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颖的编辑理念与实践述论

2016-03-15温优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科学报潮汕选题

温优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潮州 521041)

吴颖的编辑理念与实践述论

温优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潮州521041)

吴颖曾任报社编辑、外勤记者和高校学报文科编辑、副主编,一生的工作主要在编辑岗位,是高校学报界知名编辑、潮汕地区著名文学研究专家,是个典型的学者型编辑。吴颖办刊求真务实,致力打造文科学报个性品牌栏目,坚持质量为上,注重网罗优秀作者,提倡编辑学者化和杂家化,其编辑理念和实践为出版行业留下宝贵的经验,是一位值得出版人学习和追随的楷模。

吴颖;编辑理念;编辑实践;学者型编辑

吴颖(1924.12-1992.1),曾用笔名东方未明、克钊、伍郢、石稜羽、石尤风、史求真等,生于揭阳县塔头乡仙宝洋村。吴颖是潮汕知名的文学研究专家,是广东省作协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广东省鲁迅研究会和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其生平及著述简况,《红楼梦大辞典》、《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广东社会科学手册》等大型工具书都列有专门辞条,曾获“汕头大学科研成果突出者”荣誉。吴颖的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那时他而立之年,一鸣惊人,在文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曾经由他的文章引发了国内两场学术论争:有关李煜词评价问题的论争和有关鲁迅《故事新编》体裁性质的论争,在国内影响很大。二是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初吴颖辞世这段时间,主要集中在当代红学史和《红楼梦》研究领域,[1]在国内红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吴颖编辑经历主要有二段。一是报社编辑。吴颖4岁开始读书,7岁就读于揭阳(今揭西)棉湖兴道学校,12岁就读于揭阳棉湖育才国文专科学校,“五年私塾,加上三年国专”[2],因其父亲壮年病逝,家道中落,后无法继续读书,在家务农维持生计,闲时自学,喜经史典籍,涉猎广泛。1946年初,吴颖开始用笔名向汕头的《汕报》副刊投稿,因撰稿较多,小有名气,1948年就被聘为《光明日报》副刊编辑,接手之后,大胆改版,副刊办得颇有生气。[3]因副刊倾向进步,受到潮汕国民党剿总的破坏,吴颖遂上山入伍,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北山游击队第八大队(边纵二支三团前身),任中队文化教员,后调潮汕共产党机关报《团结报》任外勤记者。1949年7月被派往第二期潮汕干部学校文教系新闻班学习,结业后回《团结报》工作。1949年10月汕头市解放,负责接管《光明日报》社和《建国日报》社。1957年被划为右派,旋即被遣送农场劳教廿余年,1976年秋,被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右派“改正”,彻底平反。二是高校文科学报编辑。1980年吴颖被作为专业人员引进到韩山师专,主持刚创办的《韩山师专学报(社科版)》编辑工作,注重组织刊用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文章,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几年时间,韩山师专学报办得颇有起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4年,吴颖被调到新办的汕头大学,负责筹办《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后任副主编,直至离休。[4]在汕头大学学报工作期间,他单枪匹马,致力打造高质量的学报,其策划的专栏“红学百家”坚持办了4年,在红学界有相当的影响力;还有“岭东人文”专栏,首倡抢救潮汕文献,掀起了抢救潮汕文献的高潮,加强了潮汕地区的文化文献研究。他自己也深入研究潮汕文献,但很多著作还未来得及整理出版便与世长辞了。[5]

吴颖一生著述颇丰,已出版的著作共有百多万字,但存留下的编辑学方面的著述不多,其编辑理念主要体现在他的编辑实践中,特别是他对韩山师专学报和汕头大学学报的创建付出了很多心血,他的许多办刊观点和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一、主张开放办刊,打造个性品牌栏目

关于高校学报综合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走向,学界一直莫衷一是。如朱剑、康敬奎指出,在目前的报刊体制下,高校学报走特色化之路是可行的。[6-8]尹玉吉认为高校学报走特色化道路是不可行的。[9-10]上世纪90年代后,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对此的界定不断明朗,肯定学报发展贡献的同时,也明确意识到高校学报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11-12]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吴颖对这些问题就有前瞻性的认识。

