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新型城镇的文化力量

2016-03-15钱永平晋中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钱永平(晋中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新型城镇的文化力量

钱永平
(晋中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乎生态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市民健康。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中的活力传承,有助于改善千城一面的现状,塑造城市独特形象,尤其能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形成文化认同感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并为城市的未来留下创意的源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型城镇化;传承;市民生活品质

城镇化是指随着非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人口从乡村逐渐向城市聚集的过程。2014年3月,党中央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宏观性纲领性文献。此次”城镇化”增加了”新型”二字,着力打破以往城镇化建设服务于经济增长的单一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构建和完善城市“安居乐业”的“硬件”和“软件”生存体系。在我国现有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地方文化特色的消失有目共睹,让地方文脉延续下去已是社会各界共识。《规划》提出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之一是注重”文化传承,彰显特色”[1]。在这一背景下,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留住乡愁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城镇化规划编制及执行主要由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从已有的城镇化指导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出,涉及文化的城镇化规划内容多从物质基础设施入手,对文物资源保护和文化服务所需的物质设施做相关规划①如2011年发布的《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意见》中,其核心思路是在结合当地城镇发展历史和民众认同的思路的前提下,以打造”大县城”和”中心镇”为核心,构建”一核一圈三群”城镇体系框架。涉及城镇化与文化二者的关系,在指导原则上,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在主要目标上,则提出”历史与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彰显”;在实施大县城的战略布置中,”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设施,推进中小学校和以图书馆、文化馆为重点的县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达标,提高县级综合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方面则提出”城镇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要突出城镇个性与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彰显特色魅力。”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方面,更为具体地提出”在搞好高等院校、省、市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和体育设施建设的同时,以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卫生机构等为重点,加强城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商业服务网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虽然有些文件提及非遗保护,但所占的份量和能被贯彻的程度仍值得商榷。在物质至上主义的年代,社会资源并没有向非遗倾斜。要改变这一倾向,我们首先应意识到非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显然,人们在城市中不止工作,还要生活和休闲,在城市中生活得是否幸福,生活品质是关键,”生活品质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概念,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人们是否愿意迁入一个城市定居、工作、休闲,这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生活品质是指一个地方基于自然、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的吸引力”[2]。以生活品质为切入点,新型城镇化进程与非遗的关系不止于乡愁情怀。许多非遗与居住、工作、休闲在城市中的人们如影随形,是吸引人们留在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保护自然生态

在当代,都市生活依赖的能源来自全球,城镇化程度越高,全球能源消耗越大,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越强,引发一连串的灾难: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生物没有了栖息地。这对极度依赖于环境和原料的非遗也形成极大威胁。国宝级非遗——茅台酒传统酿造技艺,其原产地茅台镇三面环山,拥有独特小气候、复杂地质结构及特殊水文地理的赤水河,是酿造茅台酒不可复制的微生物群落核心位置。随着小镇人口及企业的增多,造纸企业污水、酒作坊发酵粮食产生的有机废水等未经环保处理便排进赤水河。极具讽刺意味的是,酿酒者又继续从赤水河中取水酿酒。无独有偶,国家级非遗汾酒传统酿造技艺因周边煤焦能源工业的存在,面临水源紧张、大气污染、高粱原料短缺的威胁。不止传统酿酒类非遗,许多传承已久的非遗因原料产地受到污染,品质水准急剧下降,传承团体被迫自建原料生产基地,以确保非遗的品质。人们可能觉得这与自己没有关系,但长远来看,本地人是当地环境污染负面代价的承担者,更多的人则可能遭遇不可知的健康隐患,患病风险极高,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事实上,与民众日常生活相关的非遗对周围自然生态从来就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使得非遗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有重叠之处。而城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和改造,若要使人们继续享用高品质的非遗产品,就必须有意识并强制性保护一些与非遗有关的地脉、水系等自然资源系统以及生物生命系统,避免自然生态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一个最基本的做法就是城建、环保等政府部门可进行环境评估,并就此做出控制性规划,任何建设项目危及这些地理和生物系统的良性循环时,政府审批、监督部门有权调整、控制直至禁止,维持非遗与地方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平衡。

