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人本:人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具体进路

2016-03-16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郭 涛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回归人本:人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具体进路

郭 涛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抵御各类错误思想和社会思潮,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核心指导地位的重要途径。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把尊重人的主体存在,满足人的实践需求作为首要内容。面对当前信仰教育弱化和不足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当在教育指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本性和实践性的伟大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创立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和同化力,并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伟大的实践性,成为精神信仰、社会运动和历史变革等领域的指导性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把成为“完整的人”作为人的发展的终极指向,为社会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社会政治形势日益复杂,各种社会信仰、社会学说、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社会整体信仰的分化和核心信仰的缺失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为指导,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已经成为巩固国民信仰体系、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必然和最终指向。

一、信仰: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在维度

(一)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复杂性是信仰发生的逻辑起点

信仰,无论是对外部的世界观察和理解,还是对自我精神的塑造与提升,都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黑格尔在《美学》中最早从艺术哲学的视角提出关于人类认知和掌握世界的方式,并把这种方式分为感性认识和和理性认识两类。马克思在充分吸收黑格尔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方式进行了更为科学的阐释。他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1]。从马克思的理论阐述来看,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复杂的、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整体思辨”“艺术审视”“宗教观念”和“实践—精神”等四种基本形态。随着人们对马克思关于人类认知和掌握世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近些年来,也有不同学者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深化,如许征帆教授把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方式划分为实践、宗教、艺术和理论四个部分[2]。

人类认知和掌握世界的复杂性源于两个层面的问题:一种是外部客观世界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一种是人类观察外部客观世界和反观主观精神世界的不确定性。当然,已经被人类认知和掌握的事物,人们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解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探寻其运用的规律。而那些尚未掌握或暂时无法被人类认知和掌握的事物,人们只能靠特殊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那么信仰的、宗教的方式便是最常见的特殊的方式。正如周恩来所讲,“只要人们还有一些不能从思想上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会有宗教信仰现象。有的信仰具有宗教形式,有的信仰没有宗教形式”[3]。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信仰与宗教的关系纠缠不清,认为但凡信仰都是宗教的或具有宗教性质的,这种认识所具有的偏狭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认为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和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人类在其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有限的历史条件下,对暂时无法触及到的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中间空白地带的理解和把握。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无穷尽性,决定了这一空白地带必将长期存在,那么信仰也必将长期存在。因此,开展信仰教育就是使人们科学认识未知世界的无穷性、复杂性和掌握认识未知世界的科学方法。

(二)人的精神需求的多样性是信仰发展的实现基础

精神需求的多样性是人的精神属性的内在规定。马克思主义人学观认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的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社群属性和精神属性,而这三个属性中以精神属性最为特殊,它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核心标志之一。恩格斯认为:“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4]281。作为“最高产物”的人的精神属性植根于自然属性和社群属性,同时又高于这两种属性。它是统摄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精神信仰活动的最高统帅。正是因为人类独具了这种属性,才使得人类成为具有能动性、思辩性、超越性和创造性。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存在。

精神需求是人类在自然需求、物质需求、社会需求基础上产生的更高层次的自身需求,主要表现在人类对信仰、道德、伦理、审美、归属等内在精神生活的追求。按照层次划分,精神需求大致有四种基本类型,即精神满足的需求、精神消费的需求、精神愉悦的需求和精神升华的需求。无论是哪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都充分说明了人是一种精神存在,体现了人的精神世界需求的多样性、能动性和自觉超越性的基本特征。精神需求的多样性是指,由于文化、民族、地域、家庭、受教育背景等差异,人们对信仰、道德伦理、生存方式等体认与追求也有高下不同的区别。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5]正是这种需求的无限性和广泛性使得人不断为了满足需求而不懈追求。精神需求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对于自身精神需要有着独立的自我意识,并能够自觉能动地判断、选取、改造精神需要的内容、层次和质量。精神需求的自觉超越性是指,人的历史性和超越性直接决定了人的精神需求的自觉超越性。与物质、社会和人身需求相比,人的精神需求可以超越现有条件,而表现为长远的理想和信念。

“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6]。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看来,包括信仰在内的一切精神需求都是人的本质要求,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断改造内心世界以适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那么,开展信仰教育就是要探索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帮助人们科学认识精神世界的实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升人们生活品质。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中关于人的精神需求多样性的科学论述不仅为信仰教育的合理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信仰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效能提升指明了道路。

