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企业集团产贸融结合促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2016-03-07侯晓

中国市场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央企业可持续发展

侯晓

[摘要]产融结合的概念已经为业界所熟悉,而产贸融结合还属于新生事物。但是,许多大企业集团在现实中已经在不自觉地进行产贸融结合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对产贸融结合的理论和具体的国际、国内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尤其是探讨中央企业利用此模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结合中海油总公司的实际,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产贸融结合模式,促进海油二次跨越战略目标早日实现,以此为现代大企业的发展模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产贸融结合;中央企业;现代大企业;可持续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025

近年来,各大央企纷纷推行“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以产带融,以融促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产融结合”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并成为央企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

时至今日,作为中央企业集团,在巩固“产融结合”成果的同时,我们更需要考虑如何有力推动企业转型、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谋求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产贸融结合”的创新构想,应运而生。2013年8月,在中海油总公司领导干部会议上,时任总经理、党组成员杨华指出,“金融业务要继续有力管控风险,配合实业和贸易的强劲发展,将‘产融结合提升到产业、贸易、金融良性互动、融合共进的更新发展格局。”“产贸融结合”的理念被中海油党组提出、认可、支持与推进。

文章将从“产贸融结合”的概念出发,探讨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对企业集团的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概述和归纳国内外的“产贸融结合”模式实践,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大型企业集团的经验教训,开拓符合央企集团实际的新型模式。

1“产贸融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产贸融结合”的理念由“产融结合”发展而来,从现阶段看这一理念属于新生事物,因此,要全面开展“产贸融结合”模式,有必要厘清其概念,并明确其对企业集团的实践意义。

“产贸融结合”,顾名思义,也即产业、贸易和金融的互动关系。其中,“产”指产业、实业;“贸”指内贸、外贸等贸易流通活动;“融”指金融,包含银行、财务公司、信托、证券、保险、基金等。

“产贸融结合”,则是指实业、贸易与金融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集团业务运作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产贸融结合”的模式具有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多向选择性等特点,是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的有效延伸,更是大型企业实现战略转型、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

“产贸融结合”,是产业、贸易、金融三大类业务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向其余某一领域或两个领域的自然延伸,该模式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各经济领域协作的客观要求,更是“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的综合体现。

首先,经济领域的协作是“产贸融结合”的内在动力。现代社会,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不仅各种产品生产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而且,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也日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Wemerfelt,1984)。产业、贸易、金融分别对应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三大经济领域,经济领域之间的协作,充分催生了产、贸、融各板块的整合;“产贸融结合”的实践,恰当地反映了各经济领域之间密切协作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其次,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是“产贸融结合”的外在需求。国家或地区资源的优势互补则使得“产贸融结合”模式的实现具有了战略意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经济体之间正在形成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在商品、资本和劳务逐步实现自由流动的过程中,贸易和金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Demirguc-kunt和Maksimovie,1998)。

贸易作为生产流程的中间环节,是生产资料获取的主要方式,是最终产品实现价值的必要途径,金融不仅作为生产、贸易的支付手段,更是合理配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发挥各个经济体比较优势的有效工具。因此,“产贸融结合”恰当地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诉求,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地区优势互补的最佳路径。

2“产贸融结合”对企业集团的实践意义

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当大企业发展为集团时往往已步入成长期或成熟期,在这一阶段,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资产规模和优势地位,如何巩固和加强自身地位、挖掘创新发展领域、谋求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企业集团面临的首要任务。“产贸融结合”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对于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首先,“产贸融结合”是利润的“放大镜”。大型企业通过推进战略转型,采取富有成效的国内外重组并购和业务整合,可由单纯从事产品经营的专业化公司转变为产、贸、融结合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在此过程中,产、贸、融三大板块通过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实现有效协同,能够打造全面、灵活的企业运作形式,“肥水不流外人田”将原来属于集团外的收益归为内部,从而达到整个企业集团的利润最大化、规模最大化、成本最优化(胡恒松,2015)。

