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军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途径探析

2016-03-07孙钰栋

中国市场 2016年7期
关键词:装备保障军民融合激励机制

孙钰栋

[摘要]军民融合装备保障是一种高效利用军用和民用资源的装备保障模式。从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防与军队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看,应从特点规律、协调机制、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入剖析,大力推进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建设。

[关键词]军民融合;装备保障;激励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205

随着我军装备建设的不断发展,大量高科技骨干装备陆续配置到基层一线部队。由于我军装备的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部队面临的任务更加复杂,装备保障需求的不确定性也不断增大。与此同时,装备保障力量也将随着军队的建设发展和编制体制调整面临更多的考验。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保障资源,使部队装备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能得到快速维修保障,保证其完好性,对于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夺取未来高技术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引言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是一种高效利用军用和民用资源的装备保障模式。旨在国家的统一筹划和指导下充分利用专业的军用和民用保障资源,保持或恢复装备的良好状态,确保部队遂行各种军事任务。随着我军装备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军经过近半个世纪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独立于民用市场的军队装备保障体制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需求,严重制约了装备保障效益的发挥。

近年来,推进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大势。一些军事强国,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通过确立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发展模式,提高了装备保障效率,降低了装备保障成本,增强了装备保障力量的快速反应能力。其中美军在军民融合保障方面起步最早、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在我军现有的装备保障体制下,要提高装备保障效益,有必要借鉴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在军民融合装备保障方面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利用专业的民用保障资源,为部队装备保障服务。

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保障是将地方保障资源、技术、能力等要素嵌入器材保障各个环节的业务活动中,把一些非核心保障业务交给地方去做,确保自身保障核心能力业务的完成,通过整合优化军民双方的保障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装备保障工作的需要以及满足部队军事和经济效益要求。

2主要问题

21军民融合有效机制尚待健全

首先,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机制还不健全。由于军民两个领域管理体制的长期分离,原有的运行机制大都只适用于各自领域,导致组织、资源、制度、供给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战略协同机制。其次,军民融合的竞争机制还不健全。虽然我国不断出台政策加快“民进军”的步伐,但在实际运行上,由于既得利益、观念差异等原因,民用企业参加军品科研生产还存在众多壁垒和障碍。再次,军民融合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鼓励民用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国家投入政策、税收政策、补偿政策等。目前,军工投资仍主要面向传统的军工领域,没有对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民营企业开放;而且,国家也还没有建立高技术产品科研生产的风险补偿机制。最后,军民融合的评价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军民融合发展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相应的风险,军民融合在评价机制方面存在评价制度不完善、评价组织不健全、评价要求不全面等问题。因此军民融合评价、监督机制的完善有助于这些风险的规避。

22管理体系条块分割、资源浪费

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是制约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重要“瓶颈”。现阶段,我军采取的是以军队保障为主、地方辅助加强的保障模式,军地之间还没有形成互为补充的保障体系。在我军装备研制阶段,以总部为领导,协调国防科工委,以军队科研院所为主体、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补充,装备研制立项重点偏向军队科研机构。在装备生产阶段,主要依靠地方军工企业,军队需求与地方生产之间由军代表进行沟通联系。在装备使用维修阶段,主要使用军队本身的装备维修力量所构成的保障体系,地方企业仅在必要时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地方保障力量往往是一个型号一支队伍,缺乏对保障体系的柔性化设计。这种保障模式以军队为主,有利于平战时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政令、军令畅通,但军地之间没有形成衔接融合、互为补充的保障体系。军地双方装备保障自成一体,各类保障资源重复配置、资源浪费问题突出。

3对策建议

31摸清参与实体的特点规律

推进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必须坚持军队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军队必须保持核心保障能力。从力量规模、工作量以及任务性质上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队在装备保障中均应处于主导和主体地位。

