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刚柔并济的高职学生管理路径探索

2016-03-15吴轲威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刚性高职管理

吴轲威

(江苏开放大学, 南京210036)



刚柔并济的高职学生管理路径探索

吴轲威

(江苏开放大学, 南京210036)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刚柔并济,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路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是90后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在需要,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在高职学生管理中推行一条全方位的刚柔并济管理路径,即刚柔并济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对于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刚性化管理; 柔性化管理; 刚柔并济; 高职学生; 路径

近年来,刚性化管理与柔性化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两种管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人力资源刚性化管理的内涵

(一) 刚性化管理的含义

上世纪初,泰勒编写的管理学名著《科学管理原理》问世,被认为是刚性化管理诞生的标志[1]。刚性化管理以组织内部严格的规章制度、固定的组织架构为依据,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等方式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规定管理方法、管理权限、工作程序等。该模式认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因此通常使用惩戒性、规定性的手段,强化权力的作用。

(二) 刚性化管理的特征

1.管理具有制度性

刚性化管理强调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作用,要求企业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制度的规定开展工作,企业管理者按照制度对员工工作进行绩效考评,以此形成一种良好有序的工作秩序,高效完成组织目标。法律、规章制度一经颁布立即生效,具有强烈的制度性与强制的约束作用。

2.管理具有稳定性

在刚性化管理模式下,企业有着固定的组织架构,严格的规则程序。制度一旦建立,就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得朝令夕改。因而企业的运行也像一台有着固定程序的机器,具有持久的稳定性。

3.管理具有高度理性

刚性化管理是一种理性化的管理模式。在实施中隐含着一个假设,即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理性的“经济人”,是“机器的附件”,应当按照标准化、科学化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完成工作任务。它强调人的理性特征,试图把人修改得适合于工作,而不是把工作设计得适合于人。

(三) 刚性化管理的弊端

1.难以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刚性化管理把成员看成是接受监督管理的对象,过分强调物质因素的作用,用严格的组织和规章制度管理人,忽视了调动人的积极性,忽视了挖掘人的潜能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成员难以树立主人翁意识,他们的自主权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行为科学证实,“即使员工完全遵守企业制度,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时,自身潜能也只发挥了20 %-30 %”[2]。

2.组织缺乏活力

严格的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架构,森严的等级权力制度,容易使刚性化管理走向极端,这种重权力制度不重柔性,重物不重人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使组织内部僵化呆板,缺乏活力,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强,难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二、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的内涵

(一) 柔性化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是相对于刚性化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弹性的非强制方式,依托组织内的共同价值观、文化和精神对在成员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内化为成员的自觉行动,使成员产生自我约束力。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非强制”“自觉”“说服力”“内化”。因此,柔性管理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高级的管理手段,也是难度很大的管理。

(二) 柔性化管理的特征

1.内在手段的驱动性

柔性化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不再依靠权力的影响力,而是依赖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过程,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极大地满足员工的成功欲望,充分尊重员工,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以此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

2.激励方式的有效性

柔性化管理把组织成员看作是一种手段,追求的是如何使员工自觉顺从地实现单个工作目标,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它鼓励员工对组织产生承诺,对员工进行适当激励,更多地关注员工自身的成长、获得尊重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激励,以此促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3.影响效果的持久性

与刚性化管理中强制的约束管理手段不同,柔性化管理通过隐性的启发式教育和方式,采用非强制的柔性的方法,通过平等、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使员工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这种影响一旦达成,将对组织成员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

(三) 柔性化管理的弊端

1.忽视外围员工

柔性化管理尽管以人为中心,在本质上依然是以符合组织根本利益的规章制度为准绳,追求的是单一的组织经济利益最大化。它关注员工,特别关注员工的作用。但更关注的是组织内具有较强专业竞争能力并愿意为组织全力工作的核心员工而忽视了技术水平和薪酬水平较低的外围员工,难以满足外围员工的各种需求[3]。

