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先进制造业要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以天津为例

2016-03-15齐亚芬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年2期
关键词:价值链天津优势

■齐亚芬

发展先进制造业要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以天津为例

■齐亚芬

内容摘要:先进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势在必行。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红利时代即将结束,很多发展中国家已接纳了不少转移的产业,对我国制造业形成了挑战。只有从战略高度谋划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才能推进工业化强国建设。本文从先进制造业的内涵、特点及与传统制造业的区别出发,进一步阐明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意义,确立天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地位,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要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最后阐明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在先进制造业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意义天津制造业管理理念作用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资源环境的制约异常突出,产业发展乏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发展方式转变十分困难。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势在必行。只有从战略高度谋划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才能推进工业化强国建设。

先进制造业的内涵、特点及与传统制造业的区别

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指制造业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即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取得很好经济收益和市场效果的制造业总称。

先进制造业中的“先进”两字,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理解:首先是产业先进,即在世界生产体系中处于高端,具备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通常指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其次是技术先进,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是非高新技术产业莫属,传统产业只要通过运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在制造技术和研发方面保持先进水平,同样可以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最后是管理先进,无论哪种类型的制造业基地,要冠以“先进”两字,在管理水平方面必须是先进的。只有先进的管理水平才能够发展先进的产业和先进的技术。

一是广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先进制造技术相融合,驾驭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实现制造过程的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

二是采用先进制造模式,制造模式是制造业为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生产规模和速度,以完成特定生产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目标是实现数字化设计、自动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网络化经营。

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系统与集成。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它具有四方面特点:

(1)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是优质、高效、低耗、无污染或少污染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优化及与新技术的结合,形成新的工艺与技术。

(2)传统制造技术一般单指加工制造过程的工艺办法,而先进制造技术覆盖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使用、维修整个过程。

(3)传统制造技术一般只能驾驭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列入,使先进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传统制造技术的学科、专业单一,界限分明,而先进制造技术的各专业、学科、技术之间的不断交叉、融合,形成了综合、集成的新技术。

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应对先进制造技术、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当前,先进制造业发展模式深刻变革,产业融合速度不断加快,新的产业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对先进制造业前瞻布局,如美国2012年制定《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加强研发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成型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等领域已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德国2013年推出《“工业4.0”战略》,积极谋求在关键工业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新兴国家迅速崛起,通过政府政策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积极抢占未来先进制造业的巨大市场,如巴西公布了“工业强国计划”,印度颁布了“国家制造业政策”,等等。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和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普及应用,部分先进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初现端倪。未来一个时期,国际上围绕市场、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动力、比较优势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规模扩张、投资驱动、外资导向模式无以为继。以往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引导投资结构向高新技术行业转变。在经济增长推动下,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成本不断提升,要素供给条件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的要素价格优势逐渐消失,要素成本的上升要求我国必须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另外,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工业绿色发展迫在眉睫,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加快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转变。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调结构与转方式的攻坚期,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先进制造业承担着重要使命。综合起来看,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和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关键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先进产能比例,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夯实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先进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也是创新得以实践应用的沃土。首先,先进制造业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力军,为创新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先进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创新成果最为集中的领域。这些年我国在高性能计算、载人航天、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多来自先进制造业。再次,先进制造业的企业创新具有技术更密集、竞争性更强、产业链更长、集中度更高的特征,是国家创新力的重要象征。当前,只有坚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统一起来,才能筑牢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根基。

确立天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地位

天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先位置思考、谋划和推进,用好北京创新优势、天津先进制造优势、河北产业配套优势。产业功能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涵,它要求三地以区域经济圈的视野,立足地方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调整地方产业规划、适应协同要求。天津立足先进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将强化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作用,推动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配套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一)天津先进制造业区域比较优势凸显

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在于区域内资源的差异性,动力在于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外部条件在于无行政壁垒。京津冀资源禀赋各异、产业基础不同,谋求协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

北京服务业发达、河北有丰富资源、天津制造业基础较好,这是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横向比较的基本特征。基于这样的产业基础,在主动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格局的过程中,天津将自身的比较优势定位于先进制造业,使之在区域产业布局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通过传统老工业的升级改造,以及现代大项目、好项目的带动,近年天津先进制造业在规模和效益上均实现了质的变化,已成为辐射京津冀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现代工业高地。

目前,天津已经形成了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轻工纺织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产业规模超过2.3万亿元,占天津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90%。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的产业布局思路是:重点发展高端制造、航运物流、金融创新、科技研发等产业,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生产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并向河北延伸产业链,形成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

(二)谋求科技成果的“天津转化”

天津正进一步强化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创新策源地资源和河北省丰富的要素资源,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实现产业发展互补,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配套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具体而言,天津将积极承接北京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一条可行的思路是,以京津塘科技新干线为纽带,以沿线园区为节点,推动京津冀共同打造创新共同体。

目前,天津正积极构建与北京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鼓励京津科技资源与天津市企业联合共建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天津的国家超算中心、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的研发转化服务能力,为三地科技创新提供平台支撑。

发展先进制造业要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我国制造业的优势是成本,但成本管理的优势却不在中国,世界著名的咨询机构麦肯锡曾经评价我国的企业是“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的侏儒”。制造业要继续保持中国制造的领先优势,最终走出危机并成功转型,必须坚定不移的继续在成本管理和控制上下功夫。

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为了适应现代变化了的经济环境,在成本管理中引入战略管理,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新的管理体系与方法。具体而言,战略成本管理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和销售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主要是从战略的视角来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从而进一步发现降低成本的途径,其目标是营造企业的持久竞争战略。

