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吴扬州十八郡太守考

2016-03-15叶周杰蔡东洲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孙吴豫章三国志

叶周杰,蔡东洲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孙吴扬州十八郡太守考

叶周杰,蔡东洲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依据《三国志》等文献资料关于孙吴扬州部所辖各郡太守的零星记载,搜集、梳理和考辨出了18郡91任太守的姓名及其籍贯、官任等,以便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地理研究者参考。

孙吴;扬州;太守

作为两千石的封疆大吏,太守在孙吴政权的选任中其籍贯、出身、升迁、职权等颇受重视,对太守此类人才地理的研究不免要以政区地理为基础。而三国的政区地理自清代以来受到学者的关注,洪亮吉的《补三国疆域志》、谢钟英的《三国疆域志补正》、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以及杨守敬的《三国郡县表补正》是其代表性的成果,然各书所列郡县数目、名称皆有出入。当代学者陈健梅集清代以来对三国政区疆域的研究,著成《孙吴政区地理研究》[1]一书,其中对孙吴的州郡县三级政区进行考证、分析,对三国人才地理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和参考。

本文对扬州部辖下各郡历任太守逐个进行考述,并将各郡所辖县和现今区域进行附注。这里所谓的孙吴郡守指由孙吴势力主导推荐或任命的太守,包括遥领和虚职,不包括郡级典农校尉和都尉等;时间上限为汉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孙坚为长沙太守,下限为吴末帝天纪四年(280年)孙吴灭亡;区域范围为孙吴实际占据的扬州地区,包括庐江郡、蕲春郡、丹杨郡、新都郡、吴郡、吴兴郡、会稽郡、临海郡、建安郡、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临川郡等13个常设郡,彭泽郡、东安郡、临川郡、古鄣郡4个废郡以及九江郡、广陵郡2个辖区不完整的郡,共计18个郡①本为19郡,由于先后设有两个临川郡。为避免歧义,将二者合并为一,加以考述,且在正文“临川郡”条目中予以附注说明。故言共为18郡。,缺少安成郡、东阳郡等郡相关太守的记载。当然由于缺少史料,少部分郡的太守,已无法考知,而大部分太守之任期在史料中又不明确,虽据相关事件的记述加以推导,然终非确定年代,仅为大致时间而已。由于学力尚浅、资料不足,肯定还有疏漏之处,故而尚请专家学者指正、补阙。

一、丹杨郡②丹杨亦名丹阳,古籍中多出现“丹阳”,中华书局点校本以“丹杨”通行,循之。《补三国疆域志》[3]载:“丹阳郡,本秦鄣郡,汉改今名,吴领县十六。建业、丹阳、芜湖、永平、句容、宛陵、宣城、陵阳、安吴、临城、石城、泾、春榖、广德、宁国、怀安。”《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增溧阳、湖熟二县及江乘、于湖两个典农都尉和督农都尉,“丹杨郡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以西和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第52-59页)(共14任)

吴景吴郡钱塘人,汉初平年间在任。《三国志》[2]卷五十本传:“袁术上景领丹杨太守,讨故太守周昕,遂据其郡,……会为刘繇所迫,景复北依术。”卷四十六《孙策传》:“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兴平元年,从袁术。”

徐琨吴郡富春人,兴平二年任。《三国志》卷五十本传:“击走笮融、刘繇,事业克定。策表琨领丹杨太守,会吴景委广陵来东,复为丹杨守。”

吴景吴郡钱塘人,兴平二年至建安八年。见上条徐琨,《三国志》卷五十本传:“表景为扬武将军,领郡如故。……八年,景卒官。”

孙翊吴郡富春人,建安八年至九年任。《三国志》卷五十一本传:“建安八年,以偏将军领丹杨太守,时年二十。后卒为左右边鸿所杀。”卷四十七《吴主传》:“九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

孙瑜吴郡富春人,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年任。《三国志》卷五十一本传:“建安九年,领丹杨太守。……建安二十年卒。”

吕范汝南细阳人,汉建安二十五年至吴黄武元年任。《三国志》卷五十六本传:“权破羽还,都武昌,……领丹杨太守……以舟师拒休等于洞口……还军,拜扬州牧。”按:孙权都武昌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与曹休战于洞口为黄武元年(221年)。

