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皮影戏传承发展探析
——以复州和海宁皮影戏比较为例

2016-03-07郑晓丽大连市群众艺术馆辽宁大连116021

大连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海宁皮影戏城市

郑晓丽(大连市群众艺术馆,辽宁 大连 116021)



城市皮影戏传承发展探析
——以复州和海宁皮影戏比较为例

郑晓丽
(大连市群众艺术馆,辽宁 大连 116021)

摘 要:中国皮影戏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民间传统艺术。复州皮影戏和海宁皮影戏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作,是北派和南派皮影艺术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复州皮影戏和海宁皮影戏的比较研究,探索皮影戏从农耕时代迈入城市生活,与人类时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结合所形成的传承发展之路,即通过对皮影戏的传承、传播与弘扬,为当代城市文明的创造提供文化基因和精神根脉,让历史悠久的皮影戏与充满活力的城市文明共生共荣。

关键词:皮影戏;城市;创新发展;复州;海宁

现代不少人觉得皮影戏已经过时,皮影演出再怎么求新求异也无法与欣赏时尚电影相提并论,对于这种传统文化就该保存在博物馆里,它的消亡也是迟早的事。这样的观点确实在当前不占少数。这也难怪,九〇后、八○后的年轻人,再往前点说七○后的,伴着他们度过童年时光的并不是皮影戏,所以也谈不上对皮影戏有感情和记忆。所以说,皮影戏艺术在当下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究竟如何发展,当代皮影戏的生命力何在?是不是有必要将其文化资本转化成经济成本,进行产业化的开发?笔者就选择海宁皮影戏,与复州皮影戏进行比较,探讨城市皮影的创新发展。

一、复州皮影戏和海宁皮影戏的发展比较

瓦房店地区的复州城是大连地区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复州皮影戏有着很好的发展基础。

为此,复州皮影戏和海宁皮影戏一样,先后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并作为中国皮影戏的子项目,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按照魏力群先生的说法,中国皮影戏分为三大系统,分别是北方影系、西部影系和中南部影系。而在中南部影戏系统中,海宁皮影戏最为著名。海宁皮影戏的历史非常悠远,经过考证,是我国至今仍保留“南宋皮影风格”的皮影戏剧种,被形象的称为“南宋遗影”,同时它也是“江南影戏的典型代表”。海宁皮影戏最早用生羊皮制作,后又使用水牛皮。唱法上,没有单独的唱腔,而是经过南北融合,形成了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又宛转幽雅,再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传统管弦乐器,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在影人造型和舞台的布景上,海宁皮影又吸收蓝印花布、剪纸等海宁地方民间艺术的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海宁本土特色的皮影戏[1]。北方影戏是在金统治时期,金兵将各类艺人掳到北方,北方皮影戏便从那时发展而来。复州皮影戏属于北方影系,光绪末年,复州地区的皮影艺人学习乐亭影戏,并将京剧、奉派南城大鼓、民间音乐融入调中。最初的复州皮影戏演出时完全靠艺人口传心授背诵下来,演到某种情节时,根据情绪走向随意便抓词来唱,经常没词就乱抓口,表演起来虽然现场气氛热烈,爆场,但演出不重细节,过于粗糙,不如卷影戏文雅。1959年,复州当地的剧团创作了小戏《半石苞米》,演员上台表演时利用的是皮影唱腔,此剧在参加大连地区文艺汇演时,获得大连市委、市政府的奖励以及观众的好评,并将这种戏定名为“辽南影调戏”。2002年1月8日,辽宁省文化厅将辽南影调戏又更名为辽剧。

海宁江南皮影艺术团成立于2004年,促进了当地皮影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较之晚一年,2005年成立的大连群艺皮影剧团,建团以来,至目前共演出1500多场皮影戏。2012年6月,大连群艺皮影剧团携新编皮影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参加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获得了优秀剧目奖,2014年6月,剧团又携传统剧目《龙山喋血》又赴四川南充参加中国国际木偶皮影节,获优秀传承奖,2015年,剧团又创作排演了大型皮影戏《红舞鞋》,获得了金狮奖·全国木偶皮影展演优秀剧目奖。

