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培养策略

2016-03-15王冬琴

湖北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统计图整理科普

●王冬琴



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培养策略

●王冬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实验稿《课标》的“统计观念”更名为“数据分析观念”,是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数学核心概念之一。数据整理与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数据收集、整理、呈现和判断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将杂乱无章的数据以不遗漏、不重复、更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判断呢?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不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不引导他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那么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就无从培养起。到底如何教学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一、选取与生活相关的数据

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笔者发现一年级统计教学内容,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题目是这样编的: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要求学生将它们理一理,书中出现了许多小猴、小猪、小狗等动物图像。学生对此虽然很熟悉也很感兴趣,但无法将此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相联系。这时,教师不妨将这些动物改为各种文具,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降水量”,虽然这一现象与学生的生活相关,他们也能理解,但这不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不是他们所熟悉的。。这时,教师不妨改成统计两个学生10岁和11岁时的身高变化数据。又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图书馆实际藏书的情况,让学生给学校提出购书建议。学生首先统计全校各年级学生喜欢的图书种类和相应人数,然后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再根据表中的数据展开讨论、交流,最后向学校提出合理的建议。

只有当学生通过处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真实数据,懂得可以用数据来了解身边的现象并作出判断和预测时,才能逐步树立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根据数据作判断预测

统计教学中,读懂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和制作图表不是统计教学的最终任务。分析研究数据,掌握事物本质,把握现象的发展态势,根据数据作出判断与预测,才是统计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通常会设计以下系列问题:从图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给学生的思考和交流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在执教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课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四部动画片,让他们选出最喜欢看的一部课间播放。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这可怎么办呢?需要统计,统计什么?怎样统计呢?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思考中,他们最先想到举手表决,却没有准确统计出结果。然后又继续想办法,有的学生说站起来这样数得更清楚些,还有的说先在小组内统计后再汇总,最后大家还是一致同意用投票表决的方法来统计。当数据统计出来后,《哆啦A梦》票数远远超出了其它几部。恰巧当时这个班正好有一名学生请假没来,笔者借机提问:如果这名同学也来投票表决,我们还是看《哆啦A梦》吗?学生根据数据利用简单推理也作出了判断。

此外,注重对结论的预测与分析,可以促进学科间融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例如:统计我国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让学生知道环境遭到破坏会影响每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统计我国农村、城市移动电话使用情况,让学生感受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巨大力量;统计我国的奥运金牌总数,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

三、对数据结论进行质疑

信息时代,只要我们留意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书籍、互联网等,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统计数据,以及由此得出的一系列结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都是可信的吗?对数据的分析统计是合理的吗?这都需要学生作出理智的选择和分析,对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例如,下表是一个女生从出生到12岁时的身高统计表,请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推测该女生15岁时的身高。

很多学生会根据前面的数据预测。有的说:“8岁到10岁长了10厘米,10岁到12岁长了24厘米,照这个趋势12到14岁要长30厘米,我估计她到15岁要到2米了”;有的说:“8岁到10岁长了10厘米,10岁到12岁长了24厘米,12岁到14岁可能会长10厘米,我估计她到15岁会到180厘米”;还有的说:“到12岁就不怎么长了,我估计她到15岁差不多170厘米。”面对五花八门的答案,从表面上看都有道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所以,教师此时要引导学

生:有时候为了更合理地预测,我们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比如,可以收集同龄人15岁的身高来帮助预测;或者把她与当地女生平均身高进行对比,根据其12岁时的身高与当地女生平均身高的对比情况及当地女生15岁的平均身高进行预测。当然,无论哪种预测都不能肯定是正确的,但会比单纯依靠这个学生以前的情况进行预测要合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去收集数据。

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考虑,并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

例如,笔者在课上呈现学校图书馆上个月借阅情况统计图。其中文学类书籍借出103本,科普书158本,故事类126本,历史类120本。请学生分析数据,并为学校提出购买新书的建议。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借科普书的人数最多,所以得出要多购买科普类新书的建议。笔者及时提醒,上个月刚好是科普月,所以借科普书的学生多一些。那么,这个结论对指导购新书还科学吗?学生思考后就从学校藏书、借书人的年级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不同的判断和推测。

(作者单位:襄阳市樊城区米公小学)

猜你喜欢

统计图整理科普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整理“房间”
学会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