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吹牛皮”词族的认知研究

2016-03-16湖南师范大学廖光蓉尹铂淳

外文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引申义牛皮义项

湖南师范大学 廖光蓉 尹铂淳



“吹牛皮”词族的认知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廖光蓉 尹铂淳

“吹牛皮”词族中的成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吹牛皮”词族的生成机制为转喻;“吹牛B”源于“吹牛皮”,“吹牛B”演变为“牛B”;三者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的象似性皆较差;三者拥有较丰富的语用功能。

“吹牛皮”词族;意义建构;语用功能;行为事件概念框架

“吹牛皮”、“吹牛B”①B代表“逼”,X代表“屄”。、“牛B”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引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章回(1997)、杨琳(2013)探究了“吹牛皮”的来源;杨琳认为,“吹牛X”和“吹牛皮”的词汇意义基本相同,但是其理据意义和形象色彩颇有差异,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该文还指出,“吹”早在晋代便有吹嘘义,“吹牛皮”是“吹”的生动化形式。上述研究未对“吹牛皮”词族进行探究,也非认知视角下的研究,且没有对其经验和概念基础进行考量。

《在线新华字典》对词族的定义为:“在单一语言中的一组同源词”(http://xh.5156edu.com/html5/187525.html);《汉语知识词典》认为,“词族指某个词及由其繁衍孽乳出来的所有词的总和”。(董绍克、阎俊杰 1996: 77)我们认为,“吹牛皮”词族指以“吹牛皮”为源头,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的词的集合,如“吹牛”、“吹牛胯骨”、“吹牛皮”、“吹牛X”、“吹牛B”、“牛B”、“牛”等。

我们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吹牛皮”词族各成员形式上有何联系?

二、 该词族各成员的本义分别是什么?引申义是如何建构的?其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的象似性如何?

三、 该词族中各成员的语用功能有哪些?

1. “吹牛皮”词族各成员形式上的联系

1.1 “吹牛皮”的来源

“吹牛皮”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相传在黄河上游一带,水急浪恶,难以行舟,为此当地的人们常用牛皮、羊皮制成筏子渡河。它是由几个形状像袋子的牛皮、羊皮口袋连接而成的,使用时用嘴将皮筏吹起来,于是那时就有了“吹牛皮”。“牛皮”是一个转喻,用材料代指领主“用牛皮、羊皮制成的筏子”。

二、从前杀猪,都要在猪的四肢内侧开个小口,将猪吹胀,才能把猪毛煺净。有个杀猪的,在与别人喝酒时,直夸自己吹猪吹得如何厉害。有个自以为是的人说:“你吹猪有啥了不起,我还会吹牛呢!”于是两人决定打赌,让那人杀一头牛来吹。“吹牛”中的“牛”是一个转喻,用领主代替所属“在其四肢内侧所开的小口”。故而,“吹牛”的本义为“对着在牛的四肢内侧所开的小口吹气,致牛皮呈膨胀状”。“吹牛皮”和“吹牛”的本义基本相同,全国通用,历史悠久,并非北京方言所独有。

1.2 “吹牛B”源于“吹牛皮”

有两种可能。

一、谐音。“皮”因谐音被“X”所替代,又因“X”较粗俗,以“B”代其,机制为转喻,即一个形式单位代替另一个形式单位。

二、认知上的横向拓展,即转喻,以牛的一个部分代替另一个部分。北京人向来思维活跃,善于创新,富于幽默感;他们可能认为只吹牛“皮”太单调了,而且抽象,从哪里才能把“皮”吹起来呢?干脆吹牛“B”吧!有歌谣为证:

要想吹牛B,先上鼓楼西。 买根儿牛皮管儿,对准牛B眼儿。 稍微一使劲儿,牛就翻白眼儿。

北京还有一句土语“吹牛胯骨”,也是“吹牛”的意思,可以作为旁证。

1.3 “吹牛B”演变为“牛B”

我们认为“牛B”本是“吹牛B”的缩略。“牛B”是一个复杂的转喻,“牛B”代“牛皮”,“牛皮”再代“牛皮、羊皮”,最后代“用牛皮、羊皮制作的口袋”。但后来它们有所区别,“吹牛B”只有“说大话”一种义项,而“牛B”除保留此本义外,还有其他义(见后)。在表达“说大话”时,一般都说“吹牛B”或“吹牛”,而不简称为“牛B”或“牛”。