复州皮影和海宁皮影作为从传统农耕社会逐渐脱离出来走向城市的民间艺术,有着许多异同点。比如两者都已申遗成功,但海宁皮影戏以“海宁”命名,代表海宁这座城市整体文化力量和文化观点,而复州皮影戏,则是以大连地区某个乡镇为名,虽然表明复州皮影的历史区域及价值不可替代,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大连地区皮影保护没有全盘统筹考虑的局限。反映了两地间在皮影戏保护思路上和而不同。另外,海宁市江南皮影剧团属于企业性质,自谋出路,自主性强。而大连群艺皮影剧团则挂靠在市群众艺术馆,市政府帮扶的多一些,依赖性更强,缺乏独立性。这些都决定两地皮影发展的不同走向。所以说,海宁市江南皮影剧团更加值得大连群艺皮影剧团去学习,如何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去合理开发,再以开发促进保护。只有激发创新能力,将皮影戏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才能更好的用于皮影戏的保护和发展,才能给皮影戏传承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使之更加安心的从事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工作。

二、皮影戏在城市中的功能

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州皮影戏和海宁皮影戏都是从农村传统土壤里逐渐脱离走进城市的典型代表,在当前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具备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空间,也就是说,皮影戏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

(一)教育功能

校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孩子们学知识,长身体的乐园。如果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开展皮影戏进校园活动,为孩子们演出或传授操影、皮影制作技艺,肯定受欢迎。这一点,不光是大连地区、海宁地区,甚至全国各地都开始把皮影戏与学校,甚至是幼儿园教育相结合,以普及化地去培养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大连市从2006年开始,就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教育局联合下发文件,共同主办“皮影戏艺术进校园”活动,由政府埋单,传统复州皮影戏班和现代皮影戏剧共演出皮影戏千余场,观众十万余人次。

皮影戏之所以受到少年儿童强烈喜爱,我觉得是因为皮影戏特有的夸张、幽默、神奇变幻等艺术表演手段,非常适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和欣赏习惯。为此,我们抓住这些特点,还要研究使“皮影戏进校园”活动转化为皮影戏传承发展的长效机制,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能够提高未成年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准,还能够为皮影戏的传承发展培养了后备军。可以说,皮影戏进校园活动是皮影戏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审美和娱乐功能

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总是在追求的审美和娱乐,于是那些包含审美娱乐、审美价值的文化现象就长期的生存下来。但是人们的审美娱乐观和审美娱乐要求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尽管传统影戏包含着多方面的审美和娱乐价值,但那或许只是古代人的审美情趣,为此皮影戏应当顺应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创造出符合当前群众审美和娱乐需求的新型影戏,这样皮影戏才可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海宁皮影为例,它的创新点主要是在舞台表演上,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现代剧目,配有声乐电多媒体的演绎,闻名全国。另外,海宁和大连地区均创新发展了皮影戏形式,比如皮影腔调、课本剧、手影戏、皮影电影以及皮影视频等都各有特点地运用了皮影戏的基本元素来开展活动。同时,皮影影人也被更加精美化、艺术化地批量生产成为旅游工艺品在市场上交易,甚至成为城市间友好交流的艺术媒介品。人们的娱乐和审美的需求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皮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却作为传统文化的符号而富于意义。

(三)公益功能

在封建社会中,皮影艺人们由于演出的皮影戏本子均取自弘扬“仁义”题材的历史小说或演义,有着传播正义摒弃邪恶的作用,这使皮影艺人们在当时社会中未被列入“下九流”的行业里。在当前的城镇化发展形势下,皮影依然保持着其弘扬正义的公益功能,如大连和海宁两个地区开展的皮影戏进校园、节庆公益展示等系列活动,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当前皮影剧本也关注社会热点题材,开展宣扬爱心和公益心的各类公益活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政府主导、人人参与的公益文化事业。所以说,皮影戏的公益功能,成为当前城市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城市皮影戏保护的“瓶颈”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向农村扩散,农民转变为市民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孕育在农耕文明的皮影戏艺术,其保护的主体力量和主要场所将不可避免地由农村转入城市。虽然,城市化发展为皮影戏等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许多优越条件,但城市化在皮影的保护传承中仍存在许多“瓶颈”需要引起重视。