高瑞广陵人,黄武元年始领。《建康实录》[4]卷一《太祖上》:“是岁,改夷陵为西陵……以丹杨太守吕范为扬州牧,以东征将军高瑞领丹杨太守。”

诸葛恪琅邪阳都人,嘉禾三年始领。《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嘉禾三年)秋八月,以诸葛恪为丹杨太守,讨山越。”

滕胤北海剧人,约赤乌年间任。《三国志》卷六十四本传:“年三十,起家为丹杨太守。”

聂友豫章人,约会稽王时在任。《三国志》卷六十四《诸葛恪传》:“丹杨太守聂友素与恪善,书谏恪曰‘大行皇帝本有遏东观之计……’……恪诛后,孙峻忌友,欲以为郁林太守,友发病忧死。”

李衡襄阳人,约会稽王、景帝时在任。《三国志》卷四十八《三嗣主传》:“(永安元年)又诏曰‘丹杨太守李衡,以往事之嫌,自拘有司……遣衡还郡,勿令自疑。’”裴松之注(下文简称裴注)兼引《襄阳记》。

陆英吴郡吴人,约在末帝时在任。《真诰》[5]卷八:“陆纳兄名始,并有德行。祖名英,仕吴丹阳郡太守。”

沈莹河内温县人,天纪四年在任。《三国志》卷四十八《三嗣主传》:“(王)浑复斩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

万震籍贯不详,任期不详。《隋书》[6]卷三十三:“《南州异物志》一卷,吴丹阳太守万震撰。”

二、会稽郡①《补三国疆域志》载:“会稽郡,秦置,吴领县十。山阴、上虞、始宁、余姚、句章、鄞、鄮、剡、永兴、诸暨。”《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同,“会稽郡辖境为杭州湾以南今浙江浦阳江、曹娥江及甬江流域。”(第84-88页)(共14任)

孙策吴郡富春人,汉建安元年至五年任。《三国志》卷四十六本传:“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按: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卒。

孙权吴郡富春人,建安五年至十四年任。《三国志》卷四十七本传:“(建安五年)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十四年,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淳于式籍贯不详,约建安年间在任。《三国志》卷五十八:“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按:吕蒙卒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

吾粲吴郡乌程人,黄武元年始领。《三国志》卷五十七本传:“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还,迁会稽太守。”

黄翊籍贯不详,嘉禾二年在任。《舆地纪胜》[7]卷二十六:“吴,胡勃,豫章人,为郡功曹,嘉禾二年太守黄翊为人所诬。”

滕胤北海剧人,约赤乌年间任至太元元年。《三国志》卷六十四本传:“年三十,起家为丹杨太守,徙吴郡、会稽,所在见称。……太元元年,权寝疾,诣都,留为太常。”

濮阳兴陈留人,约大帝末、会稽王时任。《三国志》卷六十四本传:“以五官中郎将使蜀,还为会稽太守。时琅琊王休居会稽,兴深与相结。及休即位,征兴为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封外黄侯。”

楼玄沛郡蕲人,约末帝前期任。《三国志》卷六十五本传:“孙皓即位,与王蕃、郭逴、万晧俱为散骑中常侍,出为会稽太守,入为大司农。”

郭诞籍贯不详,凤凰三年在任。《三国志》卷四十八《三嗣主传》:“(凤凰三年)临海太守奚熙与会稽太守郭诞书。”

车浚桂阳南平人,天玺元年在任。《三国志》卷四十八《三嗣主传》:“(天玺元年)会稽太守车浚、湘东太守张詠不出算缗。”

戴昌广陵人,天纪二年在任。《(万历)绍兴府志》[8]卷二十六:“戴昌,广陵人,天纪二年。”

葛悌丹杨句容人,约末帝末期在任。《抱朴子外篇》[9]卷五十二:“(葛)洪父以孝友闻……仕吴五官郎中……拜会稽太守,未辞而晋军顺流。”按:葛洪父即葛悌。

洪矩宣城泾县人,任期不详。《(光绪)安徽通志》[10]卷一百八十八:“吴,洪矩,泾县人,吴时罢会稽太守,为庐江太守。”

