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临床思维特点初探

2016-03-10金桂兰

光明中医 2016年6期
关键词:整体观中医理论论治

丁 姗 金桂兰 徐 婷 陈 云



【学术论著】

中医临床思维特点初探

丁 姗1金桂兰2△徐 婷1陈 云1

目的 初步探究在中医理论制约下的中医临床思维所具有的重要特点,并利用特点来指导临床思维的建立。方法 总结中医临床思维的特点及其建立方式。结果 中医临床思维具有以整体观为认识基础,以辨病为论治基础,以辨证为论治核心,以司外揣内为主要形式等四大特点。结论 中医临床思维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具有鲜明的特点。根据特点能够建立更完整的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 临床思维; 特点; 初探

中医临床思维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中医师运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判断和处理疾病的认识活动。与现代医学思维相比较,中医临床思维以东方古典哲学为依托,具有鲜明的特点。

1 中医临床思维的特点

1.1 以整体观为认识基础 中医整体观的形成来源于中医古代哲学[1]。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表明事物是“有机”地生成的。这种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医整体观[2]则更注重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部分的关联和互动。首先,人与外环境是一个整体。《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气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人体生理遵循四季气候变化规律,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另外,生理活动与地域也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环境的变动,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健康。在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大多可以保持健康的身心。而在紊乱紧张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身心都会受到一定的损害。其次,人体自身也是一个整体。复杂的人体结构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每一个部分都是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一处的变化必然影响其他相邻的脏腑。

1.2 以辨病为论治基础 辨病是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认识疾病,判断出疾病的类型的诊断。辨病是从宏观的角度对疾病各个过程的病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以及演变综合作出整体的分析。中医学十分注重辨病论治的基础作用。《伤寒论》首先建立了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论治模式。《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总纲,再依据具体的病名进行分类,最后详细论述脉证、传变、预后等,阐述具体的治疗原则及方法[3]。这即是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如《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太阴病的纲要,在太阴病的基础上又具体论述太阴病表证、太阴病里寒证、太阴病里实证。在中医临床思维的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模式[4]。这样也更利于把握疾病的规律,简化诊断治疗。

1.3 以辨证为论治核心 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性、病位等作的概括,是疾病发展中的一个环节[5]。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视触叩听收集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现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综合概括判断出“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诊断。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辨证思维的特色体现在阴阳思维和象数思维上[6]。所谓阴阳思维,是指阴阳学说中所包含的思维方式。阴阳学说强调物质世界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规律,通过分析具体事物或现象的特性来划分出阴阳,并依据阴阳的相互关系来判断出事物变化的本质。所谓象数思维,是通过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外在表现,取象比类概括出内在本质的思维过程。中医阴阳思维与象数思维作为纽结形成了辨证思维的网,在此基础上,辨证思维才能不断地发展与扩充。

1.4 以司外揣内为主要形式 人体是一个整体,在不破坏其外部结构时,只能通过观察其表现与外部的生理特征,来推断其内部的变化,这就是司外揣内。人体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通过经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面、舌、寸口脉等,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六腑相通,体内某一处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与其相对应的体表某处表现出来[8]。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作为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形式,司外揣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色,不仅可以早期诊断治疗,而且对治未病也有很大的帮助。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时,易受邪气的侵袭。而表现于外的可能是形体羸弱,面色黯淡,声音低哑等症状。这样就可以通过调理精神,锻炼身体,恢复正气来预防疾病。

2 如何建立中医临床思维

根据中医临床的特点,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前提是对中医理论的掌握。中医理论的哲学背景要求我们熟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医临床思维。通过大量的阅读古籍文献来增加知识储备,丰富思维活动。其次,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医临床思维不同于现代医学思维中的构成说,其更强调整体观。因此,在思维过程中,需要把零散的细节拼接成一张完整的大网,以利于分析判断。最后,锻炼思维还需要不断的实践。要想清楚的了解辨证、辨病的具体思维过程,临床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中医临床思维具有鲜明的特点。中医临床思维是在中医临床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是中医学中的精华。它作为临床的认识活动,是连接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临床诊治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医临床思维过程[9]。因此,在中医培养过程中,除了强调临床技能,更不能忽视中医临床思维建立的重要性。

[1] 蒋永光,潘娟,金桂花,等.中医临床思维及其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8):463-464.

[2] 先小乐,肖相如.再论中医整体观[J].杏林中医药,2015,35(2):113-115.

[3] 吴伟,卿立金.“ 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0,51(12):1061-1063.

[4] 吴瑕,郭志平.中医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J].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0):2652-2653.

[5] 周立美,刘艳骄. 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1):1291-1294.

[6] 陈鸿儒.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初探[J]. 宜春学院学报,2008,30(4):94-95.

[7] 邢玉瑞.中医临床思维特点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4):3-5.

[8] 张峻山.司外揣内新解[J]. 山东中医杂志,2012,31(5):362-363.

[9] 楚更五,郑进.注意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7(4):49-51.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Clinical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NG Shan1JIN Guilan2△XU Ting1CHEN Yun1

(1. Grade 2012 Undergraduate,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Nanjing 210046,China;2.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Nanjing 210046, China)

Objective To make a preliminary study on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TCM clinical thinking under the TCM theory, and to guide the establishment of clinical thinking. Metho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linical thinking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The TCM clinical thinking manifested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s following: overall outlook for the knowledge base,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for the basis of treatme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the core of treatment and conjecturing the interior by observing the exterior for primary form.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thinking ha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establish the ways of thin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Preliminary research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本科生2012级(南京 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46)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6.001

1003-8914(2016)-06-0757-02

�洪雷

2015-04-16)

猜你喜欢

整体观中医理论论治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推进零售业务标准化转型需要整体观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基于“整体观”的“韦达定理”教学与思考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