(一)皮影戏艺术的生态环境的消解

城市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持续地向农村渗透.不断地消解、破坏着皮影戏等各类传统文化艺术所生存发展的土壤。人们在从农村走向城市并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自发地、于悄无声息中丢掉、乃至抛弃了自身生活中与土地和农耕相连的文脉。当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却一味地视自己与土地、与农耕紧密相关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陈旧、老土、落后,弃之如敝履,毫不犹豫、毫不惋惜地抛弃。在钢筋水泥排列的城市间,诸如皮影戏艺术等许多曾经散夺目光彩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日渐消亡[2]。

(二)皮影戏演出活动、展示场所缺失

虽然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者也很重视布局广场、剧院等公共空间,但是这些十分有限的场所对于皮影戏的演出和传承延续还远远不够。虽然每年开展文化遗产日的活动,皮影戏能够在广场为市民进行展示,但人们日常生活中近距离感触皮影戏机会的概率几乎为零,这导致人们对皮影戏越来越疏远。因为,无沦是皮影戏的展演展示的物理空间还是人们的心理空间,都存在严重的缺失。

(三)皮影戏传承人匮乏

对于皮影戏的保护,关键和核心是保护传承人。目前掌握、承载皮影技艺、技能的多为中老年人,有的已年迈甚至病重,随时都有可能“人亡艺绝”。在现代文化、外来文化浸染中成长的年青一代,对于皮影这类传统艺术珍宝不了解,也没有感情,甚至还带有天然的鄙视和叛逆心理,他们更注重现实的物质利益。对于城市人来说从事皮影传承没有什么经济利益。加之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的独特方式导致了皮影艺术从艺授业期限较长,难于大规模迅速复制传播。而目前,大多数皮影艺人靠皮影演出根本无法糊口,更谈不上养家和发财致富。在以追求时尚、高品位生活为主流导向的城市里,难觅城市年青一代继承和研习皮影戏艺术。

(四)未形成有利于皮影传承发展的社会价值导向

现实生活中,人们认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能挣到钱的就是好职业。父母也更多地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外语、西洋乐器、舞蹈、绘画等才艺。仅就大连市每年就有1万余名少年儿童参加各种艺术培训和考级活动,但可以肯定地说,所有少儿艺术培训及考级活动都与皮影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无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把培养子女上大学、甚至出国,找一份理想工作当作最高目标和最大成功,任何家长都不会让自己的子女放弃上大学而从事皮影的传习。这正是不利于皮影传承发展的社会价值导向的作用。

四、城市皮影戏传承发展的对策

保护皮影戏艺术,就是守护、留存大连和海宁两个城市文明的根脉。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将是皮影戏艺术保护的主要阵地。为此,要采取各种措施,加深对公众对皮影戏的了解和认同,唤起城市群体对皮影戏艺术保护的文化自觉。

(一)建立促进皮影戏艺术保护的价值导向和激励机制

应当在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社会思潮热爱、珍视诸如皮影戏艺术的中华传统文化,为皮影戏艺术的保护创造空间和场所。加大对皮影传承人认定命名和皮影艺人技艺评审工作力度,通过命名皮影艺术大师、推荐担任城市皮影艺术职责等形式,逐步建立从事皮影传承同样能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价值导向。特别是要针对目前皮影传承面临后继无人、无人愿意继承的现实,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和措施,让传承人在生活上有保障、经济上有效益、社会上有地位,激发其传承动机,促进弘扬皮影戏的传承。

(二)培养、壮大皮影戏传承人队伍

我们现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仅仅是普及非遗知识、广泛培养传承人的一个开端。针对皮影戏艺术,我们应该创造条件举办“皮影戏艺术”少儿培训班,在中小学以至大学开设皮影戏校本课、选修课,普及皮影戏知识和保护意识,引导社会观念,为皮影戏传承培养后备军。

(三)重视皮影戏的剧目创作

目前上演的皮影戏大都是过去的传统剧目,很少有新编剧目,因而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创作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好作品扣具有积极意的历史题材的佳作,不断推出新作品、新剧目,才能使这一古老的戏曲剧种得以保护和传承。