岑轲吴郡人,任期不详。《古今姓氏书辩证》[11]卷二十:“亮伯生轲,吴会稽鄱阳太守。”按:亮伯为后汉征南大将军岑彭之后。

三、庐陵郡①《补三国疆域志》载:“庐陵郡,汉兴平元年吴分豫章置,领县十。……西昌、高昌、石阳、巴邱、南野、东昌、新兴、吉阳、兴平、阳城。”《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将南野县列之于外,“庐陵郡辖境相当于赣江中游万安以北、峡江以南今江西吉安市。”(第128-131页)(共3任)

孙辅吴郡富春人,汉建安二年始领。《三国志》卷四十六:“分庐陵为豫章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卷五十一本传:“策立辅为庐陵太守。”

吕岱广陵海陵人,建安二十年至延康元年在任。《三国志》卷六十本传:“建安二十年……迁庐陵太守。延康元年,代步骘为交州刺史。”

葛系丹杨句容人,约吴大帝时在任。《抱朴子外篇》卷五十:“(葛)洪祖父……仕吴……入为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庐陵太守。”按:葛洪祖父即葛系。

四、豫章郡②《补三国疆域志》载:“豫章郡,汉置,吴领县十六。南昌、海昏、新淦、建城、上蔡、永修、建昌、吴平、西安、彭泽、艾、宜丰、阳乐、富城、新吴、钟陵。”《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同,“豫章郡辖境约当今江西赣江西部支流修水、潦水、锦江流域以及袁水流域新余以东部分地区。”(第111-116页)(共16任)

孙贲吴郡富春人,汉建安二年至十五年任。《三国志》卷四十六:“策自领会稽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卷五十一本传:“过定豫章,上贲领太守。……在官十一年卒。”

孙邻吴郡富春人,约建安年间任。《三国志》卷五十一本传:“邻年九岁,代领豫章。”按:其文意有商榷之处。

顾邵吴郡吴人,约建安年间任。《三国志》卷五十二本传:“年二十七,起家为豫章太守。……在郡五年,卒官。”

蔡遗籍贯不详,约建安年间任,为顾邵继任。《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及豫章太守顾邵卒,权问所用,蒙因荐遗奉职佳吏。”

谢斐会稽山阴人,建安二十五年在任。《三国志》卷六十四《诸葛恪传》:“虞翻徙交州,县令使友送之,翻与语而奇焉,为书与豫章太守谢斐。”按:虞翻徙交州当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

陈融陈国人,约吴大帝时任。《隋书》卷三十四:“又有《陈子要言》十四卷,吴豫章太守陈融撰。”《三国志》卷五十七《陆瑁传》:“陈国陈融、陈留濮阳逸……皆单贫有志,就瑁处游。”

徐熙长沙人,约嘉禾年间在任。《水经注》[12]卷三十九:“西有徐孺子墓,吴嘉禾中太守长沙徐熙于墓隧种松。”

谢景南阳宛人,赤乌四年在任。《三国志》卷五十九《孙登传》:“是岁,赤乌四年也。谢景时为豫章太守,不胜哀情。”

孟宗江夏人,约大帝末、会稽王时任。《太平御览》[13]卷三百六十二:“《孟宗别传》曰:‘孟宗为豫章太守’。”按:孟宗嘉禾六年为吴令,永安五年由光禄勋升御史大夫。存疑。

孙奋吴郡富春人,约会稽王时任。《(乾隆)南昌县志》卷十一:“齐城庙,在南昌县七都,祀吴豫章太守孙奋,宋元祐间建。”③(清)徐午修;万庭兰纂:《(乾隆)南昌县志》卷32,1794年。按:孙奋乃孙权子,封为齐王,权薨后徙于豫章,后诸葛恪诛转住芜湖,此其为太守为孤证,存疑。

夏侯嵩梁郡人,永安年间在任。《水经注》卷三十九:“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思贤亭。”

纪陟丹杨秣陵人,约景帝、末帝时任。《三国志》卷四十八裴注引《吴录》:“孙休时,父亮为尚书令,而陟为中书令……出为豫章太守。”

张俊籍贯不详,建衡二年在任。《三国志》卷五十九:“建衡二年……豫章太守张俊疑其或然。”

