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营造探究*
——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

2016-03-13费志勇

甘肃科技 2016年18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生教育

费志勇,冀 宏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营造探究*
——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

费志勇,冀 宏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以“层级化、漏斗型”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条线协同、产学融通的多元实践训练平台构建为支撑,以制度建设、资金支持及宣传引导为保障,构建常熟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生态,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

常熟理工学院创新教育始于2007年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009年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2011年建立了完善的“院-校-省-国家”四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培育体系;2012年实施学科竞赛品牌化工程,通过“一院一品牌”实现学生全覆盖;2013年学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提出了“专业成就职业,创新致力创业”的建设理念,通过“制度保障、平台支撑、项目推动、课程提升、文化引领”多措并举,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内涵建设;2014年出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办法》,促进训练项目课程化,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学校转型发展中,确立了“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和“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精神中浸润了创新创业的文化要素。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苏政办发〔2015〕137号)等文件精神,常熟理工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营造校本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生态,旨在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升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品质提供参考[1]。

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强化“全人教育”,尊重大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过程导向构建持续改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需求导向重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问题导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体系,以创新创业能力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培养做人有德、就业有岗、创业有道、发展有余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

2 基本原则

面向应用、总体设计、汇聚合力、协同推进。坚持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坚持创新创业实践与社会、业界需求深度融合,坚持校内外多部门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深度融合,构建与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的,多元融通、一体多翼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让有志于创业或具有创业背景的大学生顺利成长并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存量,优化增量,汇聚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做实第一课堂,做优第二课堂,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助推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总体目标

初步形成“立本求真、日新致远”,“追求卓越,负重奋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校本文化,促进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和有创业精神的就业者。建成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课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全部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带动应用性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变革,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基本建成产学融通,内外结合,“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训练平台和“知行相辅、科创互哺,产学互补”的创新创业教学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上,推进创新创业学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过程导向、条线协作、面向业界、服务社会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4 主要措施

4.1 构建“层级化、漏斗型”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启动“三课融合”课程资源建设:基于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三类课程的深度融合,重点资助建设一批“团队+教材+网课”优质专业创新课程;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充分运用数字资源云平台,结合线上和线下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建设和购买一批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慕课、微课、通识课等在线课程;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交流、参观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来自工程实际的设计性、研究性项目比例,规划每个专业方向建设专业创新(实践)课程1-2门、改进和充实“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通识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4-6门、建设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程20-30门。努力建成1-2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实施创新实践“企业项目计划”: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项目,进一步强化学科竞赛“品牌化工程”建设,优化项目结构以及与学科专业匹配度;同时,着力提高面向业界和应用的创新训练项目数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才能;同时,结合生产实习或基于学生(教师)专业创新成果,开展创业模拟和创业实战训练。建立“企业创新创业项目基金”,计划支持相关专业学生参与企业创新创业项目≥30项/年;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成果,成功在企业或社会转化应用≥1-2项/年。

4.2 搭建条线协同、产学融通的多元实践训练平台建设“1+N”一站式校园创客空间:

探索基于创新成果的创业项目培育体制,即以“大学生创业园”为主体,将分布在各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统一纳入创业训练系统,通过根植于创新实验室的创新成果,开展创业实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和系统化。同时,进一步完善校内创新创业孵化体系: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实践应用成立各类各型的 “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协会)”。

共建常熟市“产业经济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面向常熟三大千亿产业,辐射苏南周边,打造区域标杆性创新创业教育与孵化基地。建设虞山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常熟市服装工程技术创新训练基地、常熟市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训练基地、常熟市新能源高技术创新训练基地和常熟市智能制造大学生创新训练基地5个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创建“产业经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管理及信息服务”网站,集创新创业项目展示、成果转化、校企对接等功能为一体,为大学生及时了解政策和行业信息、学习积累行业经验、寻找合作伙伴和创业投资人创造良好条件。该网络平台链接政产学研用,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技术产品创新等,首批对接入网常熟市企业20家。

4.3 加强文化引领,统一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

营造校本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生态:凝练“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创新品格和“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创业精神,打造校本特色的创客文化,发挥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的教化、导向和激励的功能。建好和用好“大学生成果馆”,展现学生创新创业的优秀成果,引导学生形成将参加创新创业教育作为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价值追求和兴趣导向,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3-4]。

建设区域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基地:传播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扩大社会影响,引领区域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和发展。联合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团委定期举办校内大学生科技节、学科竞赛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政府、企业每年举办一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定期举办“虞山创新创业论坛”、“创想训练营”等活动面向社会传播创新创业知识和文化。

5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5.1 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人事处、科技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负责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各二级学院、部门明确分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秘书,负责组织开展学院层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学科专业实际,积极组织落实和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校院二级规划、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全方位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专家委员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代表以及学校教学单位、相关部门等相关人员,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全面指导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政策、项目的将设与实施[5]。

5.2 形成协同推进机制

持续深入实施“科研反哺教学”计划,有效开发、整合和集聚社会各类资源,形成校内多部门协同、教科融通,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办好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积极引进国际化资源,建成省内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积极与苏州市(常熟市)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主动对接,开放我校与常熟市共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学科平台,共享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示范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实践基地,助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深入地开展。

5.3 完善创新创业资金保障体系

多渠道筹资,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和资金,与地方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紧密合作,吸引横向经费。学校逐年加大年度预算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投入比重,逐步形成有力的政策与外部支持,学校与地方互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费保障体系。一是整合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孵化和设备购置等,为有潜力有项目的学生提供创业经费支持。二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考核制度。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纳入相关单位综合考核,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奖励金予以表彰,发挥优秀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三是设立企业创新创业项目基金。由企业冠名赞助或企业立项支持,主要用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或大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创新与研发等。四是建立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金。鼓励有科研项目的教师自愿从项目经费中提供部分经费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将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各类教师评优、评奖中优先考虑。

5.4 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政策解读、媒体宣传、会议动员、培训指导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掌握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协调创业与学习的关系,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并给予表彰奖励。邀请成功创业校友和学校知名学者分享实战经验,讲述创业故事,让更多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1] 穆亚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改革发展策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09):244-246.

[2] 蒋建强,杜刚.众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6(01):62-63.

[3] 费志勇,冀宏.构建校本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384-388.

[4] 费志勇.基于创新文化的校园创新教育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62-64.

[5] 何德珍.广告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09):8-9.

G642.0

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环境研究》(课题编号:2015SJB580,主持人:费志勇);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用以致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主持人:冀宏)和2015年常熟理工学院高等教育改革研究课题《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营造探究》(主持人:费志勇)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大学生之歌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