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机交互视角下网民符码传播心理探析

2016-03-16艳,珠,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机交互

方 艳, 明 珠, 陈 佩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 武汉 430205)



人机交互视角下网民符码传播心理探析

方艳, 明珠, 陈佩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 武汉 430205)

摘要: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是研究人、计算机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技术。网上的网民符号交流,通过的是技术的平台和技术的手段,同时也是双方心理的“印迹”、传播伦理的表征。本文从人机交互的心理层次对网民使用文字、图像以及图文并茂的符码传播心理进行考察。

关键词:人机交互;符码传播;传播心理

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是研究人、计算机以及它们间相互影响的技术[1]。在人机交互心理层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传播,并使应用者应用的顺手,操作起来方便,如何使呈现出的网络信息让人觉得舒服,如何使技术的使用更符合人的心理需要等。

有学者指出,“一切符号所传递的信息,代表的意义,激发的概念或感情,都只存在于使用符号交际的双方的心里。”[2]网上的网民符号交流,通过的是技术的平台和技术的手段,但也必定形成的是双方心理的“印迹”,是网民传播伦理的表征。

纵观网民传播的历程,他们采用各种方式利用技术,克服技术上的限制,破解网络中的传播困境,用创新化的语言方式,用字、符结合的形式,用自创的网络语言等等去破解难题,这一过程也是网民传播心理的印记。本文从人机交互的心理层次对网民符码传播心理进行考察。

一、人机交互视角下网民使用文字符号的传播心理

最初的也是最多的网民传播符码便是文字符号。许多研究调查显示,目前使用网络交流的最大群体是年轻人。年轻人往往处在张扬个性的年纪,又是容易反叛传统的年纪。所以在网民使用文字符码的过程中,已经张扬出了很强的个性,尽情展示自己的符号编码策略,突破固有的符码限制。

首先是标新立异的编码。有字符结合,不伦不类的使用文字。比如“你造不”(表示“你知道不”)。这其实也是一种追求传播速度的做法。除此之外还有把使用的语言符号及其表达过程做到省略、改造与替代,例如使用缩写字母像XDJM(兄弟姐妹)。还有使用数字的谐音,以简单的敲击表达需要的意思,例如9494(就是就是)。还有微软操作系统上使用的智能全拼系统也影响到了快速化的网络符号语言,为提高输入速度,避开检字环节,这样就出现了同义字替代使用的现象,双方心领神会则可。搜狗智能输入法也会根据用户的输入习惯,输入频次最多的词靠前。

这由此带来了另一种相关的现象,就是反叛传统与语言规范。比如网络语言很多时候表现出对传统语法的违背,像名词作动词的例子“雅虎一下”[3], “今天谁去开会的说?”;有相声词当作名词的,比如咔嚓(砍了)、咣当(晕倒)等;用副词修饰名词的,“很书本”等。

当然,还有追求时髦,力求创造。如“CP感(有夫妻相的意思)”,“duang”本是成龙代言的一个洗发水广告里形容头发很有质感的一个拟声词,在网络上用来形容有弹性的物体的声音,后来逐步可以用来形容各种声音,也可以用来表达心情。

“青年人总是喜欢新的、时髦的东西,而抛弃旧的、传统的东西。在网络语言使用上,网民群落由于大多数较激进,热衷追赶时髦,他们蔑视传统,具有极强的反传统意识,崇尚创新,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某些人表现其个性的标志,甚至不管哪些词语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不管是粗俗的、还是文明的语言,都会热烈地去追捧。而认为使用传统的词句俗气,不够新潮,进而嗤之以鼻。”[4]以上这些体现了年轻的网络使用者打破常规的心理,自我表现的心理和对各种文化包容的心理。在这里创新精神是动力,突出了别出心裁的自我实现心理。

二、人机交互视角下网民使用图像符号的传播心理

如果说网民对字符传播的个性化编码张扬的是一种个性,突出了自我实现心理,是对现实生活中规范文字使用的一种突破,那么网民对图像符号的传播,则更进了一步。相对于文字符号来说,因为图片、声音符号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在进行人机交互时,给网民的传播带来了便捷、趣味,同时也是网民复杂心理的载体。

网络传播中的字符式交流,比之面对面的交流,少了声音,也少了具体形象。或者说不仅没有声音系统的符号,也没有人际交流中的非语言符号的辅助。这样一来,网络交流就可能变成只有信息沟通,而没有情感交流,至少也是缺少情感味。可想而知,这种人际传播就是呆板的,枯燥的,甚至是乏味的。在这种情况下,有活力的网民就积极创造各种可能的方式,努力把自己的情感加入到网络字符的传播中,更有趣更丰富更有意思。

我们最熟知的也是最初使用的便是QQ表情,目前有159个默认表情,165个符号表情,还可以进入大表情商城购买集图片、声音于一体的图像符号,当然也设置了“收藏”键,可以收藏自己喜欢的符号。网民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进行选择。与文字符号传播不同的是,图像符号更具有表意的模糊性,比如一个男生表达对一个女孩的喜爱,用文字传播难免羞涩,难以启齿,而用符号则可以一朵玫瑰花、一个拥抱、一个爱心符号甚至可能是一个害羞的表情符号,会实现怎样的传播效果,则需要看双方的心理特别是接收方的心理。

