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

2016-03-15郭明飞陈兰兰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学生

郭明飞 陈兰兰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论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

郭明飞陈兰兰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作为推动未来中国继续向前发展重要“生力军”培养基地的大学校园,要把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放到首位,以切实保障最易于接受新思想的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在当今网络新媒体日益发达的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不仅迎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细致的分析网络新媒体时代所具有的特点,并针对特点创新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机制,以确保高校整体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互联网

一、新媒体背景下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管理的必要性

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性是高校正常有序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学校是否能够培养出合格人才的重要条件。由高智商和高情商汇聚一体的大学生很容易接受网络普及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数字性转化,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上繁杂、不经过滤的舆论信息直接渗入到大学生的意识中,使高校成为舆论传播更为广泛和迅速的复杂舆论场。为使高校师生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判断是非,搞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必须作为高校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推进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是适应互联网深入发展的迫切要求

互联网一经传入,就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传遍了中国各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新时代,使大众的生活全面网络化[1]。对于思想灵活、思维开阔的大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变化比互联网的普及带给他们的影响还要大,他们更加善于运用新的形势去生活和学习。网上选课、网上听课、网上购物、网上点餐甚至有些大学生做起了网店老板,再加上近两年支付宝等网络支付平台的兴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讲,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绝对不可以不带支付宝。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已经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对于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者来说,进入互联网是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接轨的第一步,利用好互联网是其次,建好大学生所“喜闻乐逛”的网站则是高校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要求。

(二)高校推进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是应对网络舆论传播新特点的重要举措

Web 2.0时代更加注重网民之间信息的交互性,传统媒体垄断新闻发布权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微博、微信的出现,给予了广大网民更多的主动权,评论、回复、转发信息代替了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多网民愿意参与到热门话题讨论过程中,使网络舆论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信息的碎片化和微传播成为新时代舆论形成的重要载体,简单快速、难以控制成为网络舆论形成的重要特征,对于时刻在网上漫游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可能成为热门话题最早参与者,更有见解独到者则成为舆论的风向标。对于广大高校来说,应该熟知当今舆论产生与传播的特点。要引导大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必须看管好网络空间这块土地,抓住互联网信息的及时性、共享性特点,捕捉各地热点事件,提前做好高校的思想宣传工作,规范并提高大学生的言行与价值观,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不仅对于高校舆情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舆情引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推进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的共同思想基础。”[2]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人格、向上的精神品质。在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环境、方式以及现实的基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借助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网络伦理教育、网络国情教育以及人文科学知识教育以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全面补充。

二、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新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如破笋之势不断发展,衍生出的新媒体发展势头也异常迅猛。然而,依托互联网技术,这些带有数字化、交互性、海量信息及时传达等重要特征的新媒体时常会造成谣言疯传、海量信息真假难辨、“西化”侵蚀、舆论失控等混乱局面。高校是汇聚人才、各种思想相互交流与碰撞的前沿阵地,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便利,广大师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讯发布与自己价值观相符合的言论与主题。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是最活跃的、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信息发布者,他们思想意识形态安全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因此,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各种不可控因素,准确分析高校在网络新媒体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当前的一项 重要工作。

(1)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发展机遇

网络新媒体时代使我们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给了我们更多维护自己的权利和选择的自由,学习资源更多,用起来也更方便,生活也更加方便快捷,相比于过去来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对于高校思想宣传工作来说无疑也是一大机遇。

1.新媒体为高校提供形式多样的宣传平台和载体

新媒体的产生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它通过数字技术将全球知识链接在一起,与传统的传播媒介、传播渠道、受众、反馈等方面大相径庭。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以往新闻产生的流程,赋予了普通大众作为新闻主体的主动权,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与其说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确切的说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其主要载体包括博客、微博、播客、论坛、贴吧、即时通讯等。对于思维活跃、时常走在科技产品前沿的高校师生来说,网络新媒体平台与载体已经逐渐融入了他们的生活。试想有几个学生或老师没有一台手机和电脑,又有几个学生或老师不上QQ、微信与微博呢?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极力欢迎和追捧,新媒体的平台与载体成为广大师生相互交流与沟通、获取资讯的首选方式。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意识形态管理者更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利用好这些平台与载体为思想宣传工作服务,通过建立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活动,于无形中将正确的思想意识传给广大师生,实现宣传工作的理想效果。

