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缘家庭:现代人安身立命之道与现代性危机冲突研究

2016-03-08董明利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血缘现代人现代性

董明利

(景德镇陶瓷大学思政部,江西  景德镇 333403)

血缘家庭:现代人安身立命之道与现代性危机冲突研究

董明利

(景德镇陶瓷大学思政部,江西景德镇333403)

血缘是家庭的根基,传统的“五伦关系”是家庭伦理的主线,儒家是家庭文化的显性基因,个体的“不独立性”是家庭稳固的保障。血缘家庭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小组成单位,既承载着社会的传承,又为中国人提供安身立命的场所与关怀。然而伴随社会的激烈巨变,血缘家庭陷入现代性危机之中,现代人在沸沸扬扬的经济浪潮中和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解读中重新审视血缘家庭,其中有“承”更有“破”,“困扰”成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主题词。现代人安身立命仍需尊重优良传统,同时引入现代文明的新风尚,共筑现代血缘家庭大智慧。

血缘家庭;安身立命;现代性危机;冲突

血缘家庭作为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小组成单位,家国一体与伦理型文化赋予其独特的中国意蕴。家庭承担着承载社会与庇护个体的重要责任,它既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首选。然而,伴随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血缘家庭的传统意义和价值正在被消解,现代人的安身立命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界把这种传统消解带来的现代困惑称之为现代性危机。

一、血缘家庭的现代性危机

(一)离婚当儿戏的夫妻困境

家庭维系的基础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融洽程度反映整个社会的家庭稳固程度,离婚率是夫妻关系融洽的晴雨表,依据民政部2004年至2013年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的离婚率从2004年的1.28‰逐年上升至2013年的2.6‰,离婚率一路飙升。与离婚率并行的是较高的复婚率,这说明 “契约意义上”的结婚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远没有 “情感意义上”的夫妻关系重要,一张盖了章的“纸”所具有的法律约束力是框不住重视“情感同一”的中国夫妻的,更无法确保夫妻间的道德义务。

(二)空巢、留守与异地的无奈与隐患

当下,中国家庭遇到的不只是离婚危机,还有留守问题。在课题组走访过的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北、江西等省的多个村庄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异地夫妻均普遍存在,空巢老人主要缺失的是“精神意义上的养老问题”,留守儿童主要缺失的是“亲情意义上的呵护问题”,异地夫妻主要缺失的是“情爱意义上的满足问题”。青壮劳动力在传统家庭中是中轴,担负着“子、夫、父”的道德责任和绝对义务,这一环一旦出现危机,与之相关的多个环节就岌岌可危。农村养老仍以儿女为主力,空巢给农村养老带来诸多“不养不孝”或“力不从心”的问题,老人善终成为难题;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抚养,由此带来了“隔代养子女易娇惯”的问题;异地夫妻最大的隐患是忠贞问题,一个羞于桌面却热闹于夫妻炕头的火药桶。

(三)婆媳关系的生疏与异化

现代家庭中比较微妙的一层关系是 “婆媳关系”。传统家庭,婆媳关系中婆婆占据优势地位,而现代家庭,婆媳关系中婆婆的优势地位正在消解,媳妇地位正在上升。“新旧社会更替的二十年”促成了当下“两头受欺的新时代婆婆”:二十年前在婆媳大战中受制于婆婆的优势,二十年后终于熬成了婆婆,媳妇的地位又提高了。随着人口流动的频繁,跨省、跨市甚至跨国夫妻早已不是新鲜事,由于子女与父母异地生活,在我们随机访问的对象中,婆媳之间互相不知姓名者不在少数。不少受访的婆婆感叹儿女及配偶回家探亲更像是 “亲朋好友走亲戚”,因为“生疏之实和想念之情”使得婆媳之间变得“敬而远之”,这折射出现代家庭的“代际关系疏远”与“血缘维系淡化”倾向。

(四)乐于养小与苦于养老

在课题组走访的许多家庭中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家庭用于养老和扶小的资金比严重失调。这种资金流向的严重失调,对现代家庭产生了一定后果,“子女娇生惯养问题”是其中突出的一个。如今“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从家庭走向社会,很多人感叹新生代的“自私”“轻率”“娇气”和“缺乏感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后果是“养老的尴尬”。在面对养老谁来承担更多义务时,面子、恩怨、道德、利益、人性等纠结在一起,导致养老的尴尬。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贺雪峰在一个村庄调查老年人养老问题,当问到“最近一些年有无老年人非正常死亡”时,一位老人的回答是“这些年就没有正常死亡的老年人”,[1]老人一语道出了养老问题的尴尬,甚至隐含着子女虐待老人的现象。

(五)儿子的负担与挣得的面子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女性与男性性别比为100∶105.2,这预示着未来“光棍”群体的庞大,基于城乡差距的现实,处于偏远农村的青年男子成为光棍的可能性最大。一方面是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带来“打光棍”问题;另一方面是人为的“非法堕胎”屡禁不止,以及由此衍生的非法婚姻问题、性犯罪问题、不孕不育问题、儿子娇养问题,等等,都在严重威胁着“家”的成立与延续。在现代家庭中,还有诸多怪现象,比如财产分割时兄弟姐妹对簿公堂、老子状告儿子不养老、儿女结婚彩礼相互攀比、不买房子不结婚、精神出轨、奉子成婚、经济至上观念,等等,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围绕着家庭中固有的伦理关系而衍生出来的。

