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空经济引领地区发展研究*——以郑州航空港为例

2016-03-15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引擎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航空经济引领地区发展研究*——以郑州航空港为例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摘要:航空经济的大发展,能够形成对区域经济强有力的拉力,同时从产业链的内在联系中,建立与区域产业的互动,形成推进当地区域产业高级化演进的拉动力和推动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促进经济崛起。事实证明,航空经济正在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中部内陆地区的郑州,拥有中国第一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如何打破不沿边不靠海的劣势,在大力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发挥航空经济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与国内外各地区的联系,促进开放型经济大发展,快速提高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有效聚集海外要素向郑州资源洼地流动和聚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航空经济;区域经济;郑州航空港;引擎;引领带动

课题组成员:任晓莉、刘昱洋、侯红昌、陈萍、吴银毫、文瑞。

近些年来,我国区域发展不断深入,区域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东中西呈现出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说,要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就要在区域经济战略调整中,抓住机遇,实现赶超。航空经济的发展,能够形成对区域经济强有力的拉动力和推动力,是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力,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的研究,从1977年FAA在《关于综合航空社会、经济、政治影响的评价》一文中,提出机场对附近区域的经济影响开始,以后的30多年的时间里,欧美国家的许多研究机构从机场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单个机场对地区经济的贡献,机场对整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以及全球各区域机场经济贡献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机场作为国内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就业的带动作用上,同时这种作用的途径表现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引致作用和催化作用等不同方面。

国内学者徐丽华(2006)、朱前鸿(2008)认为航空经济通过辐射对区域经济产生带动作用,一是辐射区经济的宽度,即辐射区经济产业门类,由于航空港高效、快速、便捷的特点,会促进与此关联的产业出现并形成规模;二是辐射区域经济的深度,即区域经济加入航空港的因素后,能促进原有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换代,推进“双转移”。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带动作用上,国内的很多研究也都是从这个原理出发,并结合所研究区域的特征,给航空经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因研究视角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航空经济的产业集聚效应。赵文(2011)从临空经济的增长极作用以及区域空间再结构效应出发,讨论了临空经济发展与周边区域经济互动的耦合作用机理,这种耦合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临空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耦合、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临空经济对区域空间的再结构效应。王艳(2009)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认为临空经济创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临空经济带动区域临空产业崛起,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临空产业集群促进相关产业价值链的创新,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临空经济使区域经济接轨全球产业链,加速了区域经济全球化进程。二是侧重机场促进就业的研究。这与国外的研究大同小异,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因此其运行规律又因所在区域经济体制、市场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别。李国政(2012)就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民航运输规模、民航运输效率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是民航的货运就业拉动力度小于客运,而运输结构则与就业呈负相关关系,暴露出了支线航空建设的滞后。黄建伟等(2011)认为通过机场的自组织机制和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刺激与航空运输业相关服务的增长,带动临空产业的发展、为相关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区域工业产值。三是从航空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视角进行研究。刘雪妮(2007)利用流量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城市经济理论分析我国临空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并指出初级要素大规模集散带来的流量经济效应、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城市经济的形成是临空经济形成的内在作用机制。曹允春(2009)提出动力机制是驱动临空经济演进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基础性动力、内生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是推动临空经济演进的三种动力,然后依据三种动力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差异性所产生的演化路径,提出了“基于时间成本的区位选择机制”是机场极化空间阶段的形成机制,临空产业综合体空间的演化机制是“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临空产业链群的网络协同机制”和“基于机场竞争优势获取的资源要素需求机制”,知识创新空间阶段的演进机制则是“创新机制”。

国外的研究侧重于机场运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此为出发点,从宏观的角度提出航空经济带来的税收和就业,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内的研究将区域经济与航空运输相互融合,通过航空运输核心产业、引致产业等关联产业而带动机场所在区域的产业关联影响,以及空港经济核心区、影响区、外围区等不同空间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实现航空经济的开放性研究。航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应该将航空经济放在区域经济这样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深入剖析航空经济区作为一个经济主体,与腹地经济关系的互动研究,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应该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维持和平衡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区域等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总和,是各种关系综合作用的系统。研究的重点应该将航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放在一个分析框架下,并从经济的内在联系出发,就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作深入分析,并研究航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作用。

二、航空经济驱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依托民用航空业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经济的各种要素迅速向机场周边聚集,逐渐形成航空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依据国际经验,航空经济是产业形态演变和运输方式变革的共同产物,它的出现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说航空经济是一种较高阶段的经济形态,一般认为,只有区域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前提下,航空经济才能发展,因此,区域经济的初步成熟是航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其发展的根源还要从一般意义的经济发展理论出发,找出其区别于一般理论的特性。区域经济学认为,要素与经济活动主体在区域空间上的聚集是区域产生的根本原因,聚集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航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的原因,就是看其在经济运行中如何带来产业集聚。如前文所述,航空经济的发展依托民用航空业,通过航空运输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首先引导航空指向产业在机场周边集聚,并形成具有自我增强机制的聚集效应,引致周边产业的趋同,进而形成以航空指向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产业集聚。这种自我增强机制聚集效应发生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是要素流动中伴随的三种效应——流入效应、流出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作用过程,从而形成产业集群,驱动经济发展。

