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导师制探讨

2016-03-14曹迎东李翠凡王晶晶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郑州451100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

曹迎东,李翠凡,李 慧,李 欢,王晶晶(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郑州451100)



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导师制探讨

曹迎东*,李翠凡,李慧,李欢,王晶晶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郑州451100)

摘要:回顾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导师制的实施背景,讨论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原因,分析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形式及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关键因素,总结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涉外护理专业

1 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概念及实施背景

导师制是指师生间定期进行小规模的甚至是一对一的面对面学术交流的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1]。在过去800年,两所院校用此模式培养出无数社会精英,故而被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高校效仿,后来被引进我国。但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导师制主要针对的是研究生教育,本科生则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不容忽视,同时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学生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在护理本科生教育中已有实施,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高校开始在部分院系尝试本科生导师制。

2 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实施导师制的原因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院办学水平,完成培养知识新、能力强、交际广,具有基础医学、护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从事国内外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的高级应用型涉外护理人才的目标,我院特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2.1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2]

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出自于不同的目的。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后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学生需要自主学习,且学生学习需要有更加明确的目标,需要有更加专业的学习、生活的指导。

2.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目前的师生关系与传统师生关系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是被教育的对象。由于地位、对象的不同,决定了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平等性。“师道尊严”便是传统师生关系的基本法则。现代社会,教师逐渐失去了“闻道有先后”的优势,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新时尚、新知识和与人交往等方面的热情与能力已远远超过教师。在我国,教育民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师生在人格上平等已经取得广泛共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还是学校发展并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生师比较高,师生交流减少,且在如今价值多元、学生个性多样的时代,重新构建师生关系也成为不可回避的要求,而实施导师制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2.3教书与育人统一的需要[3]

多年来,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从制度设计来看,大体上分为教学和学生教育与管理两大块,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由专职思政人员(政治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虽然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希望寓育人于课堂之中,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甚至提出了“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概念,但是实践效果并不理想,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其作用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关注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是每一名教育者的责任,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担负起育人的重要责任,不仅要关注专业教育,还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要求给予相应的满足。

3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形式及影响因素

3.1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形式

按学习时段划分,导师制可以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

(1)全程导师制是指本科生从入学到毕业,在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每学期均有指导教师为其提供参与科研实践和其他实际工作的机会,关心并指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学术研究水平。在学生大学4年当中,教师要始终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对于低年级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介绍专业基本知识、发展现况以及就业前景等专业基本情况,培养其专业兴趣;根据学生个人偏好,指导学生选课;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要求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建立符合个人特点的知识结构。对于高年级学生,导师着重指导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学生的全过程中,导师要注意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疏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工作。目前,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实行的即是全程导师制。

(2)年级导师制是指学生进校后,在前两个学年,院系可以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导师。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社会功用等基本情况,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答疑解惑;通过适当的辅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优秀的导师其职能在于通过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的感染,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品德素质。导师工作是对班主任工作的配合、补充和完善。在本科阶段的后两个学年,院系可建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一般允许一名导师辅导3~10名学生。这一阶段,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术,同时,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强化其专业素养,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科研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从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专业伦理以及选课与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年级导师制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浙江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以及江西财经大学部分院系所实施的就是年级导师制。

(3)也可采用本科生“老生”带“新生”的“传帮带”模式。这一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在导师辅导的不同年级的学生中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激励机制,即激励“老生”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教训传授给“新生”;同时,鼓励“新生”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向“老生”求教咨询。在校园生活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基于同一导师的同门情谊形成信息共享,组成一个友好互助的集体。导师以高年级学长或本专业研究生的身份出现,他们辅导的是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生,容易让其他学生仰慕、信服与尊敬,他们的现身说法和专业指导也更容易被接受。

3.2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关键因素

3.2.1导师是第一关键因素[4]导师制的实施需要有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在政治思想上,导师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为人上,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在业务上,导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在教学科研上,导师必须具备认真端正的教学态度、科学严谨的治学风格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指导上,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热情和责任心。另外,导师的数量和职责也是关键要素。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数过少,则导师的数量不足;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数过多,则导师精力不够。

3.2.2学生是重要因素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得到学生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学生和关注学生的需求。高校学生从一种受到教师直接干预较多、自主支配时间较少的学习和生活转换到以自主学习为主、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因此导师制的实施必然要求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性并且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行为改变。

3.2.3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制度因素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保障。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任职要求、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导师职责的规定、考核办法、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导师的任职要求即为导师的选择、任职资格问题;导师的配备则涉及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问题、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问题;导师制培养的成效则必须要有一整套的考核办法。

4 导师制实施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4.1师生双方缺乏相互了解

导师制实施过程存在导师不关心、不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导师工作热情不高,导师指导学生水平和质量不高;学生不了解导师,不能主动地利用导师提供的新的学习方式,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热情和兴趣等问题。

学生要把握好请教导师的度,不能事无巨细地咨询导师,要尊重导师的工作、生活方式和时间;导师也要真诚耐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4.2配套制度不健全[5]

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配合,而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教学指导条件、选课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实习实验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等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另一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学生工作、财务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不能配套跟上,使学分制条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难以推行。

4.3师生比例失调

由于高校生师比较高,在不少采用全院导师制或者年级导师制的学校配备导师与学生的师生比往往都是1:12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本科生导师制中师生交流时间与机会往往得不到保障。对此,我们可以推行导师组或者班级导师制,让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导师队伍中去,以老带新。另外,可以考虑让研究生作为助理,或者让退休教师加入导师行列,甚至在某些特殊专业可以考虑到社会上聘请导师。

5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专业教师负责对一定数量的本科生进行学习、研究及发展方面的指导,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思想指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因材施教。导师制的育人原则是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与培养。目前,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是本科生培养中提高人才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我院将在实施中不断总结,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本科涉外护理人才培养的导师制方案。

参考文献:

[1]凌芳芳,张丽萍.护理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护理研究,2006(10):2804-2806.

[2]张慧玲,赵要松,李云霞,等.护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3):366-368.

[3]林细吟,张美芬,赵飞英,等.导师制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实施及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12(3):109-110.

[4]徐晟,王良平,郭志勇,等.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创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3):111-113.

[5]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11):53-56.

(*通讯作者:曹迎东)■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Wjlx201518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8-0060-03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高等院校本科生入学教育的思考以生命科学类专业为例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在卫生法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