其一是高校学报的封闭性、内向性的问题。相当一部分高校学报定位不清,满足现状,长期以来用稿上的封闭性、内向性,导致学术视野和稿源范围狭窄,限制了学报的学术交流和争鸣。对此,吴颖早就有真知灼见,“把一本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的定期学术刊物的学报,编成一本一本的校内人员学术成果综合论文集,也是一种片面的,不可取的方法”,他认为把高校学报仅仅编成校内人员的论文集是不可取的、片面的,高校学报应该扩大稿源,真正成为一个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平台。他在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开辟“红学百家”专栏时提出,“为思想比较解放的各种‘家数'的红学工作者提供一点篇幅,在南方开个小小的红学窗口……完全公开,准备兼收并蓄”[13]。“学报只代表一个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取向,与那些代表某一级别的学术组织所出版的刊物不同,在学术上可以思想更解放一些。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主张思想、理论、学术上‘兼容并包',这在客观上就是为新的思想观念提供立足点和发展、回旋的余地。当前,在中国的改革大潮中,正是新旧思想、新旧观念激烈碰撞、交锋、更迭、递兴的时代;‘左'的、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旧思想观念几十年来一直占有统治地位,现在还大量存在。因此,当前也应提倡多元化的‘兼容并包',让一本学报编成了充斥着冷僻、琐屑选题的‘与世无争'的学术论文集的做法,决不是高明的做法”。[14]“作为一个学术刊物,还要抛弃僵化停滞、封闭凝固的落后做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勇于开放发展、兼收并蓄;反对闭关自守、一家独鸣,对那些敢于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的文稿,只要论题内容有价值,学报就乐于提供篇幅。”[15]其在准备扩大“岭东人文”栏目的“编者的话”中说,“随着我校办学方向和办学重点的调整,我们决定要扩大这个专栏,也就准备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在这个专栏内,采用稿件将不再受‘校内为主'的限制,要适当扩大采用校外稿件的比例”,“作为学报,我们只靠学校拨经费来办,并无其他经济来源。因此,我们还不能办成完全面向社会的学术刊物……刊物还要处处顾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规划,……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将努力使校外的、特别是地区内的一些选题好、有新意、有见解、有水平的学术文章能有个面世的机会”。[16]他的观点表明二层意思:一是在选稿上,不能仅仅是校内稿件,条件允许的话,应扩大校外稿件的比例。也就是说,他还是希望能够办成完全面向社会的学术刊物。对于学报的走向,这可谓是很有远见的。特色个性栏目广收外稿的做法,在当时国内的学报界能做到的,是屈指可数的,这是大胆的、有学术远见的举措。二是提倡“兼容并包”,允许新旧思想、新旧观念激烈碰撞、交锋、更迭、递兴。

