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 “读”步天下

2016-03-06江苏兴化市景范学校225700宫秋华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7期
关键词:王母娘娘肖邦祖国

江苏兴化市景范学校(225700)宫秋华



阅读教学“读”步天下

江苏兴化市景范学校(225700)宫秋华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应以一个“读”字贯穿始终。我们应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读书的目标明确,掌握阅读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读中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读悟结合。这样就能使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个性感悟

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生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体验、感悟,学会主动探索,勇于创新,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实践的天地。

一、鼓励读中质疑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也。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的学习经验。课堂中,如果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审题质疑

有些文章的题目比较新颖,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我们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展开质疑,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去读书。学习《夜晚的实验》一文时,学生一读课题,马上产生疑惑:什么实验非得在夜晚去做?这究竟是个什么实验?是谁在夜晚做实验?……学习《月光启蒙》,学生会提出这样问题:“是讲月光会启蒙人吗?”“是在月光下受到启蒙吧?”……这些问题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探究文本。

(二)读文质疑

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一段时,我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读懂些什么。

生:读懂了肖邦是被迫离开祖国的。他是无可奈何的,是悲愤的。

师:你从书中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从“不得不”这个词中看出来。

(我让学生讨论“不得不”这个关键词)

生1:肖邦离开祖国不仅仅无可奈何,而且带着满腔悲愤离开。

生2:我从课文第一段中想到了我国也曾经有过像波兰一样的历史:遭到各国列强的欺凌、压迫,许多国土被侵略者瓜分。那时中国也出现了像肖邦一样有才华的艺术家,聂耳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创作了《国歌》。所以,我能感受到波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生:老师,我认为肖邦这样做不对。在祖国危难之时,所有爱国的仁人志士都不会抛弃祖国,都会投身到反侵略、反压迫的抗争中去,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可肖邦却偏偏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在异国谱写音乐。难道音乐就能让沙皇离开波兰吗?他不是在当逃兵吗?为什么他的老师与同学都没有离开呢?(大胆质疑)如果是我,我就留在祖国武装反抗,宁愿战死沙场,也不要老死病死!倘若所有临阵脱逃的人都留下,恐怕能组成一支军队了。

师:几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肖邦究竟是不是逃兵呢?

(讲台下的学生已在窃窃私语,相互轻声讨论起来了)

生1:从我课前查阅的有关肖邦的资料来看,肖邦是个非常爱国的年轻人,正如文中所讲“他日夜思念着祖国”,在弥留之际他还让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生2:肖邦离开祖国是被逼无奈,其实他哪愿意离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呢?当时他的祖国已受他国控制,肖邦在国内无用武之地。因为,他是个文人,只能用音乐来表达他的心声。可在国内,沙皇统治者能让他创作那些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的曲子吗?当然不!如果他继续留在波兰创作,那只能是无畏的牺牲。所以,他不是逃兵,他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其实,他的心在流泪,在滴血啊!他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祖国,真可谓“人在曹营,心在汉”哪!

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疑才有议,有议才能透过文字挖掘课文内在的东西,才能真正地读懂课文。学生读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他们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畅游文本、获取快乐的过程。

二、尊重个性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都参差不齐。教师不能把自己心中设定的标准强加在每个学生的身上,而应该尊重学生,耐心地听学生读完、说完,真诚地帮助他们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不会感到阅读的压力,他们会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这时候的阅读已成为一件乐事、一种享受。在读《二泉映月》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想法去读。有的学生认为这一段应读得轻轻的,因为这是夜里,而且是在二泉池畔,离市区很远,周围应该是很静的。有的学生认为“月光如银”“淙淙的流水”要读得明朗些,而“静静地”和“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要读得低沉些,这样才能读出月亮的皎洁、泉畔的景美和师父的饱经风霜,才可以形成对比。只要读之有味,读出想法,读得入情,就应放手让学生去读。

《牛郎和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较浓厚。在探讨王母娘娘这一人物形象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王母娘娘是一个心狠手辣、专制无情的统治者。但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捉拿织女时,为什么要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难道王母娘娘怕牛郎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再次读课文,互相讨论,共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有了这个富有创造性问题的提出,所以便有了“王母娘娘并不是个心狠手辣的人”这样新见解。对这个问题,我利用班会课举行了一次主题为“王母娘娘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的辩论会。辩论会上,学生们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敢于向固有看法挑战,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这就是个性的张扬、思维的创新。

三、倡导读悟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进而升华自己的情感。达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就是读。因此,要让学生读活文本,放飞想象。学生在读通文本后渐渐地进入文本,置身于文本之中,再通过自己的朗读使文中的景、物、人活起来、动起来,从而感悟出文本的内在情蕴。在赏读古诗《过故人庄》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朗读录音,并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在我创设的情境下,学生渐渐地入情入境。有的说:“我看见了连绵起伏的群山横卧在村外,一排排苍翠挺拔的树木环绕着村子,山间云雾缭绕,树丛中不时扑棱棱地飞过几只小鸟。”有的说:“我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菜园旁是一个打谷场,几只小鸡正悠闲在场上散步呢。”……学生交流之后再次读书,自然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读和悟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读中有所悟,悟后再细读。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个性得到张扬。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一个“读”字贯穿始终。我们要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读书的目标明确。这样,他们就能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达到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责编韦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7-034

猜你喜欢

王母娘娘肖邦祖国
“钢琴诗人”肖邦
今夜的天池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王母娘娘的烦心事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肖邦
我和我的祖国
《牛郎织女》教学实录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