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滋有味的朗读源于教师的智慧引领

2016-03-06江苏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210044余汶娟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7期
关键词:孤帆孟浩然课例

江苏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210044)余汶娟



有滋有味的朗读源于教师的智慧引领

江苏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210044)余汶娟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其读出文章的文意、文情、文境,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引领。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角色、技巧、情感等方面进行智慧引领,做到因文而异、因情而异的朗读,使我们的朗读教学变得有质有量、有滋有味。

[关键词]阅读教学智慧引领朗读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是语文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目标的一种手段;既有体验又有理解,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一种语言的能力,又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方法。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其读出文章的文意、文情、文境,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引领。

一、朗读是角色的替换

【案例1】《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深刻。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村民说得最多的话,简洁而又具体地表达了水的珍贵。哪位同学愿意朗读第一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将村里人“请喝酒不如请喝水”的感受表达出来。

(一个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只能说读得正确、流利)

师:其实朗读是代作者说话,代文中的人物说话。如果现在由作者马朝虎向大家讲述远处挑水这个故事,他会用怎样的语气呢?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们都投入地练读)

师:文中的“我”已经长大了。他在回忆以前的事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讲述呢?

生:应该用深情的语气来讲。

师:说得好!假如你现在就是作者,请你再来试着讲述这段故事。

(一个学生读得很深情,带着师生一同进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就是作者。现在大家知道朗读是怎么回事了吧。

【赏析】

我们时常在听课中发现一种现象,教师会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一段文字,不说为什么而读,也听不出读第二遍、第三遍与第一遍有何区别,似乎只是在体现新课标所说的“重视朗读”而已。叶圣陶先生说:“诵读就是美读,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该课例中,教师说的最后一句话想告诉学生:朗读就是“代作者说话,代文中的人物说话。”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教师循循善诱——

首先,想象作者马朝虎向大家讲述远处挑水这个故事会用怎样的语气,并进行练读;其次,想象长大了的马朝虎在回忆这个故事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并练读;最后,想象自己就是马朝虎,如何向大家讲述远处挑水这个故事,继续练读。这样,每一遍朗读,教师有具体的指令,学生心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师层层推进、铺陈深入,使学生在花繁柳密中且思且行,终至柳暗花明——不知不觉完成了角色替换,成为一个个称职的代言人。

二、朗读是智慧的发现

【案例2】《田园诗情》(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牧场上的主角,除了奶牛、骏马这些体形较大的牲畜之外,还有一些体形较小的禽类和畜类。看,它们上场了。

(课件出示句子并指名朗读。一个学生读得很缓慢,很流畅)

师:这些体形较小的禽类和畜类,在这里生活也是悠然自得。这段话,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觉。

出示:

合: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

女: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

男: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

女:成千上万的小鸡、

男: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

合: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师: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生1:让人流连忘返,天堂般的感觉。

生2:这样的句子还十分工整,读起来也特别有节奏感。

师:谁读一遍?让我们体会一下。

(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流畅,读出了对仗的味道,颇有节奏感)

师:我们一起读。

【赏析】

美学家宗白华说:“文字是如何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接着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的,也不是‘常人’所了解的。”该课例中,教师巧妙地将叙述性的语言作了形式上的调整,文本的写作特色由此显露出来。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言语形式上,立刻发现它两组对称,颇有诗歌的意趣。这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朗读角色的分配,更引起学生极大的朗读兴趣。教师关注到了平铺在文字中的言语特色,用学生接受的、喜爱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运用熟悉的朗读方法,把文本读得充满韵律与节奏。

三、朗读是技巧的表达

【案例3】《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读)“我笔尖一动,写下一时的感受。”

生:(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学生读得很响亮,但没什么感情)

师:要读出美好。

(学生齐读“美好的境界”,严重拖音)

师:听我读,“美好的境界”,读——

(学生再读,突出了“美好”。但有的学生“的”字读得短而轻,有的学生依然拖了音,听起来不太整齐)

师:这里“的”要读得又短又轻,再读。

(学生接着读,突出了“美好”,“的”字读得短而轻,听起来整齐多了)

【赏析】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对学生而言,真正能读出作品中蕴含的感情来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该课例中,教师就巧妙地对文中的中心句进行朗读指导。学生第一遍接读让教师不满意。于是,教师立刻让学生从读好其中的短语“美好的境界”开始练读。这个短语中带有“的”,学生在朗读时特别容易拖音。教师适时进行了范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带有“的”字短语的朗读技巧。这样,学生既得到了理论知识,又进行实际操作,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四、朗读是真切的体会

【案例4】《黄鹤楼送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对照诗和文,看看古诗当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这段解释中没有得到落实。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孤舟”就是一只小船,那这儿的“孤帆”为什么在文中不解释为一只小船,而只是模糊地说“白帆”呢?

师:这浩渺的江面上就真的只有一叶扁舟吗?黄鹤楼俯临长江,大大小小的船只是川流不息。

(学生愣住了)

师:放学了,你背着书包来到学校门口,一群家长正簇拥在校门前等待着放学的孩子。在一群人当中,你会一眼认出谁?

生1:我爸爸。

生2:我奶奶。

师:为什么啊?

生:我明白了,是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他们,那么在李白的眼中也只有孟浩然。

师:是啊,李白的眼里只有一只小船,一只载着友人孟浩然的小船。有了这样的体验,再读这段话你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出示课文中“文”的部分,指名读)

师:孩子,别忙着读。老师想和你说,有一首诗这样说道:“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以,此时,浩渺的长江上那万千船只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都幻化成无形,他的眼里只有那只白帆,那只载着友人孟浩然的白帆。你来读。

(学生读。再指名一个学生读)

师:孩子,你也别忙。老师也想告诉你,有一首词这样说道:“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所以,此时繁花似锦的美景也丝毫吸引不了李白的目光,他的眼里只有那只白帆,那只载着友人孟浩然的白帆。你来读。

(学生深情地朗诵)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让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课文中“文”的部分)

师:文能读得“千般不舍”,诗也一定能读得“万般留恋”。

(学生齐诵古诗)

【赏析】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包诗,写的是一千多年前两位大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对于学生而言,主人公的生活年代与他们相隔太远,两位大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是他们目前的生活与情感经验所不能理解的。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两位大诗人之间的这份浓厚的友谊呢?课例中,教师非常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诗文对比,并抓住了“孤帆”这个关键词,去思考明明是处在交通枢纽上的黄鹤楼,怎么会让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变成“孤帆”呢?课堂陷入了意料中的冷场。大诗人用词的匠心看似“高不可攀”,教师以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立刻明白了原来是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你”。接着,教师又用美妙的应景诗词引领学生更加地贴近诗人,让学生感受到无论现在还是以后,再繁华的盛景也掩盖不了友人不在身边的寂寞怅惘,将视线紧紧聚焦在“孤帆”上,最终动情地吟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了解,而且有亲身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在这个课例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境界。

详细分析以上课例,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教者善于寻求朗读指导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地进行智慧引领,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读出文意、文情、文境。这样,使我们的朗读教学变得有质有量、有滋有味。

(责编韦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7-028

猜你喜欢

孤帆孟浩然课例
舟中晓望
李白“孤帆一片日边来”当代歧释之新解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李诗“孤帆一片日边来”歧解漫说
三峡大坝
课例
临江仙·远望
春晓
春晓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课例选编》(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