(四)创新舞台效果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深入,许多高科技已充实于人们生活各个环节中,能否在舞台效果上利用高科技光电手段,很据剧情需要.加上光、电、云等舞台效果,更加扩展人们的观赏视野,增加对剧情的了解,提高艺术感染力.都是一种尝试。大连群艺皮影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皮影戏《红舞鞋》,便创新了许多演出手段,增加了舞台效果。保护与发展要紧随时代的变化同步前进。此外,传统皮影戏过去由五人搭班一台戏,尤其是主唱.生、旦、净、丑全由一人担当,同时还要兼演奏乐器,这在当时对我国封建社会女子不从艺的现状来说,人们是可以接受的。但现在要让一个男声既唱好男声又演唱好女声,是大多数民间艺人达不到的。为此,海宁皮影戏便尝试培养女徒弟,在演唱女声的同时,也弹奏一些乐器。这样就更能把握情节,演好剧目,应该说是对传统皮影戏的一种完善。

(五)演出形式多元化

传统影戏的演出形式是在农闲时节或者农村的红白事时在农家村头院落搭一个小演出台,有时同时可搭几台节目搞对台演出,但要在大舞台或大型活动中宣传、演出展示,传统的演出方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此,可尝试多元化的演出形式:一是去先不进行皮影表演.突现演唱及音乐效果,演出阵容增大,主唱最少三、四人;二是换皮影表演为男女演员模仿皮影动作在舞台上表演.增加其艺术感染力;三是提前录制好的皮影表演录像,在后台大屏幕上播放。总而言之.在不失原表演艺术风格基础上.更好贴近于生活、贴近舞台、贴近群众,让人员或受其民间艺术带来的欢乐与享受。

(六)创新皮影戏数字化的发展

近年来许多动画制作公司使用贝齐尔样条曲线分段逼近等三维制作方法来构造皮影人的外形,这样做不仅可以真实再现其复杂的轮廓,通过反复调整控制点位置和曲率,使曲线尽可能光滑;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或审美观念的不同,用曲线拼接出新颖别致的图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如何用计算机传递皮影戏中的动感也是很重要的。为了表现皮影运动的特点,将整个影人分成十一个部分来构建,在通过设置在关节处的隐藏点来对齐整个模型。通过数字化的配器和各种唱腔的配合,呈现出数字化的传统皮影戏[3]。

(七)整合社会力量弘扬皮影戏艺术

发挥政府在皮影戏保护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号召、专项资金投入等政策措施,调动各级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各类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民对于皮影戏保护的积极性。发动社会力量成立皮影戏保护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弥补目前政府单方面投入的不足,将各种社会力量整合起来,开展皮影戏的传承和弘扬工作。

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标志,探究城市皮影的传承发展,不是要偏执、沉湎于传统文化,开历史倒车,而是采取积极而有实效的应对措施,通过对皮影戏的继承、传播和弘扬,为当代文明的创造提供文化基因和精神根脉,让历史悠久的皮影戏与充满活力的城市文明共生共荣。

参考文献:

[1] 嘉兴市群众艺术馆.海宁皮影戏[EB/OL].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06.

[2] 王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突出问题[EB/OL].陕西非遗数据库,2009.

[3] 薛海萍.浅谈皮影戏发展渊源与新途径传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Transition & Development of City Shadow Puppet Play -- Taking Fuzhou and Haining as an Instance

ZHENG Xiao-li
(Dalian Mass Art Museum, Dalian 116021, China)

Abstract:Chinese shadow play has a long traditional with Fuzhou shadow play in Haining as a repres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plex, shadow play in Haining to explore the new form of shadow play from the countryside, villages and towns to urban culture after transformation of and established t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ulture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arousing the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which will meet and adapt to the cultural needs of different times and different people.

Key word:Shadow play; Urbanization; Innovation; Fuzhou; Haining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6)04-0100-05

收稿日期:2015-06-12

作者简介:郑晓丽(1973—),女,副研究馆员,大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大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群众文化管理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戏剧曲艺创作等研究。

猜你喜欢

海宁皮影戏城市
刘海宁作品(一)
我们来演皮影戏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皮影戏
天下奇观海宁潮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