1.航空经济的流入效应

所谓流入效应,是指客观上存在导致经济活动主体或要素向特定空间聚集的动机或力量。在航空经济建设的第一阶段,一些航空指向型企业为利用机场便利的交通条件,开始在其周边聚集,使得机场的物流、仓储、旅游等功能逐步完善,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区域性要素聚集。可以说,机场的发展为航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经济发展到第二阶段后,机场通达性大为增强,一些时间价值指向明显的微观经济主体开始在机场周边集聚,为节约研发和进入目标市场的时间,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范围,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分工。也就是说,机场地区是要素价格较低的优势地区,这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速度要求较高的企业向机场地区聚集具有较强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就是流入效应。从流量经济的视角来看,机场设施在一定区域内的垄断和不可转移带来的要素集散平台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从而促使要素被动地流入机场及其周边地区。

2.航空经济的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指特定空间上聚集的某一经济主体的发展变化,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经济主体的连锁反应程度,这种反应可能是成倍地增加,也可能成倍地减少。航空经济的乘数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航空经济区内的乘数效应。航空经济区内的航空运输业及航空相关产业之间互相影响,带来连锁乘数效应。另一个是航空经济区产出与腹地经济产出之间的连锁乘数效应。航空经济区最大的特性就是开放性,与其他经济区域有着更多更深入的联系,尤其与其腹地经济之间,航空经济区的产出增加会通过前向、后向和侧向联系,带来腹地经济区域就业或产出成倍的增长。

3.航空经济的流出效应

区域经济学原理里所指的流出效应与流入效应相对应,指流动性要素从原来的区位转移到其他区位的现象。这种转移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经济主体由于经济活动内容发生改变,在原始区位无法满足发展要求而进行转移;一种是经济主体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原始区位转移到其他区位的现象;还有一种是该经济主体的活动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或者说其经济活动会带来外部收益,这种收益使得双方都获益。与流入效应相对应,这种流出效应更多地发生在航空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在航空经济区已经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构成较高的区域,在与腹地经济联系的过程中,其经济功能必然要向周边经济稍落后地区扩散,从而带动上下游经济链条的发展,其外在的表现就是航空经济区与腹地经济区域的共同发展。更确切地说,这里所说的流出效应,是指航空经济区成为增长极后的扩散效应,经济的溢出效应。

三、国内外航空港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成功做法及启示

从1959年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区成立起,国际上对航空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持续的实践和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空港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和梳理国内外航空港经济区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挥航空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内外航空港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成功做法

1.设立自由贸易区

空港自由贸易区是以在港区设立自由贸易区为主体,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充分发挥自贸区平台优势,吸引高端产业企业入驻,形成一个极具商品价格优势的世界贸易中心,提升区域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最终实现区港一体化发展。自贸区的平台优势表现之一是商品价格优势。以迪拜为例,自贸区内商品交易所具备的免税优势加上完备的配套服务硬件,使得这里很容易成为世界级的购物中心,这个“黄金之城”大部分的收入来自自由贸易区。迪拜免税购物中心成为吸引大量空港旅客最为有效的载体,也是体现商业价值最直接的平台。

韩国仁川机场的发展壮大则离不开政府对自贸区发展初期所提供的大量的制度供给。仁川机场自贸区以税收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吸引大量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和研发中心进驻。仁川机场自由贸易区主要由航空货运区和机场物流园区构成。为吸引外来企业入驻,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进驻园区的外资企业根据所处行业和投资规模,在今后5—15年内,可享受减免税收、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例如,外商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年内免除土地使用费;此外,如果进驻企业为全球配送中心或符合条件的制造企业,在原有的优惠措施基础上再延续2年。自贸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大量企业、品牌的入驻和集聚,进而带动附近及周边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

2.构建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

以机场航空运输为核心,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构建多式联运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依托高效便捷的现代信息化物流系统,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货运枢纽和物流中心,是诸多知名空港城市的成功经验。例如,孟菲斯的成功就是源自于自身优良的区域交通优势和世界知名物流公司的完美结合。机场所在地孟菲斯市建设有世界领先的航空货运枢纽,聚集了美国五家一级铁路公司,同时拥有美国第四大内河港,还有多条高速公路在孟菲斯市交会。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物流企业联邦快递的总部设在孟菲斯,其他世界知名的航空物流企业如UPS、DHL、KLM、Cathay Pacific等都在机场设有航空物流机构。Fedex、UPS等大公司拥有庞大的全货机队和快递配送网络,在美国境内任何两个城市和居民点之间可以做到24小时内送货上门。孟菲斯有大批知名的网络零售商在机场附近建立订购营运中心,这种崭新的产业成功地融合信息科技、航空港及快递业务三者及其所提供的服务网络,成为孟菲斯机场经济增值链上的发展特色。

