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俄非常时期列宁关于学习德国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

2016-03-15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苏俄苏维埃列宁

俞 敏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



苏俄非常时期列宁关于学习德国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

俞敏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

苏俄非常时期,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的救星”,认为转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时应该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以促进苏俄经济的发展。针对反对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言论,列宁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的上述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苏俄非常时期;列宁;国家资本主义;学习

苏俄非常时期指俄国十月武装起义胜利至苏维埃俄国国内革命取得胜利之间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列宁面对苏俄经济落后和生产力落后的现实以及战争对经济与生产的要求,主张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方式。他特别提出,苏俄需要学习和借鉴德国国家资本主义的管理方式。

一、德国国家资本主义的一般情况及对列宁思想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统一和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870年至1913年,德国的工业生产总量增长4.7倍,它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跃居世界第二位[1]。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因之一在于它走上了一条国家主导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的资本集中和垄断以及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高强度干预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道路。

上述德国的工业化道路向前继续发展,贯穿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1914年8月8日,德国成立了“战时工业委员会”和“战时原料管理处”,前一机构负责政府向企业分配订货和管理军需生产,后一机构下辖59个军需公司,负责征集各种工业生产原料和向相关企业分配这些原料,把重要原料优先给予在生产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垄断组织。由于战争造成德国普遍的饥荒,德国政府先后建立起战时粮食公司、中央饲料局、中央水果蔬菜局、战时粮食局、中央马铃薯局、帝国谷物局、战时动植物油脂管理局、帝国服装局等机构,这样就把人们基本的消费需求也纳入了政府计划管理的轨道。1915年,德国颁布了一个“卡特尔”化法律,促进了德国重要工业经济垄断组织的发展,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1916年德国颁布了《兴登堡纲领》,规定劳动力不得随意流动,工业生产必须首先服从战争和军事的需要,从而为战时计划经济的运转提供了前提条件。对企业和劳动力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已经使经济发展脱离开了市场利润的导向,转而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生产。这样,德国战时计划经济结束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政治和经济分离的特征,成为国家干预和管制下的资本主义模式的发源地。

德国战时计划经济对列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统计,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共保存了1915-1916年间的20本笔记和其他一些札记。从这些材料的题目上看,直接与德国经济有关的大约是23份,而直接与英国有关的大约是9份,与法国、美国、俄国有关的分别是7份、6份、5份。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反映德国经济发展的材料在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形成中的重要性。德国计划经济发展的材料对于列宁十月革命后经济建设的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大体相同的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得以完成。它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德国科技工作者对这次工业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德国科技的发展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实现作出了贡献,同时德国也是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国家。科技的发展以及它在生产领域里的应用,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列宁看到了这些事实,对照俄国经济和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不能不产生苏俄需要向德国学习的思想。

二、关于“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的救星”的思想

上述德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可以称为国家强力干预和管制经济+应用新科技的方式。国家干预和管制经济,也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十月革命时期以及1918年春天,列宁在提出转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时主张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以促进苏俄经济的发展。

早在武装起义前夕即1917年9月,列宁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一文中写道:“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而且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2]218这里的意思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国家已经将生产资料掌握在自己手里,意味着无产阶级在掌握了政权时即拥有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财富。这就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紧挨着社会主义,它们之间没有任何隔离带或中间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就是资产阶级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德国就是处于这样的状态。在这篇文章中,列宁以德国的例子说,什么是国家?国家是统治阶级的组织,在德国便是容克(小地主)和资本家的组织。他们掌握着生产资料,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如果用革命的手段推翻了容克和资本家的国家,建立了革命民主国家(指建立了工农国家),则是采取了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步骤,即这样的国家及社会离社会主义制度更近了一步。他说:“真正革命民主国家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必然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或一些步骤!”[2]217

1918年4、5月,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报告中,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的文章中,更明确、更深刻地阐述了这个思想。当时,苏维埃政权基本得以巩固,发展经济和发展生产力成为首要的任务。列宁主张采取国家对经济组织如企业实施计算和监督的方式即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和发展生产。他说:“苏维埃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意味着什么呢?在目前实现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实行资本家阶级实行的计算和监督。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一个样板。我们知道德国比我们高明。”还说:“只要稍微想一想,在俄国,在苏维埃俄国,确立这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基础将意味着什么,那么任何一个没有丧失理智、没有被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完满头脑的人都一定会说,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的救星。”[3]236在这里,他一是说在俄国实施对企业的计算和监督就是国家资本主义,二是说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俄国的样板,三是说苏俄如果建立起国家资本主义的基础等于获得了救星。为什么说国家资本主义是苏俄的救星呢?因为国家资本主义意味着将许多企业集中起来,由小生产变成了大生产,国家政权可以对生产进行干预和管制,引导企业朝向有利于国家政权和工农利益的方向发展生产。而苏俄正好缺少这些。在苏俄,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弊端如粮食投机、生产过程中的无纪律和怠工、社会生活中的无政府主义和混乱状态等威胁着苏维埃政权。所以只有建立起国家资本主义,才能克服上述各种弊端,使苏维埃政权摆脱危局。