而且,非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是世居某地的民众与当地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结果,储存着大量自然生态保护方面的有效信息。如山西晋中许多酿造技艺由来已久,背后有着民众长久以来积累而成的对土壤、杂粮作物种类、种植、虫害、气候方面的丰富经验,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关系和互动方式则包含了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观念和管理方式。

因此,面对当代城镇化进程中自然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以非遗保护为契机,梳理和重新评价农业、自然生态、价值观、日常生计方式等地方日常生活知识,认定为非遗,将世代传承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知识及与之相关的人、社会制度背景纳入现代社会运行体系中,修正城镇化过程出现的不利于自然生态保护的社会机制,实现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能回避的工作,虽然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但必须思考如何将此种理念化为实际可行的方案。

二、保障粮食安全和生命健康

目前现代社会城镇化程度虽越来越高,但市民的日常饮食却只能依赖于种类越来越单一的粮食作物。而经常食用单一粮食作物对人类健康的负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最常听到的观点就是“饮食精细化,膳食结构失衡”,社会正为此引发的各类疾病付出高昂的“医疗成本”。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的蔓延,生活节奏加快,速度是各行各业最普遍的追求目标,快餐时代来临,化肥、农药、生长剂等技术应用于提高动植物的生长速度,微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天然有机的食物成为一般民众难以消费的奢侈品。人们亲自制作食物并与亲友分享不再受追捧,社区中人与人的亲密信任感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渐瓦解。这种趋势令人担忧。

那些远离标准化食品工业的传统农业知识经验和传统食物加工方式,是缓解这一趋势的有效措施。全球不同地域在日照、温度、土壤和常规气候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各地选种、农具使用、害虫防治等传统农耕方式也相应不同。不同地区农民累积的丰富传统农业知识和经验,是粮食作物多样性保存和利用的重要知识资本,这也是从“舌尖”源头上决定了城市市民能吃到多少种食物,吃到的食物花样有多少。

而用于加工食物的传统技艺,既是人们日常生活多样性的表现,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传统食物加工倾向于选用本地自然生产的杂粮和时令蔬果,将其制成各类小吃、酱菜、果脯、酒、粉、干菜等,从不同方面平衡了人们的膳食结构。由于种植这些作物和加工的成本都比较低,所以是普通民众容易获得的食品,继而在补充人体必要的能量、微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方面占有优势,是缓解城市“亚健康”的重要食品,更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日常饮食对粮食的浪费程度。这些家常传统食物制作方式,以现代食物营养的观点看,高温烹煮的食物流失了许多营养元素,腌渍菜中的盐成分则有致癌的风险,但其远没有大棚蔬菜和工业流水线上加工的食品那么有杀伤力。

各地民众还能用一种粮食做出不同口感的食物来,如千变万化的山西面食。在此基础上,食物加工技艺向艺术迈进,体现出民众惊人的文化创造能力。那些由普通妇女慢工细活制作出来的精美花馍和面塑就是山西面食在艺术上的升华,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玲珑精致的地方小吃,传统烹饪技艺下的美食,一起悠闲进餐的快乐,正是城市市民享受美好生活的体现。

传统医药则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认识植物特性的基础上,从生物种类、使用分量等方面出发,结合自然变化,组合出不同的药方,治疗不同的疾病。许多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医疗实践和治疗理念,给城市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传统农业知识、食物加工技术和好的传统医疗实践予以重视,有意识地关照这些非遗在城市的传承,推进城镇化进程时不人为强制地剥夺这些非遗相关传承者继续生存的条件,是关乎自然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百年大业。

三、塑造城市形象

以修建富丽堂皇的摩天大楼、宽阔马路、大型购物中心及地标性建筑为代表的城市美化行动,在拆除屋棚、街巷的同时,也摧毁了世代存在的邻里关系、民俗习惯、社会价值观,导致城市风貌趋同,人情冷淡,文化低庸。人们慢慢意识到,一座城市好不好,在于城市的内在品质和市民的生活感觉,如果漂亮的硬体结构、昔日的历史古迹是城市外貌的话,非遗就是城市的声音、血和肉,传送的是有“人气”的城市形象。成都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川菜,功效不一的美汤,背后都有口口相传的有趣故事,著名文人的小品散文,记录着他们与这些特色饮食的故事,点点滴滴,慢慢渗出来的是城市内在的文化性格。这正是融入人们想象力、创造力的非遗从人最平常的感觉上营造出的城市文化形象。

