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6-03-16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价值观核心

刘 嵘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LIU Ro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iangsu Polytechnic of Finance & Economics, Huai’an 223003, China)



文化生态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刘 嵘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文化生态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各种文化要素、不同文化类型与社会环境之间形成的发展状态。良好的文化生态有助于文化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的内在关联性、教育过程的动态平衡性、教育内容的互补性、教育方法的人本性、教育方式的适应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特征。现今存在的问题是忽视与失衡,以及如何给出优化与提升的对策。

文化生态;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教育

LIU Ro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iangsu Polytechnic of Finance & Economics, Huai’an 223003, China)

一、文化生态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新视阈

文化生态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各种文化内在要素、不同文化类型与社会环境之间形成的发展状态[1]22-25。1955年,美国斯图尔德第一次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这标志着文化生态学的诞生。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文化生态学也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生态系统。文化生态能够反映主流文化引导下,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状态。良好的文化生态有助于文化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培育国家核心价值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来看,文化生态理论为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开拓了新的视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文化支撑 不管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规范、指导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同时,通过优化文化生态来积聚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资源,支撑、推进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含浓厚的文化导向 当代中国文化有了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文化领域起着指导作用。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推动着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作为科学的理论、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能够以文化的形态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为大众所接受。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表现形态[1]22-25。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文化的土壤,尤其在当代文化境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旨趣更显突出,表现出了鲜明的文化取向。总之,从文化生态视阈去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对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复杂文化生态环境,探寻应对方略大有裨益。

二、互相依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特征

1.教育系统的内在关联性 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素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其关联性可以从时空两个方面来了解:一是从时间发展来看,文化生态系统是历史发展的系统。二是从空间结构来看,文化生态系统是各个子系统紧密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统一系统。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因素的相对关联性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系统,它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其存在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2)教育系统的内部系统由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教育资源等文化生态因子构成,各个因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因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使得信息能量正常传递,教育系统正常运行。

2.教育过程的动态平衡性 “生态平衡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因子与环境之间、生物诸因子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处于一个协调统一、高度适应的发展态势,达到螺旋式上升发展的一个趋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由文化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文化生态介体(教育方法与途径)、文化生态资源、文化生态环境等文化因子形成的高度适应的螺旋式发展状态。大学生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高校向社会输出的“产品”。该产品合格与否的主要标准就是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大学输出的“产品”合格与否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体、教育介体间的动态平衡有直接关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系统要达到平衡,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既要注重系统内部各个因子要素的协调和平衡,也要营造亲和、平衡的外部环境。

3.教育内容的互补性 文化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作为整体包括文化生态系统中文化因子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文化生命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正如拉兹洛指出:“把系统看成一片网,那么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就像网上的网线纽结,各个子系统中的文化因子相互联系。由于各个系统存在互补性,他们在相互作用中被再创造,部分价值在系统的层系中表现出来,所以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就是文化生态学中所强调的整体理念。”[2]80-82教育内容的连续整体性表现为:(1)文化生态主体、文化生态环境、文化生态资源、文化生态介体等文化因子相互联系和补充,共同构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系统。毋庸置疑,各个子系统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并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是,各部分功能之和远没有整体功能大。(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具有整体性,由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价值思想、价值观念、价值精神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4.教育方法的人本性 人本性主要强调人在某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思想和想法的独立个体,是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人的能动性和思想性的人工系统。此系统具有很强的人本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社会属性,他们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能通过所学知识改变环境。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充分体现人本性、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系统。人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这个人工系统的存在状态以及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该系统的调控。教育者把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通过教育方法、教育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传递给大学生,而大学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内化成自身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在此过程中,教育方法充分体现了人本性,可以增强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习惯的效能,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5.教育方式的适应性 文化生态学总的适应性是指针对生命主体之间的适应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在生命系统中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适应的互动进程,也是自身的特点、功能等不断完善的过程。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中,文化生态主体本身就是多层次的,所以其适应也是多层面的,具体如下:(1)通过教育方式的调整达到文化生态主体之间的适应,教师对学生的适应,学生对老师的适应、教育内容的适应等都要通过教育方式来实现。总之,教育方式的适应性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调整教育方式相互适应的过程。(2)通过教育方式的完善达到文化生态主体环境的适应,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态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既包括人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系统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态主体对学校内部生态环境的适应等。因此,价值观教育应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断适应的双赢效果。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中,不仅存在着该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物质、信息、能量等传递和流通,还具有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该系统的各个要素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与环境不断进行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和基础,具有较强可控性的人工生态系统。

三、忽视与失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主体缺位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的主体缺位倾向,对受教育者灌输理论知识方面过分强调灌输的整体效果等外适应,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和认同需求等内需求,忽视主体的生存境遇乃至生存现实问题,使个体的心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存在关怀性缺失倾向[3]38-39。随着经济多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学生心理出现困惑现象,大学生迷茫情绪状况呈上升趋势。

