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创新探析

2016-03-16刘晓飞廉武辉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考试思政考核

刘晓飞 廉武辉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3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创新探析

刘晓飞 廉武辉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3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面向过去、考察现在、兼向未来的考试,目前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尽合理、成绩评价方式不科学等缺陷。作为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平台,要充分认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注入时代内涵,体现人文关怀教育,以考试改革带动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创新机制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的国家,考试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选贤与能”,“察”、“试”都是人才选拔的方式。完整的选士制度始于西汉,汉文帝即位第二年(公元前178年)就下诏:“匄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1],这便是“察举制”的开始。汉武帝首次策试贤良方正,通过“策问”与“对策”的方式开考试先河,第一次将“考”与“试”结合起来,创造“考试”概念,并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下诏举士,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这标志着察举制度的完备与正式确立。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发展阶段。”[2]我国政府对高校思政课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意见来保障和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上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有许多亟待提高的环节:当前思政考试中普遍存在着考试方式单一、考试题型设置不科学、考试成绩难以真实反映教学效果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模式,只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矛盾运动寻求发展动力,从调整内部结构入手,如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等,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3]因此,要理清思政课考试的基本思路,探讨考试方式和考试类型,促进课程健康发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本科四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并开设“形势与政策”,涵盖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其作为必修公共基础课考试,使用全国通用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全校年级统一考试,是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知识、智力和技能的一种综合测量。

在今天的高校思政课堂上,“低头族”现象越来越突出,低头玩手机、看课外书、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是信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它不同于一般的基础课、专业课,不重在知识传播、概念阐释,也并非“无用”的“说教”,而是注重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爱国情感的培养、理论思维的深刻。思政课大都在大一、大二进行,新生们刚进大学,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和学业需求尚不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生活,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培养学生勤思考、善实践的习惯,在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中“善”“真”“道”,以丰实的内容增强教学牵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让学生回归课堂,让“低头族”抬头。

朱熹:“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考试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对课程的评价。现代程评价之父美国学者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4]加强考试改革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其考核方法、形式应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实际,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通过考试结果的反馈,审视教、学、考三项环节中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思政教育的育人目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创新的切入点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明显变化,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有所提升,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显著改善。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思政课建设工作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期待还有不少差距,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未得到完全落实,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状况不平衡,对课程重视不够、学时安排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有的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生动丰富,课程吸引力、感染力不强,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文化阵地,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这些困境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其考核机制的落实,要切实、优先、主动,立足现实、改革创新。

(一)多维整合与雅俗同构

课程考核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考试和考查,借以了解课程设计和实施质量,它包括四个要素:考核者是有关部门和人员,考核对象是学生,考核内容是课程设计和实施质量,考核标准是考核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评定标准,遵循考核标准,对考核对象进行内容考核。要实现思政课的全面创新,须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考核三方面入手:

一是教学手段上要强调“新”。要强化网络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沟通、管理,改变传统黑板加粉笔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探索构建理论、实践、网络三位一体的教学平台及相应考评体系。思政课要依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实行模块教学法,改变单纯章、节、目照本宣科的方式,加强“网络引领”,构建“互联网+”的数字化教学考核模式。

二是教学方法上要实现“变”。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学的实际效果,要建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行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法,推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还应在教学中选取典型、时效性的案例进行正面引导,组织开展课前、课间“学马列、读经典”活动,努力让学生亲近马克思主义,读好用好经典,实现由灌输向引导转变,由说教向渗透转变,由讲授向体验转变,深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是考试考核上要突出“实”。考试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好的考试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反馈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考试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是考试、考查两类,考试题型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材料分析等,考查则一般根据课程内容布置论文或调查报告。要改变只关注理论知识获取、缺乏对现实问题分析的单纯知识点考核,突出评价学生对社会认知和人生价值的认知,将“实”做到有的放矢。

(二)好学深思与自我教育

恩格斯说:“人只须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5]思政课的对象大学生,尚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特殊阶段,可塑性强,乐于接受新观念,易为不正确的思想和导向所影响,需不断主动适应其思想特点和个性需求,提高课程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有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思想品德。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专门讲到“教育和自我教育”,他认为“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现代教育重视自育,认为受教育的个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教育以个性自由发展为目的,反对教师划一与僵化。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提出要关注人,以学生“学”为中心,突出综合实践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促进学生自我意识、自我监控、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德育”与“才智”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秀的精神资源,结合社会主义实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6]德是人才素质之灵魂,智是人才素质之基础,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德育的基础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只有确立了正确价值观,学生才能真正形成合乎道德的文明习惯。

德育不是机械的说教,创新并非赶时髦。当前教育的教化功能被弱化,偏重纯粹知识技能的传授,注重学习成绩,松懈了学生做人道理的教育,导致学生人文水准较低。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建立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积极推进思政课考试改革,努力做到“三推进,三结合”。坚定的理想信念,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自我超越的勇气,能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都是对“时代君子”的基本要求。

