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在断肢再植中的应用

2016-03-10陈元庆秦定霞

当代医学 2016年35期
关键词:断肢受区显微外科

陈元庆 秦定霞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在断肢再植中的应用

陈元庆 秦定霞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断肢再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断肢再植患者13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及时纠正失血性休克并对断肢再植条件作出评估,处理好皮瓣受区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将皮瓣移至供区覆盖创面,依次吻合静脉、动脉、神经,缝合皮肤,术后常规应用抗感染、抗凝血等药物。并在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受区、供区并发症,并评定皮瓣状态、感觉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13例患者移植皮瓣3例边缘部分坏死、经对症处理后创面愈合,完全成活10例;9例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4例皮瓣存在一定的臃肿,经再次皮瓣修复后外观较好。随访发现,受区皮瓣颜色、质地与周围组织接近,感觉功能较好;供区局部有凹陷但不是很明显,感觉功能良好。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能够比较好的修复断肢再植中软组织缺损创面,提高肢体成活率。

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断肢再植

随着建筑业、工业和交通业的迅速发展,高能量损伤引起的肢体离断伤越来越多。四肢远端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常导致神经、血管、肌腱和骨关节外露,而不能以游离植皮法修复,只能采用皮瓣移植法修复创面[1-2]。本研究在断肢再植中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2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断肢再植患者1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2例,平均年龄(35.47±10.62)岁。所有病例均为创伤所致,其中传送带撕脱离断3例、挤压碾轧伤6例,刀切伤4例。损伤部位:上臂平面2例,前臂平面4例,小腿平面6例,踝关节平面1例,其中8例为不完全性离断,5例合并较大的骨骼、皮肤、血管缺损。伤后平均就诊时间(4.40±3.17)h,温缺血平均时间(6.20±2.41)h。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及时纠正失血性休克并对断肢再植条件作出评估,在适当的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对切口进一步止血(上肢离断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臂丛麻醉,下肢离断采用硬膜外麻醉,严重者和小儿采用全身麻醉)。应用无菌肥皂水和等渗盐水冲洗断肢,手术野消毒铺巾后彻底清除失活和污染的组织,之后按照骨折固定、肌肉和肌腱修复、血管修复、神经修复顺序进行组织修复,最后缝合皮肤、移植皮瓣。

皮瓣移植时先在皮瓣受区解剖出静脉、动脉与皮神经,在显微镜下修剪血管成无絮状漂浮物,采用多普勒探测皮支穿出点,并以穿出点为参照物,依据受区皮肤缺损大小、形状设计皮瓣,并使确定好的皮瓣2/3的面积位于穿出点的外下方。然后切开皮瓣的外、上侧缘皮肤全层达到阔筋膜后用深筋膜与皮下缝合起来,掀起皮瓣,找到皮穿支血管,然后沿着穿支血管逆向解剖近端,把浅层肌束分离出来,并采用电凝止血后切段,并将大血管分支结扎;将浅层肌束全部分离切段,然后将血管损束与基底的肌肉分离开来;最后把皮瓣内侧缘切开至深筋膜,切断缝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远近端的血管蒂,完成皮瓣的切取。将皮瓣移至供区覆盖创面,显微镜下依次吻合静脉、动脉、神经,缝合皮肤。术后常规于皮瓣下放引流管,引流时间为3~5 d。并在术后采用抗感染、抗血管痉挛、抗凝血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皮瓣的温度、颜色以及血管充盈状况等。

1.2.2 随访 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受区、供区并发症,从皮瓣外观、质地、触觉、痛觉等进行综合评定,并采用Ven Frey压觉试验检测皮瓣感觉和患者满意度。

2 结果

受区缺损面积为(6.24±4.77)cm×(14.72±19.05)cm,供区面积为(8.49±5.82)cm×(16.17±22.28)cm;皮瓣附属穿支术1支8例、2支4例、3支1例。13例患者移植皮瓣完全成活有10例,创面Ⅰ期愈合;3例患者边缘部分坏死,经过对坏死组织清除、局部换药等治疗后愈合,创面Ⅱ期愈合;9例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感觉较好;4例存在一定的臃肿,经再次皮瓣修复后外观较好。随访发现,受区皮瓣质地与颜色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差别,感觉功能较好;供区局部凹陷但不明显,感觉功能良好。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飞速发展,游离皮瓣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股前外侧皮瓣。旋股外侧动脉多发自股深动脉,其穿过股神经分支,外行于髂腰肌浅面,后至缝匠肌、股直肌深面,包括升支、横支和降支;其中降支最长,血管最粗,可用作作皮瓣血管的长度为8~12 cm,往往是在第一肌皮动脉穿支上方大概10 cm处行血管截断和吻合。股前外侧皮瓣具有供区隐蔽,位置恒定,切取后不影响肢体功能;血管蒂长,管径粗;血运丰富,利于皮瓣成活;皮瓣可根据需要制成不同功能的皮瓣(如筋膜瓣、岛状瓣、肌皮瓣或感觉皮瓣等)等优点[3-5]。因此,该皮瓣广泛用于头面颈部、会阴、四肢、躯干等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尿道、肛门成形和阴茎、舌再造等[6-8]。

断肢再植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肢体功能,其成功关键为血管能否接通,本研究中采用吻合器行血管吻合替代手工缝合微血管吻合,为成功接通血管提供了保证。本研究结果表明,13例患者移植皮瓣完全成活10例,创面Ⅰ期愈合;3例边缘部分坏死,创面Ⅱ期愈合。9例患者皮瓣外观良好,感觉较好;4例患者经再次皮瓣修复后外观良好。手术过程中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恰当的修复时机;受区应彻底清除,去除坏死组织,暴露皮瓣;切取皮瓣时应尽量保留皮瓣的所有血管、神经;术后给予镇痛、止痛药物,减少疼痛刺激,同时应用抗菌药物避免感染。

综上可知,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可较好修复断肢再植中软组织缺损创面,提高肢体成活率。

参考文献

[1] 任志勇,王成琪,范启申,等.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3,26(4):294-295.

[2] 程国良.我国断肢(指)再植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7,30(4):253-254.

[3] 丰波,武宇赤,张霄雁,等.中小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皮肤组织缺损[J].实用手外科杂志,2008,22(1):44.

[4] 梁志刚,刘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创面[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5):537-538.

[5] 张大明,张彬,王友元,等.微血管吻合器在头颈部缺损皮瓣移植静脉端端吻合中的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4,37(2):116-118.

[6] 喜占荣,彭鹏,周朝清,等.上肢双平面离断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断肢(手)再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4,37(3):233-237.

[7] 王爱国,王荣军.长段撕脱性离断血管在断肢再植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2008,11(5):428-430.

[8] 刘宏章,侯书健,刘亚平,等.小腿内侧皮瓣在皮肤缺损型断肢再植中的临床研究(附10例报告)[J].海军医学杂志,2011,32(6):383-38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5.012

河南 476600 永城市人民医院骨二科 (陈元庆) 永城市人民医院产科 (秦定霞)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6.35.013

猜你喜欢

断肢受区显微外科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再植术后中指持续肿胀成功1例
断肢及断指的再植治疗以及固定修复
端侧吻合动脉行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功能恢复的影响
CTA预选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的受区血管
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在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断肢再植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断肢再生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