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高职护理实训教学设计
——以成人心肺复苏术为例

2016-03-14丁彩华朱晓艳吕广梅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800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

许 婷,丁彩华,朱晓艳,吕广梅(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800)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高职护理实训教学设计
——以成人心肺复苏术为例

许婷,丁彩华,朱晓艳,吕广梅*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800)

摘要:以成人心肺复苏术为例,详细介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并作为信息化实训教学在高职医学教学中的一种探索。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信息化;高职;护理实训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普及,信息化教学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导趋势。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传递来的,而是在学习者自身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因此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2]。本文以成人心肺复苏术为例,详细介绍教学设计及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以期与同行交流。

1 教学分析

心肺复苏术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基础护理学中的一项基本急救技能,课程选自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医学高等专科“十二五”规划教材《基础护理学》中的“危重患者的护理与抢救技术”这一章节,授课学时为2个学时。

1.1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职护理专业第二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生理、人体结构等基础科目,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有一定了解。学生对于急救技能有浓厚的兴趣且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对于原理、原因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有待加强。

1.2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护士岗位要求,笔者确立了知识、技能、素质3个维度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技能目标:(1)能正确评估病情,启动应急反应系统;(2)熟练准确地完成有效心肺复苏。素质目标:(1)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2)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

同时,总结提出核心能力目标,即能对心跳骤停的患者做出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准确施救。

1.3教学重难点分析

确定教学重点为徒手心肺复苏术的具体方法及步骤;教学难点则是对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原理的理解以及急救意识和人文关怀的培养。

1.4教学资源

我们借助校内网络学习平台、多功能实训中心、护理示教直录播系统、3D仿真动画、真人演示视频、班级QQ群、教学幻灯、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等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虚实交融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达到先会后知、由会求知、以会融知、从会生知的学习效果。

2 教学设计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笔者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

2.1课前

任务1:初步了解知识技能。教师在班级QQ群里上传本地医学生在地铁站救人的新闻链接,并以“如果你是第一目击者,你会怎么做?”为主题发起话题讨论,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将本次课程的教学幻灯、操作视频、评分标准、3D动画等学习资料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由每个实训小组的组长负责督促本组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完成自我检测,教师可根据网络学习平台在线答疑系统的数据反馈和QQ聊天记录,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2课中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上课地点定在多功能实训中心。任务2:制订施救方案。播放案例视频,同样以问题“如果你是第一目击者,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所学,针对案例对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原因和诊断依据等展开讨论,制订初步的施救方案,然后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质疑和评价,完善施救方案。

依据方案完成任务3:正确实施单人徒手心肺复苏。首先,按照“评估—呼救—C—A—B—评价”的抢救步骤,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逐一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针对汇报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3D动画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原理的剖析讲解。借助护理实训示教直录播系统局部放大教师示教的操作细节,帮助学生看清、记牢。利用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的动态监测和数据反馈功能,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按压频率和深度。全部步骤结束后,教师将完整的操作流程演示一遍,既要体现争分夺秒的抢救意识,也要体现人文关怀。

2.3课后

任务4:合作互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在开放的实训室不断操练,同时组内成员间以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为依据互相考核点评,最后将成绩上传至学习平台,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 教学评价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已经具备了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能力,能够应用TK(Technology Knowledge,技术知识)、CK(Content Knowledge,学科内容知识)、PK(Pedagogical Knowledge,教学法知识)进行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为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知识枯燥、理论抽象、教学示教看不清等难题,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科学设计了课前预习、课中强化和课后提升3个环节,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实现了个性化学习,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掌握了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达成了学习目标。

不同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其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定也存在较大差异。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根据课程间的差异,灵活遵循设计原则,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运用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1(3):3-9.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通讯作者:吕广梅)■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8-0050-02

猜你喜欢

信息化高职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