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都市圈背景下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2016-03-14仲明明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滁州资源整合两地

仲明明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南京都市圈背景下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仲明明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行政界线割裂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完整性,跨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可以把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在旅游者面前。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一脉相承,文章在梳理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保存现状,分析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利条件的基础上,从明文化旅游形象的塑造、明文化旅游产品的整合、滁宁旅游业运作整合三个方面提出了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具体模式。

南京都市圈;滁宁明文化;整合开发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渗透性日益增强,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世界各地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2002年提出的“南京都市圈”由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八市(2011年巢湖市撤消,后宣城市加入)组成,土地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2014年底,常住人口3338万人,2014年,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为23986.51亿元。都市圈所包含城市空间位置接近,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作为明朝起源地和发展地的滁州和南京明文化一脉相承,两地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存也较为丰富和完整,如南京市的明孝陵、明城墙、明故宫及滁州市的明皇陵、中都鼓楼、明中都古城城墙等。两地具有相似的文脉,尤其是都保留着众多的明文化遗产,以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为契机,寻求两地区域旅游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同时还可以实现“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实现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开发,把分散的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构建具有一定文化影响力和市场前景的明文化旅游区。

一、研究现状

(一)明文化旅游资源研究

在中国知网以“明文化旅游”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搜索,共计搜索到8篇相关文章,文章研究无一例外都是以滁州或南京为研究范围,这也体现出南京及滁州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表性。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明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研究,李亚洲等(2009)在对南京明文化旅游资源保存及开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化旅游产品三层次理论,设计明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并提出了实现南京市明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1];明文化在地域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梁霖(2004)认为南京历史悠久,文脉悠长,在南京市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革命文化沉淀为南京四大特色文化。在这四大特色文化中,应该以“明文化”为龙头,“龙头动,则全身皆活”[2];明文化旅游资源具体景区的开发研究。周钰雯,何毅群(2007)认为明孝陵的保护和利用是发展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而南京文化旅游的发展又为世界遗产明孝陵的保存和继承创造了广泛的社会条件。以明孝陵为首,整合南京明文化资源,打造“明文化”旅游品牌,是推出南京文化旅游[3]。

(二)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在“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思想的指导下,区域间旅游合作频频出现,学术界对资源整合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都十分丰富,出现的成果较多,现阶段相关学者主要是从资源整合基础理论、产品整合方式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整合的概念、整合原则、整合战略等。刘战慧(2005)以韶关为例,总结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应坚持创新性、主题性、协调性、核心优势性、生态性的原则[4];旅游产品整合研究。孙浩捷、汪宇明(2009)在分析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竞争型旅游资源类型和旅游资源市场竞争力基础上,组建了由三大主导系列产品、四大专项系列产品、十大品牌旅游景区和一条丝绸之路北线为轴线的复合型国际旅游线路[5];旅游空间整合研究。王世金(2007)在分析河西走廊地带旅游资源基础上,构建了由1个旅游带,4个核心旅游城市,3个旅游节点城市,4个重点片区组成的旅游空间布局[6]。

二、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保存现状

滁州和南京作为明朝的发祥地和最初都城所在地,明文化旅游资源赋存较为丰富。滁州市所辖凤阳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以“帝王之乡”享誉海内外,与明文化相关的人文旅游资源较多,其中明中都城遗址被誉为“东方巴比伦”、“明代第一流”;明皇陵规模庞大,神道石像数量众多,雕刻精美绝伦;凤阳鼓楼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被称为华夏第一谯楼;龙兴寺与朱元璋有着深厚的联系,也是江淮一带的佛教中心、中国著名的皇家寺院。此外,起源于明朝的凤阳花鼓和凤阳民歌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是我国四大古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此,南京城市规模也是在此时期奠定,明文化在南京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人文旅游资源保存也较为丰富,如明孝陵、明城墙、中华门瓮城、明故宫遗址等,特别是明孝陵在200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南京作为我国四大古都无世界遗产的空白。两地具体明文化旅游资源名录见表1。

