性的潜能,每一种都具有相反的结果,而非理性的潜能每种只有一种结果。例如加热的结果只能是热,而医术既可造成疾病,也可造成健康。”[2]亚里士多德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人类的技术存在方式隐含着某些危险因素。即对人类来说,运用技术的结果既能给我们带来幸福,也可能带来危害。“凡是就能够而言的,自身也能相反。我们说能够健康,这同时也能够生病。同一种潜能,既可以是健康的,也可以是疾病的,是静止也可以是运动,既是建造房屋的,也可是拆毁房屋的,房屋既是被建造的,也可是被拆毁的。”[2]20世纪以来,人类运用技术带来的危险已经暴露无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当代人类应该如何规避技术的风险,从而最终展现技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德性呢?亚里士多德指出技术的双重效应。例如疾病和健康,“在两者中必然有一个是善良的,而就可能来说则两者都可能或两者都不可能。所以实现当然更加善良。在那些邪恶的事情上,目的和实现必然比潜能更坏”。[2]技术作为一种潜能,其实现既能造福人类,亦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此乃技术德性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而在构建当代技术德性过程中,我们应当引导技术向造福人类、充分发挥其正效应的方向前进。如何实现呢?“这里必然有某种其他什么在占优势。我说这就是欲求和选择。两者之中不论欲求对哪个占了优势,都要做这件事,当可能已经具备又遇有适当承受者的时候。所以,一切理性的可能都必然要去做,只要所欲求的对象具备应具备的潜能。”[2]综上可知,技术所产生的后果究竟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害?从根本上说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掌握和运用技术的人的德性——技术德性。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就讨论技术德性的核心问题——技术与善的关系问题,并提出掌握技术的人应该具有向善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因为亚里士多德实际上已经意识到技术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做了极为深刻的探究。因而,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对当代如何发展技术尤其是高技术,以促进人—自然—社会健康、可持续、稳定而和谐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亚里士多德说:“使后来的事物成为真的原因就是最高的真。”[2]技术实际上是实体的本原,具体地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是一种生成,它的对象是那些可以改变的事物,就是让人们去思考某些可能的东西如何生成。简言之,技术就是把非当下的事物带到当下,使被遮蔽的事物显现出来,当然,必须考虑德性的具体作用和相关影响,从而更好地发挥技术之效能,发现真理。海德格尔认为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τε’χνη是一种α’ληθεν’ειν(解蔽)方式。它揭示那种并非自己产出自己并且尚不眼前现有的东西,后者因而能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地表现出来。”[10]告诉我们虽然亚里士多德是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家,但其著作中所蕴涵的技术德性思想仍然对当代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黑格尔曾这样说道:“我们必须认为,唯有当思想不去追寻别的东西而只是以它自己——也就是最高尚的东西——为思考对象时,即当它寻求并发现它自身时,那才是它的最优秀的活动。”[6]

在现代社会,重温亚里士多德的技术德性思想,有助于人们注重技术德性的构建,在进行技术发明和运用技术时自觉遵守技术德性的要求,摆脱技术的伦理困境。

2.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对于建构现代技术德性规范体系的启示

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运用,产生诸多的伦理问题和技术伦理困境。比如,食品添加剂的发明和使用,食品安全随之提上议事日程;人类利用技术不断地开采大自然的资源、能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随之,沙尘暴、水土流失、臭氧层空洞、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食物链被人为地破坏等显现。因此,人类意识到不能再对大自然进行一意孤行的、无休止地掠夺式开采,人类运用技术的根本任务并不仅仅在于“实践一种最高的善,而在于阻止一种最大的恶”;①也不仅仅在于“实现人类的幸福、完善与正义,而在于保护拯救面临着威胁的受害人”。②要求我们注重技术德性规范体系的构建,树立责任意识,通过人类自律达到对大自然负责,保护大自然,进而对自己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首先,在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运用过程中,以亚里士多德技术德性思想为借鉴,构建技术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伦理关系,进而达到技术—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人们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适度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不能采用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开采自然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状态,不能忽视自然界的权利,应该尊重大自然,在享用大自然馈赠的同时,履行对大自然的保护义务。虽然大自然不是人,但是其同样拥有生存的权利。不能只顾自己的享受而忽视大自然的权利。充分发挥道德对技术的匡正作用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公平不但包括代内公平,更重要的是代际公平。当然代际公平的实现必须以代内公平为前提,即当代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使子孙后代和自己机会均等,不能毫无节制地占有掠夺后代人享用同等消费机会的权利,我们不但要从当代人、当代社会角度去看待社会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兼顾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人们只有在现代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运用过程中,构建并履行技术德性规范体系,才能达到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现代技术的负效应才能得以控制,其造福人类的正效应才得以彰显。因为技术不仅是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式,更是人—社会—自然和谐的中介环节。因而技术的发展须以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