战略成本管理内容的划分上,1992年John K·Shank和Vijay Govin在《创造竞争优势的新工具———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分为三部分:一是战略定位。即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这应该成为战略成本管理的第一步。二是价值链分析。即将企业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种种活动,系统地连接成链状集合体,对其中的价值流动进行分析。三是成本动因分析。即对引发或推动成本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价值链分析应当成为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任何一个企业可基于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的基本战略来开发市场竞争优势。但无论在直观上还是在理论上,竞争优势最终来源于:①在同等的成本下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如标新立异);②在较低成本下为顾客提供同等的价值(如成本领先)。归根结底,为买方创造超过成本的价值是任何基本战略的目标。可见,竞争优势根本取决于企业如何管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创造作业。因而,在特定的战略框架下,有效的成本管理需要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外部更广泛的成本管理空间。企业从上游供应商获取原材料,进行生产,产品售给下游企业或者用户,这些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作业形成了企业价值链。价值作业和价值链分析是决定顾客价值能否提升或成本能否降低的核心,是认识企业现有和潜在的成本行为与经营歧异性的源泉,是从战略性相关角度对企业成本空间的合理分解与有机链接。

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下,价值链分析成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传统管理会计将成本空间集中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视野始于企业支付购买,止于企业对外销售,其着眼点在于购买与销售之间生产制造的增值最大化。从战略观出发,其缺陷在于:在采购之后开始成本管理与控制失去了与供应商开发关系的种种机会,以销售作为成本管理的终端导致与顾客关系开发机会的丧失,事实上与顾客、供应商关系的开发同等重要。对顾客使用成本的明确关注可带来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准确有效的产品定位,开发出低使用成本产品是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

竞争战略把企业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企业的价值链贯穿于企业自身价值创造作业和企业外部价值转移作业的二维空间。供应商不仅拥有生产和交付企业所必须的外购输入的价值链(上游价值),而且他们的价值链和成本行为对企业的成本领先或标新立异地位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企业产品通过许多分销渠道(渠道价值链)到达买方手中。分销渠道的活动既影响买方也影响企业本身的活动,企业产品最终成为买方价值链的输入部分(企业的下游价值即买方的上游价值)。企业和其产品在买方价值链中的作用,决定了买方的需求。所以,战略导向下的战略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取决于对企业自身所参与和控制的企业价值链的理解,而且取决于对企业的供应商和买方,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买方的买方的价值链的理解、区分与协调。

价值链分析集中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动态性及纵向的一体性。战略成本管理要求改变过去那种静态的以单一企业为考虑对象的成本管理方式。不应像传统成本管理那样简单以一个时期的成本收益来作为企业监控的重点,而应从更广的一个范围上面去予以考虑。现在看来是投入成本过大的项目,将来可能带来丰厚的收益。目前可能是较高收益,将来可能成本会上升。应该从更长的时间序列上考虑成本问题,核心是要能够让企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现代企业与外部的联系日益密切。往往上下游企业的兴衰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成本管理问题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的问题了,还应该考虑上下游企业的相关成本的变动及其带来的影响。企业总是希望上游企业提供的原材料价格越便宜越好,这样自己可以压低成本,但如果上游企业没有了合理的利润,可能会使它退出或者倒闭,这样会对自己的材料供应造成重大影响。另外企业都希望自己给下游企业的产品价格越高越好,但这无疑会加大下游企业的成本。如果下游企业不能有合理的利润空间,本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通道就会断裂。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体系,对本企业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战略成本管理是从更长时间和更大范围内考虑企业相关成本,核心是以增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在先进制造业中的作用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获取成本优势,寻求成本整体的、长期的最优或相对最低。战略成本管理是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研究制定的战略成本管理策略能够获得长期的成本优势。为先进制造企业决策者提供战略性的成本信息,进行竞争战略选择。最终目标是在不同的竞争战略下正确组织成本管理,保持成本持续降低,形成先进制造企业长期的、持续的竞争优势。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比较宽泛,是一种规划式管理,运用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等工具,能充分对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识别拥有的优势和机会、面对的劣势和风险,先进制造企业运用战略成本管理能更有力地识别风险,规避风险。

战略成本管理站在全过程管理的视角,产品的生产成本涵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采用产品全寿命周期法进行管理,不追求每一个环节成本的降低,关注的是产品整个寿命周期拥有最低成本。这种管理思想能促进先进制造企业舍得在研发设计环节投入资金,有利于科技创新。

战略成本管理通过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结合市场环境考察成本管理。掌握大量影响先进制造企业成功的非财务信息,涉及内部经营程序、顾客指标和创新学习等方面,能为决策者提供有力支持。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突破先进制造企业边界的成本管理,超越了一个会计期间的界限,从动态角度把握静态的同时,更关注先进制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采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等方式,从多方面寻求价值与功能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战略定位分析能快速地了解行业、市场、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成本管理战略。保持先进制造企业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

总之,发展先进制造业要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将使我国有可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引领我国制造业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将极大支撑起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

1.罗文.从战略上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求是,2014,(10).

2.英美德三国先进制造业战略比较及启示中国经济网.

3.栗建昌,方向禹.天津产业协同思路: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谋求“转化”.瞭望,2014,(8).

4.齐亚芬.新经济形势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探讨.经济界,2012,(6).

5.谢凑多.企业集群视角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探讨[J].2010,(8).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刘桂素

猜你喜欢

价值链天津优势
如果天津有“画”说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矮的优势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天津卷
《天津之眼》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画与话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