2.管理效果具有滞后性

柔性管理效果的滞后性是指从开始工作到发挥作用,在时间上出现的落差。这种落差揭示了柔性管理在效果上的周期性。柔性化管理通过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引导人,使被管理者从内心深处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身行为规范的准则。这是一个由外部规定到内在接受再到自觉遵守并执行的过程[4],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因此在柔性化管理中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急于求成。

三、刚性化管理与柔性化管理的辩证关系

如前所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两大流派,刚性化管理与柔性化管理各有长处也各有弊端,二者不可能分割开来孤立存在,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正如英国教授汤姆·凯诺所言,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是披着羊皮的狼,即便声调是柔性的,但事实依然是刚性的[5]。刚是基础,柔是补充。刚是绝对,柔是相对。二者并无高低优劣之分,而是互有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一,从本质上看,刚性化管理强调“以工作为中心”“以制度为中心”,而柔性化管理则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第二,从手段上看,刚性化管理严格、清晰、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柔性化管理是灵活的、弹性的,采用非强制性手段;第三,从方式上看,刚性化管理的出发点是制度,企业的活动依靠组织的体制和职责的权力,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命令、监督和控制;而柔性化管理的出发点是成员对组织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和内化,它所依靠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第四,从过程上看,刚性化管理重理性、重结果、重制度、重监控,以定量评价为主;而柔性化管理重感性、重过程、重激励、重个性,以定性分析为主;第五,从效果上看,刚性化管理是以法治人,重言教,趋向于标准化管理,具有强制性;柔性化管理则是以德服人,重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使被管理者接受,达到自我约束的效果。

由此可见,刚性化管理在管理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不可一味否定或排斥,它为整个管理工程建构了骨架,规定了管理的目标、幅度、时间、空间及手段,使组织和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在这一框架下有序进行;柔性化管理也不能排斥管理中的刚性成分,而应在其基础上,使组织成员潜力发挥到最大,它实际上是对传统管理手段重物轻人、缺乏弹性的辩证否定与补充完善,是一种扬弃[7]。

因此,要使刚性化管理在实践中发挥更好的积极作用,必须根据不同的组织特点、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把握好刚性的度,与柔性化管理相结合。“刚柔相济,崇德广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一味地片面追求刚性化管理或柔性化管理,而是化刚为柔,刚柔并济,即在保持适度刚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管理的柔性,在柔性化管理中也伴随和掺杂着刚性化的管理制度,使组织管理有刚有柔、刚柔相济,更加科学、灵活、高效。

四、构建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必然性

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既强调了管理的强制性,又注重发挥成员的主导意识。这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必然的发展趋势。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这种管理模式不仅适合现代企业,更适合肩负着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当看到的是,“刚”与“柔”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只刚不柔,师生间缺乏理性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压抑学生个性,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只柔不刚,容易使学校各项制度形同虚设,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校风学风的形成。因此,必须使刚柔并济的管理模式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高度契合。

本文的“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是指,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以必要的规章制度、校纪校规等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高职学生管理制度中,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渗透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刚性化管理的基础上,探究高职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将制度管理的刚性与思想教育的柔性有机地结合,使二者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让刚性管理注入人性化的因子,化刚为柔,使学生个人需求与学校、社会发展相协调,从而达到学生管理最完美的状态,实现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构建刚柔并济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一) 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强调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同步,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与认同,全力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高职学生必须尽快满足职业和社会的需求,学生管理模式也必须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同时,工学结合模式要求高职学生增加校外实践时间,在校集中学习和生活的时间缩短,教学组织分散、教学人员多源,都使得学生管理的难度加大,管理的灵活性增强。因此,必须构建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

(二) 是90后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在需要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致使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生源质量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现在的90后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个性突出,自我意识较强,集体观念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功利心较强,抗压能力较弱,逆反心理较强,不易接受他人意见,渴望平等、民主、被尊重。加之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竞相涌入,冲击着学生已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他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并且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普遍较差,这都使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必须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这正是构建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内在要求。

(三) 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目前,80后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体力量。与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相比,80后辅导员年纪较轻,阅历尚浅,历练很少,自律性不够,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责任感、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加之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选聘、培训、考核、发展等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缺乏对辅导员人力资源有效的管理[7]。因此,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实行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使得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情感情感交融是所有管理方式的最高境界,即自觉“意”和高层次的“爱”。师生之间共同分享和相互接纳,师生双方的相互倾听、开放、接受、相互宽容、相互吸引、一起参与。在此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这对于学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构建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路径