二、多向性矛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隐忧

(一)一元与多元的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和激烈变革,使人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精神追求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到精神层面上讲就是信仰的多元化。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而言,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三种社会现实不容忽视:其一,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还相当普遍,并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其二,各种非科学性民间社会信仰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农村和城市边缘地带还有相当的市场;其三,各种封建迷信组织在民间多有存在,活动范围呈扩大趋势。这种多元化信仰结构的冲突与矛盾,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宗教信仰在教义理论和实践层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毕竟与科学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背道而驰。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对宗教的本质和作用的认识是清醒而坚定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7]。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的本质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虚幻的非真实的反映,它的存在是由于人间力量的作用,即社会压迫或自然压迫的结果。但为什么宗教信仰教育还能生效并使人产生不可摆脱的精神依赖?恩格斯认为:“宗教一旦形成,总要包含某些传统的材料,因为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但是,这些材料所发生的变化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4]312这里恩格斯认为宗教信仰之所以还有市场,还不能在短时间能消除,是因其中包含了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传统材料”——经济关系。与宗教信仰相比,各种形式的民间信仰和封建迷信满足人们需要的“传统材料”更加直接,那就是人们的精神安全。它们通过散布有神论,宣扬鬼神、精灵、命运、风水、灾难等,扩大精神危机宣传,强化精神危机教育,来实现对人的精神控制,这些学说教育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地域知识层次较低的群体中较为容易地得到认可和信奉。在当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与之博奕必然困难重重。

(二)学理与心理的矛盾

信仰是主体对某种学说、主义或理论的极度信服和遵从,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的一种精神意识状态[9]。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在多元社会意识中竞争产生,并经社会实践证明了的最符合人类精神本质和价值追求,最符合社会生产发展需要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依据的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学理结构、语言体系以及传播渠道、效能评价等原因的存在,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学理的科学性与心理接受趋弱性的结构性矛盾。

造成这种矛盾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科学严谨性加剧了普通民众的接受难度,难以形成共鸣。信仰是人类的高层次精神活动,它的基本运行逻辑是“懂-信-实践”。因此,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首要前提是主体的主动性接纳。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严密的逻辑结构、科学的学理论断、严谨的表述方式等,尤其是其较强的政治指向性,并不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难以形成心理认同。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性特点难以为一般民众提供信念支撑。任何信仰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强有力信念支撑的基础之上,而信念的确立也必然是一个复杂思想升华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来看,人作为主体性存在,首先是个体的、现实的存在,只有个体的实现欲求得到基本满足才能建构更高层次的精神信念。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质是客观实践性,它把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等终极关怀作为立论目标,并不是把重点放在解决个体精神需要上。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实践性是其科学性的集中体现,但它却对一般民众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了巨大的现实难题。其三,共产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的长远性难以使一般民众确立虔诚信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崇高的科学的理想目标。然而共产主义社会实践的艰巨性和实现的长远性是一般民众很难接受的。从接受心理讲,当个体价值实现距离社会价值实现较远时,个体较难认可社会价值,更谈不上信奉或信仰。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理层面的科学性并不能代替个体在价值追求层面的现实性。因而,当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摇摆不定时,其他社会学说占据心理空间的可能性便无形中增加了。

(三)教育与实践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公共价值信仰和政治信仰,并不是信仰主体自觉、主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以一贯之的教育引导和不断满足主体的实践需求有机结合的结果。“信仰的确立是社会对个人进行信仰教育的过程,也是个人社会化过程”[9]。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当前唯一具有普遍性思想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对民众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是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也是经过对各种社会理论和信仰体系进行反复甄别、比较、选择的结果。

信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接受主体确立信仰。如何确立信仰,皮尔士提出了四个方法,即固执的方法、权威的方法、先验的方法和科学的方法[9]。而其中科学的方法就是实践,即接受主体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认识、深化、坚定自已的信仰取向。马克思主义信仰天然地具有社会实践性,这是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实践性是高度一致的。然而,学理上的可能性并不能代替实践上的可行性。其一,外部环境滋扰接受主体的信仰实践。当下各种社会信仰体系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核心地位和教育效能,也对接受主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带来了风险。其二,接受主体实践机会的缺乏。从途径上看,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与政治实践、哲学思辩结合起来才能显现其伟大的现实生命力,但是多数民众并不具备严密的哲学思辨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有机会参与到政治生活和实践中来,这就使得普遍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乏应有的实践机会。其三,接受主体实践的无序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系统的、科学的信仰体系,并非杂乱无序。但接受主体的实践具有自发性、随意性和无序性,无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进行完整的实践和体验。