同样作为国际航空运输枢纽中心,法兰克福机场的独特优势在于提供了现代化和高效的物流园区配套服务。法兰克福机场开发了两大机场货运城——北城为汉莎航空与整合服务商专用,南城为其他客户(货代,第三方物流等)服务,业务量占法兰克福货运业务量的25%,客户包括来自65个国家的超过80家航空公司。法兰克福物流园区所提供的主要服务功能包括:房地产及设施管理;零售管理;信息及通信(提供机场信息技术服务解决方案);物流(进出口货物运输,仓储,报关,快递,提供贵重、危险、易腐货物仓储及处理、相关咨询服务);以及航空地面服务。法兰克福机场重要的枢纽作用,使得其四周聚集了数百家物流运输公司,成为德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3.培育发达的临空指向型产业体系

航空港的持续发展往往离不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聚集和支撑,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时间敏感性,且产品大多体积小附加价值高,因此最容易在航空港附近聚集,并最终发展成为临空指向型产业体系。从产业分类看,临空产业体系主要包括航空产业、航空物流业、高轻产品制造业、国际商务会展业、康体娱乐休闲业等5大产业。以德国法兰克福为例,机场附近拥有260多家银行,其中约200家为外资银行,曾被称为“银行之都”,另外高度发达的还有会展业(包括汽车展和书展)、保险业和广告业,其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会展中心,欧洲重要的经贸中心、金融中心,这些都已成为法兰克福机场最具影响力的名片。

航空港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且由于航空港经济区信息、技术的密集性,使得其对周边具有较大的技术溢出、信息溢出,从而为城市带来部分新兴产业。以美国西雅图机场为例,波音公司在西雅图地区多年的运营,大大改善了该地区的交通状况和商务环境。目前,西雅图已发展成为美国西北部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太平洋西北部领先的金融中心,一些大公司把总部都设在西雅图地区。另外,西雅图地区已经发展成为领先的软件产业、通信产业、生物科技产业和医疗技术产业的中心。位于莱德蒙德(Redmond)东部郊区的微软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制造商,在当地拥有近28000名员工,是整个地区的第二大雇主。此外,以华盛顿大学、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所和西雅图大型医疗机构为中心的生物科技产业,是近年来西雅图地区另一个迅速扩张的产业。

4.建设完善的商务配套设施

速度经济时代的到来,空港商务区的便捷和高效成为许多商务人士的共同选择。一流的服务、完善的商务配套设施成为国际知名空港的标准配置。在一些大型国际机场,航站楼已经演变成为奢侈品购物中心、艺术休闲场所,此外,这里还是商业活动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香港国际机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香港国际机场世界贸易中心毗邻2号航站楼和航天广场,是一栋7层楼高的甲级写字楼,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商务设施和服务。其设施范围从单个工作站到设施齐全的整个楼层的办公室,写字楼可以按小时和按年租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一般的整层办公楼占地面积不到19000平方米,共配套6个电梯和95个停车位。提供的商业服务包括现场IT服务、电信支持、前台接待、秘书和翻译服务、邮件收集和转发,以及高速无线连接打印、扫描、复印和传真。还有一个会议中心,五个培训室,两个会议室和一个超一流的餐饮俱乐部,从上面可以360度俯瞰机场。

5.构建生态宜居航空大都市

航空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构建一个生态宜居航空大都市,即以空港、产业、居住、生态功能区共同支撑的绿色智慧航空新城。航空港引领带动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自身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因此,世界知名空港的发展触角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领域,还包括社会领域。例如,新加坡樟宜机场增加了“体验区”,提供最新电影和体育大屏幕以及郁郁葱葱的“绿色绿洲”——包括仙人掌、兰花和蝴蝶花园供消费者休闲体验。该机场1号航站楼停车场正在开发“宝石项目”,则是一个拥有40米高的瀑布的生活体验区。

北京首都机场则在港区建设规划上,坚持以分区控制为总原则,逐渐形成了“一廊(温榆河生态走廊和机场南侧市政用地周边防护绿带构成的绿化生态走廊)、二带(机场两侧的两条规划建设控制带)、三园(空港工业园、物流加工产业园、机场配套产业园)、四区(临空商务核心区、临空商务拓展区、保税物流中心区和温榆河居住区)”的港区布局结构,已初步具备生态宜居航空大都市的雏形。从中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已成为重要的规划理念融入现代航空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经济效益之外的生态效益。

(二)对我国航空港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启示

1.引领带动作用的发挥需依托自贸区平台优势

当航空枢纽的极化效应达到一定程度,加之空地一体、港城一体、港域一体发展格局的形成,航空经济区在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功能定位等方面与所在城市、区域的整体发展呈现出逐步融合的态势。因此,积极申报中国(河南)自贸区,对发挥航空港引领带动作用具有重要作用。对郑州航空港而言,地处内陆地区,申建自由贸易区是实现建设内陆开放性高地的必然选择。拥有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三大国家级战略的政策支撑,且作为丝绸之路国际经济带上的中心城市,同时又拥有中原腹地充足的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中国(河南)自贸区申报定位可以粮食和食品国际贸易为支点,以面向中亚西亚和欧洲为重心的区域性专业型内陆型自贸区。自贸区可将郑州航空港区、综合保税区、航空物流区、保税物流中心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航空港区的极化效应,进而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经济的腾飞。