“牛B”简称“牛”(转喻,即用形式单位的部分代整体),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流行语。该词在华北-东北方言中使用较多,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似乎只限于北京。那时,该词在其他地方鲜有耳闻,但在北京却普遍使用。北京作为首都,也是政治、经济、娱乐的中心,北京方言自然就具有某种强势;同时北京方言极富表现力和幽默感,“牛B”尤为其中翘楚。因此该词现已通行全国,成为普通话口语。

2.“吹牛皮”词族各成员本义*本义,形式单位的最初意义;原型义可能并非本义。对于语言使用者,它指于共时层面词的义项范畴中所凸显的那一个义项。及其引申义的建构

2.1 “吹牛皮”的本义及其引申义的建构

1)“吹牛皮”的本义

“吹牛皮”是一个复杂的转喻。首先用“吹牛皮”代“吹牛皮、羊皮”,再代“吹用牛皮、羊皮制作的口袋”。由此可知,“吹牛皮”为“对着牛皮口袋吹气”,再用行为+受事代行为+受事+结果;故而,“吹牛皮”的本义为“对着牛皮口袋吹气,致口袋呈膨胀状”。

2)“吹牛皮”引申义的建构

“吹牛皮”有两个引申义。

第一个引申义为“艰难”。如:

(1)你有本事就到河边吹牛皮。

由上述说法一可知,“吹牛皮、羊皮口袋”是一个行为事件框架,框架逻辑结构第一层次由施事、行为、受事三个元素构成;行为构成要素有行为本身、工具、受力点、结果、人的评价等,人的评价即艰难;基于这个事件框架,凸显行为+受事,转喻随之产生,即用行为+受事代指人的评价。(廖光蓉 2011)

“你有本事就……”这个构式义佐证了“吹牛皮”可引申为“艰难”,因进入该构式的形式单位所表征的概念都是“难以完成的艰难之事”,如“你有本事就跳下去”、“你有本事就一辈子别理我”等。

第二个引申义为“自不量力或信口开河、说大话”。如:

(2)作战效能三倍于“尼米兹”?那是吹牛皮。

(新华网 2013年10月15日)

由上述说法二可知,“对着牛的四肢内侧所开的小口吹气,致牛皮呈膨胀状”亦是一个行为事件框架,框架逻辑结构第一层次由施事、行为、受事三个元素构成;行为构成要素有行为本身、工具、受力点、结果、人的评价等,人的评价即自不量力或信口开河、说大话;人的评价是基于以下经验:宰牛的时候,屠夫极少用这种方法,因为牛体形庞大,皮又很坚韧,皮下脂肪又少,要把整头牛吹胀起来,非有极为强健的横膈肌和巨大的肺活量不可,非常人所能为。基于该事件框架,凸显行为+受事,转喻随之产生,即用行为+受事代指人的评价。故此处的“吹牛皮”意为“自不量力或信口开河、说大话”。

可见,“吹牛皮”的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的象似性较差。

2.2 “吹牛B”的本义及其引申义的建构

1) “吹牛B”的本义

“吹牛B”是一个复杂的转喻,首先用“吹牛B”代替“吹牛X”,接着代指“吹牛皮”,再代指“吹牛皮、羊皮”,最后代指“吹用牛皮、羊皮制作的口袋”。由此可知,“吹牛B”意为“对着牛皮口袋吹气”,再用行为+受事代指行为+受事+结果;因此,“吹牛B”的本义为“对着牛皮口袋吹气,致口袋呈膨胀状”;和“吹牛皮”稍有不同,“吹牛B”侧重凸显了吹的具体部位。

2)“吹牛B”引申义的建构

“吹牛B”的引申义为“自不量力或信口开河、说大话(较粗俗)”。如:

(3)如同大多数企业家都喜欢报喜不报忧一样,刘强东的豪言壮志怎么听都像在是吹牛B。

(网易新闻 2014年8月6日)

和“吹牛皮”不同,该义项并非由本义演化而来,而是在“吹牛皮”与“吹牛B”建立起联系后,前者将其引申义二投射至后者,导致后者获得了全新的语义。究其为何不投射其引申义一,我们认为,引申义一比二更边缘,即日常生活中,人们更为熟知的是“吹牛皮”的引申义二。值得注意的是,因为“B”的存在,该引申义在色彩上稍不同于“吹牛皮”的义项二,下文会详细说明。