在城市外貌日趋相似的当代社会,较之物质遗产,从每天重复的衣食住行中诞生的非遗更能呈现所处城市的独特性。许多源自乡村的非遗项目,如山东潍坊风筝、广西壮族民歌、苏州刺绣早已成为潍坊、南宁、苏州的城市形象标志。没有了这些高品质非遗,实际是我们生活质量下降的表现。换言之,城市中传统美食、艺术、节庆活动的丰富程度和市民在多大程度上能获得它们,是评价一个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是构成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因素。

基于上述论述,如何培养民众对本土文化的喜好是此类非遗世代传承的关键。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以此对非遗与城市的关系做出多角度的评估分析,将不同的素材和观点汇集起来,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制定更具体的方案,使非遗更好地贡献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做法,本质上使进入城市的民众不仅只是适应城市环境,也可以让他们有机会自主设计、规划他们的新生活,把自己对生活的见解表达出来,把他们以往日常生活的优秀文化肌理移入新环境中,使新环境更人性化,也是在延续并再创造传统。

四、助益城市文化民主

诸多非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边缘阶段,其传承者无论生存还是社会地位,都没有获得主流话语的承认和尊重,在西式生活方式与城镇化进程几乎同步的背景下,许多非遗传承日显困难。目前我国政府对不同价值的传统和民间文化表达形式授予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程度的资助。同时在政府的协助下,不同非遗传承人及其作品有机会参与到城市举行的各种展览表演,这不仅增强了非遗在城市公众中的熟悉度,也增加了城市公众中出现决定某一非遗未来发展的人物的几率,是文化民主的体现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从乡村进入城市的非遗得到很好传承和有意识地保护时,是在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趣味,增加了公众可以自由选择的文化种类和机会。表演性较强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非遗,可满足不同阶层市民的视听需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非遗,可制作出兼具审美和实用价值的艺术品,满足不同阶层市民的实用、收藏需求;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如围棋、象棋等,更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环保型休闲益智活动。灯会、庙会等民俗活动是人们在传统节日的集体活动。这些非遗源自乡村,不像瑜珈、健身舞、保龄球、高尔夫球那么让他们“高不可攀”,对从乡村进入城市生活的村民有着明显的亲和力,而且费用成本低,这不仅有助于人们平等地享有文化权利,还能有效缓解城市人的精神压力,避免染上恶习或沉溺于不良嗜好,促进城市的包容性发展。

照此下去,借助非遗,进入城市的农民可提升在城市的生活能力和文化趣味,建立起内在的自我尊重感。我国正在开展的非遗保护在这方面正日益显现出效果。例如,2014年5月至10月,位于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地带的祁县组织剪纸大赛,全县有101人参加,290组剪纸作品参加了初评,题材以祁县风土为基调,时尚与传统并重,剪纸手法细腻,充满了儒雅、清丽的乡土气息。剪纸创造者受到民众的尊重和追捧,激发起民众对非遗的兴趣,推动了非遗创意向可视成果的转化。可以说,人在城市的聚集就是人的智慧创意的汇集,作为一种“身体性文化”,有生命力的非遗融入城市,是在把不同民众每天的点滴创意汇集起来,为城市新的文化产业和服务提供了有力基础。这既能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又能展现这一城市的创造力指数和发展信心,这是文化民主的最终旨归。

五、形成城市认同感

文化认同感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对他者创造的文化的尊重和喜欢,有时这种认同感会被认为是对外来文化的崇拜。但如果他者文化的确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热爱,就已表明其有自身独特的魅力。第二个层面,是指对自身所在社群创造的文化的欣赏和热爱,它有别于对他者文化的那种尊重感,因为文化创造者的来源是不同的,是产生文化自豪感的根本。本地存在已久的名胜古迹和民间信仰、传统节庆、歌舞音乐、特色食品等都是民众文化创造力的产物,是形成自我认同感的重要形式。但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当地人虽都知道本地的名胜古迹,不过鲜少造访,而传统节庆、歌舞音乐、特色食品却频繁和周期性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这说明,较之物质遗产,非遗对人们自我文化认同感的形成更具决定性影响。