2.引领带动作用的发挥需注重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郑州航空港地处内陆腹地,空域条件较好,一个半小时航程内覆盖中国2/3的主要城市和3/5的人口,加之郑州为国家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核心节点,使其构建起陆空对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成为可能。这一独有的区位交通优势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性的国内航空货邮枢纽创造了条件,应积极联合邮政航空、顺丰航空等国内大型货邮运输企业,发挥区位优势共同建设国内航空货邮枢纽,这将为其最终建成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打下坚实基础。但航空港引领带动作用的发挥,还有待于港区辐射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的更加完善。以洛阳市为例,新郑机场自建立以来,就对洛阳机场客流产生了分流,短期看,航空港的建设对洛阳机场的冲击作用仍然较大。因此,应将洛阳机场设为新郑国际机场的主备降机场,增加高速公路出入口,充分利用洛阳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净空条件和一类航空口岸优势,发挥航空港引领带动作用,从而形成分工合作、区域联动发展的格局。

3.引领带动作用的发挥需建设特有航空经济产业集群

国内外知名空港的发展经验表明,按照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理念,统筹考虑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产业分布等相关要素,进行航空港远景发展规划,将有助于推进了航空港经济区与所在城市、区域的融合发展。对郑州航空港而言,其主体区功能建设应充分考虑郑州、河南乃至中原经济区的现有产业客观实际,因势利导建设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特色航空经济产业集群。例如,通过建设低成本航站楼来吸引更多国内外低成本航空公司开辟航线,通过降低航空运输成本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亲眼见证华夏历史文明的博大精深,以此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进而形成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同时,为了充分发挥航空港的引领示范作用,港区的规划实施应全省、全区一盘棋,航空经济产业布局更要放眼整个中原腹地。例如,可在许昌规划建设花卉交易中心,带动周边鲜切花产业发展;依托洛阳高科技制造和航空航天科研优势,建设国家通航产业基地;同时,可选择若干工业基础好的周边城市着力构建郑州航空港高端制造业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核心城市,共同带动中原经济区高端制造业布局发展和产业创新突破。

4.引领带动作用的发挥需发挥广域辐射效应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实践不应只局限于服务和保障郑州市和河南省的地方经济发展的省域思维层面,而应将其置于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乃至国家整体产业升级的广域思维层面。突破狭隘的省域资源供给束缚,依据市场经济规律,高效配置和科学整合各种广域性资源。在继续做好承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工作的同时,还需积极发挥其在中原经济区跨省协调统筹发展的作用,为中原经济区搭建起区域性空中客货运输交通门户,以此降低中原经济区与区外的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的流通成本。

5.引领带动作用的发挥需凸显实验区示范作用

简单的重复已有航空港经济区的核心功能规划必将制约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示范作用的发挥。实验区要敢于尝试、勇于突破,应采取颠覆性的制度创新来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航空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树立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协同共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搭建基于冷链技术的高端多式联运物流网络等新型航空港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有益尝试必将推动实验区核心功能的再定位。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目标之一在于构建航空大都市,因此,可以借鉴世界知名航空大都市的先进设计理念,例如樟宜机场的“大道至简”;同时又保留强烈的地域特色,例如樟宜机场新四号航站楼的中转区拥有的土生华人商店屋,象征着“老新加坡”,这些都是值得郑州航空港区借鉴的发展理念。

四、航空港引领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实证研究

航空港的引领带动功能是指航空运输对区域经济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引领和反馈作用,实质上是以航空运输为基础,实现航空港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的过程。综合来看,航空港将催生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并推动城市整体经济空间的重构,成为城市内部网络重要的功能性节点,这种功能性不单体现在交通职能,而且是城市经济的增长极、技术极和创新极,也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一)理论论证

事实上,航空港对区域发展的诸多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其中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方面,本质上集中体现在对该区域技术创新的引领上。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即便是不同地区之间初始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劳动、资本和初始技术)相同,一旦其中的某个地区出现了技术创新,那么该技术创新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乃至质量,将迅速超越其他未发生技术创新的地区。换句话说,就是一般要素(如劳动、资本、各种矿产资源等)的积累不会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子,技术创新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源泉。因而,基于该增长理论的结论是: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一定存在趋同规律,区域创新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经济体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永久存在。

因此,任何一种生产模式(航空经济显然属于一种比较高级的生产模式)的存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终都要体现到对区域创新的引领上面。与此同时,目前河南省乃至全国都在面临“经济新常态”,任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诉求都需要集中体现在如何提高区域城市创新产出水平这一关键问题上来。航空港作为21世纪重塑企业区位和区域发展的“第五波”(Kasarda,2001),其所带来的航空经济在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以及推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方面都将发挥重要重用。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航空港将对城市乃至整个区域的创新发展方向和程度发挥有效的引领作用。

