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再认识

2016-03-11陶万样汉江师范学院艺术系442700

大众文艺 2016年8期
关键词:右脑意念设计师

陶万样 (汉江师范学院艺术系 442700)

设计再认识

陶万样 (汉江师范学院艺术系 442700)

设计有如一个记忆的盒子,设计师运用各种手法,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储存进去,创作灵感一闪而至,设计出经典的艺术作品;设计的步伐不断向前,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创作特色。所谓一叶而知秋,捕捉设计的美好瞬间,便能感受到一个时期的文化特质。

意念;独创性;创新思维;附加值

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又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经济文化、物理化学、社会人文、市场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跟其他传统艺术门类有所不同,研究内容不一样,服务对象也不同,比如传统的绘画和装饰。研究内容不能照搬传统美学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不一样的。

设计是什么?设计需要什么?设计就是创新,设计就是要挖掘许多不可能。如果没有创新,没有创造性,也就不叫着设计,那么他也就失去了价值;没有创造性,设计也就失去了生命,没有人去接受和认可,也不可能达到经济效益。

设计不像绘画那么感性,设计不是个性的表现,不能凭想象去做,设计是为人服务,是创造生活的可能,而不是保持现状,改变才能进步,创新才能发展。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设计好呢?

一、设计需要赋予作品意念和性格

要设计好,关键是给作品赋予意念。意念是什么?可以理解为给作品赋予生命,符合人们的需要,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又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才是好的设计,才能使人们记住,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大多数的设计,尽管他设计得十分好看,视觉上能满足你,但其实它并不是很好。要真正设计好,不论是广告设计、商品设计、空间设计、环境设计、品牌设计、书装设计、网页设计、建筑设计、还是动画设计等,都需要给作品赋予意念。意念怎样培养,意念来源于对生活,人生中的体会,体会它的特点,体会它的规律,体会它的道理……简单说,就是把他看透,至于怎样才能看透,就需要你学会多方面的知识,平常多观察事物,多体会事物,体会人生道理。说起人生道理,香港的电视广告,就有很多涉及到一个道理,所以它的设计很多都会令人过目不忘。至于你应该怎样体会,关键是靠自己的理性了。

的确,好的设计,需要赋予意念!

精良的设计往往能赋予产品与别不同的“性格”。正如奔驰像稳健的儒者,持久而有气质;而宝马就是年轻人,注重驾驶的乐趣。鲜明的个性令产品的对象指向更为清晰,附加值更高,市场生命力亦就更强。因而,要发展民族的工业设计,不仅是非凡的造型艺术的创作过程,更要融会民族文化,体现民族个性,才能打造出深刻的产品“性格”。 从某一角度来看,设计是个性的,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传达设计意念;但有的时候,设计不能单纯地从自我出发,还要通盘考虑对象的指向、适用范围、社会影响等。正如商业设计,设计师个人的表现力是一方面,而它所蕴含的商业内涵和市场效益,赋予了设计更为广泛的战略意义。

视觉是奇妙的,我们平常看到的事物,在设计师眼里可能已转化成新的物种。事物的转化源于设计师的视觉转换。

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他的独创性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创新”

设计不是记叙文,设计不是流水账。设计要求新、异、变,设计只有创新,只有从特殊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才能表现非凡。有新意的设计才会被人关注和接受,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才能给产品带来附加值,这才是设计的作用。当然,设计创新有不同的层次的理解,有的是改良性的的设计,有的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有句话说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改良设计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设计的前提是要有创新,“创造性”不是说非要无中生有,创造性是改变,是发现。有创造人类才能进步、社会才会发展。

(二)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

设计需要合理,需要可行。设计不符合实际,不适用,根据现今的设备和技术不能实现的设计,再漂亮,再新颖都不是好设计。所以我们在设计之前需要考察市场,了解客户需求心理,需要了解材料技术等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将来人们的需求方向。人性的设计,合理的设计,才是设计存在的依据。

为什么我们称它为设计,或是好的设计,就是因为它解决了某个问题。设计不能离开市场和社会,也不能离开人。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是服务人类社会的。如果设计不能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方便,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服务,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剩余价值,相信也就不存在设计这个行业了。

(三)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

设计是为人类服务的,所以必须人性化。设计必须让人理容易解,很容易看明白是什么意思,一目了然,是做什么用的?表达什么意思,才能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如果很设计的很费解,不知道说的什么,叫人怎么去接受呢。

设计必须以人为本,突出的是人,强调设计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物。 所以设计必须更强调“人性化”、情感化设计、加强人文艺术的熏陶。设计的文化性和艺术性非常重要,如果缺少文化性和艺术性,这样的设计是肤浅的,是缺乏内涵的,不能算的上是一个好的设计。比如有的室内设计,颜色用的非常多,而且鲜艳刺眼,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很不舒服,甚至疲劳、烦躁,不想再呆下去,这样的过度设计就是本末倒置,远离了设计的本意,失去了设计的意义。

