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2016-03-05王丹竹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黔西南州布依族文化遗产

王丹竹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王丹竹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黔西南拥有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彰显着黔西南独特的地方魅力,还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保护、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用于黔西南的旅游产业开发,可以加大旅游产业的开发深度和力度。

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发展,都是近年来新兴的发展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的灵魂,文化旅游则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价值的重要载体。文化旅游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质并有效渗透到旅游全过程,使旅游者通过文化差异体验获得精神享受的旅游业态。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当地居民和政府的生活和财政状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消费,恶化了“非遗”生存环境,异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如何实现对“非遗”开发与保护的双赢,是当下发展“非遗”旅游的关键。本文立足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黔西南州自然地理与民族文化概况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语为:QianfxiynanfZiqziqzouy),简称黔西南州,因黄金资源丰富而获封“中国金州”,是贵州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于1982年5月1日由原兴义地区改建。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因为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绝佳场所。黔西南州通过自身的努力,摸索出了一条保护“非遗”与发展旅游的一条成功之路。

黔西南州面积1.68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辖兴义市(州府所在地)和兴仁县、安龙县、贞丰县、晴隆县、普安县、望谟县、册亨县7个县及义龙新区。州境内地形起伏大,地貌复杂,沟壑纵横,山巧延绵,重崖迭峰,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以下风景区50多个。文化遗址有“兴义人”古文化遗址,万屯、交乐古墓群,贵州龙化石;名胜古迹有安龙招堤、明十八先生墓、兴义府试院、五省会馆、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文化遗址、何应钦故居、刘氏庄园等。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州常住人口为2805857人,其中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等3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113895人,占39.7%,少数民族中又以布依族、苗族、彝族人口居多,特别是布依族。由于布依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因此布依文化成为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黔西南州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和思维方式,包含着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可以深切感受到的人类情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这五个方面,并将有新的项目不断加入其中,保护经验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2.黔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黔西南州县域文化各具特色,贞丰县依托优越的布依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布依族之都“的文化品牌”,同时续写着“大地之母”这篇美丽的文章;兴义市以布依八音为切入点,大力抢救、保护和传承这种被誉为“声音活化石”的民族文化,在保护布依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国家级先进文化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册亨县可谓是布依族戏剧之乡,在抢救、整理和普及、弘扬布依戏等传统文化方面独树一帜;顶效着力打造“查白歌节”,将以此作为旅游开发的亮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黔西南州特有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歌舞《饰韵》、《打竹鼓》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在广东云浮举行的“广东省民间艺术汇演暨云浮南江艺术节”的演出,布依族歌舞《饰韵》、《酒歌》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应邀参加了在湖北宜昌举行的“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巡游及专场演出,布依专场表演《飞哆飞——天上的花》赢得了参加旅游节嘉宾、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黔西南州的布依歌舞《盘江古乐》荣获贵州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演出金奖。

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整理了一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分别为国家级12项、省级77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2项、县级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0多项 (截止到2014年12月,四级名录之间存在交叉)。这些遗产内容丰富、门类众多,涵盖了十大品类中的民间文学和传统的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杂技与竞技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黔西南州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迅猛,黔西南州各级文化部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核心文化资源,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文化旅游大州”的战略,把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作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并为黔西南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厚而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黔西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不仅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更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大发展。

黔西南州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不仅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更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1.重大民族民间节日成为文化旅游品牌

在黔西南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民俗节日类资源最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黔西南州共有各类民族节日六十多个,兴义的“查白”歌节、安龙的“毛杉树”歌节、晴隆的赶干洞节和兴仁的火箭节等享誉全国乃至世界,成为国内外游客竞相来黔的原因之一。每逢重大民族节日盛会,黔西南州便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光临,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进而实现了本地文化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2.民间传统技艺转化为特色旅游商品

黔西南州有着丰富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布依族服装、银饰、刺绣、蜡染、雕塑、茶艺等一大批“非遗”,逐步由自给自足的民间生活用品,发展成为规模化生产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需求,更是利用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供应日益红火的旅游商品市场,乃至行销国内外。

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市场经济结合较为紧密的类别,其生产和创造的众多用品延长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链,为黔西南州继续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贡献力量。

传统手工技艺同创意相结合,生产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从而使文化创意设计业等行业迅猛发展,使传统旅游一步步向文化创意旅游转变,更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尤其是创意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升,更使传统技艺的利用成为改变当地经济状况、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手段,成为新时期背景下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的増长点。

3.民族歌舞遗产丰富了文化表演和旅游体验

一大批布依族歌舞类节目,实质上是根据黔西南州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等改编而成,如布依族转场舞、竹筒舞、花包舞、铜鼓刷把舞、龙舞、狮子舞、板凳舞等,充实和丰富了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使较为呆板的民族文化旅游变为一项全方位的民族文化体验式旅游,传统旅游业的发展不重视游客的参与度等弱点,使旅游业仅仅停留在静态的展览和无互动的表演,从而游客不能全方位地参与到各项游乐节目,不能身临其境地体味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一些歌舞类节目的出现,特别注重游客在不同节目中的参与度,使游客能“穿越时空”而体验黔西南州的特色文化,更有益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民族歌舞类节目的设置,使游客真正体现了体验旅游的精神娱乐享受,无形之中使游客在各个旅游景点驻足停留的时间加长,进而带动了旅游景点餐饮业、住宿、物流、运输等行业的发展,真正使单纯的旅游变为“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旅游。