(二)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由于只有大型枢纽空港才具备集聚高端人才资源的能力,并且作为创新节点的城市应当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本文选择中部五省的省会城市作为潜在的研究对象,最终选取5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虽然均为省会城市,但这些城市在规模、区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同时,又都属于中部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所以对这五个区域的研究又具备很好的对比性。另外,针对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存在的质量和数量问题,为保证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本研究时间跨度为2007 至2013年,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从统计看民航》《河南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

2.模型构建及要素指标量化

借鉴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决定因素测定的研究成果,拟构建基于修正后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知识生产函数(KPF),来研究航空港经济系统促进区域创新的内在机理和影响要素。知识生产函数是由Griliches在1979年提出的利用生产函数估算R&D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公式为:OutputR&D=F(Capital,Labor,InputR&D,u)。公式中的前两项均为传统的生产投入要素,即劳动和资本,InputR &D则表示当前的技术知识储备,具体的可由一地区的研发投入来衡量。u表示所有其他干扰因素的综合。

表1 变量基本统计描述

在具体的估计函数选取方面,本研究将从上述知识函数扩展出多变量模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采用基于一步系统广义矩阵估计法的Panel Data模型(其中,为了消除不同地区指标之间单位的差异,我们对函数两边同时去对数,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ln patentit=β0+β1ln patentit-1+ β2ln airportit+β3ln densityit+β4lnrdit+β5fdiit+β6ln scaleit+ β7ln enviit+β8lnhumanit+εi,其中i、t分别表示中部五省城市和年份,β0为截距项,εi表示其他综合城市效应的影响结果,it-1表示某城市前一年的结果即一阶滞后项,依此来反应中部五省城市回归变量影响的延续性以及创新进步平台的渐进性。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启示

1.结果分析

表2进一步系统地解释了航空港对五省区域城市创新水平的引导作用。其中第一列解释变量lnrdit与lnrdit-1的回归系数显著水平较低,同时考虑到科技支出和FDI对经济及创新产出的作用具有时滞特征,我们将其一期滞后加入解释变量中,进行进一步回归估计。

表2 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在第二列中,lnfdit-1与lnrdit-1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明显,其他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也得到了提升,且都通过了Sargan检验、AR(1)和AR(2)检验,这说明模型设定较为理想,估计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中,lnpatentit-1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中部五省区城市区域创新水平的较强;lnairportit和lndensityit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248和0.356,显示出区域航空客流量和城市人口密度均对区域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表明区域内和区域间的集聚有利于知识在空间内的溢出和传播,进而提升区域的创新水平;lnscaleit的估计系数也显著为正,反映了区域的经济规模对于区域创新水平有较强的支撑作用;lnenviit的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说明区域环境对城市区域水平的作用还不能一概而论;lnhumanit的估计系数也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区域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推动作用的发挥尚未表现出来,需要后续时间的检验,也或者是所用指标高校教师偏于狭隘,造成不能很好地代表区域人力资本的水平。然而,lnrdit-1和lnfdiit-1的估计系数为负,似乎表示政府的科技支出和FDI对于区域的创新水平具有负面影响。对这一“非正常”现象我们认为一方面需要结合中部五省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由于中部五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经济社会部门对居民就业的容纳度有限,直接导致地方政府会优先考虑社会就业问题,从而造成了城市大规模地吸引和利用了外资,也推高了地方FDI的额度,但是却被“低效率”的利用。因为,在就业优先方针的指导下,政府显然要将资金投入到更能吸纳就业的产业和部门中去,也就是FDI流到“微笑曲线”的底端——加工制造,并以此来磨平拉动就业的资金缺口,而这些资金本应该参与新技术的开发和升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从经济学基本原理来分析。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广泛存在,因此代表政府的科技支出部分可能会导致资源的错配,即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开发的新技术却不见得就是企业目前所急需的,进而造成创新产出低效率,严重时还会直接抑制企业创新研发的投入。同时,有学者研究发现,外资的引入本身就会对本地区的创新产生“挤出效应”,因为它加剧了本土技术和人才对外部的依赖。

显然,由于空间距离而导致的技术扩散滞后效应,明显地表现在区域创新要素与创新水平和创新活动空间及集中程度相关上。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空间传播滞后现象将越来越不显著。由空港客流引起的人才流动能够催化创新要素在城市间的集聚,而这种集聚是对城市密度所度量的城市内集聚的补充。因此有理由怀疑,如果排除空港因素,外部集聚效应将由内部集聚效应表达,可能会造成对城市密度与城市创新之间系数的高估。基于此,我们剔除了lnairportit后变量进行了重新估计分析,其回归结果支持了这一猜测。

2.结论与启示

根据上述研究不难发现:在使得回归方程其他变量内生化的前提下,中部五省区省会城市的航空港规模对区域城市的创新产出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由此可知,随着空港的航班数量的增加、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航空成本的下降,地区间的人员往来会更为频繁,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加,这将强化生产要素的地区间集聚,促进隐性知识的扩散和溢出,推动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空港将成为区域,尤其是核心城市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平台。