列宁还指出:“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我们首先来举一个最具体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这个例子就是德国。那里有达到‘最新成就’的现代大资本主义技术和服从于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有计划的组织。”[3]279这里他将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归结为二点:一是有最新的科学技术,用新技术进行生产;二是政府里有管理经济的组织,即制订经济计划的组织。他说,德国的缺陷是这个国家属于地主资产阶级的国家,如果这个国家的性质改变了,它变成了工农国家或者苏维埃国家,那它就具备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条件。苏俄现在拥有工农国家和苏维埃国家,但是它没有德国所具有的两个条件,所以苏俄要向德国的资本主义学习。他说:“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3]279这里他再一次提出,拥有新技术,同时拥有制订经济计划的国家组织,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两个条件。他反复地强调:“如果德国革命迟不‘诞生’,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德国人的国家资本主义,全力仿效这种国家资本主义,要不惜采用独裁的方法加紧仿效,甚于当年的彼得,他曾不惜用野蛮的斗争手段对付野蛮,以促使野蛮的俄罗斯加紧仿效西欧文化。”[3]280在俄国的历史上,彼得大帝曾经采取强制性的手段,使落后的俄国人学习西方文化。列宁认为,在苏俄向德国人学习国家资本主义并在国内建立国家资本主义时,也可以采用强有力的措施,目的是建立起国家资本主义,巩固苏维埃政权,获得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

三、批评反对学习德国国家资本主义的言论

对于反对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言论,列宁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当时党内的“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以“左”的面目出现,反对实施国家资本主义,反对向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学习,主张立即搞社会主义。他们说,俄共(布)出现了右派倾向,“这种倾向有使革命走向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的危险”。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当我在‘左派共产主义者’的报纸上看到谈及这类敌人的话时,我不禁要问:这些人怎么啦,怎么能够抓住书本上的只言片语是忘掉现实呢?现实告诉我们,国家资本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在短期内能够在俄国实现国家资本主义,那就是一个胜利。”[3]235他的意思是说,“左派共产主义者”只记得马克思文献中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只言片语,忘记了俄国是一个落后国家的现实,不适当地将马克思文献中的话搬到现实生活中来。在此以前,列宁在文献中指出,由于俄共(布)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所以需要向一切内行的人学习,包括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包括德国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左派共产主义者”被这些话大大地激怒了。他们写文章说,布尔什维克要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是“右派”布尔什维克,“左派共产主义者”与此不同,他们不向托位斯的组织者学习,“而要教导他们”。列宁针此此说:“但是,你们想教给他们什么呢?也许是社会主义吧?把社会主义教给那些商人、生意人吗?不,如果你们想这样做,那就去做吧,我们可不帮你们的忙,这是徒劳无益的事。”[3]238意思是说,将社会主义教给商人和生意人即资本家,是不合适的,多半是徒劳无益的,因为这些人不可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制度。向他们学习管理工作或者利用他们的作用加强管理工作,是一回事,是可行的。列宁说:“我们现在要向他们学习,是因为我们的知识不够,因为我们没有这些知识。我们有社会主义的知识,但是没有组织千百万人的知识,没有组织和分配产品等等的知识。”“所以我们说,哪怕他是一个大骗子,只要他组织过托拉斯,只要他这个商人曾经搞过千百万人的生产和分配,只要他有经验,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3]238-239列宁认为:“左派共产主义者”不了解这一点,是因为他们看不见实际生活,把国家资本主义同理想的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并根据这一点来编造自己的口号。”[3]243这里,他说即便是一个大骗子,只要他组织过托拉斯,只要他曾经搞过千百万人的生产和分配,只要他有经验,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将俄共(布)学习如何组织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来认识。他批评“左派共产主义者”不懂得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其错误的思想根源在于不重视实际生活,思想脱离了实际,并且不适当地将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了。

“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的领导人是布哈林。布哈林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有一个发言,反对实施国家资本主义。列宁在这次会议的总结发言中,专门针对布哈林的发言中的错误提出了批评意见。他说:“‘左派共产主义者’曾经指责我们有倒向国家资本主义的倾向;而现在布哈林同志又错误的说什么在苏维埃政权下不可能有国家资本主义。可见,他是自相矛盾的。说在苏维埃政权下不可能有国家资本主义,这显然是荒谬的。”[3]248他指出,一批批的企业处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进行生产,或者属于国家所有,这就是国家资本主义,怎么能说苏维埃政权下不可能有国家资本主义呢。在此次会议以前,苏维埃政权公布了一个关于铁路的法令,内容关于以强制性的力量铁路运输。布哈林攻击说,采取强制性的力量,那就是拿破仑第三的独裁,是尤利乌斯·凯撒(古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的独裁。列宁说:“这涉及到工人和铁路的问题,没有铁路不仅不会有社会主义,而且大家都会像狗一样地饿死,而粮食就堆放在附近。”“因为铁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城市和乡村间、工业和农业间最明显的联系的表现之一,社会主义是完全建立在这种联系之上的。”[3]251这里,他阐述了铁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批评了关于苏维埃政权在铁路问题上实行独裁的言论。苏维埃政权因为没有科技专家和管理者,生产组织得不好,效率不高,浪费很多,于是决定启用旧专家及管理者,让他们参与生产管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维埃政权决定对这些旧专家及管理者采取高薪的措施。布哈林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列宁说:“布哈林同志说:有些人收入4000卢布,应当把他们拉到墙脚下枪毙,——这是不对的。我们正需要发现这样的人。因为在我们这里人们能够领取4000卢布的职位并不很多。到处都需要他们,我们没有专家,这是问题的关键,因此必须招到1000个精通本行业务的第一流专家,这些专家重视自己的业务,热爱大生产,因为他们知道这意味着技术的进步。”[4]252这里列宁批评了布哈林关于对旧专家采取强力打击的言论及主张,强调了旧专家对于经济与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对他们实行高薪的必要性。