四、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现行文化遗产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

虽然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高;但同时存在的是,黔西南州文化旅游景点总体上较为分散,由于保护与利用的整体性规划,各个旅游景点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因而部分历史文化线路上的文物古迹保护与合理利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不能发挥黔西南旅游发展的集聚优势,优势旅游板块尚未形成。

2.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

部分文化资源被开发过度,却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原真性及其生存环境的系统性保护;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线路周边的风貌整治,由于过分追求现代化,强调与现代接轨,与中东部大城市接轨,使部分古老的景区、街区被损害,破坏了这些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对文化景观特别是传统城镇、村落构成“建设性破坏”;在对文物、古迹的维修和复建过程中,使新建的基础设施与原有的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建筑格格不入,有的地方甚至拆除真文物塑造假古董,使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减弱或消失。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传承问题

许多古老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尤其是一些古老的民族技艺、传统音乐、舞蹈、传统习俗等逐渐趋同甚至消失,或者面临“人亡技绝”的险境,无论是对发展文化旅游业还是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都十分不利。尤其是一些民族文化技艺后继无人的处境,直接为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敲响了警钟。

五、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和谐发展的可行路径

1.合理规划,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在全州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核心引领作用。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有利于推进黔西南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有利于老百姓增收致富,有利于生态绿色产业发展。为此,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一定要做到系统规划,要遵循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开发观念,落实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政策方针,建议州政府在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民族文化进课堂、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激励机制等方面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狠抓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培训和管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建设。布依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原生态的整体保护,涵盖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主体,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构成居住环境和文化面貌及布依寨格局等各种要素。对生产、生活用具如布依族文化的器乐、服饰、文献资料等的保护,要尽快建立更多的布依族民俗博物馆,征集有代表性的实物加以收藏陈列。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将布依族舞蹈、音乐、民俗习俗等内容,整理成电子文本加以保护,或以实物的形式进行陈列保管。

2.提高认识,促进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黔西南州享有“中国金州”的美誉,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万峰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晴隆二十四道拐,还有神奇秀美的双乳峰、令人神往的云浮山,这些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是馈赠我们的厚礼,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认识到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灵魂,只有将文化内涵贯穿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去,合理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实现旅游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内涵的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打造文化旅游,才能使文化旅游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开发物质遗产博物馆、主题公园旅游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的基础上,顺势而为选择在文化生态环境保存相对完整的地区建立主题园区,吸纳黔西南州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园保护,即以万峰林为基线建立自然风景名胜、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的黔西南州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在园区内,要建立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企业、艺术产品、艺术服务、艺术活动,形成投入运作体制和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坚决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与生态资源生存环境的历史风貌,对传统技艺类的可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合理利用,对传统表演艺术类要注重原真形态的表演编排。

4.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打造品牌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发展基于文化遗产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将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与当代人民的生活结合起来,更通过产业发展把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州丰富的节日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祭祀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突显出黔西南州的文化旅游特色,展现黔西南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同时,要加大文化旅游商品的挖掘、研发、策划、包装、宣传的力度,重点开发麻布服饰、民族刺绣、制茶、民族医药等工艺产品,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进行创意、研发和生产销售,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不断推出民族民间艺术精品,丰富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三是大力引进和培育一大批骨干文化企业,实施规模经营和集约发展战略。积极引进一批有一定经济实力,从事国家鼓励支持产业,具有资金、人才、品牌、技术优势的企业集团或战略投资者,支持他们在文化旅游业、娱乐演艺业、影视传媒业、体育产业、动漫及其衍生产品开发等重点领域开发生产,推动黔西南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1]许忠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述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

[2]李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4.

[3]张益嘉.从旅游开发角度浅谈乌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文化遗产,2014.

[4]高寿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绍兴为例[J].对外经贸,2013.

[5]张祝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互促作用探析[J].商业文化,2012.

[6]赵悦,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旅游学刊,2013(9).

[7]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J].思想战线,2009(4).

[8]庄志民.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取向的新探索[J].旅游学刊,2012(5).

[9]王京传.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旅游产品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0(5).

[10]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11]吕世范.中州览胜[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2]辛年.行走中原[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Qianxinan

WANG Dan-zhu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Guizhou province Qianxinan has a long history,is rich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Th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not only reveals the charm of a unique place in Qianxinan,but also has high tourism value.Protection,mining,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will be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Qianxinan,the tourism industrycan increase the depth and intensityofdevelopment.

Qianxina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ultural Tourism;TourismDevelopment

G127

A

2016—07—15

2016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项目,项目编号为:2016ZC147。

王丹竹(1982— ),女,贵州普安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学。

杨昌勇

猜你喜欢

黔西南州布依族文化遗产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黔西南州安龙县“十四五”石材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
“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推进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