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及路径重构

2016-03-04邹晓青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定位目标政治

邹晓青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及路径重构

邹晓青

(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演变基本线索的梳理发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体现出了适应性、连贯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并深刻反映着当前的教育问题和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但目标定位存在过于理想化、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不够、目标实现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实践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是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现实问题的新路径。构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目标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 目标定位 大学生参与管理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0.009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历史变革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导和引领思想政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目标的指向和内容决定着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方式和手段。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总方向,也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做出了适应性改革,呈现出时代特征。具体而言,这三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要经历了“四有新人”“四有公民”“全面发展”“从严从实”的演变。

首先,我国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伴随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到了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召开的科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中“有理想”就是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且要将这种理想和信念放在共产主义事业的大背景当中,能够克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和献身的勇气和决心;“有道德”是指高校学生在热爱国家和集体的基础之上,将个人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糅合在一起,并且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的利益,使之成为值得全国人民学习的模范;“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要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实现知识的充分内化,做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有纪律”要求高校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决抵制和反对不利于社会和集体需求的一切事物,始终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是将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集中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这一目标体现出典型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的观念。

其次,随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教育目标由“四有新人”逐渐发展成为“四有”公民。可以说,这一目标是我国在新时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进程的重要要求和直接反映。“四有”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和思想,也体现了我国对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民主能力和法治精神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就做好培养“四有”公民的宣传和思想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任务,包括理论学习、舆论引导、高尚人格塑造、发挥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1996年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规定: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该决议标志着培养“四有”公民成为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事务,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第三,新世纪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围绕全面发展、五育并举,进一步深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矛盾突出、利益交叉,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就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深化理想和信念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可以说,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素质是检验的重要标准。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党中央提出的要深化四个方面的教育,包括以理念和信念为核心的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这促进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功能整合在了一起。

第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思想,给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增加了新的时代内涵。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始终坚持从严从实,遵循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践行立德树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等目标。这就意味着不仅要从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角度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进一步思考目标实现的系统机制和具体路径。

从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演进可以发现,每个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是基于某个时期的国情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特征而制定的,符合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调整,要从其本质出发,既体现社会价值体系的传递和创设的需要,又体现学生主体价值实现的需要[1]。随着历史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都是在以往的目标之上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演进是一个系统性地发展和生长的过程,体现了教育发展规律的连贯性和传承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演进的趋势,说明了其应当符合当前国家教育发展的需求,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正向的价值引导等,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系统性、适应性、针对性和价值导向性等特征。对于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而言,应当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去考察其目标定位问题,应当更加注重均衡价值引导和大学生价值观多样化的矛盾,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科学合理,使之符合教育实际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向。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在理论层面上能够明晰目标定位的特征、原则、规律;在实践层面上能够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工作路径和方式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发挥着引导、规范、凝聚和检验作用[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有目标定位明确,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指明方向,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总的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据,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具有引领性的重要作用,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了如何去评价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发展水平,同时也规定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内容、方式、规格和素质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中必须正视的核心环节。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要求。明确和清晰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方面要考虑到学校本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另一方面要结合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特点。要结合时代背景,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打好基础。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历史沿革来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具备时代性的特征,符合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有计划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有针对性,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实际需求做出必要回应;体现人本主义特征,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应当充分尊重其需求和主体地位。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依据。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需要以三个方面为依据: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日常工作的目标定位。可以说,我国高校是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实践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动力。从学术研究角度看,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及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教育方式方法、工作机制构建等方面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思政教育工作实践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指导。从人才培养角度看,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应当充分发挥其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充分考虑高校思政课堂特殊性、可行性等问题,科学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日常工作目标定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教育,这需要学校教育管理系统整体合力的推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

第一,在连续性和规划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从宏观角度对人才培养进行总体安排,但缺少系统而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在实践中又往往倾向于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感到到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大”过“空”,与自身的思想状态、生活实际相去甚远。目标定位理想化,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境。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做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和宣传,在方式上强调灌输而忽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缺乏实践层面上的支撑和结合,不够关心大学生的实际利益和素质,忽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引导大学生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思考人生、实现人生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与人的心灵产生隔阂[3]。