(四)注重“知情”与“行境”的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学生不是废寝忘食地钻研他所热爱的事情,没有从事创造性的劳动,我们就不能设想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新课改从传统“一把尺子”的选拔性评价走向发展性评价,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新见解、新观点。此外,要将实践活动和大学生“三下乡”、寒暑假社会实践结合进行,开辟新课堂,创设一系列讲坛、讲堂、论坛,强化实践感知、加强体验体会,引导大学生感受时代、走向社会、走进基层,将思政教育从理论课堂延伸到实践课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互联网+、工业4.0、大数据这些新名词层出不穷,我们要锻造有创新力量的大学生,引导学生成为这场时代变革的精英,站在未来的角度去认识世界,用颠覆性的创新去创造未来。国家和社会要鼓励学生开辟独立创新的园地,“求创新、促学习,强素质”,不断展现自我、张扬个性。但实践考核往往会面临时间、环境、人财物力等困难,在此情况下,要以学校和学生实际为主,设立专门的实践工作小组,负责实践任务的落实、组织、考核、交流,体现知行合一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接触、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体悟。

三、考核管理:加强教育的现实性和人性关怀

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考试具有导向、调节、激励的重要功能,要优化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在程序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实现考试环节上的有序安排和有机衔接,才能对其进行完善、使之制度化。若教学流于形式,考核也必将变为附庸。

(一)聚焦真问题、真课堂、真反思

在思政课考核中,要注反复研究反复实践,真正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我们既不能过高估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鼓吹'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搞'政治挂帅';也不能无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价值,感叹'思想政治教育无用',抛弃思想政治教育。”[7]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大学生思想,创新教学内容,探索“归理式”教学模式,在知识的理解、总结中探讨与应用,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向更高层次出发,实现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双赢。对理论的考核,应将日常行为与课外实践活动纳入其中,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测验考核为辅,平时考核主要依据出勤、作业、讨论发言、课堂笔记等指标加以综合考评,按照既定比例复合计分。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相交融,“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突出知、情、意、行的统一,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也要评价其将课堂所学内化为个人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的情况。

(二)构建和谐公正的考核新模式

“只有在公正的制度体系保护下,人们的道德行为才能够得到公正的保护。那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道德典范才不再以弱者的凄凉面目示人,才能够活出一个强者应有的尊严来,其可效仿性也才得以增强。”[8]现代教育是“一体两翼”的发展,学校应确保教学质量的高位稳定,推动加快教育的时代化。传统单一知识识记式的考试已不适应时代变化,要根据“过程性、多元性、实践性”的新型思路,改变以往闭卷时死记硬背、开卷时抄书、写论文时拼凑和抄袭的弊端,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自选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探索“统一管理、分类教学、分类考试”的新模式。把理论知识、实践环节、平时考核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理论知识40%、社会实践40%、平时成绩20%的比例,采用课堂考勤、课堂讨论、调研报告和专业技能测试等多方式,考查学生理论素养和知、信、行的统一,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围绕“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建立测评体系,形成一套“综合全程考试模式”,强化学习过程中的监管和考核,彰显多元性、突出实践性。

(三)加强课程管理,促进考核向“细”“高”迈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政课考核对教学目标、教学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应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状况、社会发展所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改变以往闭卷考试的单一模式,全面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课程性质与任务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学生客观实际和发展需要的统一,在不断探索中提高考核的科学实效性,推动课程教学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就考试目标设计的具体过程而言,还需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考试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要不断修正和补充,使整个过程系统化、整体化,日趋完善。要根据课程的系统特征,综合考虑教育、学习、管理主体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的各要素,考试内容必须明确、具体,避免大而无当和模棱两可,结合课程性质和教学特点,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出发,不断开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潜能,建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考试体系。教育是循序渐进培养人的活动,具有层次性,相应的,课程考试目标的设计也应适应层次化的要求,逐渐进行细化并准确表述。

一个好的考试制度的建立,需要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管理机制、运作模式的支持。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传统考试模式根深蒂固,思政课考试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时代的新理论成果不断应用到实践中去,采取多样化、科学化的灵活方式,使考试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深化中不断完善。正如恩格斯所言:“要获取明确的理论知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大学习,吃一堑,长一智。”我们要正视思政课教学的成绩与不足,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找出其中规律,提升课程教学的科学理论水平。在具体实践中,要调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通过对考试改革的理念、方式、内容、题型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达到完善考试环节、提高育教学实效性、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要时刻注重考试的导向性,使学生通过考试加深对课程的认识程度、提升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学生在进步,思政课的教学和考试改革“永远在路上”。

[1] 班固著.颜师古注.汉书·文帝纪[M].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 116.

[2]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6.

[3][6] 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421、70.

[4] 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51.

[7] 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92.

[8] 欧清华.公正:道德典范群生的基本平台[J].南昌大学学报. 2008(5):44-45.

2016-08-30

西北民族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JG-1670665101)。

刘晓飞(1991年-),女,山东淄博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廉武辉(1972年-),男,陕西蒲城人,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热点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考试思政考核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