可见,“吹牛B”的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的象似性较差。

2.3 “牛B”的本义及其引申义的建构

1) “牛B”的本义

“B”指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故“牛B”指母牛的生殖器官。

2)“牛B”引申义的建构

“B”在北方方言中较粗俗,用以辱骂他人,如“二B”、“蛋B”等。“牛B”的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的象似性较差,且其原型义与本义无关,主要有三种:

一、吹牛、说大话,贬义。

二、骄傲、趾高气扬,贬义。如:

(4)据说期末考试做到这些你绝对牛B轰轰。

(中国台湾网 2016年1月15日)

三、水平高、超出一般(原型义),褒义。如:

(5)太牛B!他们打刀塔赚了6000万,比考清华还难。

(吉和网 2016年8月18日)

当然也可以贬用,即反话。如:

(6)1比0赢了马来西亚,中国队真是屎壳郎爬牛腿——够牛B的。

(百度贴吧·郭德纲吧 2013年12月1日)

因“牛B”为“吹牛B”的演化产物,故其余义项均不由本义演变而来,引申义二和三均由一演变而来。“说大话”是一个行为事件框架,框架逻辑结构第一层次由施事、行为、受事三个元素构成;行为构成要素有行为本身、结果、人的评价等,人的评价即骄傲、趾高气扬;基于这个事件框架,凸显受事,转喻随之产生,即借受事代指人的评价,演变出引申义二。“说大话”行为构成要素有行为本身、对象、结果、人的评价等,结果即造成一种听话人觉得被“吹”事物水平高于一般的假象,其进一步可引申为水平高于一般;基于这个事件框架,凸显受事,转喻随之产生,即借受事代指引申后的结果,演变出引申义三。

但也有人认为“牛B”不是从“吹牛B”而来的,因为牛的B比较大,所以“牛B”就有了超出一般的意思。我们认为此说也有一定道理。证据是,现在的台湾同胞也说“吹牛皮”,但不说“吹牛B”,更不说“牛B”。即便有个别说的,也是两岸交流深化使然。

可见,“牛B”的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的象似性较差。

3.“吹牛皮”词族各成员的语用功能

语用功能指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形式单位表现出来的言语附加效果(包括艺术、情感色彩等),它与语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倘若语境不同,同一话语也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

3.1 “吹牛皮”的语用功能

1)讽刺

(7)吹牛皮:“砖家”一开口,球迷绕着走。

(《烟台晚报》 2014年6月9日)

对着牛皮口袋吹气,并致口袋呈膨胀状,光凭人类自身的能力,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可见,“吹牛皮”是用以讽刺讲大话的人,上述例子佐证了该语用功能。

2)质疑

吹牛皮还可附加惊讶、质疑的语用功能,如“你有本事就到河边吹牛皮”。因为吹牛皮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说话人要求听者做该事,本身就带有质疑。

3.2 “吹牛B”的语用功能

1)恶俗

“X”指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为敏感词,极不适合用于日常交际,“吹牛B”实为“吹牛X”的委婉版本,形式上虽有所改动,但语义仍存留,故将“吹牛B”用于日常交际中便会显得恶俗,即“吹牛B”被赋予了恶俗的语用功能。例如,在较正式场合或有女性在场的场合,说话人一般不会使用“吹牛B”。

2)标榜个性

“吹牛皮”过于常见,受众面极大;相反,“吹牛B”粗俗,且受众群小得多,这两点符合当代年轻人对于口头用语选择的原则,即酷爱标新立异的年轻人更偏向在特定语境中使用“吹牛B”而不是“吹牛皮”。相较于“吹牛皮”,“吹牛B”能更好地展现出说话人的个性。

3)讽刺

(8)用生命在吹牛B的老罗,在两天前刚刚发布了号称“东半球最好用的智能手机”——Smartisan T1。

(网易科技 2014年8月1日)

(9)北方人没事时就爱喝酒,喝酒时都是在吹牛B,都觉得自己富,必让别人知道,喝完吹完回家,第二天继续喝酒,继续吹牛。

(凤凰网 2014年6月19日)

