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马光
——勤谏良策治黄河

2016-03-12

河北水利 2016年7期
关键词:熙宁决堤北流

司马光
——勤谏良策治黄河

司马光(1019~1086年),陕州夏县人(今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费时19年,为其付出了大理心血。司马光也曾对水利事业作出过贡献,宋神宗年间他曾参与治河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

熙宁元年(1068年)6月,北流黄河“溢恩州乌栏堤,又决冀州枣强埽”,7月再“溢瀛州乐寿埽”,沿岸良田被淹,民不聊生。当时的都水监丞李立之主张在恩、冀、深、瀛等地区,建筑367里长的堤坝来防水患,但另一都水监丞宋昌言则相反地认为,应该将河水的流向进行改变,以疏解4个省的水灾,并建议开两条河道引导河流向东去。

当年11月,司马光受命到4个遭受水灾的省区视察,并调查建筑堤坝和引走河道两种方法哪种更可取。熙宁二年正月,司马光回奏认为:应该如宋昌言说的那样,重新开辟两条河道,引水东去。东边水深,北边水浅,这样就可以堵住北侧道水流,引水向东,解决冀、深、瀛以西的水患。

熙宁二年3月,司马光再度上奏:治河应该因地制宜,如果硬是人为地改变地形,乱引水流,乱建堤坝,那么还是会决堤,那样不但不能成功治水,反而会使情况恶化。司马光发现向东引水的河道已经分成4股,而官员急于看到功效,着急堵住北侧的河道。“若河流一齐向东引,一旦遇到盛涨,水势西合入北流”,东边的河道还会决堤,也是能在沧、德堤坝还没有建好的地方决溢横流。这样,虽然西边的水患消除了,东边却又发了大水,并不是好策略。根据这种情况,他认为东流方案要稳妥可靠,应当采取缓进办法,“当年东流分水二分,等三至五年东流分水八分以上,二股河冲刷已阔,沧、德堤埽已固”时,再将北流闭塞。

到了7月,二股河通,北流分水减少。当时担任判都水监的张巩力主即闭北流,司马光认为这样不可取。结合实地调查,他上奏道:“张巩等人想堵塞二股河北流,臣认为恐怕不可。即使堵住了,东侧的河道尚且很浅,堤防又没有完全建好,必然导致决溢,这很可能将恩、冀、深、瀛的水患移到沧、德等州。不如再等几年,堤坝等工程都竣工,再堵塞北流。”然而,宋神宗并未采取司马光的建议,一意孤行,命张茂则、张巩等全力进堵,北流被堵塞了。北流堵塞后不久,黄河在许家港决堤。此后数年东流不断决溢,元丰五年(1082年)又全归北流,引河东流再告失败。

在熙宁年间的治黄活动中,司马光重视实地调查,因此能够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上提出治河对策,这就使得他的治河对策具有科学性,同时又能因地制宜,不盲动,不急于求成。这些都为后人从事具体的水利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熙宁决堤北流
林白的北流书写及其价值
星河
石鑑为官履历考述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研究
北流河故事
七夕
笼中鹦鹉
“鬼门关”在何处
应是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