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族记忆与教育启示录*
——读吴著书的纪实作品《煤黑子的女人》

2016-03-16陈新瑶

关键词:月子文化教育

陈新瑶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家族记忆与教育启示录*
——读吴著书的纪实作品《煤黑子的女人》

陈新瑶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吴著书先生的纪实作品《煤黑子的女人》是他献给母亲和父亲的一首赞歌。由于吴著书先生对教育问题的积极关注,该作品的社会价值不断显现。作品对“言传身教”式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呈现,对现代教育不足的反思,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均有着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家族记忆;家庭教育;言传身教;品德教育;教育反思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深深影响着中国广大百姓的生活。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悌”,道家文化中的“尊道贵德、尚柔贵真”等核心思想,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吴著书先生是一个文化人,他的人生阅历较为丰富,先后做过20多年的新闻记者和20多年的高校教师。2013年11月,66岁的吴著书先生公开出版发行了他的纪实作品《煤黑子的女人》。该作品是作者呈现给他已故双亲的悼念之作,也是他传承给儿女、孙辈们的一份精神财富。作品中,作者用生动的笔墨记录下了其母亲——月子、父亲——“煤黑子”质朴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满怀深情地赞美了月子和“煤黑子”这两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挖掘和呈现了父母双亲身上美好的文化品格。由于作者对家庭教育、文化经典在个人成长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生动呈现,该作品从一份单纯的家族记忆而演变成一本现代教育启示录,在其有限的史料价值之外,其丰厚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示。

一、对“言传身教”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呈现

作为一名高校退休教师,吴著书先生深知家庭教育在他自身的成长、成人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作品《煤黑子的女人》的自序中,吴先生明确表述了他写这部作品的真实目的:其一,是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用文字的形式再现父母的生平事迹及其坚强、忍耐、宽容、善良等美好的品质,以示纪念;其二,是要将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家训”,特别是母亲的一些“做人”理论记录下来,作为一份精神财富,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正是从以上两点目的出发,吴先生在书中为大家展示了他的父母在言传身教中对孩子的成长所起到的积极影响,他们用传统而质朴的教育方式引导家中6个孩子的成长,使孩子们成为身体和心理均很健康的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具有极强的家族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同20世纪中国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作者的父亲“煤黑子”、母亲月子在家庭教育方面采用了最传统与质朴的“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煤黑子”只是一个采煤工人,月子是一个文盲,可他们用自身的言行教会了6个子女如何去做人,让“我”和其他弟弟妹妹们明白了做一个人应具有善良、纯真、仁义、正直、刚强、宽容等美好的品质。

母亲月子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19岁时与29岁的“煤黑子”——即“我”的父亲吴世权成亲,成家后的月子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善待他人,她传承着中国劳动女性的种种美好品德。月子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在别人有难之时,她总会不遗余力地帮上一把。月子对外人仁义,对待家人更是无可挑剔。因为是童养媳,月子5岁时就被婆婆逼着裹了小脚,为此,她一辈子都在心里怨恨着婆婆,但她并没有因为这份记恨,而舍弃自身应尽的义务与责任。1958年公公去世之后,月子主动劝说丈夫将婆婆从老家接来与他们同住。在经济困难的年代里,月子与婆婆一起生活了20年,尽管家中有6个孩子,家境窘迫,可月子没让婆婆穿过一件打过补丁的衣服,没让婆婆饿着与冻着。这份孝道,着实让人感动。月子没有上过学,除了钱的数目之外,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她虽不知道古代圣人君子们是如何来为“人”定义的,但她知道按照传统的标准来为“人”定位。她从众多的民间谚语中领悟到为人之道,如“人要虚心,火要空心”、“不上当,不成相”、“别人夸,一朵花;自己夸,豆腐渣”以及“吃饭充饥,何必堵墙;……喝水解渴,何必灌肠”等,月子对这些民间谚语的意思早就烂熟于心,并时常用它们来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子女。