孔竺会稽山阴人,约末帝时任。《晋书》[14]卷七十八《孔愉传》:“祖竺吴豫章太守。”

孔冲会稽山阴人,约末帝后期任①按:史书未见孔冲其所任太守是在吴还是在晋。《晋书》该传载:“(许孜)年八十余卒……咸康中太守张虞上书……所领吴宁县故人许孜……孜没积年其子尚在”,咸康(335-342),年八十卒,又孜没积年,则许孜出生年当至少在260年前,其年二十师孔冲,故孔冲当在吴时为豫章太守。。《晋书》卷八十八《许孜传》:“年二十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

沈季吴兴人,天纪年间在任。《太平御览》:“《豫章记》曰:‘吴天纪中太守吴兴沈季……’。”

五、吴郡②《补三国疆域志》载:“吴郡,汉置,吴领县十。吴、嘉兴、海盐、盐官、钱唐、富春、桐庐、建德、新昌、娄。”《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增新城县,“吴郡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无锡、湖州以东的杭嘉平原以及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平原地区。”(第68-70页)(共7任)

苪祉丹杨人,约汉献帝前期任。《三国志》卷六十一《潘濬传》:“(孙)坚荐祉为九江太守,后转吴郡,所在有声。”

朱治丹杨故鄣人,兴平二年至吴黄武三年任。《三国志》卷五十六本传:“治遂入郡,领太守事……黄武三年卒,在郡三十一年。”

太史享东莱黄人,约大帝时任。《三国志》卷四十九《太史慈传》裴注引《吴书》:“享字元复,历尚书、吴郡太守。”

谢勖会稽山阴人,约大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裴注引《会稽典录》:“崇弟勖吴郡太守,并知名。”

滕胤北海剧人,约赤乌年间任。《三国志》卷六十四本传:“年三十,起家为丹杨太守。”

贺邵会稽山阴人,约景帝、末帝初时在任。《三国志》卷六十五本传:“孙休即位,从中郎为散骑中常侍,出为吴郡太守。孙皓时,入为左典军。”

吴展下邳人,约末帝时任。《世说新语》[15]卷中之上:“吴展,字士季,下邳人……仕吴为广州刺史、吴郡太守。吴平还下邳。”

六、庐江郡③庐江郡自汉末魏、吴分据,《孙吴政区地理研究》从吴增仅说,认为吴庐江郡领有后汉皖、寻阳,“庐江郡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霍山以南、长江以北,巢湖、裕溪河一线以西地区。”(第38-39页)(共8任)

李术汝南富坡人,建安四年至五年任。《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回(袁)术死……表用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卷《四十七》引《江表传》:“(建安五年)是岁举兵攻术于皖城……枭术首。”

孙河吴郡人,建安五年至九年任。《三国志》卷五十一《孙韶传》裴注引《吴书》:“从权讨李术,术破,拜寇威中郎将,领庐江太守。”

孙邵北海人,约建安年间任。《三国志》卷四十七裴注引《吴录》:“拜庐江太守……黄武初为丞相。”

吕蒙汝南富坡人,建安十九年至二十二年任。《三国志》卷五十四本传:“于是权亲征皖……即拜庐江太守……鲁肃卒……又拜汉昌太守。”按:鲁肃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徐盛琅琊莒人,吴黄武年间任。《三国志》卷五十五本传:“及权为魏称藩……领庐江太守……曹休出洞口……迁安东将军。”

胡勃豫章人,约末帝时任。《舆地纪胜》卷第二十六:“吴,胡勃,豫章人,为郡功曹,嘉禾二年太守黄翊为人所诬……后为庐江太守,吴亡入晋悬單不仕。”

洪矩宣城泾县人,任期不详。《元和姓纂》[16]卷一:“吴有庐江太守洪矩。”

钱盛吴兴长兴人,任期不详。《(嘉泰)吴兴志)》[17]卷十六:“钱姓出于大彭……吴庐江太守盛墓在县北五里。”

七、东安郡④《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载:“(黄武)五年……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七年,罢东安郡。”《孙吴政区地理研究》认为此十县为吴郡的富春、建德、桐庐、新昌、新城、钱唐、临水,丹杨郡的于潜和会稽郡的新安、太末。(第145-146页)(共1任)