当前,以中部五省区为代表的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深入工业化阶段,对这些地区而言,通过培育新的部门和空间增长点,实现发展战略转型已成为一种历史必然。本文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实证了城市空港的永久效应对城市创新的积极影响。对地方决策部门的启发:要积极发展航空经济,积极培育临空经济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使得航空港成为区域技术进步的“创新极”。

五、发挥郑州航空港引领作用的政策建议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以来的实践证明,其建设和发展对河南发展全局的引领带动作用成效显著,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作用。

1.应进一步发挥港区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带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河南要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和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等因素,实现中原崛起、富民强省,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中原经济区规划》也提出河南应先行先试,航空港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自然应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1)增强港区内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积极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和集体、民营、外资企业相互投资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交通、能源、水利、金融、市政设施、社会事业、养老及社区服务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在外商投资、民间投资和工业、商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制定负面清单,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农民收益比例。建立健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人地挂钩等政策试点。

(3)创新社会治理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治理主体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治理方式从管控规制向法制保障转变,治理手段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治理重心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健全基层组织网络,健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坚持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度,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长效机制,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4)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机构职能配置。健全“两级三层”管理架构的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省、市两个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在综合协调、督察考核等方面的作用。全面落实和深化省直部门与实验区直通车制度,逐步扩大直通范围和优化直通流程。在实验区实行相对灵活的机构设置办法,赋予其根据发展需要适时优化调整内设机构职能的权限。创新实验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两个层级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管委会的统筹、组织、协调职能,充分发挥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和项目服务中的作用,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将实验区列为省级行政审批事权下放试点,继续加大行政审批事项“减、放、转”力度。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健全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推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多证联办的“政务超市”审批服务模式。推进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强化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完善行政审批责任考评体系。

2.应进一步发挥港区在全省“四化”同步方面的引领作用

河南从最初的“三化”发展,到“三化”协调,再到新“三化”协调的逐步探索之路,主要是从河南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发展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来考虑,为促进其相协调发展战略模式。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切实把加快推进信息化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河南对此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科学谋划,破解瓶颈,拉长短板,跨越发展,在推动“三化”协调的同时,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航空港在引领全省“四化”同步发展方面的作用主要在以下几点:

(1)加快推动港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突出融合发展、智能化发展和平台建设三大重点,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加强信息基础专业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有效衔接,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验收,保障宽带网络建设与通行。做好信息基础设施与交通、电力、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工作,推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等所属公共设施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开放,统筹城市地下管线规划,促进光缆、管道、基站等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持续扩大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推动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扩大规模,扩大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构建高速光纤宽带网和移动互联网。

(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实体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和物流配送“四位一体”融合发展机制,大力推动电子商务由产品销售向产业链上下游采购、分销延伸。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区域性、行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鼓励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和鼓励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商业模式。航空港区应进一步加快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和电子口岸建设,促进知名电商及物流企业集聚,形成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一体化优势,打造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电子商务“园中园”,发展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电子商务特色的产业集群。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积极培育壮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卫星导航等新兴信息服务业规模。发挥产业联盟协同创新优势,建设物联网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和统一标识资源管理三大平台,面向企业供应链管理、交通、环保、物流、食品药品溯源、精准农业等领域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探索建立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推动云计算服务在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工业制造等领域商业化运营,支持云计算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3)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承接产业集群式转移为抓手,以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品为主攻方向,推动特色电子信息产品创新能力和软件业支撑能力提升,引领和带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智能终端(手机)产业集群引进工程,打造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智能手机制造和电子部件全球采购中心、国际分拨中心,促进智能手机品牌商、代工商、配套商、运营商、物流商“五商”并进,培育全链条、全服务、全要素、无障碍的“三全一无”产业集群,构建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核心、多点支撑的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布局。创新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立足现有基础,依托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推动产业链整合,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电力电子、新型显示器、新型节能光源、新型电池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扩大产业规模,构建全链条竞争优势。鼓励电子信息企业向高端终端方向发展,支持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一体化转型。加快提升软件业支撑能力。实施软件业集聚发展工程,以适应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业态应用需求为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软件企业落户河南省,鼓励本土软件企业适应市场需求,扩大满足工业、交通、电子商务等领域需求的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基础软件产品规模。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高水平规划建设软件园区,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整体实力。支持鼓励大中型企业剥离信息技术研发机构,面向行业、社会提供信息化综合服务。

(4)切实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坚持全面融合、深度应用、拓展提升的发展方向,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与城镇化协同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广泛融合,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努力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格局。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围绕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智慧城市示范工程,促进城市建设规范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城市服务智能化。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智慧港区”建设并逐步推广。加快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广泛融合。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构建以特色农产品交易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发展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经营业态。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政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共享共用机制,加强资源整合,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降低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升级等方面费用。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行无纸化办公。