其次,“产贸融结合”是风险的“减震机”。企业集团通过产、贸、融三个板块的整合,连通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的各个环节,不仅能够扩大企业规模、扩展业务领域,更能通过多元化经营,有效降低整体风险。例如,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不利于集团某一个板块时,往往会东方不亮西方亮,“产贸融结合”的格局使得企业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扭转被动局面而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集团发展金融产业,也有助于逐步培育企业集团的金融能力,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控制风险,通过资金流的价值管理保证资金、资本或债务安全,并最终实现企业集团的产业与经营安全。

再次,“产贸融结合”是成本的“调配器”。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讲,各关联企业之间、各子公司与外部企业之间、各企业内部,都会产生大量关联交易,通过“产贸融结合”的运作模式,能够帮助企业集团充分利用法律法规、政策,优化内部关联交易价格,合理配置集团资源,以达到税收等方面的成本最优,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通过“产贸融结合”,企业集团可以将产业、贸易与金融共同置于一个集团控制主体之内,从而将相当一部分体外循环的资金变成体内循环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张东晖,2015)。

最后,“产贸融结合”是价格的“水龙头”。在某一行业内,企业的规模往往决定着其行业地位,进而决定其话语权的大小。在企业集团内部,通过贸易和金融不但实现本集团生产的产品销售,同时可以扩大集团外相同或相关产品销售规模,甚至垄断某一类产品,使其逐步成为整个行业的交易中心,从而充分享有市场的定价权。对于国际化企业集团来说,利用规模优势夺取市场定价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国际市场中,通过“产贸融结合”的运作模式,能够实现多种产业的协同运作和各类资源的高度整合,从而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甚至对国际市场价格形成决定作用。

除了以上优势以外,“产贸融结合”的实践意义,还体现在:通过产、贸、融多类企业的整体运作,有效转移市场不易接受的特殊风险;行业的多元化,有利于获取稀缺资质和特殊牌照的获取;通过规模和影响力及品牌管理,实现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三个方面(赵志龙,2013)。

3“产贸融结合”的国内外实践及启示

“产融结合”,乃至“产贸融结合”,正日渐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实践检验的有效模式,其成功案例遍及全球,并在各行各业中有所体现,包括汽车企业、化学公司、大型投行,以及能源集团。

31“产融结合”——国际巨头的商业秘籍

“产贸融结合”的前身——“产融结合”,源于各行业的国际巨头在企业并购、整合、运作中的商业实践,并迅速发展成为国际企业集团壮大自身规模、实现战略扩张的一种成功模式(李翀和曲艺,2012)。

据统计,世界500家最大的企业中,约有80%的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其中,代表性企业有: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埃克森美孚公司、英国石油公司(BP)、通用电气公司(GE)、日本三菱集团、美国杜邦集团等,其中,尤以GE的“产融结合”实践最为著名。

311GE产业情况概览

GE成立于1892年,由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与汤姆森休斯敦电气公司合并而成。在成立后的130多年中,GE不断发展壮大,客户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33万员工,产值占美国电工行业全部产值的1/4左右。

GE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广泛,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水处理和安防技术,到医疗成像、商务和消费者融资、媒体等都有涉及。2010年起,GE重组为工业、金融、医疗、基础设施、NBC环球五大业务板块。2012年,GE实现销售收入1474亿美元,净利润147亿美元。截至2012年12月底,GE资产总额为6853亿美元,股东权益1230亿美元。数据来源:通用电气公司(GE)2012年年报。

312GE金融业务发展

GE金融的前身——通用信用公司(GECC)成立于1932年,其主要业务是为消费者购买集团大型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分期付款义务。20世纪60年代末,GECC开始经营设备租赁业务,打破了一直以消费者信贷为主的单一业务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GECC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并开始涉足房屋制造、二手贷款、商业地产、工业贷款和租约以及个人信用卡。1977年,GECC成立6家专业融资公司,为GECC金融产品提供融资需求。

今天的GE金融,主要包括商务金融和消费者金融两大部分,从事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租赁服务、汽车租赁、个人贷款、信用卡、保险等。GE金融立足于为GE公司的主营业务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如针对客户的信贷发行商业票据等),其业务占到了GE公司利润的40%以上(最高时占比达80%)。

