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首饰设计中“情感”与“形式”的交融

2016-03-11柯慧明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观赏者首饰设计师

柯慧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现代首饰设计中“情感”与“形式”的交融

柯慧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自18世纪末工业革命后,首饰设计由传统步入现代,材质、款式、手法和设计理念全面更新。现代首饰设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态,而是不断追求创新和变化,而蕴于其中的永恒的东西,却是设计师、佩戴者和观赏者三者情感的交感共鸣,从而使首饰作品成为三者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和信使。

现代;首饰设计;情感交融;产品形式

首饰设计是为人们创造美饰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社会的金银玉器、珍宝首饰,都是基于手工制作基础之上。近代以降,工业革命爆发,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制作,批量销售取代了作坊销售,首饰设计终于迈出了向现代艺术设计转型的步伐。现代首饰设计与传统首饰设计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这些不同?这些便成为本文所关注和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从永恒性美学向瞬时性与内在性美学的转变

首饰从远古时代就作为一种装饰品而存在,比如原始人类的钻孔小石珠、穿孔的牙齿、饰美的羽毛和树叶、刻沟的骨管以及钻孔的海蚶壳等等,它们并非随意拾取,而是经过选择的,不仅能够实用,而且充满美感。进入文明社会后,社会分工加剧,中国古代出现了被称之为“百工”的手工业者队伍。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百工按其分工有攻木、攻金、攻皮、设色(画)、刮摩(雕)、搏埴(陶)六个工种。中国古代社会的首饰设计和制作即出自百工之手。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如古埃及法老精美的珍宝首饰、苏美尔人的金银玉器、古希腊的金制首饰、古罗马的银铜玉饰,以及欧洲中世纪的带有宗教和等级色彩的金银玉饰,赋予了首饰宗教、社会和装饰等不同功能,象征着以王权为中心的等级制度。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西方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经济贸易的自由发展促使自由手工艺者建立了“手工艺行会”,例如英国的银匠行会,会员既是作坊主,又是熟练的工匠,也有学徒和帮工,产品在作坊和货摊上直接出售。首饰就是在这种传统生产方式下不断竞争和发展[1]6-7。18世纪末工业革命爆发,促使西方手工艺设计向现代艺术设计转型,期间经历了“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以及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运动”等关键性发展阶段。但首饰设计一直滞后于艺术设计整体的发展步伐,随着19世纪末“新艺术运动”在欧美各国全面兴起,以及拉利克、富凯、格拉塞、穆哈、布西隆等一批法国首饰设计大师竞相崛起,西方首饰设计终于迈出了近代化的步伐[2]。

那么,现代首饰设计与传统首饰设计有什么不同?从设计主体角度看,现代首饰设计师倾向于将自己看作富有自由性格和创造精神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制作首饰的能工巧匠,也促成了现代首饰设计与制作环节的分离。从首饰产品角度看,现代首饰的风格很难以一种主流风格界定,首饰风格越来越推崇“个性”多元化,各种各样的现代首饰设计作品简直让人目不暇接。从首饰设计类型角度看,出现了注重创新和实验的概念首饰、注重营造相似效果的仿真首饰、注重追求纯粹艺术性的艺术性首饰、注重追求商业利润的商用首饰和注重人饰合一的时装化首饰等。如何理解这些不同?美国美学家马泰•卡林内斯库关于艺术现代性的阐述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他认为:“我们在此要讨论的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变,即从一种由来已久的永恒性美学转变到一种瞬时性与内在性美学,前者是基于对不变的、超验美的理想的信念,后者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变化和新奇。”[3]9首饰设计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本质上也是艺术现代性转型的一种表现,现代首饰设计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变化和新奇,这既是对传统首饰的等级和财富观念以及永恒之美理念的反叛,也是对现代首饰蕴涵的瞬时性和内在之美的追求。对现代首饰的转型和内在性美学的探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既可以单刀直入地研究现代首饰设计的现代性问题,也可以用现代艺术流派的观点去反观首饰设计(比如用后现代主义、符号学等观念去研究和诠释首饰艺术),还可以从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出发去阐释和推动现代首饰创新等。本文选取设计心理学中的“情感”角度,借以诠释首饰设计的这种现代转型及其蕴涵的瞬时性与内在性美学。

