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再思考

2016-03-16韩晓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心理品质实力

韩晓芳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再思考

韩晓芳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诚信”一词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领域逐步延伸到制度建设的层面又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层层递进,不断深化。主要论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域里对诚信的内涵和外延再解读和探析,试图从“软实力”的文化视角、“道德”的心理视角、“真、善、美”伦理道德视角对诚信内涵和外延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领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美德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便成为了国内学者专家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因为二十四字方针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结晶,汇聚了民族精神的力量,传递了时代发展的呼唤。内容虽然简单、明了,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洋溢着民族的面貌与风采,传播着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一、诚信的内涵与外延

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传统意义上的诚信主要指在个体自身或与亲人、熟人之间的交往所形成的无形的无条件的情感认同和思想共鸣。早在《说文解字》中就提出“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诚,更多地涉及个体的内在,指一种真实、诚恳的内在态度和内在品质。信,至少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当中,涉及自身外在的言行,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作用和影响。”[1]从文献查阅中,大致可以把诚信的内涵归为:真诚、真实;履约、守信用;信任、相信。

诚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文化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之间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已不再局限于亲情、血缘、地缘以及相互的熟悉程度,人们之间的交往已形成跨地域、跨文化和跨时代的理性诚信关系网,为了维持彼此的利益,诚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这也折射出诚信的制度性和契约关系,反映出诚信的平等性,双方自愿交易,不存在强迫与被强迫、剥削与被剥削、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二、诚信是“软实力”的重要精髓

“诚信”一词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领域逐步延伸到伦理范畴又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与此相对应的是诚信的适用范围也在逐渐拓宽,由中国古代对个人道德的内在要求转变为近现代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伦理关系到今天的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更高层次的意识形态。可见,从古至今,诚信在整个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一个无可取代的角色,不仅仅对加强公民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起到深化和提升作用,而且也是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和谐发展,稳定前进的有力支撑。为此,诚信的这一发展演变并不是前者否定后者,也不是后者否定前者,而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化,更加贴近人民大众符合时代的要求。

诚信并不是“生来就有”,也不是凭主观意念幻想出来的,而是伴随社会的产生且社会发展又需要诚信逐渐构建起来的。因此,诚信具有社会历史性。自从社会的诞生,人类便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形态按照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原始社会被奴隶制度所取代,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度所取代,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使整个全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上层社会”,除了“硬实力”成为社会进步更替的主要因素外,“软实力”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并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关键因素。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脉、喉咙;对个人而言,“软实力”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宝。

“软实力”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并具有“软实力之父”著称的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主要集中表现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力量。[2]然而,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为此,诚信是“软实力”的重要精髓,也是“软实力”的内核,体现了“软实力”的本质特征和基础要求,反映了“软实力”的丰富内涵与核心内容,是对“软实力”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达。如今,当今世界各国的较量已不再是坚船利炮、战场拼杀的竞争,而是以诚信为代表的软实力竞争。站在时代的前沿,中国飞速发展、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这与中国诚信形象是密不可分的。

三、诚信是心理品质的高度统一

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认识问题,又是一个道德行为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心理品质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部分构成。诚信认知要通过内化为道德情感,再通过道德情感才能外化为道德行为。显然,前者属于内在品质,后者属于外在表现,外在表现是需要通过内在品质才能展现出来,这与内因决定外因,外因是内因的外在表现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诚信的价值最终是要体现在践行之后所带来的影响和成效上。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规范道德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他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景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恶意,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道德认识是个人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人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她)认识到什么,而是要看他(她)言行是否一致。一个欲望强烈而缺乏自制的人,在行为上可能与他(她)的是非观念相矛盾,即诚信认识与诚信实践相矛盾,主要表现在诚信践行并没有获得诚信认识的效果;有诚信认识,但无诚信行为。因此,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不可能简单的画等号。诚信正真体现在诚信认识与诚信行为的一致性或者践行超越认识。

道德心理品质的构成在一定程度上是诚信的高度统一。诚信既是道德认识的重要因子,又是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的过渡,亦是道德情感向道德意志转化的催化剂,最终形成道德行为。心理品质的这四部分构成紧密联系,层层递进。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按照这个顺序完善心理道德品质的,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影响心理品质因素的多样性,这一现实原因决定了人的心理品质发展也会出现多样性,但它们的实质却是一致的,即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认同,道德认同再转化为道德行为。

四、诚信是真、善、美的最高概括

中华文化素有重诺守信的传统,诚信是中华文化伦理价值取向的标准之一。真、善、美是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它诠释了一个民族的道德风尚、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一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一个公民的道德修养。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诚信是真、善、美的高度概括。

诚信之“真”,主要是指真诚、诚实、不虚假,象征着知识与理性,这也是诚信最普遍最浅层的涵义。诚信之“真” 表现为个体的内心真诚,待人真诚,说话诚实等。在经济生活中,诚信是顺利交易的成功法宝;在法律生活中,诚信是公正断案的客观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诚信是人与人真诚交往的重要保证;在学习生活中,诚信是衡量一个优秀大学生的首要准则。试想,经济交易失信,换来的只能是阻碍国家进步和发展;法官断案掺杂虚假,换来的只能是诬陷好人,最终失信于人民群众;生活交往不能以诚相待,换来的只能是“孤家寡人”的常态;学习做不到“知之为知之”,换来的只能是自欺欺人,最后的结果被社会遗弃。纵观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与不同领域,诚信始终贯穿全局的发展。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保持好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秩序,诚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从而使我国社会秩序保持了长期稳定及健康发展的态势。

诚信之“善”,主要是指善良、有爱心,代表着道德。“性善论”是孟子的核心思想,“善”在孟子看来,其本质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成为“四端学说”。他说若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这是“善”的正面表现。然而,有时,我们选择了“不诚信”,反而证明了我们是诚信的,这表明讲诚信是有条件的。比如:在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为了获得我国的机密文件,严刑拷打我们的中华好儿女,强逼他们说出重要信息,在这关键时期,无数战士忍受各种折磨沉默不语,或者选择谎言对答。再如:一个得了癌症将要离开人世间的病人,我们会选择告诉他(她)病情不严重,修养一段时间便可康复,这或许成为病人转危为安的重要转折点,心情好可以治百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正是“善”的反面表现给我们带来的正面积极影响。

诚信之“美”,主要是指外貌美、内在美、情感美、艺术美,是更高层次的代表。“美”是“真”与“善”的集体表现,也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一个人只有同时拥有真与善,才可成为美,“真”与“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真未必就善,善未必就真,只有“真”与“善”相统一,才能到达美的境界。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著名论断“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则把真与善统一起来。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一方面是心灵的内在原则,另一方面则是获得知识的具体行为。[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主要围绕“美”展开论述,从康德的“反思判断力”的立场看,美就不可能是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而只是主观上对事物表象的一种评价,它表达的不是对事物的知识,而是对事物的态度、情感。[4]诚信之美则正是在具体的感性行动中体现了它所说的事物的完成。[5]因此,美强调的是真善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诚信的脚步永跟时代节奏,踏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既与我国的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符合,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既继承传统美德的优良品质,又发展时代呼唤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展示了中国人民大众的中国气派,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和谐发展,渗透着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深厚底蕴。

[1] 刘翔,薛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诚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7.

[2] [美]约瑟夫·奈著.马娟娟译.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

[3][4]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5-46.

[5] 刘翔,薛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诚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0.

2016-08-10

韩晓芳(1989-),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心理品质实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实力抢镜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