全琮吴郡钱塘人,吴黄武五年至七年任。《三国志》卷六十本传:“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七年)权召琮还牛渚,罢东安郡。”

八、建安郡①《补三国疆域志》载:“建安郡,吴永安三年以会稽南部置,领县九。建安、吴兴、东平、建平、将乐、昭武、南平、侯官、东安。”《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同,“建安郡辖境相当于今福建省。”(第104-106页)(共4任)

郑胄沛国人,约大帝时任。《三国志》卷四十七裴注引《文士传》:“稍迁建安太守。吕壹宾客于郡犯法……。”按:建安郡建于吴景帝永安三年,时吕壹至迟赤乌年间已死,疑有误。

陆敬叔籍贯不详,约大帝时。《搜神记》[18]卷十八:“吴先主时陆敬叔为建安太守。”按:疑有误,缘由同上。

王蕃庐江人,永安三年在任。《建宁府志》[19]卷六:“吴,王蕃,永安三年为建安郡太守。”

朱诞吴郡人,约末帝时任。《搜神记》卷十七:“吴孙皓世,淮南内史朱诞,字永长,为建安太守。”

九、九江郡②三国分据,九江郡基本为魏所据,魏、吴常于此相战,为边郡废地,吴九江太守多为遥领。《补三国疆域志》载:“淮南郡,本秦九江郡……魏复旧,改今名,领县十。寿春、成德、下蔡、义成、西曲阳、平阿、全椒、阜陵、钟离、合肥。”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吴永安五年(262),孙吴据九江郡之阜陵、全椒等县。(册3第26-27页)(共4任)

苪祉丹杨人,约汉献帝初任。《三国志》卷六十一裴注引《吴书》:“坚荐祉为九江太守。”

全琮吴郡钱塘人,吴黄武四年至五年。《三国志》卷六十本传:“四年,假节领九江太守。”按:黄武五年,全琮转东安太守。

马茂籍贯不详,赤乌年间在任。《三国志》卷四十七裴注引《吴历》:“茂本淮南钟离张……吴以为征西将军、九江太守。”

姚渠籍贯不详,任期不详。《(嘉泰)吴兴志》卷十二:“吴九江太守姚渠墓在归安县南六十里。”③《(嘉泰)吴兴志》,民国刘氏嘉业堂刻本。

十、广陵郡④广陵郡本属徐州,然三国分据,吴据广陵郡南部数县,又靠近扬州,故归入扬州之列。《补三国疆域志》载:“广陵郡,汉置,魏领县九,后属吴……广陵、安平、淩、东阳、射阳、舆、堂邑、海西、淮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吴永安五年(262),孙吴据广陵郡之堂邑、广陵等县。(册3第26-27页)(共2任)

孙韶吴郡富春人,汉建安中至吴黄龙元年任。《三国志》卷五十一本传:“后为广陵太守。……权还建业……加领幽州牧、假节。”

吴穰籍贯不详,五凤二年始领。《三国志》卷四十八:“拜将军吴穰为广陵太守。”

十一、临海郡⑤《补三国疆域志》载:“临海郡,吴太平二年以会稽东部置,领县七。章安、临海、南始平、永宁、宁海、松阳、安阳。”《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将宁海列之于外,“临海郡辖境相当于今浙江象山港以南灵江、瓯江流域(不包括松阳溪上游的遂昌)的浙南地区。”(第97-99页)(共3任)

范平吴郡钱塘人,约吴景帝、末帝时任。《晋书》卷九十一本传:“吴时举茂才,累迁临海太守……孙皓初谢病还家。”

顾相吴郡吴人,约末帝时任。《晋书》卷八十三《顾和传》:“祖相临海太守。”

奚熙籍贯不详,凤皇三年在任。《三国志》卷四十八:“(凤皇)三年……临海太守奚熙与会稽太守郭诞书。”

十二、临川郡⑥孙吴政权先后有两个临川郡,一个建于汉建安年间,分丹杨置,寻罢。《志》卷五十六《朱然传》裴松之注曰“臣松之案:此郡寻罢,非今临川郡。”;另一个建于吴太平二年(257),以豫章东部置,《补三国疆域志》载:“临川郡,吴太平二年分豫章东部都尉置……领县十。南城、临汝、西平、东兴、南丰、永城、宜黄、安浦、西城、新建。”《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同,“临川郡辖境相当于抚河上游的旴江及其支流宜黄水、崇仁水、黎滩河流域。”(第138-140页)本文2任太守所领之郡,朱然属前者,蔡机属后者。(共2任)

