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山歌进中学音乐课堂探究

2016-03-14王燕萍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山歌音乐课堂

王燕萍

【摘 要】从转变学生的音乐价值观、校本教材的编订、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模式等方面对博白客家山歌进中学音乐课堂进行探讨。

【关键词】客家山歌 中学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164-02

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系。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地区山歌的总称,它是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并发展的,是中原移民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相融合,以及周边文化影响的产物,是客家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质朴芬芳的山茶花。由于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客家山歌在东方乃至世界文化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客家山歌主要流传于广东东部和东北部各县,也流传于江西、福建、湖南、广西的客家方言地区。博白客家山歌也和其他地区的山歌一样,常用比兴,韵脚齐整;歌词为七字四句,歌唱极富客家话语音特色,按客家话来押韵,所以被称为有唐宋古韵,但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博白客家山歌演唱内容林林总总,海阔天空,五花八门。传统的客家山歌,从总的大方面来说,可分为苦情歌、爱情歌、言情歌和叙事歌及童谣五大类。就文学体裁而言,有赋、比、兴三体。

对于客家山歌进中学音乐课堂,是以博白客家山歌为主、其他地区客家山歌为辅;要求每个学生会唱三首以上博白客家山歌,还要对博白客家山歌的由来、风格、类别、体裁、演唱方式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从2008年起,笔者就对博白客家山歌进中学音乐课堂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转变学生的音乐价值观、校本教材的编订、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模式这几个方面展开。

一、转变学生的音乐价值观

当今的中学生有想法、有主见、思想独立,对未知或不熟悉的事物充满好奇并能很快找到自我认同感。客家山歌对于博白的中学生而言其实是新鲜事物,因为他们虽然多数来自乡村,但基本上不知道博白客家山歌,或知道有客家山歌但没听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客家山歌采取的是不感兴趣的态度,认为客家山歌跟不上时代,他们更倾向的是现代音乐。因此,必须想办法转变学生的音乐价值观。

“音乐价值观的转变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音乐及培养文化容忍的能力。美籍华人学者韩国鍠先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对于民间音乐,他每学期在课程结束时都对学生讲:‘我们并不是每天都在听这些音乐,但是当我认识了它们,并获知它们的各自社会中的意义之后,我就会尊敬它们。你们不一定要喜欢它们,但你们也不要轻视它们。”(见杜亚雄、陈景娥《外国民族音乐》)而笔者也把这种思想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学生。艺术来源于生活,客家山歌演唱内容涉及客家人的方方面面,因而有时在和学生聊天时说到童年趣事的时候,有意唱起《放牛弟》:“放牛弟放牛弟咯,朝朝出门爱牛背(哎),三岔路口跌落去(咯),氏弗上天(就)嘴食牛(哎)”……《掌牛歌》“掌牛阿官学唱歌,学得歌来牛食禾,上屋阿公喊打死,下屋大嫂喊赔禾。”或唱起童谣《月光光》:“月光光,照地方,马来等,轿来扛,扛曼人,扛姑娘,姑娘不在家,扛亲家,亲家无去嫁,留出来补烂褂。”童谣《冬记郎》:“冬记郎,红氏弗,阿郎来,屎掩出,舅公来,兜饭来,外婆来,担水洗氏弗。”有时在其他音乐课上也会提起或唱起客家山歌,如在上音乐鉴赏“高亢的西北腔”这一节,虽然只唱一首但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平常在和同事交流的时候也会有意引入“客家山歌”这个话题,那么,学校的老师对客家山歌有了解,对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扩散传播。学校的广播在每周两次的“音乐之窗”栏目中开辟“客家人”节目,主要播出客家小知识和客家歌曲;要求每周一次播放博白客家山歌。这些都为“客家山歌进音乐课堂”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