在手机QQ上,如果输入字符,有些情况下会跳出一个或多个图像符号,供网民选择。比如输入“不行”字符,马上会跳出两个图像符号,一个是一个撒娇的女性形象,一个是摇着头说着“NO”的男子形象,用户可自行选择,而这选择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理的过程。

除此之外,还有图文并茂,图片配上文字,有的是购买的,有的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有的是自己对原有符号稍加改造的。更有甚者,大家开始自己做图片,用熟人或者自己的照片来加文字,有时候经过加工做成表情包来更直观的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理。比如最近一个表情很火,一个胖嘟嘟的小人,用手臂遮住脸,并标注“别理我,我想静静”。这个表情突出了发出者的无奈,同时又渲染着一种幽默,相比单纯的几个文字而言,更能突出其情绪与表情。

另外,还有不少的动画、配音图都在广大网友中流行。例如:表示自己对一件事极端不满时,发一只“尖叫鸡”,接收者在看到这只“愤怒的小鸡“的同时,可以听见它惨痛的叫声。这种配音,相对于单纯的语音聊天带来的亲切感和在场感,有了更多的心理和情绪表达。

随着动画表情形式的丰富化,同一意思用不同的动画表情表达,给人的感觉也不尽相同。例如,当要表达“赞”的意思时,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赞”的动画图像,有严肃的,有活泼的,有诙谐的等等。

图像符号(如动画表情)的多元化与趣味化,使得难以用文字符号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有了表达和传播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图像符号的泛化一方面丰富了观点和情感表达的渠道;另一方面造成人的过度使用依赖,甚至“异化”,进而影响现实生活的正常交流。

三、人机交互视角下网民图文并茂传播心理的本质

在很多情况下,网民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图文并用,怎么方便就怎么用。网民用种种语言、符号、形式的改造与创新,努力挣脱网络符码对传播的限制,以期达到传播心理的解放。正如波德里亚所说,时尚消费的不是具体的客观物质,而是“一种意义,一个符号——一种社群感”。[5]网络语言的使用让网民找到了一种自豪感和归属感。

从文字符号传播和图像符号传播到后来的图文并茂的符号传播,反映了网民的层次性心理需求,这和网络产品的开发具有一致性。可以说,网民的心理需求是网络产品开发的不竭资源和动力。这一符号不断丰富不断为人所用的过程,体现了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人机交互的发展。正如有学者指出,人机交互的发展历史,是从人适应计算机到计算机不断地适应人的发展史。[1]

从符码选择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关系定位选择不同的符号,或者选择使用还是不使用,反映了不同的心理,也表达了多元化的自我。由此,人的本性得以释放,人由实体的自我还有若干个虚拟情境中的变幻的自我组成,人的各种心理和情绪得以满足和发泄。

从网络微型文本改造的角度来看,网民用网络特有的个性展示和字符创新,展现“超文字”的符码,既有与人交流之乐,也追求人机互动中的畅快、生动、趣味,乃至另类生活的一面,从符号变革与运用中达到新的心理体验。在符码使用的过程中,人的创造性逐渐得以体现,独立性更强,自己创造、改造、设置,同时也大胆使用,这其中除了表达情感,也体现了个性、才艺、自由,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满足。 网络传播信息碎片化,微型文本内容分解集聚,信息符号(文字符号,图像符号)重组,在特定的情境下往往产生新的意义。加之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多样化与匿名性,这一表现更为突出。

最后,从人机交互的视角,从网络技术与人的关系来看,网络无论如何发展,最终还是人的工具。能够利用网络的人,就能驾驭它。现在出现的网络传播符码对人们交流的限制,只能是这种传播初期的一些羁绊。它们在万物之灵的人类面前,只能“绊”住一时,不能“绊”住永久。相反的,它的出现却激起了网民更高的创新热情,所以才有了形形色色的“网言网语”,精彩纷呈的符码创新,以及花样百出的网络传播形式。通过这些,网民在网络的运用中去实现传播心理的自由。

尽管如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人机交互下这种网络传播符号的使用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人机交互机制下,网络新闻传播表达的创新性、趣味性、个性化,能更大程度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而受其青睐。受众在网络图文并茂表达的产生快感下获得自我满足与麻醉。这正如陈力丹教授所言,长时间沉浸在这种网络表达的快感中,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时空焦虑感”,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董士海.人机交互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1).

[2] 乐眉云.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6):15.

[3] 宋海容.论网络语言[J].赤峰学院学报,2008,(3).

[4] 刘娟.网络语言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5] [美]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

责任编辑:陈君丹

Code 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of Internet Us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FANG Yan, MING Zhu,CHEN Pe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 is the technology that studies on people, computer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The Internet users contact each other by codes, through the technology platform and means, which imprints both sides’ psychologies and presents the Internet ethic as wel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de 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users from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Key words: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ode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1-0076-03

作者简介:方艳(1981-),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传播伦理。

基金项目:201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5YJCZH041)

收稿日期:2015-11-15

猜你喜欢

人机交互
某型柴油机虚拟维修系统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九江城市交通事故模拟系统设计
人机交互课程创新实验
基于任务规划的家庭仿真服务机器人的研究
多点噪声远程自动采集系统设计
基于智能手机的盲人语言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Intel Realsense技术的感知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图像处理耦合模板定位的答题卡识别研究与应用
数字化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的特征及预防人因失误策略
基于物联网家居安防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