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末清初卫辉府文人社群与文学创作

2016-03-08梁尔涛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州文人园林

梁尔涛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明末清初卫辉府文人社群与文学创作

梁尔涛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明清之际,卫辉府是中州文学重镇,文人社群规模大,密度高,社事活跃,文学实绩突出。该地区文人社群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围绕科举课艺活动建立的文社;二是以园林雅集为主要活动形式的诗社;三是与聚徒讲学相关的社群。深入研究该地区文人社群及其创作,对中州文学与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对全域文人社群研究是有益补充。

明末清初;卫辉府;文社;诗社;文学活动

卫辉府处古卫地,襟太行而带黄河,控河朔咽喉,当南北孔道,是一个人文积淀深厚,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地区。明清之际,卫辉府下辖汲县、新乡、辉县、获嘉、淇县、胙城六县,其间文化望族多,文人密度高,文人社群活跃,创作实绩突出。特别是百泉、卫水之间的文人社群,类型多样,规模大,活动丰富,堪为代表。又,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决黄河、淹开封后,大批豫东南文人被迫渡河北窜,流寓此地。同时,豫省贡院也由开封迁至辉县书院,至顺治十六年始迁回。近二十年间,中州八府士子与众多流寓文人云集卫辉,并与本土文人社群频频互动,极大地刺激了地域文学的发展。深入研究该地区文人社群与文学创作,对明清之际中州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一、科举文社及文学活动

明代文社与科举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地方士子群聚习举业,往往结成文社以相互砥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类文社就是科举文社。科举文社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有地方官员倡立的,但更多的是士子自发组织的。百泉社是官立文社的代表。薛所蕴《洙源张公墓表》记:

公讳缝彦,号洙源……中丞丘公为柱史时,出按河北,时进诸生而课业焉。既以高文自喜负,衡鉴精严,慎许可……乃独于公文深加叹赏,拔冠七学,立百泉社,朔望次其艺,咸第一以为常。[1](卷十三)

张缝彦,新乡人,崇祯朝兵部尚书张缙彦之兄。“中丞丘公”指丘兆麟,崇祯元年以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崇祯二年卒。百泉在辉县苏门山南侧,湖山相映,秀绝中州。湖侧有百泉书院,百泉社即为丘兆麟于此考课诸生时创设,属官立科举文社,成立时间当在崇祯元年至二年间。卫辉府六县县学加府学共七学,从“拔冠七学”、“朔望次其艺”来看,百泉社是一个辐射全郡的文社,其成员为卫辉府诸学校参与考课的诸生。

地方士子自发结科举文社更多。万历初期,这一地区文社活动已比较活跃,至天启、崇祯间,士子自发结社以衡文课艺渐成风气,获嘉背水社堪为代表。孙奇逢《孝廉居易贺君墓志铭》记:

君讳行素,字居易,一字希白,世为卫辉之获嘉人……为文雄健有气。就童子试,郡邑守令所赏,拔补博士弟子员。自是每试辄高等,几赴省闱不售,益自刻励,立背水社。社约有“不励学无以为人子”之言,同人为之感动。庚辰居父丧,哀毁骨立。[2](p213)

引文中“庚辰”为崇祯庚辰,即崇祯十三年(1640),背水社当成立于此前。从社约及“几赴省闱不售,益自刻励,立背水社”之语来看,该社是贺行素为激励举业而创立的科举文社。贺行素,顺治二年(1645)举人,有《亦在园集》,其诗“参钟谭一派”,“不傍世谱,铮铮自立”。[3](p764)贺氏家族为获嘉文化名族,行素叔父仲轼、子振能皆以文学名声著于中州。

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科举文社是苏门大社。崇祯十六年(1643),豫省补乡试于百泉书院,中州士子云集此地结苏门大社。李继白《苏门大社序》记:

忆十余年前壬午[崇祯十五年(1642)],河决大梁,寇氛孔棘。次年,当事者以大典不可废,具题移场于苏门山侧,补科事也。岁四月,八郡之贤才咸集焉。至七月,始克举事。旅人金尽床头,然日得流连山水之间,发我佳致曰:天下之文章在是也。于是睢阳汤君、光州耿君爰有苏门大社之约。国事多艰,有道益贵,非其所檄词乎?是时诸君子共登坛坫,操觚角胜者百二十人,首事者从而甲乙之,人望所归,不减歌鹿吹笙时也。余暨醇子、竹居谬通姓字,如江黄之与于盟会,大喜过望。既而与二君为莫逆交,每游必携之俱,或论文永夕,风雨一床,或买酒登楼,欢呼竟日,分韵赋诗,临池洗砚,犹为名教乐事……数年分袂,兰谱尘生,每榜花一放,便检点知名之士,而吾乡冠冕元灯者如董、如邢、如王已凡三见,登甲第者二十余人,领荐者全谱之中思过半也。[4](卷十)