3.应进一步发挥港区在全省“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

自2008年以来,河南把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主的科学发展载体和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践形式和总体工作布局,反映了河南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河南科学发展的总体指向,取得很好的综合成效。深化港区在“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狠抓产业集聚区建设。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以产业集聚发展程度决定城镇发展规模,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按照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化特色、增强竞争力的要求,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提升对城市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功能,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推动,逐步形成集聚促进就业、就业创造消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机制。进而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市政公共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确立并培育主导产业,促进港区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港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2)加快构建现代高端空港经济产业体系。依托航空货运网络,加强与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需求商的协同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供应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构建以航空物流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发挥产业基础和区域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食品、药品、时装、花卉等特色产品物流,建设全球重要的产品交易展示中心和国内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与全球领先的设计、研发及代工企业合作,吸引配套企业入驻,加快推进智能手机制造和电子部件全球采购、国际分拨中心建设,形成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

(3)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其成为拉动内需、推动跨越、实现崛起的重要动力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在区域内率先实现规划统筹、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社会资源共享、生态和环境保护合作。进一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包括在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方面加大改善力度。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载体作用,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深入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深化户籍、城建投融资、市政公用事业、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管理等方面改革,大力破除影响和制约城镇化的障碍与瓶颈。

(4)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以适用性开发研究为重点,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平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在航空航材制造、智能终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信息服务等领域,引进核心技术创新团队,集聚高端人才,打造高水平技术研发队伍,设立高端制造业研发中心或研发总部,形成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强产学研合作,集中力量开展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4.应进一步发挥港区在建设“四个河南”方面的引领作用

“四个河南”是党在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河南的具体化,是指“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建设。“四个河南”建设的凝练和概括,是河南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宏伟实践。港区在这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紧抓发展第一要务,打造“富强港区”。一是要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原则,大力发展在现代港区经济产业体系构建方面中的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二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河南全省而言,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1.3%,居民消费增长1.2%,投资增长1.37%,港区的城镇化率提升带来的联动效应该更高。今后应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产城互动产业,加快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多地转移农民,把城镇化扩大投资、拉动需求的巨大潜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实现“一发动全身”的功效。三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应继续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支农惠农、环境治理、社会管理、食品药品安全“十项重点民生工程”领域加强建设,真正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2)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港区”。一是推动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实践转化。首先要从塑造“灵魂”着眼,努力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相衔接的价值理念、精神力量、文明环境,培育“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紧抓核心价值观实践转化的突破口和载体。抓道德建设。要善于通过教育提升、舆论引导、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扬正气、讲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抓法治建设。要加强知法守法用法教育,引导人们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和行为准则。三是抓诚信建设。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文明港区”建设的基础工作,增强诚信意识,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监测机制、评价机制和惩戒机制。

(3)坚持标本兼治,打造“平安港区”。一是紧紧扭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按照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把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打造“平安港区”的突破口。二是进一步加强社会矛盾的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把改革开放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使广大群众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四是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调,多倾听民意、化解民忧,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五是坚持畅通信访渠道,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发挥信访在维护稳定中的窗口和渠道功能。六是创新完善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平安港区”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以民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

(4)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港区”。要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一是建设南水北调干渠和新107国道沿线生态廊道景观带,加快绿道建设,优化绿地布局,构建区域绿网系统。实施区内河道治理,合理规划城市水系景观,形成生态水系环境。加强南水北调干渠、森林公园、苑陵故城等生态敏感地带保护,严格控制开发边界,严格保护生态走廊,严禁开展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积极利用区外水源,实现多水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强化环境保护。加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降低排污强度,加大环境风险管控监管力度。推进区域内建立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加快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水回用率。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和噪声管制,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及收运体系建设,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三是强化保障,加强环境法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包括健全与完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清洁生产、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构筑起生态环境保护的“防火墙”。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河南”的强大合力,为确保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提供法制保障。

5.应进一步发展港区在打造河南开放型经济升级版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河南不靠海、不沿江、不沿边,产业结构偏重,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根本出路和现实途径都要改革开放,打造河南开放型经济升级版。港区在这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构筑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创新口岸建设及监管服务模式,构建大通关工作机制。设立口岸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制度创新。创新送检合作机制,在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试点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支持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E贸易)方式进口商品试点“口岸转检,集中查验”模式,对出口商品试点“集中检验,直通放行”模式。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签注处的基础上设立口岸签证机构,开展口岸签证业务。融合郑州机场海关与综合保税区海关功能,实现联动发展。推进实验区、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之间的联动,实现“区港站”一体化。加快河南电子口岸建设,推动建成具有通关、物流、商务等应用功能的大通关信息平台。

(2)整合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整合提升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及其周边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加工、贸易、物流、金融、现代服务等功能,破除要素资源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海关监管模式,简化货物进出境手续,促进货物自由流通;加强海关、质检、工商、税务、外汇等管理部门协作,完善一体化监管方式。推动新郑综合保税区与郑州出口加工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和郑州国际陆港物流中心、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合优化,促进其联动发展、政策共享、信息共用,积极启动空港型自由贸易区申报工作。支持省内条件成熟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作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联动发展区。打造辐射并带动中原经济区对内对外开放、全面连接东西部地区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3)打造联通海内外的大开放新格局。站位全球高度,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全方位推进港区现代化、国际化,打造港区经济核心增长极,借助引进更多巨型优质外资项目,以产业、市场、要素及合作等四维度、全方位开放为目标,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国际化,力促港区开放在更高层面展开和延伸,力促港区深度参与世界城市分工和全球产业合作,打造联动省内外、联通国内外的大开放新格局,从而更紧密地融入全国乃至全球航空交通大循环,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步伐,把港区打造成我国中部地区汇聚全球产业、资本和人才的首选之地。