和“吹牛皮”一样,“吹牛B”做讽刺用,用以讽刺那些讲大话的人,上述两个例子是最好的佐证。

4)质疑

“吹牛B”还可以附加质疑的语用功能,如“你没吹牛B吧,你能考上北大?”在面对我们质疑的事时,可以反问“你没有吹牛B吧?”此处,“吹牛B”被赋予了质疑的语用功能。

3.3 “牛B”的语用功能

1)粗俗

“X”较粗俗,极不适合用于日常交际,“牛B”为“牛X”的委婉表达,即便委婉,也难避免其附带粗俗的语用功能;在较正式场合或有女性在场的场合,说话人一般不会使用诸如“你好牛B”等。

2)标榜个性

和“吹牛B”一样,当代的年轻人喜好使用这样小众的言语去彰显自己的独特,标榜自己的个性。

3)赞扬

(10)中国最牛B的十大公路,沉淀五千年的艺术。

(未来网 2014年7月27日)

(11)曾破解iPhone、PS3的牛B少年已入职Google!

(网易游戏 2014年7月18日)

上述例子中,“牛B”被赋予了赞扬的语用功能,说话人借“牛B”来称赞言语中的某一对象。

4)讽刺

“牛B”也可表讽刺,如“你真的好牛B!谁能配得上你?”很明显,此处的“牛B”用作反讽,被赋予了讽刺的语用功能。

4.结语

本研究值得特别强调的有四点:

一、“吹牛皮”、“吹牛B”、“牛B”的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的象似性皆较差,且三者间存在一定联系:“吹牛B”源于“吹牛皮”,“吹牛B”演变为“牛B”。

二、“吹牛皮”的各义项由本义演变而来,而作为其演化产物的“吹牛B”的各义项却不由本义演变而来,而是源自“吹牛皮”的引申义二;“牛B”由“吹牛B”演变而来,意义继承了后者,但该义项的使用频率低,鲜为人知,“牛B”随后以该义项为起点义项顺势引申出了其他两个义项,丰富了“牛B”的语义系统。由此可见,形式单位进行演变时,源形式单位的部分义项也会被“植入”其演变产物。

三、“吹牛皮”词族的生成机制是转喻,体现出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同时,“吹牛皮”词族的生成也受到了韵律和语境的影响。

四、“吹牛B”和“牛B”具有较丰富的语用功能。

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词族,由bullshit/bull(废话)、alot/loadofbull(一堆废话)、shootthebull’seye/thebull(吹牛、闲聊)等组成。经初步观察,汉英这两个词族主要有以下两个差异:

一、“吹牛”“牛皮”“牛B”中的“牛”是一个泛指,不分公母;而bull(公牛)则是一个详指。这表明,英语更聚焦于公牛。事实上,词族里的确没有cattle、cow或ox的身影。为什么一个泛指、一个详指?差异背后有何共性?

二、汉语可从“吹牛B”到“牛B”再到“牛”,而英语则是从bullshit到bull,从shootthebull’seye到shootthebull。如何描写、分析和解释?有何异同?成因是什么?

总之,选择对比语言学或语言类型学视角,再加上认知社会语言学理论工具,去全面、系统考察不同语言的同一个/类似的词族,诸如词概念的有无及其形式表征等,最终找到显著差异或共性,前景应该可以看好。(杨元刚 2003)当然,国别语言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是基石和起点。

董绍克, 阎俊杰. 1996. 汉语知识词典 [Z]. 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

廖光蓉. 2011. 词概念框架元素的语言形式表征研究 [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杨 琳. 2013. “吹牛皮”“拍马屁”考源 [J]. 南开语言学刊 (2): 4-13.

杨元刚. 2003. 说牛道马: 英汉动物词的联想意义与翻译 [J]. 山东外语教学 (4): 13-18.

章 回. 1997. “吹牛皮”的来历 [J]. 咬文嚼字 (2): 40-41.

(责任编辑 李淑静)

收稿日期: 2016-01-26

通讯地址: 410081 湖南省长沙市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6-02-16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词概念框架视域下汉语超常与规范研究”(13BYY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H043

A

2095-5723(2016)02-0010-05

通讯地址: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引申义牛皮义项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西牛皮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隔山牛皮消、耳叶牛皮消和戟叶牛皮消中四个C21-甾体苷元含量比较研究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牛皮吹破不要紧,赚钱就好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