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理念创新下的领导干部话语方式转换

2016-03-06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话语领导干部

龚 承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治理理念创新下的领导干部话语方式转换

龚 承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领导干部的话语形象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的水平和绩效。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与协商合作是现代治理的鲜明特色,内在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摒弃生硬僵化的话语形式、空洞抽象的话语内容、无序失范的话语表述,实现从话语控制向话语整合、从单向话语传递向多元话语主体平等对话的转变。创新话语理念、做好话语准备、充实话语内容、善用话语技巧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路径。

治理理念创新; 领导干部; 话语方式转换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治理理念创新至关重要。而在治理理念中,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操守追求、话语方式等直接影响着社会治理的水平和绩效,也影响着各地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风气的提升。有鉴于此,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如何增强领导干部的领导力,破除政府及其官员的话语霸权,扩展公民话语权,使其重新拥有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权,就成为当下中国政界和学界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治理理念创新呼唤领导干部转换话语方式

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片语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辱国”。从中窥见话语的神奇力量。今天的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者——各级政府官员,尤其是地方基层领导,其话语形象对于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结构举足轻重,意义重大。

事实上,创新社会治理客观上要求领导干部革新话语方式,提升话语能力。关于“治理”一词,目前学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在众多治理概念中,影响最大的当属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及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1]这里,“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可以解读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个治理主体。从“治理”的内涵中不难看出治理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治理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二是治理过程由管理控制走向协商合作。较之于传统的社会管理而言,治理更加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协商对话,注重合作与引导,追求平等与和谐;而传统的社会管理强调的是等级节制和下级对上级的服从,重在管事和控制。良好的社会治理是在多元主体平等对话与协商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的。然而,放眼中国地方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各治理主体之间,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民营组织及其它社会组织,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社会精英乃至普通民众,其治理话语权是不平等、非均衡的,在践行平等对话与民主协商中都还面临着一些矛盾与冲突。

首先,人人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与事实上存在的话语权差异的矛盾。话语权概念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于1970年12月在关于话语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中首次提出。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2]在他看来,话语不是简单地表达观点,而是与权力相连。换言之,话语可以影响他人思想,进而支配其行为,从而影响社会。话语权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是说话的权利,即人人都享有自由、平等地表达意见的权利。然而,在社会治理中,由于普通民众与政府官员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履行的社会职责各异,其话语的社会影响力有着天壤之别。领导干部凭借掌握的公共资源,通过宣传教育、公共政策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众的话语权利,实际拥有比普通公众更多的话语权力,带来话语权关系的不平等,话语权的差异性,导致强势话语与弱势话语的矛盾与冲突。在治理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官员罔顾民利,可以不经授权随意代表公众进行话语表达,从而引致政府的话语危机,政府及其官员的话语表达陷入“塔西陀陷阱”的恶性循环。于是就有了公共事件中公众的“老不信”,有了网络中流行的“被句式”,如被就业、被增长、被服务、被和谐等等。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势必会极大消解社会公众对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社会治理创新。

其次,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矛盾与冲突。任何时代都存在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沟通问题。所谓官方话语是政府及其官员在政治活动及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使用的语言,包括官员讲话、文件公告、制度条例等等,旨在传播政治理念、获取和巩固政治认同、实施社会管理。其权威性、规范性、稳定性、指向性较强,但往往严肃刻板,不易走近大众。民间话语则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使用的语言,包括大众话语和网络话语。大众话语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网络话语个性多元,简洁时尚。在传统媒介条件下,官方话语占据话语高地,具有绝对的话语优势,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官方话语与大众话语利用新媒体在公共话语空间不断地互动与博弈,碰撞与融合,导致传统的一统天下的官方话语独占格局被打破,代之以多元话语共生的话语格局。由此带来话语权力关系的转移,实现了话语表达主体从政府官员下放到普通民众的转变,致使政府及其领导在社会治理中的话语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给地方治理带来一定的困扰,迫切需要地方领导干部更新话语理念,转换话语方式。

2 领导干部话语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2.1 领导干部话语方式存在的问题

领导干部要实现话语方式的转变,首先要消除自身存在的问题。目前,领导干部在话语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话语形式僵化。任何话语都具有社会历史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年代,其话语形式必然不同。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服务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革命话语、政治话语和权力话语是当时的主要话语形式。而现在的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整个社会经济多元,文化多样,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复杂性、多变性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社会治理中,我们领导干部的话语并未完全突破原有的话语形式,依然沿用过去的一套话语体系,话语形式生硬僵化。诸如“坚持不懈、坚定不移、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肯定、亲自过问、亲临现场、政治性、重要性、无条件、高举、指示、必须”等词语仍然是一些官员的口头禅。话语方式的僵硬生冷,增加了官民之间话语沟通的隔阂,阻碍了社会共识的达成。

第二,话语内容空洞。话语作为有效沟通的载体,不仅在于表达,更在于被理解和接受。然而,部分领导干部话语内容空洞抽象,打官腔,唱高调,喊口号,遇到重大社会问题或者群体性社会事件,要么简单粗暴地封锁消息或压制舆论,要么机械重复“大锅话”,要么干脆“失语”。没有信服,当然谈不上话语认同,达成社会共识也就无从说起。

第三,话语表述失范。领导干部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其话语方式本应规范严谨,符合法治要求,体现正当性与合法性。但在实践中,部分地方官员却不断语出惊人,雷语频出,以致出现了“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跟政府作对就是恶”等匪夷所思的话语,导致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社会公众的不满情绪上升,给社会治理带来隐忧。