朱然丹杨故鄣人,约汉建安年间任。《三国志》卷五十六本传:“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

蔡机彭城人,约吴末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二裴注引《吴录》:“机为临川太守。”

十三、新都郡①《补三国疆域志》载:“新都郡,汉建安十三年吴分丹阳郡置,领县六。始新、新定、歙、黎阳、海阳、黟。”《孙吴政区地理研究》,“新都郡辖境相当于皖南和浙西山区新安江上游地区包括今浙江淳安、安徽黄山市的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等县和江夏婺源县地。”(第60-62页)(共3任)

贺齐会稽山阴人,汉建安十三年始领。《三国志》卷六十本传:“十三年……权遂割为新都郡,齐为太守。”

诸葛融琅琊阳都人,约吴大帝时任。《(乾隆)江南通志》[20]卷九十:“贺齐、诸葛融、沈矫,以上新都太守。”按:《志》只言其为新都都尉,为孤证,存疑。

沈矫吴郡永安人,约末帝时任。《宋书》[21]卷一百:“子矫字仲桓……新都太守,孙皓时有将帅之称。”

十四、鄱阳郡②《补三国疆域志》载:“鄱阳郡,汉建安十五年吴分豫章置,领县九……鄱阳、广昌、乐安、余汗、鄡阳、历陵、葛阳、上饶、建平。”《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将建平列之于外,并增东安、钟陵二县,“鄱阳郡辖境相当于今江西鄱阳湖以东信江、昌江、乐安江流域(婺源县除外)及进贤、都昌等县地。”(第121-124页)(共6任)

步骘临淮淮阴人,汉建安十五年任。《三国志》卷五十二本传:“建安十五年,出领鄱阳太守。岁中,徙交州刺史。”

魏滕会稽上虞人,约建安年间任。《三国志》卷六十三《吴范传》裴注引《会稽典录》:“历历阳、鄱阳、山阴三县令,鄱阳太守。”

王靖广陵人,籍贯不详,约吴大帝初在任。《三国志》卷六十《周鲂传》:“鲂所代故太守广陵王靖。”

周鲂吴郡阳羡人,约黄武中始领至嘉禾中任。《三国志》卷六十本传:“黄武中……乃以鲂为鄱阳太守。……鲂在郡十三年卒。”

虞翔会稽章安人,约大帝、会稽王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七《虞翻传》裴注引《会稽典录》:“其文章之士……鄱阳太守章安虞翔。”

岑轲吴郡人,任期不详。《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十:“亮伯生轲,吴会稽鄱阳太守。”

十五、彭泽郡③彭泽原为县,属豫章郡。《补三国疆域志》载:“彭泽,汉旧县,吕范代领彭泽太守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屯柴桑,盖权宜所立。后范领丹阳,此郡即省也。”(共1任)

吕范汝南细阳人,汉建安十四年至二十四年任。《三国志》卷五十六本传:“曹公至赤壁……领彭泽太守。……权破羽还……领丹杨太守。”

十六、云阳郡④云阳原为县,属毗陵典农校尉。《补三国疆域志》载:“云阳,秦旧县,后改今名曲阿。吴嘉禾三年复旧名侯国。《顾邵传》张秉为云阳太守则吴时云阳又曾作郡,后旋废也。”(共1任)

张秉吴郡阳羡人,约吴大帝时任。《三国志》卷五十二《顾邵传》:“秉云阳太守。”

十七、蕲春郡⑤《补三国疆域志》载:“蕲春郡,吴置,后属魏,又入吴,领县二。……蕲春、寻阳。”《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增邾、安丰二县,“蕲春郡辖境相当于今湖北罗田县、黄州市以东,长江以北地区。”(第41-43页)(共1任)