三、回归人本:人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具体进路

(一)信仰教育应尊重人的主体性存在

信仰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信仰教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虽然每一种信仰教育的内容、目标、途径等各有侧重,但其核心指向都是作为“客观存在物”的人,即是要通过不同的信仰理论和实践塑造不同形态的人。作为精神世界中最为神密、最为复杂的信仰如何体现人的主体性存在,是解决包括信仰教育在内的一切信仰问题的关键。

信仰教育要区分人在不同信仰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即明确谁是主体的问题。相对于政治信仰、文化信仰、社会信仰、科学信仰而言,宗教信仰应该是最复杂、最难解构的一种信仰体系。宗教信仰并不是把人而是把“神”放在最为核心的地位上,突出“神”在宗教信仰中的至高无上性。把信仰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是确立人在信仰中主体地位的根本前提。马克思指出:“无神论是对神的否定,并且正是通过这种否定而设立人的存在。”[10]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人学彻底抛弃了神学主体论,把人从错综复杂的宗教信仰和迷信信仰中解放出来,明确了人在信仰体系中的至高无上性。因此,信仰教育理应依据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理论基础和批判武器。

信仰教育要尊重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价值。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的主体性地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人类在充分发挥自身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行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精神信仰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作为外部世界在人的主观世界的反映,必然要体现人的主体价值。从功用上讲,信仰不仅是要承认人的主体性存在,而且还要人作为主体性存在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信仰规则和规范负责,从而使人从受信主体发展到自信主体。因此,信仰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主体的发展状况、尊重主体的发展要求,在既有的社会法度、规则、秩序许可的基础上,引导人从理性思维出发,独立地对各种具体形态信仰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

(二)信仰教育的内容应满足人的实践需求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面对当前国家社会发展新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内容上必须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主动回答实践中亟待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克解错误社会思潮的羁绊。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人、教育人,不断满足人的实践需求。

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立足于实践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存在,是建立在科学政治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植根于丰富的社会改造和社会实践之中的。当前,要在全社会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一是应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依宪治国等最新成果作为武装头脑、推进实践的有力武器。二是应把人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融入信仰教育之中,让人们在实践中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三是应把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丢失马克思主义导致亡党亡国的史实作为信仰教育的反面教材。把现实讲清楚,把道理说明白,让人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主动回答人们亟待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事实证明,信仰教育不能靠说教,必须主动回应人们期待回答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不断开展对各类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的批判。随着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理想信念淡化、思想信仰危机等问题日益凸显,甚至一些党员干部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在重大理论问题解决方面,当前就是要着力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人们认清“四个重大界限”、讲清“六个为什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形势、改造思想。在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方面,当前就是要开展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现实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深刻认识党的建设、社会建设、国家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自觉抵御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不利影响[11]。同时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把人们信仰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与道德引领结合起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真正把信仰教育内化为人们的主动遵循和自觉行动。

(三)信仰教育的方法应符合人的接受规律

信仰教育的目的是信仰确立,而信仰确立毕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和不断固化的过程。因此,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应符合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自身的规律,也要符合人们接受情感和教育规律。

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所包含的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社会理想教育等基本内容,利用各种媒介持续不断地宣传引导。要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话语体系,用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群众语言来教育人们。要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精熟掌握新媒体宣传技术,扩大理论教育的受众范围,使人们在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基础上,认同并自觉信奉其学说思想。其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发挥信仰团体的力量。目前,就是要在官方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团体的基础上,鼓励、支持不同层面和社会阶层根据实践需求设立各类民间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团体,使人们由“自制性”信仰向“他制性”“群制性”信仰转变。再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营造良好的接受环境。改革并净化接受环境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条件。当前应着重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借助于强大的国家政权维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敢于于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批判西方各类社会思潮,解决人们的思想混乱和价值错位;另一方面,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培育符合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实际的优秀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

[2]许征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41.

[3]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3.

[8]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5.

[9]刘建军.论人生信仰的确立、保持和危机[J].淄博学院学报,1999(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

[11]徐黄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与时俱进[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责任编辑 张家鹿]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6.006

2016-05-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SH004)

B15

A

1000-2359(2016)06-0047-05

郭涛(1972—),男,河南南阳人,博士,许昌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