概言之,现实中的人,身与心都应有个安放之处,这就是安身立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安身立命为“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2]。中国人重视家庭是因为家就是人存养身体和精神慰藉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中国文化视野里,家庭不仅包括房子、财产和家人,还有家庭伦理关系、精神关怀和割不断的血缘联系。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伦理关系得益于血缘和宗法等级观的凝聚与制约作用,能保持较好的秩序和合理的价值观念,而现代社会的激烈巨变和经济导向正在消解这种秩序和价值观念。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传统血缘家庭正在经历一场现代性危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融合主导着现代人在血缘家庭中安身立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二、血缘家庭的“承”——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努力

(一)现代人对传统血缘家庭的传承与守护

面对现代性危机带来的冲突,现代人在传承与守护血缘家庭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视血脉传承。血脉传承在现实中表现为“对生儿子的渴望”,中国文化推崇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弥补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血脉传承为人安身立命于家庭提供了一份精神寄托与慰藉。二是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的期待。子女代表着整个家庭的未来,把“子女培养成有出息的人”是中国父母的普遍认知;中国传统观念中对孝的解读有“大孝”之说,所谓“大孝”是指子女在外功成名就则可以成就父母的一世英名;现代人打拼职场,辛苦赚钱,家中可爱的子女成为其安身立命的重要理由,辛苦有所值,自然心安而命立。三是慎终追远。传统文化一直重视对逝者的缅怀和尊敬,“终、远”是对自我生命源头的敬重,也强化家庭凝聚力的实践活动。通过慎终追远,潜移默化中传达给家庭成员重视家庭的信号,一个有源头的家族观带有一定的宗教性质,能够为人安身立命提供终极关怀。四是房子的价值所在。中国人一生的两大任务之一即成家立业。成家自然要娶妻生子,可娶妻生子之前是“盖新房”,现代人热衷买房结婚而不是租房结婚,反映了现代人安身立命于家而做出的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二)传统血缘家庭稳固的因素与现代人安身立命之道

中国传统的血缘家庭植根于封建制农业社会,维系其稳定的现实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社会采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可以为传统的血缘家庭提供相对稳定的熟人圈。二是土地依附关系。封建地主制以土地为中心,以土地承租与收租为主要形式,把地主与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土地是不动产,以地为生的人们基本上围绕土地方圆几十里地的半径内劳动和生活,这对传统的血缘家庭的稳固是有利的。三是家族观念浓重。家族观念是以血缘为主线,以姓氏为标记,以大宅院为依托,以宗族为主体,以祠堂为象征,以落叶归根为安慰的普遍理念,家族从某个姓氏的家庭出发,沿着血缘关系扩展至整个家族,这对传统的血缘家庭的凝聚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四是成熟的宗法等级制。宗法等级制度源起于父系社会的家长制,通过嫡长子制确立传统血缘家庭的主干血统,嫡庶之分实际上是等级之别,血缘有上下、亲疏之分,等级自然也有高低、远近之别,明确的规则、森严的等级有助于建构传统血缘家庭的稳定秩序。五是儒家的官学地位。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文化,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特别是儒家学说的官学地位,成为历代士子考取功名的必读经典,是历朝历代治国之方略,自然也是家庭治家的指导思想。总起来讲,传统的血缘家庭实际上是熟人圈内的人伦关系,血缘、道德、孝悌、等级组成了血缘家庭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主要依托。

现代人也面对安身立命的问题,辛苦劳累的身体和渴望关怀的精神都要有个安放存养之地,血缘家庭总是第一选择。其实,现代人一直没有放弃对家庭的追求和建设,只是与传统相比,现代家庭遇到了现代性危机问题,现代人在克服种种困境后做出了许多维护血缘家庭的努力,各种努力的正当性暂且不论,其中的积极姿态还是非常明确的。

三、血缘家庭的“破”——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困境

(一)现代社会对传统血缘家庭的冲击与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激烈变革给传统血缘家庭的稳定带来巨大冲击和破坏,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引领下,一个统一的、流动的大市场已经形成。二是史无前例的人口大流动。现代社会人口流动的规模之大和频率之高都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三是土地依附关系减弱。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承包为主要形式的,人与地之间存在依附关系,但是这种依附关系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依附关系正在逐渐减弱。四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推进。这预示着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城镇人口将达到70%左右,中国社会的激烈巨变还将持续下去,传统的农村、城市圈将被新城镇替代,信息化在提高人类交互技术手段的同时也在日渐弱化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能力。五是经济支配伦理。市场经济讲求经济利益和效率,围绕着“如何使利益最大化”开展工作,伦理的约束作用因为不具备强制性而被轻视。六是对传统的误解颇深。误解的症结所在是把传统与落后、封建、迷信等相关联,认为“老的”就是不好的,实际上又有多少年轻人真正读过传统,真正理解传统。总起来讲,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陌生人社会,激荡、冲突、融合、发展是现代社会的特性,处于激荡变革之中的血缘家庭,正在经历着这场激烈变革的现代洗礼。

