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镜像”对服装专业教学的启示

2016-03-14张春鸳

考试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学启示认知镜像

张春鸳

摘 要: 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婴儿把镜中的影像内化为“自我”之后,逐渐与镜中影像、周围人的面容、表情等这些“小他者”相认同,最终婴儿的主体不断地认同于周围的整个语言符号系统“大他者”。这一认知理论对职高服装专业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认知“镜像” 服装专业教学 教学启示

雅克·拉康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也是结构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1936年,拉康在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上发表了的著名的镜像理论,即运用“主体”、“自我”、“他者”等概念对人类的认知“镜像”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了诸多值得人们关注的现象与问题。基于此,笔者在对拉康的镜像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其对职高服装专业的教育教学方面有着重要启示。

一、拉康镜像理论的基本内容

拉康的镜像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上的:一个6~18个月的婴儿,虽然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然而他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具体过程是: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婴儿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他虽然还不会说话,却会以不同寻常的面部表情和兴奋状态表现对这一发现的喜悦。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

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镜像是婴儿在接触社会和进入语言之前的一个“理想的我”,或者说虚构的自我。此后这个特殊的自我将面对他人、社会和语言,纯粹主体将很快进入知识和经验的能指世界,但镜中的自我意象依然将一直影响着主体的全部心理发展过程。

二、认知“镜像”对服装专业教学的启示

1.内化“他者”:为学生塑造学习模仿的“目标”。

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婴儿自我意识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个“他者”,总是在一个“他者”的参照下形成的。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意识核心并不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感受,而是通过“他者”的认同构建起来。职高服装专业教师对于学生培养的认知“镜像”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在学校,学生根据学校塑造的“他者”定位自己,“他者”的现实表征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上。服装专业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初中级服装设计、服装生产操作、服装管理与营销人员。这就要求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从传统的简单操作型向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转变,因此需要学生在校期间除懂得基本的制图及缝制工艺以外,还需掌握面料学、美术学、设计学、计算机、营销管理、纺织等多方面的知识,掌握工业化生产流程管理知识及在工业化生产中相关关键岗位制版、质检等工种技术要领。通过上述“他者”目标的确定,学生不断向其靠近,服从“他者”,在不断地认同与内化中,学校、教师、课程为学生塑造的“他者”变成了学生的“自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最重要的“他者”是教师,其次就是同学。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个性性格。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是平和、宽容的,是尊重、理解学生的。学生只有拥有放松的情绪、愉悦的心情,才有勇气迎接学习的挑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仿效的“他者”榜样。在课堂上多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发表看法,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大视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向其他同学学习的机会,不断向优秀学生靠近,通过不断的认同与内化,最终使优秀的“他者”变成学生的“自我”。

在内化过程中,学校的标语、条幅、校训、校规等都可以成为影响学生塑造的“他者”。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服装专业将来没有前途,反正就是到服装厂打工。笔者在上课时总是这样告诉学生:以前的学习我们没有掌握好,没有关系。专业课是重新开始学习的,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现在,新的机会来了,我们要抓住它,因为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课堂上,笔者会举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的例子,让学生看到前面的希望,重新振作,好好从头做起。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楼墙壁上也张贴着这些优秀毕业生的照片和简介,让学生知道: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只有好好学习科学知识,才能成为对社会有作为的人。

2.认识“自我”:通过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镜像”理论中,拉康探讨了自我的形成问题。“镜像阶段”不仅是主体成长中的一个重要时刻,而且含有一种范例功能,即它标志着自我原型的诞生。拉康称“人的躯体之像是每一种他在对象中感知到的统一性的根源”。镜像是自我的开端,是一切想象关系的开始。在随后的生活中,通过一系列与自恋对象或爱之对象的认同,自我逐渐获得了一种身份或同一。对于自我的这种构成状况,拉康把它比喻为一只“洋葱”:“自我,是一种像洋葱一样被做成的对象,剥开它,你就会发现构成它的连续认同。”

