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教学法”在新课导入中的方法研究

2016-03-14杨景江

考试周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新课导入问题教学法方法研究

杨景江

摘 要: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而提出的问题新颖、切合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积极投入新课学习。教师应通过得出的问题控制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题策略尤为重要,这是数学教学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数学教学 新课导入 方法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问题教学法是最常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的特征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通过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对于数学的热情,从而主动地探究问题。问题的导向作用是巨大而具有影响力的,课前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能完全调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学习状态,激励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为了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对“问题教学法在新课导入中的方法做如下探究.

一、常规课堂教学引入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完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水平,而课前所提出的问题将会影响同学们整节课的学习,提出的问题新颖、切合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第二课角边角时,课前设置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碎成两块,如下图所示:

要裁剪出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两块都带去?如果带一块的话,应该带哪一块?为什么?这样的创设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用不着引导,同学们会自发地小组间进行讨论,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引入正课学习,不但可以启迪思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深入思考,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创设性灵感的获得离不开创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全方位地广泛思考,不过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时,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设计的问题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引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归纳出ASA定理后,引导同学们回忆课前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会自然地得出应带②的理由。

二、有效课堂引入的问题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课堂教学不是演讲,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习演讲者是如何一开始就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的,这和演讲有很大的共性。一个成功的演讲者会在演讲前说些与自己的演讲内容息息相关的奇闻趣事,吸引听众把注意力放到演讲者身上。这种做法完全适合数学课堂教学,不管一节课教学什么内容,教者都事先必须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始要调动起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课前导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启迪智力处于活跃状态。

在教学有理数乘方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海拔是8844米。如果我们把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30次,它的高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同学们会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不可能超过。到底能不能超过,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折纸开始,引导同学们探究:

这是我们会发现107374.1824米远远超过8844米,从而使同学们对乘方有了新的认识。一张薄薄的纸对折30次竟然超过十多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真是不可思议,但这是事实。数学真是奇妙无穷,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同学们能不好好学习吗?

三、有效课堂导入中的问题要有明显的目的性

有效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对一节课有效性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上,学生能不能用课堂上掌握的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基本问题是标准。初中学生学习的科目多了,学过的旧知识多且容易遗忘,若能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创设由旧知识过渡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运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内容,学生就不会对新知产生恐惧,反而会产生亲切感。不知不觉中引导同学们一步一步地吸收和理解,能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实现螺旋式上升,从而促使学生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启发数学思维,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再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推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推论:角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接着继续推进,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过来,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这样的教学思路,目的清楚,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轻松快速地掌握了新知识。数学中这样相似的知识点还很多,只要问题提到位,目的性强,开端肯定是好的。

四、高效课堂的教学导入要注重知识间的连贯性

成功的引入,不仅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形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如果设计的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连贯性,知识间联系紧密,就会让同学们感到课的亲切感,进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时先引导同学们回忆“整数的加减法法则”;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回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等。还可以利用学科间的联系,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这样引入:同学们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见到过许多汉字,请看有趣的文字说说你的发现(出示幻灯片):米、田、喜、非、羊、王、平。英语中有很多的字母(出示幻灯片),数学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字(出示幻灯片),你发现了什么?根据自己的分析发现,这些字、字母、数字的左右或上下有什么规律?根据你的理解,给他们取一个合适的数学名字,引出课题——轴对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轴对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沟通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不论采取何种问题导入教学,都要在提高学生的兴趣上进行设计。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我们的教学都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优劣是影响数学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导入中,教师应通过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是数学教学努力的方向。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批准号〔DX2015_597课题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课导入问题教学法方法研究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质量
问题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