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视阈下抵制虚假新闻的策略研究

2016-03-06付雅洁

关键词:虚假新闻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

付雅洁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872)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视阈下抵制虚假新闻的策略研究

付雅洁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虚假新闻不仅误导受众,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破坏媒体的公信力,还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速,各种形式的虚假新闻有增无减,花样百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遏制虚假新闻泛滥的治本之策。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对新闻媒体、媒体从业者、媒体受众以及媒体把关人等不同主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体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化水平,引导受众理性参与,净化公共媒介环境。

关键词:虚假新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加大了新闻的时效性。2015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称,近六成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虚假新闻,即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是新闻工作者在违反职业道德,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捏造、歪曲、夸大事实本身,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以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一、新媒体时代虚假新闻泛滥的新特点

(一)虚假新闻多首发于网络

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的分报告《新媒体时代的"假新闻"现象与治理对策研究》称,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每周二是一周微信"谣言"传播的最高峰。美国资深报人、媒体和公共政策中心主任泰泼斯考特曾断言:"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和播客技术以及传播领域正不断出现的其他高科技产品的销售普及,我们现在生活在有成千上万的公民记者的世界上。"网络自媒体平台开放性高,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人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发布信息,信息在网络环境中更利于低成本、大量的复制和传播。有些信息一旦引起广泛关注,便成了"新闻"。这些信息一旦失实,便容易滋生虚假新闻。

(二)虚假新闻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传播更快

网络时代的新闻信息传播,已经能够跨越地域和国别,在瞬间传遍全球,虚假新闻也不例外。受众对于新闻信息有选择性,一些虚假新闻就是迎合受众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为增加报道的吸引力、故事性,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制造看点。例如2014年度十大假新闻:2015年央视春晚停办、赴新疆旅游每位游客奖500元、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等,或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是猎奇,仅标题就吸引人阅读和转发。新媒体条件下,受众能够实现随时、随地进行新闻信息发布,同时不同网络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闻的传播速度。

(三)受众不仅是虚假新闻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

在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者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还有许多受众和网友的参与:受众看到虚假新闻后,可能通过网络转发,也可能口口相传,而这些人又可能在网络上传播给更多的人……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发布自己亲耳所听、亲眼所见的事件,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讯息,而是可以迅速地转发、传播,同时发布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扮演了受众和传播者两种角色。大众传播媒体和广大受众一起,形成了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最后这张传播的"网"越来越大,几乎呈无限蔓延的趋势,虚假新闻便在这张网络传播"网"中迅速蔓延、传播。很多人在发布或转发相关信息时,因为不注意或者无法去核实,甚至不知不觉中充当了假新闻的炮制者或帮手。

(四)新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具有高度的媒介融合特征

一条广受关注的虚假新闻的传播,往往是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纸媒、广播、电视等不同形态的媒体都参与其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很多媒体的新闻内容的来源并非自己生产,而是根据不同媒体的特性靠转发、转播、转载等手段再次传播分享其它媒体的信息,许多媒体如微博、微信,其实是新闻传播的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创新,网络虚假新闻制作的手段更加"高明",形式趋向多样。所谓"无图无真相",一些虚假新闻的炮制者,不仅配上了图片,甚至还有一些模糊的视频,以提高信息的可信度,例如2016年春节期间,一则名为"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帖子红遍网络和朋友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各大媒体也纷纷转发,一时间,相关新闻评论也铺天盖地。然而,2月21日,江西网络部门调查回应称,"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虚假内容。

二、虚假新闻的危害及成因

虚假新闻严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大多以新闻的面目,发表在国内一些知名媒体上,并且由于媒介融合特征,几乎覆盖新闻报道的所有领域,被各类媒介广泛转载、刊发,已成为新闻界一大公害,虚假新闻损害了受众的切身利益。1.虚假新闻导致受众认识偏差。假新闻未被戳穿之前,受众往往不会怀疑的,这就造成受众"群体受害",形成受众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虚假新闻因技术的优越更容易以讹传讹。例如微信朋友圈中频频转发的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假新闻,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会上当受骗,引起恐慌,或者是纯粹的标题党,内容与标题没有关系,以此来吸引访客点击。虚假新闻轻则对受众形成误导,引发公众思想的混乱,重则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从而加深对受众和现实社会的危害。2.虚假新闻对社会舆论导向的消极影响。承担着舆论导向重任的主流媒体一旦发布了假新闻,其公信力会受到怀疑,受众不再相信它说的是真的,舆论导向又何从谈起。虚假新闻会影响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一贯性,使正确的舆论导向受到严重削弱和破坏。3.虚假新闻对新闻界造成严重损害。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而假新闻除了对受众造成"不明真相"的损害外,更对新闻必须真实、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带来极大冲击。虚假新闻使受众感到被欺骗与愚弄,对新闻媒体产生怀疑与不信任,损坏媒介的公信力。总结和分析造成虚假新闻的特点,产生虚假新闻的原因多种多样,根源在于公共媒介素养的缺失。新闻从业人员缺乏媒介素养,采编人员无法亲身目睹或经历事件过程,过于依赖消息来源的讲述,没有能力去辨识假新闻,也无法抵制名利的诱惑。受众缺乏媒介素养,缺乏信息的鉴别能力,趋于盲从状态,现代社会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传播者,为虚假新闻的泛滥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源入手,全面厘清新的历史条件下媒介素养的内涵,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制定抵制虚假新闻的策略和措施。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遏制虚假新闻