同时,军民融合保障参与方必须有大局观念,增强主动融合意识。我军军民融合保障,军地双方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军民融合保障是保卫国家安全、节约资源,提高保障效益的重大举措,在任务执行中,需要增强军民融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双方换位思考,主动寻求双方利益的交叉点,结合点,积极配合,高效高质地完成保障任务。由于军民融合式保障是军地双方共同参与的保障,因此需要事先将保障任务、条件、强度进行科学预测,明晰责、权、利,采用双方理解的语言,通过书面合同形式进行固化,可以通过任务列表和标准操作程序的方式,使企业能够清楚地了解承担的任务,保障任务圆满完成。

32建立有效的军地协同机制

随着军民融合式保障进入到具体操作层面,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比如参与军民融合保障的民用企业或军工企业是面向市场,追求效益的实体,这与部队以完成作战保障任务为目的有着本质不同。解决这些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事关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最终成效。

着眼理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利益关系,着力健全国家及部门层面的军地协调机制,加强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综合协调力度。建立完善保持我军车辆装备保障能力的评价、激励机制。在维修保障领域贯彻军民融合思想,推行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改革,要实现有效保持军队建制内的维修保障能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因此,推进军民融合式车辆器材保障,必须充分考虑军地各自利益需求,树立大市场观念,充分挖掘地方保障潜力,充分发挥地方装备保障的积极性,将军队装备保障力量与地方动员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保障合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军队装备保障的需要,实现军地两利。一方面,从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本质要求出发,利用社会经济技术资源弥补军队保障能力的不足,保障军队战争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装备保障需要,即首先要“利军”。另一方面,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本质要求出发,又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实体的经济利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即也要高度重视“利民”。

33实现军地有限资源共享

军地双方需制定统一的装备维修技术标准,供军地双方共同使用。提高装备承制单位生产设施设备的柔性化设计制造水平,为承担军队装备高等级修理等任务预作准备。完善国家投资国防科技工业成果知识产权管理法规制度,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相关资源共享提供保证。鼓励军地相关科研单位、院校以及装备生产与维修企业,发挥各自优长,通力合作、集智攻关,共同研究开发装备状态监控、检测诊断、抢救抢修、整修延寿等技术,为装备保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在军民保障力量的运用上,力求实现信息共享、力量共用。一是应调整优化现役保障力量。坚持以军队保障机构为主体、以地方力量为补充,要求地方承研承制承修单位通过集中培训、现场传帮带等方式,向军队保障人员传授知识技能,确保军队装备保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二是重视发展预备保障力量。抽调和选拔精通高新技术、具备维修保障本领的人员,组建预备役装备保障队伍,按专业、地区等进行编组,对训练时间、训练内容、战时任务及隶属关系进行明确规定;三是加快发展地方保障力量。结合地方承研承制承修单位及地方院校、科研机构、地方专业维修公司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经营领域,建立不同专业的保障分队,对不同的装备保障任务实施支援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杜人淮国外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借鉴与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26(5): 34-37

[2]赵存生基于核心保障能力的舰船装备军民融合保障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5,17(5): 96-100

[3]熊德禹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初探[J].军事经济研究,2010(7): 57-60

[4]李信仰论军民融合物资采购保障资源建设[J].军事经济研究,2011(9): 29-31

[5]郭祥雷论装备保障中的军民融合[J].军事经济研究,2008(9):35-36

[6]张平美军军民融合一体化装备保障实践及启示[J].四川兵工学报,2009,30(9):138-139

[7]张守玉美军战场合同商保障对我军军民融合保障的启示[J].装备学院学报,2013,24(6):27-30

[8]舒正平试验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模式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5,26(1): 116-120

[9]刘昀在军民融合进程中保持我军核心维修保障能力[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21(6):27-30

[10]刘栋装备维修器材保障业务军民融合决策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3(20):70-71

[11]陈传君我军武器装备保障与维护军民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军事经济研究,2009(5):71-73

[12]宫明,张学锋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6)

猜你喜欢

装备保障军民融合激励机制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浅谈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