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是为人而设计,而不是为设计而设计。所以,设计必须遵循人类的审美情趣。必须符合美学的形式美学法则,比如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

二、设计需要突出人的创新思维功能

设计必须要有创新,充分发挥人类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我们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地去发现和挖掘。有些设计可能会持有不同的观点,比如书籍封面设计,有人认为应该更注重他的文化性,突出书卷气息,而有人觉得书籍封面是一种广告形式,他是告诉人们这本书将的是什么内容。

新世纪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给设计行业的发展起了大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电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广告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多样,速度更快捷,表现形式更出色。然而也出现很多弊端,很多人过分依赖电脑,夸大了电脑的作用。比如很多人经常用电脑,笔却用的很少了,字也不会写了;图片很丰富,拿来就是,手绘能力退化了;很多设计也程式化、套路化了。以前没有出现电脑技术的时候,我们设计时,更改颜色、文字大小的调整、图片的位置摆放等都很费力,表现形式有限,效果也不太好。然而电脑让我们节约很多时间去做这些,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创意上,前期的构思完美了,后期的表现很容易得心应手,可以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构思上,不用担心在表现技术上的问题,可以让你的设计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可以很好地利用电脑的帮助,让设计如虎添翼。

一般情况下,人的大脑资源的95%没有得到开发,所以我们要充分开发大脑,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无限的,要看怎么去挖掘它。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如下:首先传统教育主要是灌输知识,知识掌握的多少成为了评价标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位美国教师说得好:“人类知识是发展的,答案是永远记不完的,只有记住了寻找答案的方法,才能不断找到新的答案,创造新的答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过程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其次要不断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要善于引发学生的思维;注重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最后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右脑,左脑是思考常规问题,右脑主要进行的是创造性思维。开发右脑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编一些左侧体操、左手操,让学生在课间或学间运动,平时鼓励学生多动左手,如举左手发言,左手擦橡皮等,促进右脑皮层的发展。二是通过右脑主管的思维功能的训练发展右脑,要求思维者从各种可能,各种角度进行思考,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是右脑主管的一种思维。

三、设计师需要有一定的修养

一件好的作品可以看出背后设计者的艺术修养,好的设计表现出设计者对事物的理解、感受和判断。比如你设计一本书,你要读懂这本书,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要对作者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结交了哪些朋友等有一定的了解,理性的去分析他,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才是深刻的、独特的、有艺术性的。

不管你是从事哪个方面的设计,文化的积淀,艺术的熏陶是必须的。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有深厚的文化性,才让人深思和回味。作品的品味体现出设计师的品味,所以设计师必须热爱生活、不断地积累知识,涉猎各类知识,了解不同领域的文化,不断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美的东西,开阔眼界。女性有天生的对事物的敏感、对色彩的敏感、对美的事物的直觉。设计师就应该具有这种对美、对和谐的直觉和敏感。我把信息、源文化统称为“现有素材”。设计师与这些“现有素材” 的关系相当微妙。既要时刻注意其动态,关注它,学习它,又要在某种时刻彻底抛弃它,忘得一干二净,绝不藕断丝连。这个时候,就是设计师在从事某项课题设计,完成某套方案时,这时需要抛开一切“现有素材”,正如前文所说的“ 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独立思考。偶尔把自己封闭起来,做一做‘井底之蛙’,这时的翻阅、启发,只能牵绊灵感的产生。因为平时的关注在大脑里早已进行了分解、整合、重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是奇珍异宝。到我们需要这些信息的时候,它们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设计构想才能源源不断,这些积累成为了属于设计师自己的宝贵财富。

我们需要不断的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要多动手,多画草图,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就是我们构思、形成独特想法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现今电脑技术非常发达,我们要用好这支高级的笔,不能完全依赖他,让它成为我们的翅膀而不是后腿。

显然,如果不了解这些,设计创新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要不断丰富文化艺术知识,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不断激发灵感,找出多个创作触点,再进行集中思维、深入整合。踏上互动的平台,寻找灵感的触点,让你的作品在“存异”中进一步“求同”。没有停顿,不留空白,正如创作之路,只有永不停息地迈步向前。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06.

[3][美]鲍勃·吉尔.平面设计我德第2语言.人民出版社

[4] 王绍强.《Design360》观念与设计杂志第四期[L].三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6.

[5](美)梅格斯.二十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M].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

[6]设计在线.《设计新锐榜》访谈——韩湛宁:对话欧宁[M].2001.

陶万样,汉江师范学院艺术系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右脑意念设计师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意念修复功法
高中数学如何加强右脑开发
创意设计师
右脑开发是谎言
我有爱迪生的右脑
天才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