公共媒介素养的匮乏是虚假新闻泛滥的根源所在,因此,遏制虚假新闻,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是当务之急。

(一)加强各种媒体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体社会责任感

媒介的社会责任感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着维护社会稳定、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和精神感召作用。媒体公信力是衡量媒介权威性、信誉度、社会影响力的标尺。网络媒介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网上信息的优劣起着关键作用,这是互联网的一个基本特性。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直接影响了新闻传播的公信力。一些媒体为了经济利益而成为社会一方利益的代表、成为发行量或收视率奴隶的时候,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成了空中楼阁,媒介间接地为虚假新闻的泛滥推波助澜。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假新闻的出现,就必须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媒介坚持新闻宗旨与操守。同时,媒介不能停留在揭示社会生活中存在问题的层面,还应该科学地分析出造成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对一些存在的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妄加猜测,不能用伪科学来搪塞敷衍。新闻媒介必须要肩负起自身的神圣使命--社会责任,铲除虚假新闻,提高媒体公信力,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二)加强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素养教育,树立客观公正社会形象

新闻教育不仅仅是传播技能、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教育,而应当是一种新闻素质、素养和专业理念的教育。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内容和社会动态信息的主要传播者,是社会舆论导向的重要引领者。新闻工作者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遵守行业行为规则,不能有意造假是新闻工作者的底线。媒体应立足自我采访,实在需要转发其它媒体的新闻,也应加以甄别,避免以讹传讹。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说真话,写实情。在传媒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工作者也应该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有清醒的认识,认识到真实对于新闻报道的作用。理想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使他们懂得如何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

(三)强化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受众理性参与

受众媒介素养的核心在于批评性思维。保持质疑和警觉,不人云亦云,辅之以一定的信息检索工具,对日常生活领域的议题以常识和逻辑进行独立思考,使用媒介技术、信息为个人工作、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我国,对于大众而言,媒介素养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词,与之相对应,却是我国的传媒业在规模、品种、信息量、信息覆盖面等方面的高速发展。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发声的媒体平台,人人都承担受众与传播者两种角色,提高媒介素养尤为必要与迫切,每个公民都应该擦亮眼睛,独立思考,谨慎判断,理性阅读、倾听与表达,切勿盲目跟风评论、转载与传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将使虚假新闻更容易露出马脚,无立足之地。文中开头提到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虽然一时间成为了名噪一时的“特大”新闻,但一些细心的网民提出质疑,从照片、订火车票、返程时间等一系列细节推断出帖文存在虚假和欺骗性。

(四)完善新闻把关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新闻传播的法制化水平

新闻打假是一项艰苦卓绝的长期工作。除了加强媒介社会责任感和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教育之外,立足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督查是更为有效的现实对策,整治虚假新闻,当务之急要出台具体详细的操作规范与惩罚规定。建立健全采访、编辑、刊发等内部管理制度,新闻法规是依法管理传播行为的主要依据,具有法律强制性。加大对虚假新闻的处罚力度,彻底扫清造成虚假新闻的一切隐患。媒介应该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应针对虚假信息、非法网络营销等近期较为突出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持续清理造谣传谣、侵权假冒等不良网络生态信息,对构成违法违规的依法追究责任,并公布一批典型案例,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人民日报与人民网均开通了《求证》栏目,对各类争议新闻、疑点事件进行探寻,记者深入调查,反复求证,澄清事实,还原真相,起到了稳定社会舆论的作用。

(五)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推动完善新闻监督机制

接受并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是维护新闻真实性、防止虚假新闻的有效途径。英国著名报纸《卫报》设有专职新闻监察员处理读者意见,接受读者的监督。对于虚假新闻,读者可以向报刊投诉委员会投诉。针对虚假新闻“快速、简单、猎奇”的特点,权威部门和主流媒体也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抓住时机,发布真相,巧妙引导舆论走向。政府部门、传统媒体、网络媒介应该共同努力,加强辟谣平台的建设,同时,发动受众的力量,引导自媒体在防谣辟谣中发挥作用,建设虚假新闻举报平台,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参考文献:

[1]邹星.微博时代的公民新闻[J].文学界(理论版),2010(7).

[2]白红义.盘点2014年十大假新闻的三大特征三大原因[J].新闻记者,2015(1).

[3]谢金文.新闻·传媒·传媒素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8.

[4]高阳.关于防止新闻失实和加强新闻自律的思考[J].今传媒,2015(3).

[5]方枫兰.从虚假新闻成因谈传统主流媒体如何防范[J].新闻世界,2015(11).

(责任编辑:杜红琴)

Strengthening Strategy Research of Resist False News i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Horizon

FU Ya-ji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False news is not only misleading the audience,affecting people's daily lives,destroy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media,but also causing serious harm to society.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new media and media convergence trend of increasing,the various forms of false news increase playful tricks.Strengthening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s a fundamental policy to curb the spread of false news.Therefore,in the current situation,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in the formation of false news boycott policy,reflecting the public to enhance media literacy,purify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public media environment is the core issue of this paper focus on research.

Key words:false news; 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付雅洁,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16)02-0137-04

猜你喜欢

虚假新闻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媒体公信力建设“短板”探查及补长策略
新媒体视角下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
关于新闻造假现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