父亲“煤黑子”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由于特殊的家庭关系,“煤黑子”少年时期上过一年半的私塾,在当时算得上是半个文化人。从15岁参加工作到55岁从煤矿退休,除了几段极短的时间外,他一直干着辛苦的挖煤工作。1958年,40岁出头的“煤黑子”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工作出色,又有文化。在几十年间的采煤工作中,他尽职尽责,工作认真负责,从不偷奸耍滑,甚至在“文革”十年内,“他没有因事、因病,或无故缺勤一次”[1]93。在轰轰烈烈的“文革”十年,一个采煤班的班长有如此大的毅力和坚定的工作意志,确实让人敬佩。父亲只是一个普通人,坚持劳动,不仅仅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家人的热爱,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担当。他认为,“为自己的老婆和儿女活着是一个男人的责任”[1]160。解放后,按照国家规定,一线生产工人的工资比机关干部的工资高很多,为了能有多一点的收入,养大几个孩子和赡养母亲,他选择了当一辈子采煤工,而多次放弃进煤矿机关当干部的机会。

见贤思齐,父母的美好品行给“我”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作品中,读者随处可见“我”对父母质朴的言传身教式教育的感恩之情。如作品第11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月子教会了我要害怕折‘阳寿’,要时刻记着‘人做事,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灵’。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置身社会,总得要讲究检点和节制,如果没有了人性,没有了善良,没有了大悟大爱,阎王老子都不会饶过你,就要折‘折阳寿’”[1]104。正是因为如此,在“文革”期间,“我”没有像其他“红卫兵”一样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并能及时从革命的漩涡之中逃出来,回家跟着母亲上煤矿义务劳动。也是在父亲对家人那份强大的责任心的启示之下,1993年4月“我”为了儿子的成长放弃了收入丰厚的工作,从惠州回到黄石,做了一名教师,哪怕当教师的工资只有惠州收入的一个零头。1993年下半年,“我”再一次为了家庭,毅然拒绝了一位美女邀请出国共度余生的美意。平凡的月子和“煤黑子”,是“我”人生的指路人,是照亮“我”前行的明灯;他们又是两面镜子,也让“我”看到自身的不足。

二、对现代教育不足的反思

一个人的一生与他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这三方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均很重要。纵观中国现代教育,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缺席,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忽视,社会教育对名利的过于关注,这些弊端不断显现。近些年来,中国各地频繁出现的学生故意杀人的恶性事件,足以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存在着的弊端。吴先生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对中国现代教育的不足及其根源进行了反思与探讨。

“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在我们国家,一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将孩子送进幼儿园、学校,很多父母只顾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将孩子教育的重任交给学校、交给老师,而忘记了自身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应尽的责任。“你现在不为儿孙做‘马牛’,不给他们多一些的关爱和帮助,多一些启发与引导,难道就忍心日后让自己的儿孙去为他人做‘马牛’?”[1]5吴先生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所讲的这段话,虽说算不上全对,但他却强调了作为长辈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所应尽的责任。

在作品中,作者还对现代学校教育中德育的不足表示了担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处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学校与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分数,是学生各种才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引导与提升。2004年,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害人事件,以及近期湖南、四川等地发生的学生杀害、殴打老师事件,都是现代教育中品德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恶果。