(4)要积极申报中国(郑州)自由贸易试验区。河南只有和沿海地区同步建设自贸区,才能抢占新一轮开放的制高点。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更高层次开放合作新平台,必须依托郑州航空港、新郑综保区等独特优势,全力申建中国(郑州)自由贸易试验区。

6.应进一步发展港区在河南区域空间格局优化方面的引领作用

当前,河南区域空间格局的现状是,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周边中小城市集聚,形成城镇密集区,属于区域发展较快区,豫东和豫南地区整体滞后,属于区域发展较慢区。基于此,河南推行了“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策略,加快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推进河南省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等的区域空间协同发展策略。同时,《中原经济区规划》对河南的空间布局也提出,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加快形成“一核、四轴、两带”放射状、网络化发展格局。对此,航空港应在其中发挥的引领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助力打造核心发展区。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港区自身。首先应该做好空港产业园区,形成一个一体化的航空产业链。依托目前已经规划好的物流园区、保税区、出口加工等,利用区域经济共建共享,形成一个地域的共同体。可以以郑州为基地,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空港经济与产业创新联盟,相关的企业、机构和研究单位,做成一个世界性空港经济产业联盟。其次是合理地对机场规划、城镇规划、商业选址规划进行有机结合,按照中国领先的航空大都市远景规划来发展壮大港区。二是借助(郑州)自贸区的申报对郑汴洛的捆绑,打造河南区域空间布局的新龙头。形成高效率、高品质的组合型城市地区和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提升河南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全国重要城镇密集区,增强对周边和轴带沿线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区域空间格局。

(2)助力构建郑州“米”字型发展轴。一是大力推进建设郑州机场二期,构建国际航空枢纽,吸引河南乃至全国的旅客前来郑州机场乘坐飞机出入境,实现中原大枢纽由“国内航空”向“国际航空枢纽”的转变。二是大力推动建设郑州高铁南站,打造郑州客运枢纽第三站。一方面有助于构建全国“米”字型高铁重要节点,形成辐射全国“3小时经济圈”;另一方面有助于打造以郑州航空港为中心,以城际铁路为骨干的北至焦作、新乡,西至洛阳,东至开封,南至许昌、漯河、平顶山、周口的放射状“1小时城际铁路网”,形成“空港出行圈”。三是大力推进地铁线路的建设,有助带动郑州周边县(市)的区域发展,从而为强化郑州“米”字型发展轴的轴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政.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的就业效应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2,(10).

[2]王艳.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

[3]管驰明.50多年来中国空港布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J].经济地理,2008,(3).

[4]张占仓,蔡建霞.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5]朱斐然.航空港临近区域发展分析与借鉴——临空产业是临空经济的内核[J].中州大学学报,2012,(1).

[6]赵文.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以首都第二国际机场兴建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6).

[7]马亚华,杨凡.空港与城市创新能力相关性研究——一种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5).

[8]Hartwig J.Is health capital formation good for long - term economic growth–Panel Grangercausality evidence for OECD countries[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0,(1).

[9]Green R K.Airpor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Real Estate Economics,2007,(1).

[10]Percoco M.Airport activity and local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Italy[J].Urban Studies,2010,(11).

[11]Button K,Yuan J.Airfreight Transpor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Examination of Causality[J].Urban Studies,2013,(2).

[1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5,(2).

[13]王巧义.基于产业集群的临空经济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14]杨波.航空港经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机理和政策启示──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6).

[15]刘徐方.航空都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以郑州为例[J].人民论坛,2014,(23).

[16]焦国栋,等.“四个河南”建设:河南发展思路的深化与完善[N].河南日报,2013-11-07.

(责任编辑:晓力)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Airport Economy Leading to Regional Development——Taking Zhengzhou as An Example

Research Group of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airport economy can form a strong pull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establish the interaction with regional industry from the inner link of the industry chain, form the driving force and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local regional industry, promot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radiation force,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peed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Zhengzhou,as a central inland area, has China’s first airport economic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 How to break the disadvantage which is far from the border as well as the coast,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irport economic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zone,at the same time, fully tapping and playing the leading role of airport economy, promoting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reg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economy, the rapid increas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ffective accumulation of overseas elements to Zhengzhou low-lying land resources flow and aggregation,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we need to study.

Key Words:Airport Economy; Regional Economy; Zhengzhou Airport; Engine; Lead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引领带动作用研究”(郑州450002)。

中图分类号:F5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6)01—0052—14

收稿日期:2015—08—09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引擎
江阴市“三个创新”打造危化品安全监管新引擎
新海珠,新引擎,新活力!
消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作用
三生 三大引擎齐发力
蓝谷: “涉蓝”新引擎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