在城市急剧扩张的今天,很多城市都有“城市病”,城市管理混乱,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生活压力大。但普通民众对这个城市的美好印象常与非遗有关。如太原特产“宁化府”老陈醋,其老字号作坊“益源庆”最早是明朝太原宁化王府专用醋坊,后变为公开向市民出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宁化府老陈醋养生保健功能已为市民所认识,生活在益源庆附近的市民很少感冒是这一城市津津乐道的话题。更为有趣的是,太原市民闻着醋香便能找到老字号所在小巷,排队专打宁化府散装醋,这种场景在春节前后尤盛,这是太原独有的城市风景。由于宁化府醋选料、酿造技艺独特、酿造时间到位①宁化府老陈醋,高粱只能用山西忻州的和晋中的高粱,皮薄、粒大、饱满,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做大曲用的豌豆,必须用晋西北的小豌豆,因为它的脂肪含量大,蛋白质含量高,用它做出来的大曲,发酵效果特别好。宁化府老陈醋制醋工艺也有它的独到之处。首先,酒精发酵是一个固态发酵的过程,原料的处理是把高粱磨成面,拌上一些辅料填充剂,然后经过蒸煮灭菌,再加上发酵剂,也就是用豌豆和大麦做成的大曲,拌好以后放在大缸里,然后把它的口封好。经过10天的发酵,就把这种酒做出来了。酒精发酵完成以后,把酒精从这个缸里挖出来,再加一定量的水、疏松剂,以及磨面剩下的麦皮,然后再把它放在一个小瓮里,盖上草盖子,又经过10天的发酵,就完成了一个醋酸的发酵过程。紧接着,把发酵好的醋醅,再放到一个大缸里,又经过6天的熏烤,就把醋醅由黄色的变成了黑色。引自师彦才.宁化府里话陈醋[EB/ OL].中国新闻网:http:/ / www.sx.chinanews.com/2007-04-09/1/45635.htm1。,甜绵香酸的醋味被外出的游子视为故乡和家的味道②具体内容详见大众点评网不同时期网友对宁化府老陈醋的留言点评。。

与乡村的“熟人社会”不同,城市是一个以陌生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空间,穿梭在城市街道中,人与人擦肩而过时,彼此并无任何关联,这是城市生活的常态。非遗却是这些互不相识的人们的文化认同纽带,作为经人身体五官体验后形成的认知体系,人们一旦从感觉上形成对类似宁化府老陈醋等非遗有关的记忆和认同,就意味着对这些文化形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鉴赏度,这种记忆会固执地与身体一起成长,成为一个人难以消褪的认同感。

长久以来,我们以他者文化作为价值参照,不断放弃和摧毁历史和传统文化根基,事实证明,这是难以行得通的。在太原这个城市,有什么能取代老陈醋与各类饮食的完美搭配而让年轻一代也发出内心的赞美呢?中国每个城市都有类似老陈醋的非遗,正是此类非遗使城市变得如同人的身体一样有了温暖的感觉。真正融入了传统精粹的非遗,进入城市后,仍有着强劲的生命力,让民众愿意去体验和品味它们,是凝聚市民自我文化认同的活力点。

六、留给城市未来的礼物

目前许多非遗源自乡村,迈入城市后这些非遗是否还能继续传承,是否还有必要保存?如果说文化遗产是留给后代的财富,那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只有在未来才能揭晓。

我们可以用今天的事实来回答一百多年前人们提出的类似问题。19世纪欧洲在城市改造、拆迁过程中,把那些世纪古堡、教堂、名人居所等建筑、历史街区等保存下来,一百多年后,这些历史遗产逐渐显现出巨大的文化魅力和旅游观光吸引力,本地人引以为豪。也就是说,在过去保存下来的不同风格和价值的历史遗产,与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创意结合后,历久弥新,释放出巨大的文化魅力和经济能量,成为一个城市新的人流汇聚地,是当地人必向外来游客推荐的地方。