2.新媒体帮助高校提升意识形态管理的工作效率

新媒体的运作方式具有形式多样、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为高校提升宣传工作的时效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图、文、声、像乃至视频融合为一体的载体对枯燥的理论加以修饰进行宣传,一改以往单一的“纸笔”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还可以降低成本,节省人力和物力实现双赢的效果;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跨越国界,遍及全球,鼠标点击中世界间的信息传递瞬间完成的特点[3],高校宣传工作者可以及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明成果,及时捕捉国内外重大舆情事件,做到提前预警、“先声夺人”,以最早、最快的速度将正确的思想意识传递给广大师生,防止错误的思想抢先占据舆论的主导地位,出现“先入为主”的现象,造成后期不可控制的状态。

3.新媒体帮助高校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学生已然成为上网的优势群体,学生占网民的比重也逐年增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4 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7.9%,网民规模达到6.49亿,手机网民规模更达5.57亿。在众多网民中,年龄段在20-29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大专及本科学历的网民数占到了21.4%[4]。由此看来,各大高校若能快速适应新媒体环境,将更进一步走进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在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挖掘多数学生乐于关注并参与互动的的事件,并针对这些事件相关的消息做重点发布与学生交流与沟通,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通过这样频繁的交流使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更加有效,更有针对性、实用性。

(2)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新媒体时代带给我们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这些变化对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是否都是有益的,需要我们仔细琢磨与推敲,而不是盲目地跟风与追逐,对于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者来说更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时代带给我们机遇的同时,挑战也会随之而来。

1.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的宣传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相应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对于高校的思想宣传管理工作者来说,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队伍不能及时的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而对于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他们还不能纯熟的将网络作为自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照本宣科的将相关理论“读”给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微博、贴吧等新媒体所拥有的强大的舆论力量,这就很容易导致师生的兴趣点“脱节”,降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程效果。二是宣传方式陈旧,疲于应付。网络新媒体入驻大学校园,使更多的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生活,可以说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超乎以往任何时期。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去把握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以确保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性,是高校不得不认真对待的一大难题。三是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机制面临挑战。一直以来高校都坚持由校党委来管理媒体的运行模式,新闻宣传侧重于对学校大型活动或者校领导参与较多的活动进行宣传,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上升,学生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有力量,他们更善于运用新媒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对于以往的工作运行机制来说是一个挑战。

2.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广大学生的冲击

大学生虽在年龄结构上已经归属于成年人,但其心理和思想上相对来说还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还不够成熟与稳重,很容易受到各种变动的影响,特别是以手机的普及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其传播快速,隐蔽性强,信息传播内容良莠不齐思想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一是极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意识混乱。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反社会主义势力经常借助信息武器对我国进行“西化”宣传,大学生在接触西方多元化思想观念时由于缺乏一定的政治辨别能力,极易盲目跟风崇拜西方价值观。二是极易造成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下降。相比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给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而这个处处都要求彰显个性的年代促使不少大学生的求异心理爆棚,崇尚物质条件的优越与享受,忽视现实条件一切“向钱看齐”,“拼爹”、炫富的现象屡见不鲜,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思想观念在大学生中有所抬头。三是极易促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受阻。大学生对手机等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大大减少了他们与现实中的人和事接触的机会,导致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淡漠,造成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障碍[5],在当今对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十分看重的时代,对于长期沉溺于虚拟网络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无异于一种自我摧毁的工具。

3.网络新媒体自身的发展所带来的困境

开放的网络犹如一个大熔炉,无论你处于社会的哪一个阶层,只要你拥有上网终端和上网条件,你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与自己价值观相契合的言论,这样的“放纵”,看似自由,实则给更多人带来了困扰与不安,网络越开放,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越多。一是海量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网络新媒体信息的开放性、匿名性、随时性等特点促使网络空间海量的信息真假难辨、色情暴力信息屡禁不止、反动言论七嘴八舌,对于经常在网上漫游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二是管理控制的难度加大。技术上的短板一方面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系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则是不能对敏感的言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过滤,不能从源头上遏制不良信息的发布,致使谣言和虚假信息“满天飞”,迷乱广大师生,阻碍广大师生对是非进行精确判断。三是信息的反馈功能弱化。新媒体双向性、多样性、难控制性的特征,使得信息的反馈和传递功能被严重的削弱了[6]。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去中心化的教育传播模式以及交流的多元化方式一改传统的单项式反馈—传导方式,使教育者难以捉摸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也就难以对受教育者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其改变错误的思想倾向与行为。

三、网络新媒体背景下创新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唱响主旋律,强化理论武装和正面引导