又,张缙彦《苏门社稿序》记:

癸未,补中原大比,即以苏门书院围棘焉。河南北士子离忧悲愤,皆担蹻蹑簦而往集其地。奎璧之气且躔次白云青石间,聚为英人,发为文章,清逸者似高隐,深奥者似理学,解脱者似烟火,一时文人之胸中、腕下皆出而与共山烟雨相为激射,相士者其以气遇乎哉!时理寒石、马颀公诸子结大社,取地于苏门,丐余纪事。”[5](卷一)

综上可知,一、苏门大社结于崇祯十六年四月至七月豫省补乡试期间,地点在苏门书院(百泉书院)。二、苏门大社规模大,成员包括豫省八府士子一百二十余人,其中“睢阳汤君、光州耿君”与李继白、理寒石、马颀公等是主要倡导者。三、该社组织性强,前有结社之约,中有社事组织,后有社谱、社稿编撰。四、社事中文学创作活动丰富,有甲乙文章、诗酒唱酬等文学活动,且成员文学风格多样。五、因国事艰难,诸生感激慷慨,使得社中文学活动带有明显的政治性。

苏门大社创设次年,明朝灭亡,百泉大会遂一集而成绝响,豫省贡院也在顺治十六年迁回开封,但是科举中心北移与苏门大社创立,对后来卫辉地区的文社发展,乃至文化建设都产生了重要而持续的影响。比如,科举带动了这一地区的坊刻文化活动,推动了家族文社活动的普遍化等等,这些都是地域文化基础厚重的表现。

二、园林雅集与诗社唱酬

苏门、卫水之间,山清水秀,士大夫多喜在此筑园林以弄文娱老,故园林文化发达。明清之际,新乡城北卫河两岸有曲水园、绿竹园、依水园等,辉县百泉湖附近有涵晖园、山志园、梅溪别业等。这两个地区虽分属两县,但其间相距仅二十里许,可视为一个园林密集区。这个园林密集区从万历末至康熙初六七十年间,文学雅集频繁,诗社创作活跃,对促进地域文学繁荣有重要意义。

这一地区园林雅集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参与者的文化身份各异,体现出不同的文学旨趣。万历末至天启初为第一阶段,以郭淐的绿竹园、涵晖园为代表,园林文学活动体现出明显的隐逸精神。明清之交为第二阶段,以张缙彦的依水园为代表,园林雅集活动开放性强,区域外著名文人的介入对提升本土文社的文化层次具有重要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康熙前期,以任璇的东园为代表,园林诗社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游艺色彩,展示着多样化的文学创作方式和较高的艺术水准。

郭淐《绿竹园文集》卷二、卷三各有一组题园诗:《涵晖园咏》、《绿竹园杂咏》。前者咏园中柳州、竹院、梅园、莲亭、水轩、芙蓉榭、水竹君、涵晖楼等八景,后者咏园中松关、蕉林、牡丹园、绿雪斋等二十四景,据此可见,这两个园林规模之大,构景之秀,意趣之雅。从现存资料来看,与郭淐园林唱酬的基本上都是山人隐逸之士,《绿竹园文集》卷三有《绿竹园为王晋卿山人赋》、《涵晖园送叶仲渊山人》等与山人园林酬赠唱和诗十数首,涉及到王晋卿、叶仲渊、贾巢云、郭漱六等多位隐逸高士,其间流露出强烈的隐逸情志,如《叶仲渊山人访余百泉将归赋赠》诗云:“草阁凭溪构,幽栖慰所期。逢君具鸡黍,值此落成时。山水竟何似,组缨谁复知。相携暂游赏,夙昔见余思。”园林与山水、隐逸本就有着近乎天然的联系,文人士大夫仕途知退后,往往于佳山水间筑园林以洗倦尘,寄逸志,所以园隐是园林文化重要的内在品质。罗时进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隐逸文化中,家族园林具有重要意义。当文人士大夫急流知退,用闲适风雅的生活来补偿仕途的缺憾时,园林总是承载他们高逸、闲适生活理想的最佳载体。[6](p123)这是深契园林文化精神之论。万历四十一年,郭淐急流知退,隐于绿竹园、涵晖园,与山人唱和往来,即是这种园隐心态的体现。

私家园林还与家族经济、文化基础密切相关,园林的规模、文化情趣,乃至凿山引水的具体施工、文学雅集的物质消费等都需要经济支撑。经济文化基础雄厚的家族具有更强的文化号召力和文学活动的承担能力。张缙彦立朝为显宦,居乡有大量田产,故其依水园对流寓文人的聚合力是极强的,也吸引了包括王铎在内的众多文人的加入。