2.2 领导干部话语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领导干部话语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话风”不正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治理理念滞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及其领导仍然习惯于“权威政府”、“全能政府”的角色,延续着“大政府小社会”、“强政府弱社会”的管控思维,大多采用行政化的方式干预社会事务。在这种理念支配下,地方政府及其领导过多依靠行政层级制进行施政,并通过居高临下的命令式话语方式实现社会事务的管控。

二是学习风气不浓。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只会说千篇一律的“大锅话”,甚至离开讲稿就不会说话,关键时刻“失语”或者“乱语”,其根本原因在于学习不够,学养不足,党性不强,话语内容难以与时俱进。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就是“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的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缺少政治素养和理论根基,又不深入基层调研问计于民,腹中空空如也,怎能讲出有思想、有观点的新话?既如此,那就只能讲一些既省心又安全的空话、套话和废话。

三是民主文化缺失。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治传统很少。”[3]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人治文化,缺乏民主精神,家长制、官本位思想突出。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各级领导干部形成“上为天子分忧,下为黎民做主”的家长式管理作风,服从长官意志是日常行为的准则,个人被剥夺了独立的发言权。一些基层干部和普通公众也习惯于接受和控制,默认和认同周遭事物,既缺乏进取和创新的精神,又缺乏监督和批判的意识,治理话语的一言堂因此在所难免,各治理主体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当然不易。

3 领导干部转换话语方式的路径选择

领导干部必须正视现实,创新观念,改变自说自话的独白式话语方式,实现从话语控制向话语整合、从单向话语传递向多元话语主体平等对话的转变。

3.1 革新话语理念

行成于思,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领导干部转化话语方式,首要前提是引入现代治理理念。如前所述,多元主体的平等对话与协商合作是现代治理的鲜明特色。基于这一观点,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等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就应朝着平等协商、互动合作的方向发展。为此,领导干部在话语表达上就要摒弃传统的管控思维,尽量避免使用简单粗暴的说教式、命令式、否定式话语,多使用亲民务实的聊天式、问答式、谈心式话语,使其话语充满真实可亲、坦诚协商的韵味,为平等协商、互动合作奠定心理和情感基础。

3.2 做好话语准备

俗话说,言为心声。领导干部的话语表达是其知识积累、思想水平、工作历练和人生感悟的反映。如果想让民众对自己的话语有兴趣、引共鸣,就需要做好话语的准备工作。美国总统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被公认为是世界最著名的演讲之一,这是林肯总统在1863年11月19日为纪念南北战争时期葛底斯堡战役阵亡将士而发表的一篇演讲。虽然通篇只有272个英文单词,时间不到3分钟,但他提前一周亲撰讲稿,反复修改,演讲当天凌晨3点起床,再度精心修改5个小时。林肯总统曾用一个比喻描述演讲准备:“如果我有8个小时去砍一棵树,那么,我首先会花6个小时去磨斧头。”[4]做好话语准备,首先要求领导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做好实地调查研究,领导干部只有接了地气,讲话才会有底气、长灵气。其次要求领导干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好“案头功夫”,对调研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唯有如此,领导干部的话语表达才能言之有物,才能避免“长假空”问题。当然,“案头功夫”非一日之功,需要领导干部长期的平时学习和实践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3.3 充实话语内容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任何话语都是特定思想的表征,而丰富的思想来自领导干部的爱民情怀,来自广大民众的火热实践。因此,领导干部要想充实话语内容,就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契合群众的内心需求,讲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接地气的话语。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5]。正所谓“话须通俗才传远,语必关情方入脑”。同时,领导干部还要契合群众的情感,话语内容要有真情实感,讲温暖的话,所谓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相向六月寒”。所以,领导干部的话语内容要多点人情味,多点草根味,多点话语温度。

3.4 善用话语技巧

“说话”是一门艺术,话语表达技巧关乎领导干部与民众对话交流的效果。因此,领导干部话语方式要想实现从单向话语传递向多元话语平等交流的转换,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话语技巧。一要灵活变化句式。在讲话中尽量使用一些对话、疑问、祈使、感叹等句式,让话语错落有致,增强感染力。

二要使用修辞手法。这里的修辞手法不同于修辞学,主要是指领导在讲话中可以运用排比、比喻、对偶、象征、拟人等手法,旨在增强话语气势,便于理解。

三要巧用新旧词汇。一方面旧词新用、原词巧用,使之呈现鲜活面孔。另一方面利用新词、创造新词,增强话语的时代感,避免“听觉疲劳”,并适当增加“陌生化效果”。同时,适当采用人们熟悉的、有着正能量的网络新词,拉近官民之间的话语距离,推进话语民主的发展,进而创新社会治理。

[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5):38.

[2] 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1.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292.

[4]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领导力与领导艺术[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120.

[5] 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9:49.

[责任编校: 张 众]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scourse Mode of Leading Cadr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overnance Innovation

GONG Che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The discourse style of leading cadre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performance. The equal dialogue and consultation cooperation among multiple subjects is the distinct feature of modern management, which requires that the leading cadres should abandon the blunt rigid form of discourse, the empty and abstract content, and the disordering express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ntrolling to integration, from one-way transfer to equal dialogue. The fundamental routes include innovating concept of discourse, preparing for the discourse,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the discourse, and making good use of discourse skills.

innovation of governance concept, leading cadres, transformation of discourse mode

1003-4684(2016)03-0037-03

D251

A

2016-04-01

龚 承(1989-), 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话语领导干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