313GE的“产融结合”模式经验及启示

如今,GE已发展成为制造业主导、服务业并重、双轮驱动的产融集团。通过“产融结合”的运作模式,GE的产业资本得到金融资本的支持,反过来,产业资本又促进了金融资本的增值,双方实现了有效整合,为公司创造出了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总的来看,GE成功的经验中有两点尤其值得国内央企学习。

一是推动产业与金融的有机融合。在GE,没有完全独立的金融,企业集团没有彻底地割裂金融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工业和基础设施同样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融资和贷款;同时,虽然金融业已经成为GE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它并没有把业务限制在金融领域内某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因此,有人将GE的“产融结合”称为“交叉销售”模式,也即:充分利用客户信息资源,销售更多种类产品与服务给同一客户,并通过售后、租赁、消费信贷等服务,获取产品以外的更多利润,通过这种产业和金融有机融合的模式,促进GE整体上的协调发展。

二是保持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GE在大力发展金融的同时,谨慎地将产业和金融的比例保持在6∶4,且GE金融服务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自有产品为基础,从而保证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GE始终把AAA信用评级作为一个重要的运营指标,并以此筹划公司的投资、债务及业务发展。优异的信誉为GE确保了畅通的融资渠道,并使其始终能够获得低成本的资金。目前,GE是世界上举债最多的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达到3000多亿美元,而资金成本基本上处于美国国债水平。这种畅通的融资渠道和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不仅为GE金融的运作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也增强了GE金融的竞争实力,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利润空间。

32“产贸融结合”——国内央企的模式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大企业尤其是央企在学习GE “产融结合”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出了“产贸融结合”的企业集团经营创新模式。这是对企业集团运作模式的大胆尝试,更是各大央企探索新发展路径、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国已有众多央企开始逐步探索“产贸融结合”的新模式,或从金融入手,或以贸易为发端,掀起了一股“将产业、贸易、金融有效整合”的新浪潮。部分走在浪潮前端的中央企业,则通过推进战略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正逐步转变为产、贸、融结合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据统计,在中央直接管理的53家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业务领域涵盖贸易业务的产贸结合有45家,占比达85%;通过多种形式从事金融业务的产融结合有47家,占比达89%;产贸融均涉及的有44家,占比达83%,如下表所示。

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从事产、贸、融的企业统计表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鞍钢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

在国内央企探索“产贸融结合”发展路径的浪潮中,有一批中央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产、贸、融良性互动,有机整合”的雏形,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321五矿——贸易起家

中国五矿成立于1950年,最初是一家传统贸易型公司(纯进出口公司),属于轻型资产,利润、资本的积累慢、实力弱;2000年前后,五矿转变了多元分散投资的思路,聚焦主业,优化配置力量,完善运作机制,提出了“内涵增长与外延扩张并重”的理念;2005年,公司提出“五年再造新五矿”的口号,明确了以贸易为基础、以资源为依托,打造国际领先跨国金属矿业集团的战略目标。

截至2011年年底,五矿的铁矿资源量达186亿吨,铜、铅锌资源量分别达到1203万吨和2709万吨,钨、锑、铋资源量居全球第一;2011年度,生产企业资产和利润分别占集团的41%和61%;“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务对集团利润贡献率达147%。

五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产贸融结合”的战略转型,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

第一,内延增长。以现有贸易资源为依托,着力向产业的两头延伸:一头是下游的销售,另一头是中游的加工冶炼和上游的资源勘查、开发,实现“全面发展的产业集团”的战略转型。

第二,外延扩张。通过兼并收购,以最快的速度扩大产业领域。例如,2009年,五矿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企业——OZ矿业公司,就是央企海外并购重组的典范。

第三,资本运营。资本增长与资本增值相辅相成,形成企业的“资本魔方”: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其所控制资本的成倍增长;资本增长又可通过企业经营和资本运营实现大额的销售收入和大幅的资本增值。通过资本运营,五矿净资产规模扩大了20倍,资本结构不断改善,负债率逐年降低,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322宝钢——实业起家

宝钢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每年钢产量5000万吨左右,全球排名第四位。2013年,宝钢连续第十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榜单,位列第222位。

宝钢集团以实业起家,但其对“产贸融结合”模式的有效探索,已帮助宝钢成为了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贸易和金融业务的利润额占集团总利润额的20%以上。