当前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给思想宣传工作带来一系列的挑战,面临着宣传者走不下去、受传者听不进去的现实问题。要在多元化思想充斥网络媒体的环境中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领思潮,必须坚持学习和认真研究党的新思想、新政策,坚定政治立场,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引领意识形态工作[1]。首先意识形态管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相关文件的精神与实质,并通过开展讲座、征文活动等让党的政策和策略真正走进校园、走近学生。其次是要做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手段、理念、方法创新,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及微信、微博、人人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建立网上思想宣传的红色阵地。再次,将一系列带有红色主旋律思想内容纳进诸如话剧、演讲、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使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最后,建立疏堵结合的“信息城墙”,做到将妨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信息阻截在校园网络之外,同时及时识别和反馈极端言论、敏感词汇做到校园网络的安全与净化,不给非主流意识形态迷乱学生留下任何空隙。

(二)守好主阵地,实现思想宣传与教育的天然合一

课堂教学是宣传、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要守好最基本的阵地,实现思想宣传与教育的统一。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丰富教学内容。校园媒体纵然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但如果不受学生的欢迎也是徒劳无功,因此应坚持开展一切工作都以学生需要为中心,投其所好,课堂教学一改以往“满堂灌”形式为互动式教学,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多样化,改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仅限于严肃教学,乏味理论的印象。二是切实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宣传工作理念。一方面要关注大学生自身的个性与思想的特点,做到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年级、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一而论,针对不同特点学生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体现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是要对大学生面临的诸如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进行指导,切实帮助大学生走出现实的困境。舆论宣传阵地建设要将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首位,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提高其网络素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同时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在引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让大学生在一个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中成长成才,使宣传和教育达到天然合一。

(三)打赢主战场,做优做强高校舆论宣传“武器”

整合高校思想宣传工具的一个大前提是必须拥有种类齐全的、功能各异的媒体设备。传统的思想宣传工具包括图书馆、校报、校史馆、校园广播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电视机、多媒体也相继传入学校作为教学设备,再进一步是到现在的互联网新媒体工具,这些都是高校进行思想宣传可以好好利用起来的工具。要整合这些功能各异的宣传工具,使它们物尽其用,对其特点的把握必须清晰,如校报的优势在于深度,校园广播的优势在于速度,校园电视的优势在于图文并茂,校园网络的优势在于互动性强[7]。要做到这些媒体资源的合理整合,不是简单地将其机械叠加,而是使它们在功能上优势互补、相互联动、相互支持,为共同的目标协同并进。

打赢主战场,占领舆论制高点,一方面要有雄厚的资金作为物质支持,购买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保证校园网络的覆盖率,以及校园电视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培育和选拔业务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设备的操作者,保证技术支持,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以统筹人员安排和设备协调,使得人力物力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

(四)建强主力军,建立一支影响力巨大的“意见领袖”队伍

队伍建设是完成任务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要管理好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拥有一支业务精良、纪律严格、作风正派、专兼结合的实干队伍,使高校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富有生机形成合力[8]。针对网络新媒体新闻、舆论产生的顺序与过程的特点,打造高唱主旋律的“意见领袖”在第一时间针对校园热点事件发表态度,做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是当前高校亟待完成的工作。对于容纳众多英才的高校来说,并不缺乏德高望众、知识渊博的老师,他们不仅是大学生学业生涯的良师,更是日常生活的益友,他们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所追求的榜样这些老师是我们打造“意见领袖”的主体。除此之外,不可忽视的还有学生中那些品学兼优的佼佼者,他们在大学校园中的影响力值得重视。对于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者来说,必须拥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捕捉能力,随时发现并培养校园中影响力巨大的“意见领袖”。

建强主力军,除了要挖掘各个领域“一呼百应”的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这些人才思想的培养与打造。首先,对其所进行的政治理论和文化素养的教育要保证有水平、有效果,切实提高其思想觉悟、政治理论水平、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其次,要切实培养作为“意见领袖”的他们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提高其正确使用媒介和抵御媒介不良影响的能力[9]。三是提升学生宣传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同龄人之间的共同语言更能透漏出其生活与思想的现状,高校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建设必须以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为主体,做到培养好、利用好、衔接好学生干部思想宣传工作的能力与工作。最后,要为意识形态管理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帮助其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给予人情关怀,以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

[1] 张春芳. 互联网时代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2]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J].党建,2013(9):4.

[3] 王纪恩,刘尊旭.e 时代与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5(6):57-59.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5/02/03/151359b9x0_all.shtml.

[5] 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7).

[6] 易丹.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7] 张永格. 加强高校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8] 陆杨,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9] 张开.提高媒介传播效果途径新探[J].现代传播,2004(1):215.

[责任编辑:黄旭东]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微博空间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防范体系构建研究”(13BKS073);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新媒体传播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其对策”(15ZD042)

郭明飞,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陈兰兰,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D64

A

1002-6924(2016)05-029-033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