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实习中对旅游专业学生实施品性教育的方法

2016-03-14秦晴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德育

秦晴

【摘 要】教学实习在目前职业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重点分析教学实习中旅游专业学生品性教育的方法,从品性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规律以及在教学实习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关键词】品性教育 教学实习 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166-02

一、品性教育的涵义及重要性

(一)品性的内涵

1.在现代生活中,品性往往等同于人的品质、道德水准、行为举止等。人皆有品性,但品性却各有不同。一个人的品性决定着一个人的做与不做,为与不为,它左右着一个人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的行为方式。教育是教书育人的统一,品性教育旨在传授美德,规范人的言行,指引人们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从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来看,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其的品性教育其实就是德育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所涵盖的诚心、感恩、善良等品质。

(二)品性教育的重要性

品性教育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品性教育可为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学生的教学中实施品性教育,作用主要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除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因此对学生进行品性教育,是他们进入岗位树立职业道德意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

2.对学生进行品性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社会,能够提高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从而保证教学实习的顺利完成,实习学习的目标。

3.学生通过品性教育不仅在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上得到提高,更是从本质上得到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品性形成的规律

(一)态度的一贯性是品性的表现。品性的养成应该是基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这为我们在教学实习中对学生进行品性教育的途径找到了方法。

(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阶段。一般认为要分为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顺从指表面上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不一致。认同指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不受外界压力,而是主动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内化指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把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时,稳定的态度(品德)便形成了。

三、用品性形成规律对教学实习中的学生进行品性教育

(一)学生实习上岗前灌输熏陶

实习对旅游班的学生来说心中充满憧憬和期待;但又是第一次远离家人完全地溶入社会,对将要从事的工作和独立生活的挑战充满了不安。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前充分的思想教育,这是品性教育的顺从阶段。

1.针对岗位所需要的基础技能,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帮助他们在能力上可以更快的适应工作。餐饮方面的有:餐饮服务礼仪;托盘运用;餐巾折花;斟酒练习以及熟悉中餐服务流程。客房方面的有:客房服务礼仪;甩单、抛单;铺毛毯;包单、包毯以及中西式铺床程序等。

2.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自己,预防实习中发生的问题。

3.通过以往教学实习中的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生产服务的安全意识和职业意识,提前进入职业环境,为他们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4.召开实习前的班会,以“感恩”、“敬业”、“服务”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邀请专业部主任和其他带过队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思想教育,为学生树立实习目标甚至职业理想奠定思想基础。

(二)在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认同并适应职业环境

学生工作期间,带队教师在企业挂职工作,代表学校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做学生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协助用人单位使学生尽快熟悉所从事的职业环境和职业职责,帮助学生进行实现从“学生”到“员工”之间的角色的转换;业余时间向用人单位了解实习生的表现并填写带队教师日志,通过学生的工作日记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思想正确的发展,还能了解实习中学生实际困难,协调、理顺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保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与待遇,及时与企业沟通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学生的工作、生活两条轨道延续职业道德教育。

1.学生进入酒店分配到各岗位后,根据岗位的需求,和酒店合作对学生进行岗前技能培训,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操作流程细节和企业的管理要求。并组织好上岗前考核。在培训的过程中,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理论和技能融入到实际的操作工作中,带队实习教师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各岗位进行专业知识进一步学习,同时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增加知识面。

2.在学生实习期间,注意巡查观察,重视与主管、经理们的沟通。对学生在工作上的失误帮助其认识原因。经常也寻求家长们的帮助,以鼓励来激发学生们的斗志。定期对学生技能的考核,来促使学生能达到企业的要求。

3.建立实习点学生干部“反馈机制”,我们根据以往带队的经验,在实习前就制定了严格的以宿舍为单位的管理制度。在工作开展后,针对本次实习人数多、实习点分散的特点,又在宿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居住点为特点,建立了班级制度。从最基层的班干、团干到具体负责点的老师,都明确了各自职责。汇报制度清晰明确,使得带队老师和学生双向沟通更畅通,为德育工作开展铺好道路。

4.用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其从思想到实际工作能力都能达到用人市场的需求。定期通过班会或者邀请企业管理者、优秀员工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明确用人市场的需求,提高自我要求。召开主题为“感恩”、“敬业”、“服务”的班会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职业意识。

(三)实习后进行总结表彰,跟踪成长,使品性教育真正得到内化

1.实习小结

我们要求每一名实习生在实习结束时就实习阶段的体会写一份实习总结,希望学生能通过对整个实习过程的反思、总结。正式恢复上课后还开展班会课来交流思想,并对实习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励其他同学从优秀实习生的榜样中得到启发、教育,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争取岗位成才。

2.跟踪成长过程,积累典型德育案例

在实习结束后,我们组的老师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以往带队的经验写成案例。在实践中总结具有本组特色的、带队实习中德育工作的方法艺术,以便在将来日常教学和外出实习中更好开展德育工作。

3.积极向家长汇报,争取社会的支持和认同

在对所有实习的经验和工作进行积累和思考后,及时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进行汇报。由表现优秀的学生以自己的观点在家长会上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每次家长会后,家长和学生都深刻地认识到学校组织校外实习的意义,排除了之前对工作的误解和不满。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实习的工作既做得扎扎实实,又使得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与日益招生人数扩张和相对落后的课堂教学的呆滞,使得把学生安排到旅游发达地区进行教学实习。这样的决策是使得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家长、社会都需要承担一定压力的。在多次担任带队实习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稳定学生,取得成绩,最主要还是要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即注重学生品性教育的养成规律。从而能从根本上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并且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MadonnaM.Murphy.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应对挑战的最佳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德育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70年德育:在回望中前行
“阳光银行”德育活动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形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