二、现代首饰的“形式”多样性与“情感”一体化

现代首饰设计在产品形式上不断追逐变化和新奇,这种追逐甚至成为一种新的权威。主要表现在:其一,式样风格多变。传统首饰比较注重材质的珍贵性和价值性,受工艺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款式和风格相对简单,变化不大。现代首饰设计更重视材料的多样性以及款式和风格的多元化。既注重高雅而奢华的贵金属、宝石和玉石等传统材料,也注重低调而个性的诸如木头、皮革、羽毛、毛发、塑料、橡胶、陶瓷、玻璃、纺织品、纸张等非传统材料,还在探索现代而梦幻的诸如电子元件、机器零件、丙烯酸树脂等工业材料。首饰设计师更加关注生活、人性、情感和文化,寻找素材和灵感,努力设计出款式多样、风格多变、富有民族特色的首饰作品。其二,个性自我张扬。与传统首饰对财富和身份地位的符号象征相比,现代首饰设计更加突出张扬个性和凸显自我。随着个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进一步觉醒,人们喜欢表现自我,体现个性,表现出对饰品的独占性欲望。他们不喜欢陈旧、反复的设计,喜欢那些与众不同的首饰产品。为迎合现代市场的消费需求,设计师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了许多个性色彩浓厚的首饰作品。其三,时间空间交融。与传统首饰的实用艺术相比,现代首饰设计引入了时间和空间的理念。在装饰部位上,现代首饰设计不再局限于头部、面部和手腕等部位,而在空间上延伸到全身的各个部位,比如装饰眼部、肚脐、舌头、嘴唇、后背、乳房、脚腕等等。在表现手法上,设计师也把时间概念引入作品,比如荷兰先锋派首饰设计师吉吉斯•巴克的勒痕手镯,用金丝制作的一副手镯,金丝被尽可能紧地箍在手臂、脚腕、腰部上,直到它完全勒入肌肤,只留下深深的勒痕,然后把金丝去掉,勒痕变成了“有机首饰”,这种勒痕首饰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首饰作品便成为时间和情感的一种记录。其四,佩戴方式转变。与传统首饰“佩戴于身上”的方式相比,现代首饰产品逐渐打破“静”的束缚,引入“动”的方法,比如有的设计师将若干款首饰结合成一组,它们之间存在美好的搭配关系,每一款又都有不同的佩戴方法。设计师还尝试让首饰与人体真正融合,比如德国设计师格尔德•罗斯曼把人体铸件引入现代首饰设计,用以弥补人体的缺陷和瑕疵,增加体态的美感。另外,还有一些概念首饰和实验首饰,根本是不便或不能佩戴的。

现代首饰设计无论在形式上如何追求变化和新奇,但在本质上必须是美的。首饰设计是实用的艺术,美是艺术品的共性所在。什么是美?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指出:“在每件作品中,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我把线条和颜色的这些组合和关系,以及这些在审美上打动人的形式称作‘有意味的形式’,它就是所有视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那种共性。”[4]4在贝尔看来,正是体现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基本性质,艺术作品才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的形式在审美上打动了人,激发了人的审美情感。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指出,在设计界,我们倾向于把美与情感联系起来,设计制作美丽的物品、可爱的物品、华丽的物品。但无论这些特征多么重要,它们都不是日常生活中推动人们的东西。我们所依恋的实在不是物品本身,而是与物品的关系及物品代表的意义和情感[5]29-31。形式属于物,情感属于人,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国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美感起于形相的直觉。形相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相;直觉属我而却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6]47按照这个观点,没有设计师的情感表达、使用者的情感体验和观赏者的情感体味,产品形式的独特性和审美性就无法被人理解;同样没有具有美感的产品形式,设计师的审美情感将无从表达,使用者和观赏者的情感反应也无由唤起。从人与物的关系角度看,只有人的情感和物的姿态交感共鸣,才能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

三、首饰设计师、佩戴者、观赏者的情感交融与物化

英国设计师杰克•康宁翰强调现代首饰设计要关注制造者、佩戴者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7]。笔者认为,真正让三方沟通感应的是首饰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因此,现代首饰设计的关键,就在于设计师把自己的审美情感、佩戴者的生活情感及观赏者的情感体味交融在一起,并物化为首饰作品(形式)。克莱夫•贝尔把艺术领域的情感区分为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他认为“所有美学体系的起点一定是个人对某种独特情感的体验。我们将唤起这种情感的对象称为艺术作品。所有敏感的人都同意:存在一种为艺术作品所唤起的独特情感。……这种情感我们称之为审美情感”[4]3。这种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名状的、纯粹的、抽象的、不可逻辑化的内在审美情感,艺术本质上就是审美情感的传达。这种情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日常生活体验,而是作者从现实世界中跳开,保持一种距离去反观时产生的审美情感,亦如朱光潜所说:“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6]16。另一种情感是生活情感,就是普罗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所体会到的情感体验,带有鲜明的时代和文明印迹。在贝尔看来,只有审美情感对艺术才有特殊意义,而生活情感在其中找不到位置。面对一幅艺术作品时,多数观众倾向于在形式背后寻找生活情感,他们很难体会或者根本体会不到审美情感,只能在作品的形式中寻找那些他们能够感受到的情感,即平常的生活中的情感。艺术作品给予他们每个人的东西不过就是他们每个人从生活中带来的东西,而没有增添任何新的东西。贝尔对艺术领域中审美情感与生活情感的区分,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但是他割裂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把艺术与生活的血脉联系隔断,则是本文所不能接受的。在现实世界中,艺术家毕竟是少数,具有审美判断力的人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只能或者只愿在生活情感范围内去欣赏艺术作品,没有谁可以剥夺普通人欣赏美、体验美的权力。特别是对作为具有实用性的艺术——设计来说,设计师、使用者、观赏者共同构成了现代艺术设计的主体,审美情感和生活情感将会纵横交错、融为一体,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首先,现代首饰设计是设计师审美情感的物化。朱光潜认为:“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6]16现代首饰设计作为一门实用艺术,设计师必须超脱利害关系进入艺术创作状态,把审美情感物化为由造型和色彩巧妙组合而成的作品。比如,法国首饰设计大师乔治•富凯和捷克画家穆哈合作制作的首饰作品,展现出对绘画性的追求,有时他们干脆以经彩绘装饰的象牙片、珐琅片作为主体部件,注重构图的推敲、色调的铺陈和意境的营造,如此打动人心,向人们传达了作者感受到的独特情感。也许有些设计师会说,他们创作的目的并不是要唤起别人的情感,但事实上唯有他们传达了审美情感,才能引起佩戴者和观赏者的情感共鸣。