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说过,在一定的条件下,工人不拒绝向资产阶级赎买,即通过赎买的方式将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变为全社会所有。但他说当时只有英国有可能这样做。因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不那么强大,那里有组织得很好的无产阶级队伍,英国的资产阶级习惯于实行妥协等等。20世纪的俄国的国情不同于过去的英国,不大可能通过赎买的方式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布哈林想起了马克思过去说过的话,希望在俄国实现这样的赎买,通过赎买很快实现社会主义。列宁说:“但是,布哈林错了,因为他没有考虑到俄国目前的具体特点。我们目前正处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就是说,我们俄国无产阶级在政治制度方面,在工人政权的力量方面,比不管什么英国或德国都要先进,但在组织像样的国家资本主义方面,在文明程度方面,在从物质和生产上‘实施’社会主义的准备程度方面,却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情况,工人们目前有必要对那些最文明、最有才干、最有组织能力、愿意为苏维埃政权服务并且诚心诚意地帮助搞好大的和最大的‘国家’生产的资本家实行特殊的‘赎买’,这难道还不明白吗?”[3]285他的意思是说,苏俄由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从政治条件看比西方国家先进,但是在文明程度上,在经济条件上,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准备程度上,远比西方国家落后,所以它不适合用赎买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不适合很快地实现社会主义。但是它可以对那些愿意接受苏维埃政权的法令和政策、愿意为苏维埃政权服务、并且具有组织才能的资本家或者旧专家实施特殊的“赎买”,即可以对他们实行高薪制,启用他们参与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事业。在这里,列宁提出要防止两种错误,一种错误是认为俄国经济条件差,未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地步,反对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另一种错误是一些人习惯于空喊社会主义,陶醉于“鲜明的”革命性,只想着尽快实现社会主义,不想从事长期的、坚忍不拔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准备工作,“左派共产主义者”就是这样的一些人。

四、列宁思想的当代价值

苏俄非常时期,苏维埃俄国经济复苏和发展急需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列宁提出学习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和腾飞虽然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但列宁关于学习和利用德国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对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和繁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面临艰巨的挑战。一直以来计划经济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符号之一。市场经济则被人们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独有的事物。中国经济改革应该面向何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争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前进在社会主义轨道上的、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究竟能不能选择市场经济呢?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中国的经济学者们。为了达到解放思想的目的,邓小平在对比中西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水平、以及中西经济发展的优缺点后,明确提出了中国向发达国家学习经济管理的思想。他说:“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4]在他的思想上,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所以中国可以搞市场经济。他特别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5]邓小平关于中国向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的思想,同列宁关于向德国国家资本主义学习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来源于列宁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列宁向德国国家资本主义学习的思想所具有的当代价值。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方法的思想是科学的和正确的。在它的引领下,中国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仍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任务。在新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仍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2014年5月22日,习近平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会上,他强调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6]他的这个思想,同列宁关于向德国国家资本主义学习的思想在精神上是高度一致的,是相互融通的。由此可见列宁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党的十八以来,中国加快了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先后在广东、天津、上海、福建等地建立了18个自贸区,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此项战略的内容是,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实行比世贸组织有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显然,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是学习和借鉴了国外经济管理的经验和方法。习近平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善于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7]这里他已经指明,实施此项战略意味着中国能够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意味着中国能够在这方面发出更多的声音,以维护中国的利益。显然,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是以承认和利用国际经贸规则为前提的,承认和利用它是以学习和掌握它为前提的。可以说,习近平这方面的思想同列宁向德国国家资本主义学习的思想也是贯通的和相承袭的。可见列宁的思想在当代具有启示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关键的阶段。不断从世界吸收先进管理经验,将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和策略。时代背景虽然已经变化,但列宁提出的学习德国国家资本主义思想会一直借鉴于中国对外开放之路。

[1] 世界近代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492.

[2]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6] 习近平.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N].人民日报,2014-05-24.

[7] 习近平.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N].新华每日电讯,2014-12-07.

[责任编辑:黄旭东]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苏俄非常时期列宁的重要著作及其常态性思想研究”(11cks006)。

俞敏,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列宁著作及思想。

A82

A

1002-6924(2016)05-019-023

猜你喜欢

苏俄苏维埃列宁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