(二)血缘家庭的危机与现代人安身立命之困

经过现代社会的洗礼,传统血缘家庭原有的人伦关系正在被破坏,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正在被淡化。首当其冲的是夫妻关系。夫妻本应相亲相爱,共同经营家庭,但是在现实诱惑之下,忠诚问题与不回家现象不断困扰着夫妻双方,血缘缺失与情感淡化使得夫妻之间变得冷漠。冷漠无情的夫妻感情使得家庭失去为个体提供安身立命的情感关怀和互相牵挂的功效,夫妻人伦的危机也由此产生。其次是父子关系。父子之间最大的维系基础是血缘,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让人羡慕,但是在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父辈与子辈朝夕相处的家庭变得少了,聚少离多的家庭变得多了。物质养老容易而精神养老难,家庭在老人安身立命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也被现实所消弱。最后是兄弟关系。包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其维系的基础也是血缘。传统的嫡长子制下形成的兄弟相处的合理秩序,经典儒家所倡导的兄友弟恭的和谐关系,在今天也处于紧张状态,兄弟姐妹四处打拼而天各一方的家庭有之,兄弟姐妹因为财产分割问题而对簿公堂的家庭有之,经济实力超越出生次序成为兄弟姐妹之间尊卑排序的首要因素;而独生子女家庭遭遇了无法体验兄弟一伦的尴尬,不论是经济支配伦理还是兄弟一伦的天然缺失,都说明了家庭的凝聚作用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象征性意义。

概言之,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安身立命于血缘家庭,从中获得了必要的物质供应和精神关怀,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意味的家庭伦理关系和准则。然而,激烈变革的社会给现代的血缘家庭带来了巨大冲击,维系家庭根基的血缘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的三条主线正遭受着严峻考验,儒家倡导的孝悌观被轻视,经济上独立的个体越来越独立于家庭而走上社会,现代人安身立命的血缘家庭面临解构危机。

四、安身立命的家庭智慧

面对现代性危机冲突,现代人对血缘家庭的传承与守护的确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这种努力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待商榷,努力的结果也需慎重评估,不可否认的是,当下血缘家庭的现代性危机还在继续,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之道问题重重。当我们重新审视现代人的努力与现状之间的冲突时,安身立命于血缘家庭的现代人还需要更大的智慧。

(一)推动“培养优秀妈妈计划”

女人在稳固家庭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也积极肯定女人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推崇“贤妻良母”,对有德性、有气节、有妇道的女人给予立牌坊,可流芳百世。可是,现代社会的女性身兼家庭与社会双重职责,用于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与用于家庭的时间和精力处于竞争状态,力不从心者居多。推动“培养优秀妈妈计划”付诸实践,就是通过培养优秀妈妈来推动家庭建设,在学理上也是抓住了家庭中人的规律,把女人的优势发挥出来。

(二)倡导“丈夫进厨房”理念

中国传统观念中有“女主内男主外”的说法,男子的应酬多,接触外在诱惑的概率就更大,男子不着家的可能性随之增加。家庭是男女共同经营的港湾,女人的相夫教子需要得到丈夫的积极回应。一日三餐是每个家庭必需的,倡导丈夫进厨房做饭烧菜,可以让妻子切实地体会丈夫的积极回应,夫妻关系才会更加和睦。

(三)大力弘扬“孝悌观”

“‘孝’的根本精神是‘报本反始’,即一种受恩思报、得功思源的感恩戴德之情。”[3]可见,孝是维护血缘神圣性、促进家庭养老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孝是可以传承的,子孝父,孙则孝子,依次延续,形成优良家风。“悌”是兄弟融洽的伦理原则,家庭中同辈之间能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家庭才不会出现内斗,家族才能和谐相处。“孝悌观”的大力弘扬,就是要摈除经济支配伦理的弊端,建立经济与伦理良性互动的模式,树立孝悌家风,规避社会不良风气对家庭的侵蚀。

概言之,血缘家庭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首选,家稳方可人安。家庭经营需要智慧。简单讲,这种智慧就是家庭成员积极加入家庭建设,根据自己的角色做出最大的努力,把血缘家庭重塑成情感、亲情、血缘、秩序的人伦实体,既有情感基础,又有物质条件,才能化解传统家庭与现代性危机的冲突,为现代人提供安身之所、立命之本。

[1]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J].开发天地,2008,(3):51.

[2]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

[3]李翔海.孝: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J].学术月刊,2010,(4):29.

C912

A

1671-2862(2016)03-0030-03

2016-05-02

本文系201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传统文化精神结构与现代人安身立命之道”(课题编号:14ZX08)的研究成果。

董明利,男,山东临沂人,硕士,景德镇陶瓷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学。

猜你喜欢

血缘现代人现代性
爱与血缘的较量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现代人的避难所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智珠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神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