其二是办专栏的问题。目前高校学报拼盘式的综合性影响了学报学术水平的正常提升,为了能走出趋同化、同质化,各高校学报纷纷走特色化路径,以塑造自身的学术个性,提高学术影响力。吴颖早就指出:“各高校学报都有自己学术上的优势和劣势,要求一个学校的学报所有各学科都能做到这样,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学报编辑人员,一定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认清自己校内的学术优势,在有优势的学科中的几科或一两科,或者一两个具有自己特色的专栏,跟上学术界前沿,争取参与发言,以至能提出新的问题,只要有意识地去联系组稿,总是可以办到的。”[14]他在做编辑这些年,特别注重依靠学校优势学科,打造品牌栏目,抓好特色栏目建设。他主持韩山师专学报的几年,注重栏目策划,注重刊发地方文化研究文章,《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的“潮学研究”栏目有现在的成就,得益于他早期的对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视,后筹办《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也致力于打造专栏名栏,以专栏来带动整个学报的发展。吴颖创设的“红学百家”专栏,转载率一直很高,在国内红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为了打造这个栏目,他制定出新颖独特的选题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组稿,主动与爱好红学研究的学者沟通联系,凡是有新走向、新路子、新角度、新见解的文章均兼容并收。为了使栏目设立和刊发的文章具学术的前沿性,激发争鸣,营造学术气氛,他自己也不断从事红学研究,关注红学研究动态,撰文发表观点,其在该栏目发表的《论宏观红学——关于红学“突破”问题的一个思考》《当代红学史论三题——对“批俞运动”的几点质疑》《当代红学革命的“典范”问题和“路向”问题——与余英时先生、杨光汉同志讨论》等十来篇高质量的论文,很多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特色栏目,就像一面旗帜,带有强烈的导向性,如能走在学术研究前沿,必然产生登高一呼的效应,逐渐聚集研究力量和优质稿源,形成特色栏目的“磁铁效应”。如汕头大学学报“岭东人文”地域研究特色栏目,吴颖开辟此专栏,是非常有远见的,他提出栏目设计的初衷是“使之成为研究岭东的文史、文献以及文化的学术窗口,使潮汕地区内外这方面的真正有水平的学术文章有一个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园地”,“从这一期起,我们决定扩大《岭东人文》专栏,增加篇幅,作为刊物今后固定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期这个栏发稿八篇,共约近六万字,占全本的三分之一强”。[16]在那个“编辑多是坐等投稿,等米下锅,来什么文章就用什么文章”的大环境下,此举是非常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的。首先,他主动策划,鼓励争鸣,与在科研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学术动向,主动约稿,及时跟踪报道,同时自己也不断撰稿,引导研究方向,使该专栏从零零落落发展到成为学报的重头栏目,打出了名气,在潮汕地区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其次,争取领导重视,他书面向汕头市有关领导提议,希望政府重视和号召加强潮汕文献的搜集整理,不久就得到市政府的回应,市领导多次召集专家就此问题召开座谈会。再次,为了提高栏目的知名度和提高对潮汕地方历史文献研究的重视,他与大众媒体联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率先在《汕头日报》撰文,呼吁“抢救潮汕文献”,“弘扬潮人文化,第一步的基础性工作是潮汕文献的整理出版”,“潮汕解放已经40年了,但这方面的工作至今还是空白”。[17]这些观点发表后,得到学术界同仁的大力响应和支持,《汕头日报》连续刊载了一组响应支持的文章,对抢救潮汕文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同时《潮人》杂志闻讯也积极呼应,约请吴颖代为组织有关专家撰写潮汕文献和文化研究相关的笔谈文章。与此同时,吴颖也着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与吴二持合作撰写《〈韩江闻见录〉与郑昌时的思想》。后来汕头大学召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潮汕历史文献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他参会继续呼吁,随后不久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与他的奔走呼吁是分不开的。他通过一系列的策划活动,提高了栏目的知名度,提升了栏目的学术含量,为潮汕文献文史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吴颖是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早期开拓者,是广东学报界的楷模,其设立特色个性栏目的举措深受学报界的好评与效仿。

其三是选题的问题。吴颖认为,就一篇文章来说,“选题好不好是决定性的,选题好而写得不好的文章还可以反复改得好,如选题不好,那是无药可治的”,就一本学报而言,“可以这样说,选题好不好,决定了一篇文章、一本学报(或者你所负责的一栏或几栏)的精神品格和学术质量”。[14]所以他要求作者文章选题要“新”,认为很多编辑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回避心态,求“稳”怕“乱”,缺乏参与意识,不敢去接触学术界各科学术前沿那些带关键性但有争议的尖端问题、敏感问题,也不想提出新问题;或者是过多地去选用那些比较冷僻的与世无争的选题;或过于琐屑的微观选题,力求在安全系数上有保证;这样编出来的学报,也许学术水平并不低,但刊物的影响却不大。[14]吴颖自己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于鲁迅研究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文章,另辟蹊径,见解独到,引发学界争论,其很重要的一点,是选题的前沿性。