三、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有利条件

(一)位置相邻,交通便利

滁宁两地位于长江三角洲西段,皖苏交接处,淮河及长江流经该区域。南京市是江苏省省会,中国四个古都,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主要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两地空间位置相邻,市区距离只有50公里。两地之间交通便利,滁州地处安徽的最东端,历为南京的门户,被誉为“江北第一站”,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宁西铁路等穿行而过。境内设有六个客运站:滁州站、滁州北站、全椒站、明光站、定远站等。也是全国铁路里程距离南京最近的城市,乘高铁到南京最短只需15分钟,乘火车只需不到半小时。另外有南洛、合宁、宁淮等高速公路与南京相连。滁宁快速通道、南京长江隧道、104国道三条快速道路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的无缝对接,规划建设的滁宁城际铁路建成后,从滁州市区到南京市区只需要20多分钟,将进一步拉近两地的时空距离。

表1 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二)政府合作态度积极

自2002年“南京都市圈”建立以来,滁宁两地在政府合作层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成效显著。2004年双方签署《南京·滁州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滁宁两地全面合作的序幕,两地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合作的工作机制逐渐建立并完善。2008年和2010年双方又相继签署了《南京·滁州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战略协议》、《201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合作会谈纪要》、《宁滁同城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合作文件和协议[8]。两地旅游部门建立了定期的沟通机制,在旅游产品市场宣传、相互间参与对方重大节庆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推行双方市民同城待遇,如双方市民旅游门票(年票)同等优惠等。通过滁宁两地政府层面的合作引导,为两地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滁宁两地经济联系密切

滁州作为南京都市圈的后花园,南京产业转移的最佳地带,与南京之间经济合作较为密切。滁州市作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一员,和南京位置相临,与南京相比较土地资源较为充足,人力资源成本较低,成为南京市区粮食及蔬菜重要供给地,每年向南京市区提供大量农副产品。南京作为南京都市圈唯一特大城市,每年有大量的滁州市民到南京购物、游玩,据不完全统计,人数每年达到10万人次,消费者额突破亿元。于此同时,滁州市利用地缘优势,成为南京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截止到2012年,南京在滁投资项目有400余个,总投资规模500亿元,苏果超市、苏宁电器、五星电器等有影响的商贸企业在滁州市设立门店销售额近15亿元[8]。

(四)两地明文化资源一脉相承

滁州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是明文化的发祥地,滁州大部分明文化旅游资源都位于凤阳县。南京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作为明朝都城,明文化在此得到发扬光大。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南京明故宫开始建造,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皇帝,把南京作为都城,第二年在凤阳建造中都皇城,在这一过程中动用了全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南京明故宫的扩建工程被迫中止。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南京明故宫,凤阳中都城也成为后来营建南京故宫与北京故宫的蓝本。明皇陵建成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明代第一陵,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从建造时间还是从文脉上都是前后相承的。

四、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模式

滁州市在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山水醉城,大明摇篮,改革源头,好运福地”的旅游形象,可见明文化旅游资源在滁州旅游资源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样,南京市明文化与六朝文化、民国文化共同构成南京文化的核心。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保存较为丰富,在地方旅游资源的格局也占用着重要的地位,但两地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制于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影响,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在“大旅游”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整合,以提升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构建明文化旅游区。

(一)明文化旅游形象的塑造

旅游形象是游客对旅游地各类要素的体验感知,是旅游地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外部表征[9]。旅游者外出旅游的过程中需要在众多的旅游目的之间进行决策,要想使旅游目的地营销获得成功,与旅游竞争目的地相比较,独特而鲜明的旅游形象是赢得旅游者青睐的重要条件。不同目的之间旅游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提升旅游竞争力[10]。滁州及南京明文化旅游资源在地方旅游资源格局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到地方其他知名度更高影响力更大旅游资源的影响,如滁州凤阳明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琅琊山醉翁文化的影响,南京明文化受到民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明文化在滁宁两地并没有成为地方旅游形象主导资源。因此,在区域旅游合作建立跨区域“明文化旅游区”理念的引导下,有效地对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跨区域明文化旅游区,同时,针对目标市场推出滁宁明文化旅游区宣传口号,如“文武神功地,滁宁文化游”、“大明王朝,贵在滁宁”等,采用多种营销手段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宣传,在目标市场中树立区域鲜明的旅游形象。

