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务时期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研究

2016-03-13程华伟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4期
关键词:洋务派洋务洋务运动

程华伟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450007)

19世纪以后,欧美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科技力量迅速将殖民势力伸向全球。中国的清王朝时期,长期的闭关锁国使得清王朝与近代科技几乎隔绝。直至鸦片战争后,在清王朝内部才开始重新认识西方科技,由此也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声音。在清末的几十年里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清末新政,由上而下的变革结果因时而异,但是西方科技在的中国传播影响巨大。这一时期,政府是科技传播起着主导力量。

1 先进机器设备的引进与制造

西方科技最初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器械类方面。在明末清初,西方教会主要是耶稣会传教士,如利玛窦等。西洋钟、三棱镜等小科技深受康熙等皇帝的喜爱。但是这些器物种类有限,而且被禁锢在上层。到鸦片战争后,更多传教士更广泛的深入中国沿海和内地传教,带来了更多的器物,包括照相机、望远镜等近代科技。这些科技逐渐为一般地主家庭知晓。

表1 1894年洋务中部分军工企业概况

在鸦片战争后,引进西方的先进器械,如枪炮、轮船等的主张得到了清中央的认可,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过程。洋务运动的目标是装配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以应对国内外的战争需要。最终构建了北洋、西洋、南洋水师。购买装备日常的使用、保养、维修也促使了与军事相关的数学、测量、驾驶、制作等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学习。

西方器械非常昂贵促使产生了“买不如自造”的想法。他们认为必须发展军工技术和军工企业,制造武器。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兴建了一批军工企业(见表1)。

2 建立新式学堂

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是西方科技传播的重要途径。新式学堂分为教会学堂和洋务学堂两种。

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是西方近代科技最初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通过兴办教会学堂教授实用之学,即西方科学技术。《南京条约》签订后,许多东南亚的教会学堂随西方列强迁入大陆,同时许多教会也在大陆兴办新的学堂。这些教会学校采用西式教学,既进行宗教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又兼顾四书五经。教会学校的学生中产生了近代的思想家、科学家、工程师,如孙中山、容宏、马相伯等。

表2 洋务时期所办主要学堂

洋务运动中,随着大量的西方近代枪炮、船舰的引进,洋务派官员深刻意识到培养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他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创办洋务。洋务派首先创办了外国语言学馆,1862年创办京师同文馆;1963年创办上海广方言馆;1964年创办广州方言馆。李鸿章在创办上海广方言馆时说:“彼西人所擅长者,推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无不专精务实,堪有成书,经译者十有一二。必能尽阅其未译之书,方可探索隐,由粗显而入精微。”洋务派重视翻译人才,这也为科技知识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外国语言学堂除了教授语言外,还开设自然科学课程。如京师同文馆开设医学讲座,建立实验室和天文台等。其次,在洋务派在创办洋务企业的初期过程中,为适应军事、工商和医学卫生等需要,开办了学习西方科技和管理知识的实业学堂。如江南制造局兵学馆、马尾船政局求是堂艺局。洋务后期以服务工商业的实业学堂,包含电报学堂、实学馆、矿物学堂、铁路商务学堂等(表2)。

3 洋人工程师、教员的聘用和派遣留学生

洋务时期,洋务官员花重金聘请外国专家。在洋务的军工企业中大部分都聘用有国外的技术专家和教员(见表1)。以马尾船政局为例,自1866年到1905年,先后招用三批洋人,有名可查者共有81人,分别任职监督、帮办、总监工、工程师、监工、匠首、工人、教师、职员、医生、翻译等。其中教师多达30人,约占洋员40%。船政局已经开始利用洋教员开展自己的教育培养人才,起到了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作用。洋教员在各机构教授的过程中,帮助清王朝培养一大批懂得西方科技的技术人才,促进了科技在清末的传播。

洋务运动之前,在教会学校支持下学生赴欧美学习,如容闳、黄胜、黄宽等。直到洋务运动时,才有政府主导的官派留学生,从1872年到1875年共派赴美留学生四批共120余人,这些留美学生回国的100余人,在实业中有任职铁路、电报等工程师、经理和管理的有40多人,海军、海关、教员等专业的20余人。如詹天佑等。

后来清政府将留美改为留欧,以成年学生为主,学制3-5年,从1873到1875年洋务官员选派三批学生到英、法、德等国学习军工、造船等技术。学业优异的学生直接回国取代洋教员等,如刘步蟾、林泰、严复等。马尾船政局的造船的工艺也都是回国留学生设计的。

4 清末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评述

清末,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由外国传播者和中国传播者构成,包括了传教士、洋教员、政府官员等。清末科技传播中的内容出现了从器械到科学方法、理念,从传播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变化,但总体上依然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少有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这些科技的传播也是从被动传播再到主动传播的一个变化过程。洋务时期,接收到西方科技的群体依然有限,仅限于洋务官员及其能够影响的区域,直到戊戌变法时期,西方报刊技术传播到中国,才有康梁等维新人士利用报刊将科技传播的途径进一步扩展。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科技在洋务时期的传播相当局限,一是以器物为主,二是传播范围比较窄,三是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未能从被动传播彻底变成主动传播。

[1]陈振汉.技术引进与晚清新式军用工业[J].经济科学.1979(1):48-49

[2]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6-107.

[3]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1-215.

[4]陈振汉.技术引进与晚清新式军用工业[J].经济科学.1979(1):48-49.

猜你喜欢

洋务派洋务洋务运动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从金陵制造局看李鸿章的政治智慧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论国人自办报刊兴起及其洋务舆论的构建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
洋务派对民用工业与强兵御侮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