2.教育双主体文化生态关系失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生态的能量流动主要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能量流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长期以来,教育者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受教育者被看成受教育的对象以及知识的“容器”,教育者选择的工作方法往往从自身出发,受教育者接受知识的动机来自外界,不是自觉追求和自主发展。知识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必然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需要是接受教育的基本前提,它是启发受教育者并保持接受行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一般来说,学生的需要越强烈,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越高。然而,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需求性,会导致“认识主体”无法向“实践主体”转变,从而导致认识与实践脱节。

3.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失衡 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迅速发展,导致了大学生思维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孩子,容易接受新的思维和观点。但是,部分高校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还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善教育方式,还在延续以前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缺乏新内容和新思路。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影响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还大大削弱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另外,德育教育的方法与大学生的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其抽象的内容和单一的标准远离大学生的实际,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教育效果,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4.教育文化生态资源功能缺失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生态资源的功能是不同的,课堂教育发挥着理论知识教学功能,实践活动发挥着大学生知行转化的功能,网络校园媒体发挥着传递教育信息的功能,寝室、教室、图书馆发挥着积极营造学习氛围的功能。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资源、环境不是特别满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这些文化生态资源的实际作用和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优化与提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建立文化生态型的师生关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传统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教师难做,学生难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质是学生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尤其在人与人的交往实践中,通过自己主动的构建来实现的。(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注重民主、平等、生态型师生情感关系的建立。要激发和培育情感,形成意志,转化为行为习惯,从而增强民族精神。(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注重民主、平等、生态型师生沟通关系的建立,实现师生情感交融和心灵上的沟通,以构建生态的、和谐的师生关系[2]80-83。(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注重民主、平等、生态型师生互动关系的建立。教师重在引导、疏导、开导、诱导和指导,学生重在参与、思考、交流、探索和践行。

(二)构建教育方法为主的文化生态链,增强教育方法的创新性

在现有方法基础上,应继续提倡教育方法的创新性:(1)注意运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往往重视显性教育方法,忽略隐性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应该坚持显性的教育方式与隐性的教育方式相结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2)教育方法应该从“外灌”转移到“内塑”上。通过开启和引导学生内在的、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师生共振效应。互动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和知识进行良性交换和互动[3]80-81。(3)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和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寓“教”于“启”。在教育的方式上,教师应该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多种多样的教育资源不断启发学生,使学生自愿接受并转化自身的行为习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育的效果。

(三)营造“两室一馆”基础的积极氛围

1.营造奋进的教室文化氛围 教室是学生求知的重要场所,教室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知识的能力、道德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所以,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室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合理设计教室墙壁,合理安排教室空间,墙壁内容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时期的内容进行更换,保证学生能感受到最新的信息和动态。良好的环境能增加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斗志。因此,教室环境布置促进教室文化建设,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42-45。

2.营造乐观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 大学生的寝室文化由寝室成员、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构成。由于成员的个体背景不同,寝室文化往往具有多样性。虽然寝室文化对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却是教育管理机构容易忽略的一个盲区。所以,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抓好寝室文化环境建设,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寝室文化的差异性可以呈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同时,必须注意,寝室文化不能任意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使寝室中的个体成员都能感受到其存在的价值,为学生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营造积极的图书馆文化氛围 图书馆提供了人与信息直接交流的自由空间,营造了一个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图书已成为大学生的重要阅读内容,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信息通道。出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网络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途径,增强环境氛围育人的功能。

(四)建立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联”的文化生态环境圈

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互动,建立“三方互联”的教育环境体系。可以用“牵一发,动全身”来形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由于文化生态主体(学生和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多在子系统学校中实现,因此,只有学校与社会、家庭等环境全面协调、合理互动,才能为文化生主体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我们要注重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把文化生态主体融入到开放的社会大系统中去,加强文化生态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与交流,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传递与循环,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系统的正面优化作用,以实现教育因子在环境循环体系中的优化和合理配置。“三方互联”的教育文化生态影响圈,必须通过合理的整合和调整,挖掘学校、家庭、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其良性互动和整体协调,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 张小飞,陈 莉.新媒体时代文化生态的嬗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策略[J].理论视野,2013(6).

[2] 聂 惠.和谐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24).

[3] 王玖珊,叶 进,张 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J].科教导刊,2014(7).

[4] 王久珊.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4.

Education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Under Cultural Ecology Perspective

The cultural ecology is formed between various cultural elements, types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A Good cultural ecology contributes to the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helps cultivate new socialist core values.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ultural ecology perspective is the intrinsic relevance of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process, dynamic balancing complementarities, the people nature of education method, and adaptation of education mod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is ignorance,imbalance, and what are countermeasures of optimization and promotion.

cultural ecology;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education

2016-05-13

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文化生态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2015SJD721)的研究成果。

刘 嵘(1983-),男,江苏盱眙人,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G641

A

1672-2388(2016)02-0075-04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