依水园是张缙彦崇祯十四年(1641)十一月至十六年冬居家守礼期间所建,内有水龛、雪浪洞、抚岚亭、集漪山房等众多景观。张缙彦于其中结社为文艺,颇有声势。郭塽《张司马依水园东壁观王觉斯画竹》诗云:“于时司马文坛老,七子翩翩意气中。”[7](p195)就是对当时盛况的描述。从张缙彦《依水园文集》、《怀归集》以及《新乡县志》所记录相关资料来看,参与社中文学活动有张缙彦、郭士标、许作梅等乡邦文人,还有流寓此地的王铎、马颀公以及郭漱六、汪度、汪千顷等山人。这一群体中的成员不但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而且艺术水准也很高,其雅集往往是作画赋诗,诸艺并逞,如王铎有《咏漱六坦公书屋西壁画古松二鹤》诗。王铎以文坛大家身份广泛参与苏门、卫水间园林雅集活动,对提升该地域文化影响力作用极大。

与以文坛宿老为主的依水园社不同,东园社是以以游艺娱情为目的的风雅诗社,社中成员以青年士子为主。东园是新乡文化望族任文晔家族的园林。文晔,字联璧,号雪潭,顺治四年进士,官广信府推官,有《东园诗》。汤斌《广信府推官雪潭任公传》记文晔曾结社东园:(文晔)“暇时筑东园,远眺太行,近揖苏门,与老友结社饮酒赋诗,陶然忘世”。[8](p735)文晔之后,其子任璇与亲友“再结东园社”,本文所云东园社指任璇所结东园社。任璇字政七,号具茨,康熙十八年进士,历官至登州府太守,有《东园卧吟》等诗文集。关于任璇等所结东园社,贺振能《送任太史具茨年尊诣都就馆赠言引》记:

自前岁乙丑,鄘南太史具茨任公以将太夫人念,适予假归。里居数载,侍养之暇,辄引同邑亲故尚子水滨、王子运熙、许子紫阳、畅子子交、郭子骏臣诸君为文字之欢,而予以壤比,亦偎侧焉。花月晨夕,酒社诗坛,风流共订,目者俪徂徕、竹林之胜,信一时快举云。[9](卷五)

据此可知,东园社是康熙乙丑(1685)翰林院庶吉士任璇得假侍母乡居时,与亲友所结诗社。上文涉及的任璇、贺振能、尚水滨、郭骏臣等七人是诗社中主要成员。据郭遇熙(骏臣)《东园倡和集》记,参与唱和者还有郭晋熙、郭培祉、郭培远、刘源渊、王鼐、王畿、王若春、任昌期、任瑢、白受采、杨潆、畅泰征、张欲昌、吕云从、杨冰壶等,总计达二十余人,[10]规模较大。社中成员或为父子兄弟,或为姻娅亲友,如任昌期为任璇侄,郭晋熙为遇熙弟,畅泰兆(子交)为畅泰征兄等,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该诗社活动以游艺娱情为主,其文学创作形式多样,有唱和,有联句等,尤见其竞才逞艺之能事。总体而言,东园社虽以游艺为能事,但对于聚合地方文学力量,扇扬地方文学风尚,扩大地方文学声名有积极意义。

三、夏峰讲学及其文社活动

前文已述及明末清初外部文学力量的迁入对卫辉府文人社群的发展,乃至地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顺治七年,孙奇逢携家族及弟子自容城迁居辉县夏峰村,聚徒讲学,广结文化网络,弘扬理学,影响尤大。《清儒学案》云:“夏峰以豪杰之士,进希圣贤,讲学不分门户,有涵盖之量。与同时梨州、二曲两派同出阳明,气魄独大,北方学者,奉为泰山、北斗。”[11](p1)孙奇逢居辉县二十五年,振起中州理学,使夏峰一隅岿然为北方理学重镇,与浙东、关中鼎足而三,对中州文化建设意义可谓重大。

清初理学中州学派的代表是以孙奇逢为首的 “中州八先生”。《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李礼山事略》记:“李文恭抚豫时,尝以先生及夏峰、潜庵、逸庵、静庵、起庵,合以张敬庵、冉蟫庵,为中州八先生。”[12](p945)可知八先生为孙奇逢及襄城李来章(礼山)、睢州汤斌(潜庵)、嵩阳耿介(逸庵)、柘城窦克勤(静庵)、上蔡张沐(起庵)、仪封张伯行(敬庵)、中牟冉觐祖(蟫庵)八人。八人中,汤斌、耿介为孙奇逢及门弟子,其他或私淑,或从游,皆沾溉良多,而八先生又散处豫东、豫北、豫南、豫中,各主书院讲学,此足见夏峰门下在中州学术网络之广大,而夏峰宗盟中原的学术地位也随之确立。