曾经有个女生看上去文静、聪慧,但渐渐地笔者发现她安静过了头,成绩不好,不但不参与上课的课堂活动,连下课也不与同学交流。无论是服装知识的学习还是对班级集体、同学,她都极其冷漠。笔者找她谈话,试图剥开拉康比喻中的“洋葱”。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笔者先是表扬她遵守纪律,人也长得漂亮聪明,渐渐地她不再是满怀戒心的样子。笔者提出她目前的学习状态似乎不应该是她的真实状态,问她这是什么缘故?犹豫了一阵之后,她告诉笔者实情。原来她家是从外地过来的,还有个弟弟也要读书,父母打工都非常辛苦。加上自己成绩不好,读的是职高,觉得没什么前途,只是浪费父母的钱而已,不想读,但是父母却不让她辍学。知道原因就好办了,笔者先指出既然来到学校了,就该好好读书,消极只会真的浪费时间和金钱。如果好好学习服装知识,包括设计、制图、打样等,到时凭着自己的手艺就完全可以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笔者进一步举例以前毕业的学生,不说那些最优秀的,就讲大部分学生,出去后凭借自己的服装知识和技能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还从车工到组长,一步步进入管理层。此后,笔者常常在课堂上提问她,只要有一点点成绩,就表扬她。加上她本身人就很聪明,毕业时成绩很好,进了当地一家大的服装厂,后来的发展也不错。

3.发展“自我”: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挖掘潜力。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德国文化哲学家卡西尔曾说:“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内化,学校利用标语、条幅、校训、校规,教师利用课程培养目标、优秀学生例子等塑造学生,但学生与学校、教师对培养目标的认知“镜像”是存在偏差的,学生并没有通过学校、教师塑造的“他者”镜像,完全、彻底地内化为“自我”。面对培养目标,学生会思考:我为什么要勤奋学习?除了基本的制图及缝制工艺以外,我还要学习面料学、美术学、设计学、计算机、营销管理、纺织等多方面的知识,我掌握了吗?我如此勤奋学习了能有回报吗?等等。这些问题都会不断冲击学生,使他们在“自我”和学校、教师塑造的“他者”之间内心矛盾、平衡或者挣扎。教师运用镜像理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构成与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认同,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有一位女学生,穿着打扮非常社会化,与学校要求相违背,一般这种学生不太听话,自尊心强而又极其爱面子。笔者只能采取迂回战术帮助该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一次她穿的衣服的面料刚好和我们上课讲的一致,笔者请她讲讲该面料的特点,如何进行面料设计,等等,她知道得挺多。笔者进一步讲如果职高毕业后想有很好的发展,而不是仅仅作为一名技工、高级技工,就需要学习面料设计,只有通过理论知识设计、创造出新的东西出来,才会有良好的发展前途。为了让她和全班同学更好地提高在服装专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学习兴趣,笔者让同学和她一起探讨服装穿着的历史和现在流行的电视剧里的人物和名人、明星的服饰,并讨论:为什么不同职业要穿着不同的服装?为什么同一样的服装穿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所体现出不同的气质、美感各异?通过激烈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使她逐渐认识了到自己的问题。此外,课后笔者单独找她,从服装专业知识的搭配原则方法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她穿着,指导帮助她用已学习的服装知识打扮自己。渐渐地,她再也不穿奇装异服出现在学校了。后来她进了一家外企,几次回母校探望曾经教过她的老师。

三、建构“他者”和“自我”之间的桥梁

无论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还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或者课程目标的设定,不应仅仅着眼于单纯的形式主义,要让标语、条幅、校训、校规、培养目标等“他者”完全内化成学生的“自我”。

在具体工作中,教师首先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贴近学生本身。“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差异和距离会促使学生的“他者”在向“自我”内化的过程中产生异化。有时目标太大太高,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反而产生反作用,造成学生自暴自弃。

其次,教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强调“他者”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多与学生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对于目标的认知“镜像”,帮助学生建构“他者”和“自我”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对未来设想与学校、教师所塑造的“他者”并不远,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另外,通过细化和调整,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和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让学生学会有效反思,调整“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让内化与认同的过程更易于被认同和接受,帮助学生的“自我”逐渐认同“他者”,减少异化,促进学生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自我的建构[J].学术交流,2006(7):24-27.

[2]黄作.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J].哲学研究,2004(9):64-70.

[3]沈学甫.拉康的主体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1(10):130-132.

[4]颜岩.拉康“他者”理论及其现代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07(02):22-24+36.

[5]认知“镜像”与教育管理——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及启示[J].教育理论和实践,2015(4):16-19.

猜你喜欢

教学启示认知镜像
镜像
镜像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探究雅思口语测试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