二、提倡文科学报编辑学者化和杂家化

首先,他指出,“文科学报是综合性的定期学术刊物,学报编辑人员,不管是从事文、史、哲、教、政、经、法等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力求‘学者化'。这当然是一个要求较高的提法,但无论从编辑工作或人员修养等哪方面来说,编辑人员必须一定程度的‘学者化',却是没有疑义的”。“广东的学报——特别是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如果都能注意编辑人员的‘学者化',加强学术参与意识,那就能提高广东学报在全国以至国际学术界中的地位。”“编辑人员选题的能力、水平和胆识,是决定一本学报办得好不好的最基本的因素。而缺乏一定程度的‘学者化'的编辑人员,是难以做到上述这一点的。”“文科学报应该力争成为各种刚萌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见解的‘营养盃'。这也和编辑人员的‘学者化'具有密切的联系,没有编辑人员的‘学者化',这些也是无从谈起的。”[14]

其次,他对文科学报编辑学者化和杂家化应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也有具体的界定。他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学术走向多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这里也有个编辑人员如何掌握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临界点”问题。他提倡各种层次的编辑人员,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可能,逐渐朝向这个“学者化”、“杂家化”的方向发展,还是很有必要的。就主编而言,吴颖认为,在这个开放的前沿,学报主编就应该有更多的担当。[14]高校学报主编是大学学术文化窗口的把关人,具有多种角色的功能,要在履行编者职责的同时,强化学者、教育工作者、发现者、传播者和协调者的社会角色意识。他明确提出:“在文科学报中,大的学校的文科学报,一般有正、副主编或正副编辑部主任,还可能有学科组长,还有学科编辑等。这些,‘学者化'的程度要求当然应有所不同,不能强求一律。以正、副主编来说,除了应有同级、同学科的正、副系主任的相同的专业修养外,还应比正、副系主任具有更高的政策水平,同时掌握更多的学术信息,更有宏观视野,而且,还应尽可能地是个‘杂家',尽量达到相当程度的‘杂家化'。作为文科学报的正、副主编,对来稿中有些问题,其他编辑人员没法解决,你就有义务解决。”他认为,这是以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报的正、副主编为着眼点来说的,如果只是一般的某学科的编辑,当然不必有这样的要求。[14]

再次,吴颖自身就是学者型编辑,也是个“杂家”。吴颖一生著作丰富,有红学、鲁学、古典文学、编辑学等方面的论文50余篇,杂文上百篇,有《红楼梦人物新析》、《鲁迅文论选》等专书。[18]凡此,都是他呕心沥血的结晶。他认为,一个编辑人员如果不能一定程度的“学者化”,不能写出够水平的学术文章,不能当上“有名英雄”,也就当不好“无名英雄”;正如一个少女如果不能为自己作出漂亮的“嫁衣裳”,也就没有能力去“为他人作嫁衣裳”一样,这道理是很明显的。他指出,学者型编辑的代表如陈独秀、鲁迅、胡适、茅盾、巴金、叶绍钧、邹韬奋等我国自“五四”以来最好的编辑人员,都是那些文章写得最多最好的人,这些最为杰出的编辑人员,那一位不是著作等身?[14]