立人先立德,这一直是我们的古训。在中国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典籍,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以及一些名人家训,如《朱子家训》中,详细记录着我们的先辈在品德教育方面留下的精辟言论。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尊师重道、宽厚、执着,这些都应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渗透给孩子们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只有良好的技能而无良好的品行,这算不上完善的教育。在作品《煤黑子的女人》的第9章,吴先生就对当今学校教育中心的偏斜进行了批判。在他的心中,我们一些学校提出的“创新”、“拼搏”、“争优”这类“校训”空洞而乏味,远不如台湾一所小学提出的“敬、慈、和、真”的“校训”来得实在。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在作品中,吴先生用大量的笔墨来写父母亲给予的品德教育。母亲月子虽读书不多,但她知道,做人要有“人样”。“老三吃饭时抢老四碗里的菜”、弟弟“蓄长头发与穿喇叭裤”、小妹妹“十七岁不到就有人传说她在学校玩男朋友”、“隔壁两夫妻为了几块钱打架”、“筛煤班”有人干活偷懒、“煤黑子”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去接奶奶、“我”趁着没人注意偷吃人家的红薯干充饥,这些在月子的眼中都是“做人不像个人样”。简而言之,月子对“人样”的理解就是:为人不偷奸耍滑、守规矩、讲诚信、不说假话、不占他人便宜。而这些朴素的为人之道又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克己复礼”、“诚实守信”等思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在月子口中经常蹦出的俗语、谚语其实就是儒家传统文化精髓在民间百姓口中的另一种表达。在父亲给“我”的唯一的家信中,父亲告诉“我”应做一个“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的人。“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这句脱胎于中国儒家文化经典的话语,表明了“煤黑子”对古代圣贤优良品德的一种继承,也寄寓着“煤黑子”对儿子为人应光明磊落、正直坦荡的一种期许,其实它也是“煤黑子”自我为人的一个标杆,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标杆,“煤黑子”才会在苦难的生活面前显示出那份沉稳、执着与坚定。

确实,在我们的现代教育中,我们丢弃了很多宝贵的传统,我们的学校在大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时候,却忽视了最根本的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我们的教育在向前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中国几千年来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

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吴先生站在现代文化立场,表达了他复归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渴望。“儒家文化所提倡的核心价值,首先是持有一颗温暖、感恩、谦让、良善的心,即仁心。……现代文明再高的成就,也无法取代亲人、朋友间的温暖情意。满有仁心恩慈才是人生意义的核心。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过去数千年之中,为无数识字与不识字的人所接受,成为他们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它指出了人性的根本需要。”[2]186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传承,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需要代代相传。作为一个文化人,“我”从父亲、母亲的身上看到了潜在的文化力量给一个人的一生带来的正面、积极的影响。“我”希望“我”的儿子、孙子能传承祖辈们的美好品质,能够在天地间坦荡为人、清白做事,更希望所有的中华儿女能够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作品的多个章节写到了“我”对儒家文化中的“克己复礼”、“尊师重道”等思想的肯定以及复归传统的渴望。在作品的自序和后记中,作者明确表达了他以此作品来启迪孙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美好愿望。旧的时代已经过去,老一辈人会渐渐远离这个世界,但老一辈人创造的精神财富不能被遗忘,它们需要被新一代继承和保留下来。没有了文化传承,一个民族也就会失去生存的根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传扬我们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我想,这也应是人之为人的要义之一。

三、结语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作品《煤黑子的女人》不仅为读者再现了母亲月子与父亲“煤黑子”的质朴与伟大,同时该作品还对现代教育的不足进行反思。无论是父母质朴的教育行为,还是“我”对现代教育问题的探讨,它均可为今天的教育提供某些借鉴与指导。也因为如此,《煤黑子的女人》具有了它不可替代的社会启示意义。

[1] 吴著书.煤黑子的女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2] 吴展良.寻找核心的价值:儒学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困惑[M]∥黄俊杰.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龚 勤)

Family Memory and Educational Revelation——Reading WU Zhushu's Documentary Work "The Wife of Coal Miners"

CHENXinyao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3)

Mr Wu Zhushu's documentary work "The Wife of Coal Miners" is dedicated to his mother and father. The author's concern to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is the social value of the work. The author's present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words and deeds" family educ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today are of significance to today's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memory; family education; "words and deeds" teaching;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 reflection

2016-03-28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梦’视域下的产业工人文学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5D131;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美丽湖北与矿冶文化——美丽中国的地域性美学阐释”,项目编号:13zd025。

陈新瑶,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矿冶文学、工人文学。

10.3969/j.ISSN.2095-4662.2016.04.011

I247

A

2095-4662(2016)04-0057-03

猜你喜欢

月子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果树“月子肥”作用巨大,你知道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妊娠期糖尿病,月子里怎么吃?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