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2016-03-10黄娇燕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2期
关键词:宋庆龄樟树杨梅

黄娇燕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思考或通过提问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相对平时生活中的提问具有精确性、思考性、针对性和必答性的特点。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问能真正发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作用,这不仅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更要考虑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两大提问技巧:第一,师者教态的艺术性;第二,结合文本提问的艺术性。

一、从教师教态上看提问的艺术性

首先,留足空间阅读和思考。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带着问题去阅读,能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考,这样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但要注意,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才能产生思考,进而有效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其次,注意提问语言的适用性。教师提问使用的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这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更为重要。假如老师使用只有成年人才能理解的语言来向小学生提问,小学生听不明白,那就根本无法理解,更不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就是无效的。只有用适合学生理解能力的语言来提问,学生明白了老师问了什么,才有回答的思路。新老师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蜗牛的奖杯》,学习蜗牛在比赛中获胜那一段,A老师这样问“从哪里看出来蜗牛是冠军”,有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冠军”,那他阅读文本就产生了困惑。B老师这样问“蜗牛在比赛中有哪些表现”。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很快小手就举起来,有的说“蜗牛遥遥领先”,有的说“它甩下了所有的昆虫”,有的说“蜗牛得了第一名”。B老师追问“因为有这么多优秀的表现,所以蜗牛得了(   )——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那就是冠军。”B老师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词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适合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这样学生很快就读懂了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最后,把握提问关键词和语速。教师提问时对问题关键字词,要字斟句酌、放慢速度强调突出。这样做主要是暗示学生抓住提问的重点和关键去考虑问题。假如教师提问语言过于平淡,速度过快,学生思考问题就容易颇费周折,较难达到提问的目的,使课堂无意中掺进了瞎闹腾,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将变得无意义、无效果,得不偿失。

二、联系实际结合文本提问的艺术性

首先,紧扣课文中心设计问题。围绕课文中心来设计提问,能避免教师教学离题太远,使学生明确从哪里着手去阅读课文,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习《王冕学画》时,抛出问题“请从动作和神态上关注王冕如何学画”?学生从王冕的动作和神态中就读出他学画非常刻苦。在学习《观海》中描述港口的忙碌时,可以设计问题“从哪些句子读出码头很忙碌”?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阅读,很快掌握了段落的主要内容。问题紧扣课文中心,学生阅读起来有方向,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其次,围绕教学重点,从细节入手提问。围绕教学重点来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重点尽管有时候不是课文的中心,但一般来讲与中心关系密切,了解重点有助于理解课文中心。如果偏离了重点,不但浪费了大量教学时间,而且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也大打折扣,致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学习了描述杨梅的果肉、味道后,可以抛出问题“作者描述杨梅的外表和味道仅仅是因为喜爱吃杨梅吗”?学生由此联想到“作者在回忆吃杨梅时的快乐,童年吃杨梅的快乐”。紧接着教师追问“从哪些细节上能看出作者特别怀念故乡的杨梅”?学生很快能从第9自然段中找出“作者买杨梅、洗杨梅、吃杨梅”的句子,通过体会作者的行动理解了作者思念故乡杨梅的情怀。

再次,提问要具体,有针对性。教学语文课,切忌逐句逐段教学阅读,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课。高年级课文篇幅较长,难度增大。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语文老师要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对篇幅长的课文,学会抓主旨、砍大块,抓住重点段落进行教学。教学《名医白求恩》第4自然段时,直接问“哪些事件能说明白求恩才华横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能找出4个事件,理解了人们为什么说白求恩的才华令人尊敬。学习《听潮》第2自然段时,直接问“你听到什么样的潮声”,学生能很快理出“轻音乐般的潮声,风铃般的潮声,钢琴曲一样的潮声”的句子,感受到潮声令人陶醉。教师的提问具体、有针对性,语言明确、简洁,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最后,对教学难点的提问要巧搭梯子,降低问题的难度。难点不一定是教学的中心,但它往往会对教师讲述教学的重点带来一定阻碍。不克服难点,就无法抓住重点达到中心。这时候需要老师巧搭梯子,降低教学的难点。比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假借写樟树,实则写宋庆龄,写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是把宋庆龄的精神具体化。”如果你把这句话直接告诉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这道理怎么教给学生呢,要有讲究。学到最后一段“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时,老师可以出示宋庆龄和反动派斗争时做出的贡献,然后问:“你觉得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通过阅读辅助资料,能说出宋庆龄像樟树,反动派像虫子;宋庆龄的坚定不屈像樟树的香气,能拒虫。这样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人们喜爱樟树实际上是怀念宋庆龄”。此时,老师可以顺理成章抛出“文章写樟树实际上是写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巧搭梯子设计提问,就能使教学难点变得简单易懂,从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教师在课堂上能注意提问的艺术性,从教态和文本语言两方面把握,就能使学生产生有效的阅读和思考,促进学生走进文本,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宋庆龄樟树杨梅
宋庆龄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香樟树之恋
香樟树,樟树香
杨梅
走进新余市仙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相信香樟树
杨梅酒
乐摘杨梅
白色恐怖下的宋庆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