上海宝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作为宝钢集团的“贸易龙头”,在五大洲及国内拥有几十家分支机构,包括物流、货代、运输及7个区域公司,24个子公司、办事处,12个产品公司,销售收入为1500亿元左右。

金融方面,以华宝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宝钢集团拥有华宝信托、华宝证券、华宝兴业基金、财务公司等众多金融企业,同时还是中国太保的第一大股东,是华夏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新华人寿、华泰财险的大股东。

从宝钢的实践看是典型的以实业起家,以贸易保证产品的销售和定价影响力,同时以灵活的金融手段支撑实业发展和贸易公司的比较优势,在现阶段由于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实业效益大幅下滑,对金融行业的投资和金融运作成为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

33国内外企业集团“产贸融结合”的模式小结

纵观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产贸融结合”在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对于央企来说,更是推动企业国际化进程、挖掘企业发展潜力的有效途径,值得深入借鉴与大胆尝试。“产贸融结合”的发展路径基本遵循以下规律:产业、贸易和金融三大板块优势互补,协同作用,帮助企业集团实现规模和价值的放大。

331“产”与“贸”:以产带贸,以贸促产

一方面,利用产业已具备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产业资源,带动贸易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贸易板块作为下游,支持企业集团完成产业链前移,实现资源端控制,进而控制贸易市场。

332“产”与“融”:以产带融,以融助产

首先,以产业资本带动金融业务:一方面,满足企业集团内部的融资等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利用产业优势地位,帮助金融业务向外延伸,并最终在外部金融市场站稳脚跟。

其次,以金融资本撬动产业资源,通过金融板块在资本市场广泛融资,从而协助产业板块的产能扩充,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刘小差,2013)。

333“贸”与“融”:有机整合,贸融并进

发挥贸易业务和金融业务各自的优势,充分实现1+1>2的效应,将金融作为贸易手段和获利的一部分。通过贸易与金融的有机整合,促进企业集团发展更为灵活的经营模式;同时,多业务领域的经营也能够有效防范集团风险过于集中;资源的多元化和一体化,有利于做大做强贸易与金融业务规模,促进其共同发展(陈曦和贾晋平,2014)。

4中海油总公司的“产贸融结合”发展与建议

41发展

中海油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国际能源公司,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销售及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新能源六大业务板块。

2011年新一届党组根据国家的总体要求,结合全球化的经济大背景正式提出了《“二次跨越”发展纲要》,主要目标就是到2020年,总公司将“进入全球最强石油公司行列,基本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到2030年,将“保持全球最强石油公司行列位置,全面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总的来说就是决心抓住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新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多元化运营,推动企业与社会共同繁荣与发展。

为提升集团的价值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贸融结合”将是中海油实现“二次跨越”的主要选择模式,为了更有效推动此模式,我们首先要厘清目前产业、贸易与金融的发展现状。

首先,产、贸、融互相支持、依托的格局已初步搭建。近年来,通过成功实施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重大举措,中海油集团已形成产、贸、融协同的格局。实业主要包括上游的勘探、开发生产,下游的炼油化工以及天然气接收与发电等,这是集团最主要的资产和支柱,也是支撑贸易和金融发展的基石;贸易主要包括进出口公司、销售公司、LNG贸易公司等,主要满足上下游生产的油品的销售以及对于生产需要的进口资源如原油、LNG的保证,产贸紧密结合;金融主要包括财务公司、中海信托、融资租赁、自保公司、投资控股、中海基金、海康保险等,为内部实业、贸易提供内部结算、融资、风险转移等,依托于实业以及贸易获得较快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截至2013年年底集团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利润超过1000亿元,资产超过10000亿元,多元业务格局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其次,贸、融业务快速发展,利润增长率不断提高,但整体贡献仍十分有限。作为传统的上游企业,产业发展一直是中海油集团的重中之重,处于核心地位,近几年贸易和金融依托产业基础获得快速发展,内外贸量超过6000万吨原油、成品油等,贸易收入超过集团总收入的50%,贸易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100%,金融资产超过1000亿元,无论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在行业内都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利润增长率在20%以上,超过了实业利润增长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贸易、金融起步较晚,同时由于自身行业的特点,利润水平和能力远远落后于实业公司,从近几年贸易和金融的盈利能力看,整体占集团的利润水平在2%~6%,对集团的贡献十分有限。