三、关于如何对待作者

首先,要网罗优秀作者。他认为,要真诚平等对待作者,刊物没有作者,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编辑应加强服务意识,发挥好编辑的中介桥梁作用,敢“为他人作嫁衣裳”。“学报编得好的主要标准,就是多发和快发好文章,应该在这一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好文章,就应该发;特别好的文章,不但要发,而且要快发,要立即发,要给以显著的地位,而且校内人员,一视同仁。”[14]吴颖接编《光明日报》副刊时间虽然短,但影响却不小。接手之初,为了使副刊内容多样化,他立刻着手改版,并约人重新绘制版头,每周《光副》(文艺综合版)四期、《闪光》(杂文版)一期、《学习日》(学习园地)一期、《星期日》一期,并深入调研,看看读者想读什么,根据读者的需求来选题,认为只有满足读者的要求才会有市场。而后最要紧的是组建基本作者队伍,他提出,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强有力的作者队伍,每个月发15万字以上,只是坐等来稿的话,这副刊没办法办好的。他广结各类作者,作者队伍中如马戎、陈健、沈吟、庄以行等同志都是当时比较活跃有思想的人,有了这些队伍,副刊才得以维持并取得发展。在他的策划下,副刊经常刊用一些抨击时弊、宣传自由和斗争的文章,由此也埋下了祸根,国民党大肆搜捕、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时,报刊总编被抓起来,吴颖为了避难被迫离开。[4]在学报工作期间,吴颖也主动出击,与广大作者保持联系,积极组稿约稿,将组稿工作做细致做到位,有效发掘优质稿源,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

其次,要与作者互动沟通。在具体的编辑工作过程中,他认为应该开展理论争鸣,在争论中不断求同存异,逐步形成共识。在稿件处理中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应该虚心向作者请教,与作者沟通,要热情解答及时处理,对于作者的正当要求,即使给自己增添了麻烦也应该尽量满足。当有些问题与作者产生分歧时,也应该耐心地交换意见,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编辑人员对文稿要力求拿得准,退稿意见要经得起推敲,应对作者和文章负责,如退错了,编辑人员应敢于承担责任。[14]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留住优质稿源至关重要。

四、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

吴颖性格刚直,治学深具个性,“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真正做学问的人,就是要走自己的路”。[19]“60年代中期,我与他同住在一个地方达5年之久,而这地方又是那样的荒僻”,“他每天都坚持写作,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几乎贯穿他的一生。”[20]他做学问求真务实,发现问题便穷追不舍,对其“所从事的学术领域,他都能基本做到竭泽而渔地搜集到并通读几乎所有前人的研究成果”。[21]

吴颖做学问如此,其在编辑过程中,也是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和作者,提倡百家争鸣的同时对学术论文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要求很高。组稿时高瞻远瞩,提倡多元化的“兼容并包”,批评当时的编辑人员选题不务实,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回避心态,求‘稳'怕‘乱',缺乏参与意识,不敢去接触学术界各科学术前沿那些带关键性但有争议的尖端间题、敏感问题,也不想提出新间题”,要求编辑要认清形势,跟踪当前文艺思潮、理论、批评的状况和有关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基本见解。[14]他对作者的来稿要求“选题以较新鲜、较有普遍意义的为宜;要求作者能掌握论题的历史和现状,在前贤时贤见解基础上谈问题,有所前进,能说出较新较好的见解,或提供较有价值的资料”,“来稿学术论文每篇勿超过一万字(有特色的质量较高的可以例外),请用十六开有格稿纸,用钢笔誊写;文字力求规范,字迹切勿潦草;标点符号要占一格,删节号、破析号占两格;引文要据原书核校无误,并详细注明出处,附于稿末。凡铅印、打印、油印、复写的稿件,要附信说明是否已投寄他刊,否则难以考虑采用。来稿不刊用的,一律退还”。[13]审稿时认真负责,坚持学术标准,对有修改基础和有潜质的稿件,不吝严肃思考,提出中肯的修改或改写意见,供作者修改提高。编校时又能认真审读,一丝不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字符,甚至标点符号。他明确提出发稿的两点要求:“其一是,要能在前人时人已达到的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形成有意义的选题,文章要力求有新意,有自己独立的学术见解,要在国内同专题的成果(指公开发行刊物、公开出版专著中的成果)基础上研究和讨论问题,力避老生常谈和人云亦云。其二是,要尽可能符合学术文章的‘十六字'要求,那就是:无征不信(即文章的全部资料来源,以及采用别人的论点或见解,都要有清楚的交代,分别于文中说明或文末列注),持之有故(即文章提出的见解、论点或断语,都要有比较充分的根据,而且这些根据是出处分明、可备复按的),言之成理(即文章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有独到的、最少是独立的分析和论证),自圆其说(即思路明晰和前后贯串,能合乎逻辑,不自相矛盾)。”[16]同时提出编辑在编校过程中应提倡学术争论和批评,编辑出现差错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如出现编辑方面的差错或不妥处,同样欢迎批评。但我刊是学术刊物,所以,讨论应是学术讨论,批评应是学术批评,希望大家共同注意‘学术'的范围和角度”。[16]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他一生在寂寞中追求,尽管被错划“右派”,二十多年的青春在农场劳教中度过,但他还是苦苦追求,永不言弃,正如他自己所说,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尽管“他的大量剪报和未定草稿付诸劫火”,尽管“左”去他二十多年的金色年华,但“平反”之后还是继续努力奋斗,做学问,干实事,仍为我们留下近二百万字的著述。“吴颖为真理而摇笔杆,奉献一生,为真理而献身,纵使不曾流过血,亦便是牺牲”。[5]