其次,现代首饰设计是佩戴者生活情感的升华。朱光潜认为:“情感或出于已,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观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6]83现代首饰设计不仅要关注设计师审美情感的表达,而且要关注佩戴者的生活情感体验。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审美情感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普通人的生活情感也是千差万别的,在一些人眼里可能不够深刻、不够崇高,却是他们选择和欣赏首饰产品的内在动力。首饰设计师的任务就是要捕捉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情感,钻进去认真体验,积淀和升华为自己的审美情感,并将之客观化为首饰作品。比如,法国duende公司用人乳合成技术制造的人乳合金手镯,设计师通过首饰的形式,把母亲对孕育生命的感怀和子女对母亲的爱展现出来,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再次,现代首饰设计是观赏者审美情趣的观照。首饰作品被创作出来,不仅要给佩戴者使用,而且要供观赏者欣赏。观赏者没拥有首饰作品,更能从自身审美情趣出发鉴赏首饰作品,发现它的美,品味它的故事。叙述性是现代首饰设计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实践取向之一。设计师以首饰形式再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份情感或一份思考。首饰似一种语言,可以讲述故事,唤起记忆,表达情感,体味人生。如吉吉斯•巴克设计的New Drop项圈,在印有花朵的PVC板中部留空,花瓣上散落着水滴,看上去是一朵带着露珠的花朵,但是只要佩戴者佩戴后,设计师的创作意图便呈现出来——佩戴者的头颅代替了花蕊,再现蛇妖美杜莎被割下头颅的血淋淋的神话情节。这样的首饰作品,观赏者在熟悉神话背景和具有一定审美情趣后就能体会设计师的匠心独具。

最后,首饰作品成为设计师、佩戴者、观赏者之间物理上的媒介、精神上的信使。首饰作品是设计师审美情感的物化、佩戴者生活情感的升华和观赏者审美情趣的观照,因此也成为这三个陌生主体之间精神交流的媒介和信使。正如2009年3月我国首饰设计师滕菲和英国首饰设计师杰克•康宁翰举办了《致陌生人》的首饰设计作品展海报上所言:对于佩戴者,艺术家是匿名的,作品是他接纳的那个陌生故事;对于艺术家,佩戴者是未知的,作品是他献给那个陌生人的诗歌;而对于艺术家和佩戴者,观看者又是无名的。那无名的观看者,观看到的是一位陌生人拥有的一件随身纪念,或者说,一个关于另一个陌生人的传说。

[1]任进.珠宝首饰设计基础[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2]袁熙旸.西方首饰设计近代化的开端——关于“新艺术”首饰设计若干艺术特征的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1,(3):61-69.

[3][美]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M].顾爱彬,李瑞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 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美]唐纳德.A .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邱家和.首饰艺术给我们什么启示?[N].上海:上海证券报,2009-09-12(08).

(责任编辑: 楚和)

The Assimilation of Emotion and Form in Modern Jewelry Design

KE Hui-ming
(College of Fine Arts,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510665)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t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modern jewelry design has evolved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The material, design, technique and design concept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modern jewelry design has followed the traditional form but pursues innovation and novelty.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only things behind the pursuit for change and novelty is the assimilation and formalization of emotion among the designer, wearer and viewer that make the jewelry design a medium and messenger of communication among them.

modern; jewelry design; emotion assimilation; form of product

TS934.3

A

2095-932x(2016)04-0097-04

2016-06-23

柯慧明(1984—),女,广东雷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观赏者首饰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基于VR技术的电影交互性与设计方法探究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互生》首饰系列
注重形体艺术表达,塑造全新唱歌表演氛围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设计师的存在
浅谈舞蹈中编导、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