(二)明文化旅游产品的整合

作为明文化发祥地和发展地的滁州和南京拥有较为丰富的明文化旅游资源,通过跨区域整合可以将区域内明城墙系列、明陵墓遗址系列、宗教民俗系列等明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组合,设计若干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明文化精品主题旅游线路。在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设计的过程中,在赋予线路一定主题的前提下,应合理搭配两地旅游景点的数量,做到“以热带冷,以近带远”,充分考虑两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在区域皇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充分挖掘的基础上,推出氏家族祭祖游、明文化城墙游、明文化民俗游、明文化宗教游等不同主题旅游线路,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

表2 滁宁明文化精品主题旅游线路

(三)滁宁旅游业运作整合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非常高的行业,行业的平稳运行需要政府、酒店业、旅行业、旅游交通运输业等通力配合。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涉及到两地政府、旅游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他们对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能否有效整合起着关键作用。滁州和南京作为“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位置相邻,相互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经济社会合作关系,签署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如《滁宁同城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滁宁交通对接项目合作备忘录》等,两地旅游管理部门在产品推广、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合作。在此基础上,两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共同成立跨区域的旅游组织,肩负起协调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职责,制定制度规范双方区域合作行为,统一谋划跨区域明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同时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两地旅游行业协会及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就两地旅游企业在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磋商,共同分享明文化旅游资源所带来的客源市场。

[1]李亚洲,吴小根,罗浩.南京市明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河南科学,2009,27(3):362-365.

[2]梁霖.南京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如何打好"明文化"旅游牌[J].南京社会科学,2004(s1):326-328.

[3]周钰雯,何毅群.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以明孝陵与明文化旅游为中心[J].旅游学研究,2007(00).

[4]刘战慧.韶关市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开发与旅游业的深度发展[J].特区经济,2005(1):48-51.

[5]孙浩捷,汪宇明.新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以伊犁河谷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9):195-200.

[6]王世金,白永平,石惠春.河西走廊地带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思路[J].经济地理,2007,27(2):327-331.

[7]王雪娟,高方琴.浅议凤阳县“明文化”特色旅游[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8):15-16.

[8]杨龙,朱慧琳勇做苏皖“连心桥”,滁宁同城化“风生水起”[N].江苏经济报,2012-5-5.(4).

[9]姚长宏,陈田,刘家明.旅游地形象感知偏差测评模型研究[J].游学刊,2009,24(1):29-32.

[10]王迎涛.我国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1):68-72.

责任编校:徐 晓

On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M ing Dynasty in Chuzhou and Nanjing: A Perspectiveof Nanjing Urban Agglomerations

ZHONGM ing-m ing
(Chuzhou College,Chuzhou,Anhui,239000,China)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divide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to pieces,so to integrate the cross-regiona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can present to the tourists thewhole image of tourism resources.The Ming dynasty culture resources in Chuzhou and Nanjing actually come down from the same line and closely related.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Ming dynasty tourism resources preserved in the two cities,and analyzes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of integrative developing the these resources in the two cities.On the basi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mode of the Ming dynasty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on from three aspects:establishment of Ming Dynasty cultural tourism image,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and tourism operation integration in Chuzhou and Nanjing.

Nanjing urban agglomerations;Ming dynasty culture in Chuzhou and Nanjing;integrated development.

F592.7

A

2095-7955(2016)06-0014-04

2016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研究项目《南京都市圈背景下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6CX020);2015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长江经济带视域下合肥经济圈南京都市圈联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A2015003)。

2016-11-22

仲明明(1984—),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资源经济。

猜你喜欢

滁州资源整合两地
《滁州西涧》(草书)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陆黛灵书法作品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