为了编写客家山歌校本教材,笔者想尽办法收集材料。例如,“博白客家歌谣演唱团”誉名县内外并多次与外地客家歌谣演唱团体有过交流,还曾到新加坡演出,演唱团的成员多为县城各学校的音乐老师和县剧团的歌唱演员。对此,笔者联系县城其他3所中学音乐教师就如何开展“客家山歌进中学课堂”进行商讨,如博中的罗老师,在年轻一辈的山歌演唱者中是唱的最好的,而且曾参与博白文化馆关于博白客家文化材料的整理工作,对客家山歌的了解最充分,她也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提供了一些山歌材料;县剧团的歌唱演员经常下乡演出或采风,对于博白客家山歌见多识广,在向他们的请教过程中,他们也毫不藏私,乐于分享,所以受益多多。根据大家的演唱经历和书面材料、音像资料的整合,笔者又分别采访了博白多名知名山歌演唱前辈,如博白文化馆原馆长“八叔”,这样笔者对博白客家山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根据汇总的博白客家山歌材料,笔者进行整理装订成小册子,并发给学生。这本小册子对博白客家山歌的知识做了详细的介绍,还介绍了几名博白本土的山歌演唱家们,并附载了不少关于博白客家山歌活动的精美图片,如“博白客家文化节”、“博白客家歌谣演唱团”、“博白县与外地客家山歌比赛交流”,等等。

三、课堂教学设计

“客家山歌进课堂”课时为一节课。有限的一节课里要求学生至少能唱三首山歌,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因而必须做详细的教学设计。该节课的重点在于“唱”。要唱好博白的客家山歌,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所有学生都要会说客家话。博白以两大语系为主——客家话、地佬话,其中讲客家话为多(博白是客家大县,有160多万客家人),讲地佬话为少。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逐字逐词逐句教会讲地佬化的学生说客家话,保证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因为客家山歌的演唱是“腔随字走”,怎么说怎么唱。很多村子原是说地佬话的,因为联姻,多数孩子既会说地佬话也会说客家话,父母亲都讲地佬话的,同学间交流多了,也会说一点,因此教说几遍就行了。客家山歌歌词七字四句,教学客家话这一环节并没占多少时间。

第二,解决衬词和尾腔。博白客家山歌为四句主歌+一句副歌,句句有衬词和尾腔,尾腔的音调走向基本为上下上下的规律,如第一句尾腔是“咯”第二句尾腔是“”尾腔的音调影响着山歌的韵味,单独把每个尾腔提出来,先说再唱并辅以手势提示,学生很快就掌握了。

第三,会“套着唱”。博白客家山歌的结构和旋律有固定的模式,主歌旋律为四句,副歌是“和”也是第四句的变化再现,共五句。不管歌词怎么编,旋律变化都不大,套着唱就行。教会学生唱一首,第二第三首很快就会唱了,第四首后面的基本看词就会唱了。

第四,巩固与拓展。这个环节采用“对歌”的形式,如有一次高一某班上课设计的情景:美丽的南流江畔,一个客家姑娘在唱:“南流江水浪滔滔,一帮白鹅水上漂。阿妹开口唱一句,树上百鸟飞来朝。”不巧一位路过的帅小伙听见,打趣唱到:“一朵红花路边生,花又红来叶又青。佢朵红花涯无识,手攀花枝问花名。”这一有趣环节的进行,使学生笑声不断,也为即将到来的课堂结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整节课通过看、听、唱、说,课堂效果明显,既解决了难点,也实现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

四、课堂延续

为了让学生不至于一下课就把客家山歌忘掉,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做好几件事。一是放月假(学校每月放一次假)回家时,向身边的亲戚、邻居、朋友收集有关山歌的素材,收假后第一次课把自己了解的山歌讲给全班人听。这种做法很有收获,也收集到不少有意思的山歌故事。如一个男生听爷爷说在还没有分田到户的时候,村里有一个性格开朗的叔爷辈很爱唱山歌,经常在全村人一起出工时唱起,有时唱的是一些邻居家长里短的事,总是逗得整个田垌笑声一片。二是开展班级艺术活动,必须有一个客家山歌的节目,这个要求学生一般照做,若是学校举行艺术活动,也动员学生去表演客家山歌或在节目中融入客家山歌,学生经常不是那么配合,毕竟现代音乐对传统音乐的冲击是很大的,但是如果整个年级20多个班能看到一个关于客家山歌的节目,那说明“客家山歌进课堂”是有效的。三是及时向学生传达校外关于“客家山歌”活动的信息,若时间允许可前去观看。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会忘记客家山歌。

“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为其全体成员所共有,且具有延续性,他随着民族的演变而绵延不断,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支柱。”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音乐文化。唱起客家山歌,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犹如在眼前,亲切感和自豪油然而生,客家山歌进课堂意义不凡。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山歌音乐课堂
欢乐的课堂
苗山歌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山歌好比春江水
音乐
写字大课堂
国画:唱支山歌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