这提醒我们,文化的实用效益往往是一两代人都难以看到的,保护文化遗产所产生的各种实效更是当代人难以看到的。文化的成长如同一个人的成长,其成效的显现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与一个人的生命相比,文化发展的周期更长。今天的人们若要对得起生活在未来的子孙后代,在文化层面思考“为后代留下些什么”,务实和有担当的做法就是自觉保护和传承各类遗产。

同为文化表达形式,非遗也遵循上述发展规律。2010年,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入选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弗拉明戈”是阿拉伯文的“逃亡的农民”的意思,这一舞蹈形式源自15世纪末,移居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吉普赛人颇受歧视,法律禁止他们从事农耕之外的行业,将他们驱逐到山区。吉普赛人便以自己的歌舞表达抗争。后该舞蹈进入城市,从即兴娱乐逐渐走向了职业化,从形式到内涵逐渐发生变化,成为慷慨、狂热、豪放和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的象征。[3]迄今,马德里城市街巷的不同角落都活跃着弗拉明戈舞,舞蹈动作充满了激情和张力,是人们释放压力的有效方式,作为一种娱乐健身方式被忙碌的城市人演绎着。

当然,从乡村迈入城市,能否留在城市,成为城市未来生活的一部分,需要各方力量的努力。相比其他不断萎缩的传统表演艺术,我国东北二人转成功地在城市扎根立足。东北各城市都有二人转专门演出剧场,演出内容以改良后的风趣、幽默见长的二人转为主,掺杂一些综艺节目,各剧场上座率每天都在80%以上,每日观看演出的观众近八千人,票价从10元到120元不等,每天的效益非常可观[4]。杨朴指出,城市中二人转的表演较之在农村中的表演,表演时间变短,强化了丑角的戏谑表演,娱乐性和趣味性主题被大大强化,这些变化,是城市观众参与二人转创作的结果。[5]二人转在城市有如此的发展空间,首要因素是传统二人转表演功底过硬的实力派演员的不断涌现,其次则是十几年间二人转与影视联姻持续培养受众的结果,换言之,二人转的成功是许多组织和因素无意识作用的结果。因此,从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重视利于非遗在城市传承的内部和外部的立体支撑体系。

因此,在当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有意识地把各种传统节庆仪式、故事、手工艺、经验知识等视为非遗,以各种方式保护起来,使其流传于城市人群中,有时它们只是市民的某种业余乐趣,但却能带来多种演变方向,能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城市文化的创新,一方面应从非遗中汲取创意灵感,另一方面也把非遗融入现代各类元素和想象过程中去,使非遗以另一种方式得以传承。

七、结语

当下人们对非遗保护仍有很多误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许多非遗即使被保护了,也很难再传承下去。但保护非遗的初衷本来就不是要保护所有传统和民间文化,保护非遗项目本身,这是对非遗保护的最大误解。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视非遗保护,是着眼于我们所面临的生活困局和每位社会个体的生活品质,向那些把智慧隐藏起来的非遗传承群体学习,这关乎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保护、粮食安全和生命健康。作为草根民众文化创造力的结晶,非遗展现了地方独一无二的特色,在城市中保护和盘活非遗,就是要从人们每天切身体验的生活中塑造城市形象和文化认同,让迈入城市的人们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Joanne Petitdemange.面对改变的策略——生活品质.Ruth Rentsch1er.文化新形象:艺术与娱乐管理[M].罗秀芝,译.台北:五观艺术管理,2003.

[3]冯霄.观西班牙弗拉明戈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2-05(8).

[4]长春市二人转特色文化[EB/ OL].http:/ / www.cchcyy.com/ diamondnewshow.asp?ID=236,2012-04-07.

[5]杨朴.戏谑与狂欢:新型二人转艺术特征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王飞霞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16)01-0069-05

收稿日期:2015-07-21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以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的阶段性成果之一(PSSR,项目编号:201340);山西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2年):山西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策研究——以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阶段性成果之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遗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JJD850002)。

作者简介:钱永平(1977-),女,山西祁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