吴颖知识渊博,扶植新见,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对他的挽联:“翰墨文章霸气灵气正气,书生报国热血热泪热肠”,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其办刊求真务实,致力打造文科学报个性品牌栏目,坚持质量为上,注重网罗优秀作者,提倡编辑学者化和杂家化等理念和实践,是他长期直接从事编辑活动留下的经验,这些编辑学学科思想,虽然少有长篇大论,但其论断和做法非常有远见,是非常值得重视、认真研究和发扬光大的。

[1]吴二持.论吴颖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文学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4):7-13.

[2]吴泽如.父亲与书[N].潮州日报,2001-12-28(08).

[3]吴颖.记1948年的汕头《光明日报》副刊[J].汕头文史,1988,5:143-149.

[4]吴二持.吴颖传略[M]//吴颖.吴颖古典文学论集.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2:697-709.

[5]黄廷杰.不曾流血也牺牲[N].岭南文报,1992-03-28 (04).

[6]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5):5-27.

[7]朱剑.特色: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无奈选择[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2-25(006).

[8]康敬奎.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化之路——兼评朱剑及尹玉吉先生的相关观点[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47-159.

[9]尹玉吉,石学军,杨爽.关于大学学报使命的理性反思[J].编辑之友,2015(5):43-47.

[10]尹玉吉.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8-160.

[11]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 通 知 [EB/OL].(1998-02-13) [2014-02-01]. 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37423. shtml.

[12]袁贵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与任务——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6):5-13.

[13]吴颖.编者小启[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5(2):131.

[14]吴颖.文科学报编辑“学者化”的问题[J].编辑学刊,1989(1):77-80.

[15]吴颖.发刊词[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5 (1):1.

[16]吴颖.编者的话[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1):78.

[17]吴颖.抢救潮汕文献[N].汕头日报,1990-06-22(04).

[18]吴二持.论吴颖的当代红学史批评[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5):1-11.

[19]吴颖.且说“回避”[J].学术研究,1980(5):45.

[20]许崇乐.怀念吴颖先生[N].潮州日报,1994-06-11 (04).

[21]吴二持.论吴颖的文学研究及治学个性[G]//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新国学研究:第13辑.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5:259-293.

A Review on Wu Ying's Editing Thought and Practice

WEN You-hua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Once,Wu Ying was a newspaper editor,field reporter and liberal arts editor of university journals.He devoted his life career to the editorial posts.He was a famous literary research expert in Chaoshan area,a typical Scholar-type editor.Wu Ying's editing thought mainly lies in these aspects:seeking truth in publishing work,striving to set up famous brand columns of academic journals,adhering to high guality,laying stress on enlisting outstanding authors,advocating editors to be both scholarly and Versatile.He is a good model of the publishing circle,well worth learning and following.

Wu Ying;editing thought;scholar-type editor

G238

A

1007-6883(2016)04-0103-06

责任编辑黄部兵

2016-02-16

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14年课题(项目编号:20140213)。

温优华(1975-),男,江西宁都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科学报潮汕选题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当选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单位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潮汕牛肉火锅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