其次,就技术活动主体(个体和组织包括企业等)而言,应自觉履行技术德性规范,对技术运作过程担负起应有的伦理责任。因为在现代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愈发明显,不良后果不断涌现。需要技术活动主体具有更自觉的伦理责任意识,以规范其技术发明和技术成果运用。注重技术发明和技术成果运用的风险性及其规避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后果,使得现代技术为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服务,为人—社会—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须注重技术活动主体技术德性意识的培养。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技术正效应和负效应也是如影随形,技术及其成果一旦被误用或滥用,必将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注重技术活动主体技术德性意识的培养,要求技术活动主体认识到技术发明和技术成果运用存在利害关系。诚然,技术的伦理责任由多种因素构成,不能仅仅把责任归结为技术活动主体,但是作为技术活动主体其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应该担负起相关的技术伦理责任。因为技术由他们掌握,和其他社会成员相比,他们最有可能预见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例如,新药的临床应用、“试管婴儿”的诞生……意味着技术活动主体对生命的伦理责任更大。由于人的认识是处于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过程,永无止境,迄今为止,很多规律还未被我们所发现,如果盲目的运用技术极有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基于此,技术活动主体具有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

最后,构建技术德性规范运作的监督和相应惩戒机制,使技术活动主体行为受到技术德性规范机制的约束和监督。因为运用技术是复杂的过程,技术德性规范机制对技术的发明、扩展、运用有监督作用,对于技术活动主体行为符合技术德性规范要求,给予强化和奖励,不符合则给予纠正和相应惩戒。与此同时,还应指出,符合技术德性的行为,不但是服从外在的技术德性规范和接受相关的机制监督与惩戒的行为,而且是能够坚持德性自律的行为。只有把道德的他律和自律统一起来,才能让技术德性为生产和生活发挥引领作用,让现代技术向着造福人类、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突飞猛进,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现代化成果,我们在享受技术大餐的同时,社会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技术负面效应凸显。时常出现人类对技术使用不当,管理不完善,人为技术事故频发等现象,社会主体道德品性降低。特别是现代技术手段具有高效率、大功率、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所以每一次技术事故的发生都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应该唤起沉睡的思想,运用道德去理解沉思中技术的本质,进而理解技术的真正危险。同时,也意识到技术文明发展到今天何以生长出自我解构的因素,此乃拯救技术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社会成员的技术德性意识,回到几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去找寻拯救人类的思想精髓,以应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技术困境,通过蕴含技术的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价值取向,最终体现人类存在方式的道德品性。

注释:

①参见纳斯《责任之原则——工业技术文明之伦理的一种尝试》,1976年。

②参见库尔曼《责任原则对交谈伦理》,1994年。

[1]亚里士多德.廖申白.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亚里士多德.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亚里士多德.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李文潮.德国技术哲学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8]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德〕F·拉普.刘武,等.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0]〔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思 动

Aristotle’s Technology Moral:Historical Status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YU Shi-jian

(Anq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Anqing 246003,China)

This study aims to sort out technological problems in modern society,solve technological and ethical problems and construct a standard system for modern technology moral. The analysis of Aristotle’s theory of technology moral in terms of its historical status and limitation will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e and cultural resource,which may provide ideas for globalization and high technology time. This may adjust the eth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technology and human—society—nature.

Aristotle;technology virtue;enlightenment

2016-02-29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立项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zzgjh1-2016-32;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项目编号:Szzgjh1-2-2016-30。

余世建(1983-),男,安徽滁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科技伦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04—5856(2016)11—0009—05

B50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1.003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