夏峰门下弟子众多,私淑、遥拜称弟子的更是难以准确计数,其中不乏一门祖孙、父子、兄弟齐执贽问学者。这些弟子学成后,又返回家乡,各立讲坛,复传夏峰之学于其乡,如密县钱佳选与“超化十子”。《清儒学案·夏峰学案》记:

钱佳选字升阶,号西斋,密县人,拔贡。清修笃学,所居超化村,有山水林木之盛,延接儒流讲学其中。慕夏峰之学,往执贽,岁往请质。夏峰门下诸人,亦时造访其家。后人立祠祀张仲诚、赵宽夫、汤潜庵、耿逸庵、李霞表、马构斯、耿保汝、孙君侨、陈孔恕、马菽史,称“超化十子”,以传夏峰之学。[13](p49)

十人中张仲诚、汤潜庵、耿逸庵、赵宽夫、马构斯皆为夏峰弟子,李霞表为夏峰姻友,孙君侨即夏峰第四子伯雅,可见密县超化寨的理学讲坛与夏峰关系之密切。

除了聚徒讲学外,孙奇逢还与当地文化名流广泛联系,结苏门会。《夏峰先生集》卷十《苏门会约》记:

卫水悠悠,源泉混混。人以地灵而聚,地以人聚益灵。吾党数人,地分四省,偶来借闲于此,遂尔托契于心。或素嗜烟霞而鸿宴不下,或深经仕路而鹤性难驯,或冷暑优游而默探乎学旨,或寒窗攻苦而久淡乎名心。均抱用世之才,具有脱鹿之想,一觞一咏,聊达此日之性情;斯地斯人,永作千秋之盛事。[14](p387)

会约第一条中有“今仿昔贤洛社、香山之意,为苏门之会”,结合上引“一觞一咏,聊达此日之性情”来看,苏门会实质上是一耆英文会。关于该社成员,汤斌《江西广信府推官雪潭任公墓表》记:(任文晔)“晚年结社百泉,与孙征君、郭公望、刘一六诸君子讲河洛奥旨,后进问业者趾错于户。风清日美,杖履自适。赋诗饮酒,篇什甚富。”[15](p306)此社即苏门会,成员包括任文晔、郭公望、刘一六等,皆为本地文坛宿老。关于苏门社成立的时间、地点及会期,《征君孙先生年谱》“顺治十六年”下云:“诸子立会孟城,月两会文。”[16](p1648)“顺治十八年”下记:“集诸友会于孟城”,“每月以十六日为期,同人远迩毕至”。[17](p1651)可知该社成立于顺治十六年,地点在孟庄,每月十六日一会。孟城即孟庄城,在百泉南,距夏峰仅一里许,为郭淐、郭湸兄弟所建。

孙奇逢居夏峰期间,祥符王紫绶(蓼航)、颍州刘公勇(体仁)亦移居辉县,与夏峰唱酬频繁。阳武赵宾(锦帆)、孟县薛所蕴(行坞)、商丘宋荦(牧仲)等与夏峰也交往密切。这些人都是明清之际中州地域著名文人,在全国范围也有较大名声。外省著名文人如顾炎武、傅青主、申涵光、魏一鳌、熊赐履、沈荃、施闰章、曹申吉、王士祯等大家皆曾登夏峰之门。综合夏峰弟子、社友、文友总体情况来看,孙奇逢以一人之身结成如此庞大之文化网络,传布学术,激扬风雅,于中州文化之功可谓巨大。

[1]薛所蕴.澹友轩文集[M].顺治刻本.

[2][14]孙奇逢,著.朱茂汉,点校.夏峰先生集[M].中华书局,2004.

[3]李敏,修辑.申畅,等,校补.中州艺文录校补[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4]李继白.望古斋集[M].顺治刻本.

[5]张缙彦.依水园文集[M].顺治刻本.

[6]罗时进.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郭赞兴,主编.鄘南郭氏全书[M].郭氏家印本.

[8][15][16][17]汤斌,著,范志亭,等,辑校.汤斌集[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9]贺振能.窥园稿[M].道光刻本.

[10]郭遇熙.东园倡和集[M].康熙刻本.

[11][13]徐世昌,等,编撰.沈芝盈,梁运华,点校.清儒学案[M].中华书局,2008.

[12]李元度,纂.易孟醇,校点.国朝先正事略[M].岳麓书社,2008.

I207.7

A

1671-2862(2016)03-0058-04

2016-02-24

梁尔涛,男,河南台前人,文学博士、博士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

猜你喜欢

中州文人园林
明代中州文学社群考论
《中州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画藤”与“结瓜”——做人不做“卖瓮人”,也不可学“中州蜗”
文人吃蛙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