第二,在针对性和价值导向方面,目标定位偏差,学生参与性不强、实践性不足。目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定位时存在着组织形式分散单一、实践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造成学生参与性不强、实践性不够。目前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大多为爱国主义教育参观考察、公益劳动和课外活动等传统形式,散兵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涉猎社会的多个方位、多个层次,收到一定功效,但这些活动仍然存在内容单一、领域狭窄、时效滞后、学生被动参与等问题,难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不仅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时多侧重理论探讨,忽略了实践性是社会与人的本质属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截然分开,使认识与实践脱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纯粹的思想活动,往往把教育的目标只定位在认知与具体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要求,造成投向高校担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各种物质条件不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实践教育教学场所和器材,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的实践性欠缺。

第三,在适应性方面,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适应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发挥实效性,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符合现实状况和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设定目标时还是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手段、教学评价、教育形式等都过于单一, 缺乏创新,难以适应学生的思想变化。一方面是没有反映学生诉求。当今社会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学生的思想性和选择意识日益增强,个人主体意识不断提高,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教学设计不精心,仍存在着单方面讲授、只重视理论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的实效性较差。另一方面是难以适应学生思想变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心理日趋成熟、人格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功能。但目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没有针对性、缺乏系统性,难以适应学生思想变化特点。缺乏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切中要害,难以解决各类学生的实际问题;缺乏系统性,造成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分清主次与先后,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不得要领。

四、大学生参与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变革路径

依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演进体现出的系统性、适应性、针对性和价值导向性等特征,以及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面临的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学生参与性不强、实践性不够、不适应学生思想变化特点、目标实现效果不佳等问题,我们认为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变革的重要载体和路径。将大学生这一重要主体在实际意义上真正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并能够通过现实的体验和锻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经验表明,人具有典型的社会性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实施路径应贴近生活,方能取得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和方法都应当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对自身的成长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在不同的实践路径选择中,大学生参与管理的路径因在发挥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体性上具有优势,逐渐得到学界认可。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因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而成为高校学生德育实践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道德认知和意识上,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权利意识,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在道德情感和行为上,亦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行为方式[4]。因此,当前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路径,应以大学生参与管理为切入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能够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有相应的保障机制作为前提,这个保障机制包括法律保障制度、组织体系制度(特别是学生组织体系制度)、主体参与制度等。一是法律保障制度。这要求建立健全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相关制度,使大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只有学生自身权益得到了保障,才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和学生体验感。二是组织体系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学习交流、互助合作提升道德修养。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如学生会、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等,通过分工合作,更好地完成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教育目标,更全面地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需要。三是主体参与的保障。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要目标对象,可以说,学生的积极参与、平等参与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强大内驱力,高校应当通过多元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在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方面的转变。

(二)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能够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取决于合理的评价机制作为反馈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评价机制,本质上是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方式和指标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功能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产出做出客观反映。因此,评价机制本身应强调科学性、客观性,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必须有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一是过程性评价。评价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体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是否合理规范,并且适应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关工作体制的建立是否切实可行,学校、社会和家庭在教育内容的规划计和实施中是否保持了统一性和连贯性,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是否能调动学生道德认知的、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激励学生的道德行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信息反馈是否科学准确且及时有效[5]。很显然,这种评价机制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二是结果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是总结性评价,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是否实现个体道德发展要求和社会德育需要的结合,检验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是否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注重评价学生知识的内化程度、知识的运用能力,并做出具有甄别性的评价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大学生的质量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教化,所以教育目标实现的结果性评价还强调德育工作效果评价和建设,不同学制系统中的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整体效果等内容[6]。

[1]韩丽颖,李忠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调整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7).

[2]申雪寒,李忠军.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发展与体系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4(5).

[3]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J].高教探索,2010(8).

[4]李祥.参与高校管理:大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及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4).

[5][6]王开业,姜相志,金宏章.高校德育评估体系及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1(1):30,31.

(责任编辑:刘宇)

Target Location and Path Re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ZOU Xiaoqing

(GuizhouNormalCollege,Guiyang,Guizhou550018,China)

Through combing the basic clu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s evolution in 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found that goal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lects the adaptability, coherent and sustainable features in the new period and it deeply reflects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But the target is too idealistic,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practice is not enough and the target achieve effect is not good.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management way can improv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it is new path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Constructing the goal management system in which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 need set u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nagement safeguard mechanism and optimiz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includin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rget location;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management

2016-05-10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项目。

邹晓青(1973-),女,仡佬族,贵州务川人,贵州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5-5843(2016)10-0041-04

猜你喜欢

定位目标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