(一) 刚柔并济的教育理念

目前,学生对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和强烈,加之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后自我评价不高,有较强的失落感。因此,必须推行刚柔并济的教育理念,在日常管理中由传统的居高临下式管理转变为引导扶持式管理,交流方式由传统的自上而下式交流向双向沟通模式转变[8]。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者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错误认识与做法,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坚持用民主的方法进行说服教育,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民主平等、交互作用。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质和自身特点,关心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思想状况;尊重学生人格、权益、意见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潜质;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增强服务意识,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努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管理者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自身良好的威信,得到学生的信任与信服,并形成双向沟通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 刚柔并济的管理方法

刚柔并济的管理和手段,在刚的一面,就是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规章准则、组织模式,目标清晰,制度健全,可操作性强,管理手段严谨规范,实现精细化管理;柔的一面就是充分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宽容学生的缺点错误。这就要求学生管理者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校纪校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据可依,违纪必究。通过实施严格的规章制度激励学生,监督学生日常行为;另一方面,用倾听、信任、渗透、创新的教育方法开展学生工作,以互相尊重为前提,以引导和鼓励学生为手段,以赏识和理解为核心内容。要有爱心,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爱,应当是无私的、神圣的,必须带着满腔的爱和热情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通过无声的爱的教育,走进学生生活,融入学生心灵深处,产生神奇而伟大的教育力量;要有耐心,对高职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对于一些上网成瘾、逃课违纪、感情受挫、轻生厌学的学生,更要有耐心,必须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灵上的沟通;要细心,细心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指导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细心地洞察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为学生着想,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 刚柔并济的激励机制

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创建富有个性化的激励机制,实际上也是要求在激励机制中体现出刚柔并济。激励制度是通过激发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潜能,形成个体驱动力,从而实现个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好的激励机制应当充分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坚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与发展激励并重,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肯定重于否定,身教重于言教,坚持以表扬为主,大力开展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身边的典型和先进人物,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表率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引导学生。通过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起到规范和软约束的作用,与规章制度的硬约束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刚柔并济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目标正是在于创造这样一个环境——鼓励每一个学生从中得到激励并获得激发个体不断发展的动力,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借力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海量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为学生教育管理提供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9],从而有效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 司江伟.20世纪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发展的对比[J].科学管理研究,2013(1):80-82.

[2] 俞慧刚.心理疏导和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转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25-226.

[3] 杨军.柔性化管理缺陷研究[J].企业活力,2013(2):78-79.

[4] 苏丽娜,张春梅.论高校学生柔性化制度管理的实施方法[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84-86.

[5] 杨军.柔性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比较[J].北方经济,2015(8):58-59.

[6] 郑其绪.柔性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5:86-94.

[7] 陆勇等.基于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视角的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9):96-100.

[8] 全京.关于高校师资队伍柔性化管理的一点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1):105-107.

[9] 管巍,周玫.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29-31.

The Exploration of Rigid and Flexible Student Management Pat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u Ke-wei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Jiangsu210036)

The highest level of management is the rigidity coexisting with flexi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ively exploration of rigid and flexible student management path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 intrinsic need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the counselors' team construction. Implementing a full range of rigid-flexible economic management path in college student management, namely the rigid-flexible education concept, management methods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has positi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vocational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Rigid management; flexible management; rigidity coexisting with flexi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ath

2016-06-27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青年专项课题《高职学生群体性事件柔性化处置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5SEW-Q-048);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6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柔性化视角下的高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践研究》;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op-notch Academic Programs Project of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项目编号:PPZY2015B195)

吴轲威(1985-),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电话:15952035257。

G717

A

1671-4733(2016)05-0103-06

10.3969/j.issn.1671-4733.2016.05.028

猜你喜欢

刚性高职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加权p-Laplace型方程的刚性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锻锤的打击效率和打击刚性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一线定位 彰显监督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