贺齐会稽山阴人,约汉建安末、吴黄武初任。《文选》[22]卷五十三:“贺齐字公苗,会稽人也,为蕲春太守。”按:《贺齐传》言魏以吴叛将晋宗为蕲春太守,贺齐擒获晋宗,未言贺齐为蕲春太守。为孤证,存疑。

十八、吴兴郡⑥《补三国疆域志》载:“吴兴郡,吴宝鼎元年分丹阳、吴两郡置,领县九。乌程、余杭、永安、临水、阳羡、故鄣、安吉、原乡、于潜。”《孙吴政区地理研究》同,“吴兴郡辖境北至江苏宜兴,南至今浙江天目溪,东至今湖州、余杭一线,包括天目山区东、西苕溪流域和天目溪上游地区。”(第78-81页)(共1任)

宛方籍贯不详,约吴末帝时。《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十五:“吴有吴兴太守宛方。”

据上述扬州十八郡太守,可归纳出以下信息:其一,扬州与荆州相似,一些置郡较晚的郡至今缺少为太守的记载,如东阳郡、安成郡⑦东阳郡置于吴宝鼎元年(266),安成郡置于吴宝鼎二年(267)。。其二,尽管扬州也与曹魏相邻,但在太守数量上,扬州以豫章、会稽、丹杨等郡为最,像庐江、九江、广陵等边郡,有记载的太守数量并不多,这与荆州边郡太守数量最多的情况不同,一定程度体现以豫章、会稽、丹杨为代表的孙吴起家之地——江东六郡在扬州乃至孙吴政权中的核心地位①庐江郡既为边郡,亦是江东六郡之一。。其三,史料中对各郡太守的记载多依赖于地方志,如《会稽典录》、《豫章记》等古籍,这是影响传世太守数量的重要原因。其四,扬州各郡太守籍贯较为复杂,概而言之,在孙吴立国前,各郡太守大部分由吴郡、会稽、丹杨籍人士担任,小部分为江北淮泗地区人士。在孙吴立国后,太守逐渐本土化,不拘泥于哪一郡,但仍以扬州本土士人为重。值得注意的是,根于江东六郡对孙吴政权的重要性,在孙吴立国前,江东六郡及边郡地区多由孙姓宗室、外戚、重要将领担任,在立国后,宗室极少出任太守一职。而士族在太守一职上颇有家族性,除却吴郡富春的孙姓宗室11任外,同一家族在扬州18郡91任太守中,有2位以上的有吴郡吴县的陆氏和顾氏、丹杨句容的葛氏、丹杨故鄣的朱氏、会稽山阴的谢氏、孔氏、贺氏,陈留的濮阳氏等等,士族对孙吴的重要性在太守这一面可见一斑。

[1]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8.

[2]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许嵩.建康实录[M].张忱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陶弘景.真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王象之.舆地纪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8]萧良幹.(万历)绍兴府志点校本[M].李能成,点校.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9]葛洪.抱朴子外篇[M].张松辉,张景,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何绍基.安徽通志[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

[11]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M].王力平,点校.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12]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13]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4]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5]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7]谈钥.(嘉泰)吴兴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8]干宝.搜神记[M].汪绍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19]夏玉麟.建宁府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0]黄之隽.(乾隆)江南通志[M].扬州:广陵书社,2010.

[21]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2]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Prefects of Eighteen Counties in Yangzhou in the State of Wu

YE Zhoujie,CAI Dongzhou
(School of History&Cul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According to some fragmentary records on prefects in Yangzhou which belongs to the state of Wu,this paper has studied 91 prefects’names,native places and term of service,and so on,references for researchers studying?historical characters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nd its history&geography.

The State of Wu;Yangzhou;Prefect

K236.3

A

2095-4476(2016)12-0005-07

(责任编辑:陈道斌)

2016-05-03;

2016-10-11

叶周杰(1992—),男,浙江嵊州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蔡东洲(1962—),男,四川平昌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三国文化,宋史和巴蜀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孙吴豫章三国志
刘江宁作品
灿若星辰——音舞诗画《1921·豫章那个班》主题曲
骑风火轮的跑片员(短篇小说)
豫章文化内涵研究
大话三国志
“豫章书院”办成戒网瘾学校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孙吴“赤乌改元”考论
论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长江防御体系
《论兵新孙吴——论刘伯承的军事理论与实践》一书近日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