42建议

中海油总公司“产贸融结合”的发展目标及具体建议包括以下具体方面。

(1)“产贸融结合”的发展目标。要推动“产贸融结合”模式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在集团层面实现:明确战略目标,确立发展路径,强化统筹力度,加快推进落实。

“二次跨越”的战略目标为到2020年,中海油将“进入全球最强石油公司行列,基本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相应地,建议将“产贸融结合”的发展目标确定为 “多轮驱动,协同并进,共同成长”;到2030年,中海油将“保持全球最强石油公司行列位置,全面建成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相应地,“产贸融结合”的发展目标应调整为“协同模式固化,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个人认为首要任务是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第一阶段,要将“产贸融结合”作为总公司的经营战略提出,并在总公司层面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和跟踪推进;第二阶段,要找出产贸融的契合点,探究协同模式;同时,确立“产贸融结合”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第三阶段,要强化总公司对集团内部金融、贸易板块的统筹和集中力度,并要求各公司、各部门付诸实践,分步落实。

(2)“产贸融结合”的具体建议。“产贸融结合”的具体实践,需要对具体运作模式的特点和风险进行仔细分析,并基于目前的发展现状,着力对产业、贸易和金融三大板块进行逐步完善和改革,以推进“产贸融结合”的发展进程。总的来看,三方面的建议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要坚持产业地位尤其是上游产业核心地位不放松,重点做好油气并重,产研并举。中海油是以上游起家的公司,上下游的实业尤其是上游业务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发展的基石,其核心地位不能放松,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主业发展以及中国内海的勘探前景分析来看,需要做好油气并重,一是整装大型油田的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天然气清洁能源的市场巨大,勘探开发以及其他气源的补充前景乐观。中国近海经过30年的地质勘探,相对比较容易的区域都基本实现商业开发,下一步无论是进军深水、边际油气田开发,还是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抑或现有区块的再认识新发现,都需要重要的支持——科技。因此需要完善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形成科研合力,突破科研重点,以科技和创新推动产业早日实现“二次跨越”的目标。

其次,贸易产业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内外兼修深挖潜力。目前我们的贸易相对比较分散,潜力尚未完全挖掘。一是要整合系统内的资源,形成内外一体、油气一体、上下一体的贸易模式,开创“大销售、大贸易”的新格局;二是提高贸易技术含量,丰富贸易手段。可针对新的业务类型和业务领域,给予一定金融授权,设立专门的风险基金,用于套保等金融工具;三是结合贸易发展需要,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逐步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从职业发展和薪酬政策吸引留住人才;四是深化对贸易行业的认识,如何将金融作为贸易的一部分去合作需要不断深入。

最后,金融产业要加大参与实业和贸易的力度和范围,扩展国际业务,做好金融业务内部协同。目前总公司的实业和贸易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金融业务参与的空间非常大,尤其是贸易与金融的结合潜力巨大,金融企业可以从业务范围、模式以及客户沟通机制等进行完善,另外提高金融的整合能力,建立与产业贸易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同时,建议金融企业考虑以收购Nexen为契机,促进海外业务发展,探索创新领域,扩大金融规模;充分发挥各金融子行业之间的协同效应,突破渠道和客户瓶颈,打造统一化、多元化的金融旗舰企业。

参考文献:

[1]Birger WemerfeltA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

[2]Demirguc-kunt A,Maksimovie VLaw,Finance,and Firm Growth[J].Journal of Finance,1998(12)

[3]胡恒松央企产融结合背景下的监管对策研究[J].中国物价,2015(5)

[4]张东晖实体经济空心化背景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5(26)

[5]赵志龙产融结合的商业模式分析[J].新金融,2013(5)

[6]李翀,曲艺美日德产融结合模式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2(5)

[7]李翀,曲艺国际产融结合模式比较分析及借鉴[J].亚太经济,2012(3)

[8]陈曦,贾晋平论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货币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与管理,2014(3)

[9]刘小差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框架选择[J].西南金融,2013(1)

猜你喜欢

中央企业可持续发展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