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题大战谁胜负,“独家视角”是关键

2016-03-03高鸿鹏

中国记者 2016年1期
关键词:亲历

高鸿鹏

内容提要 作为作者从事新闻工作五年来最难忘的一次采访,作者说,得到线索的那天晚上彻底失眠,满脑子都是谋篇布局,甚至连做梦都是当年犯罪嫌疑人作案的模拟画面。16年来,犯罪嫌疑人的逃亡生涯如何度过?郑州警方多次轮换岗位,侦察员如何通过蛛丝马迹找到真凶?使案件发生比小说还精彩的戏剧化反转,事件本身的离奇,使打捞素材的工作变得极为复杂,同时也增添了报道的可读性、故事性。作者有哪些经历和感悟?

关键词 案件报道 亲历 真相追踪

2015年10月,发生在1999年l2月5日的郑州银行大劫案成功告破,16年石沉大海般的积案昭告天下,嫌疑人石二群的“双面人生”经历成为国内外传播热点。作为提前介入并跟踪采访这起大案的《大河报》政法记者,前后历时近两周,采写了万余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此案的成功告破不仅搬掉了郑州公安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更给当年受害人、受害机构和老百姓一个交代。

一、一条爆炸性新闻线索触及记者“敏感神经”

2015年10月19日上午9时,笔者在和郑州市公安局宣传处一负责人电话聊天中获悉,1999年12月5日发生在郑州管城区航海东路中药城的那起银行抢劫案(注:简称“12·5”案)要破了,这案子当年在全国引起轰动,案情重大。尽管进入《大河报》工作才五年,笔者对这个案子却有所耳闻。这样一条重大的新闻线索瞬间击中笔者的敏感神经。部门主任刘昌武是位老政法记者,他听到后说:“这案件我知道,当年我当记者的时候就未能报道,一直感到非常遗憾。”

郑州市公安局犯罪侦查局有一个泛黄的档案袋子,里面保存着一份长达36页的材料,是“12·5”案的核心案情。当天下午,《大河报》就辗转拿到了这份材料。

材料显示,1999年12月5日傍晚,几名男子持枪闯入郑州市航海东路上的郑州合作银行管城支行中药城批发市场分理处,开枪打伤保安和一名银行柜员后,抢走208万元现金潜逃,震惊全国。此案发生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公安部部长贾舂旺,以及时任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等领导分别对“12·5”案侦破工作做出重要批示。

郑州公安局—位老刑侦说,“12·5”案发生于新老交替时期,嫌疑人手段残忍、抢劫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破案过程曲折,跨度极大。16年来,这起久侦未破的案件让郑州警方承受巨大压力,参与侦破的侦查员们换了好几拨,这起案件一直是压在他们心上的大石头。

但是,根据最新线索,2015年年初锁定的嫌疑人,现在居然成了驻马店一名亿万富翁。经过反复商议,公安方面勉强同意《大河报》记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全程跟踪采访。记者还和公安方面签订了实施抓捕前的保密协定。

当天下午我回到家中,打开电脑开始查找“12·5”案的有关资料,但仅找到了当年案发后的简要情况。那时候的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没有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可寻迹而行。

二、未能参与抓捕,成这次采访最遗憾的事

2015年10月20日,在位于塔湾路上的郑州市公安局犯罪侦查局暴力犯罪侦查支队,我分别采访到暴力犯罪侦查支队队长以及当年参与侦破“12·5”案件的三名侦查员,他们详细讲述了“12·5”案发后如何找枪、找锤、找人的艰难侦破历程。采访过程中,支队长的电话不断,通话内容全和“12·5”案有关,期间他不停地在一张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像是在制定抓捕方案。

我好奇地问了一句,“是不是准备动手了?”他神秘地笑了笑,我从他的表情中找到了答案。

对我来说,如果能参与此次抓捕行动,无疑是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我强烈表达了参与抓捕的想法,也把想法和主管宣传的公安局领导进行了沟通。

没想到抓捕小组为了记者的安全,没打招呼,第二天清晨就对几名嫌疑人实施了抓捕,整个过程干脆利落。遗憾的同时,我和摄影记者只好再次调整思路,进入了对该案件的下一步采访计划中。

三、一把椅子拉近了记者与主犯之间的距离

事后采访一名侦查员获悉,2015年10月21日当天,郑州警方迅速赶赴驻马店,分别将石二群、余全收、李付利、陈德成4人抓获。10月24日,最后一名嫌疑人石二群的弟弟石新春在驻马店市其女友家被抓获。“12·5”案的其中4名嫌疑人被带回郑州后,被立即带往郑州市公安局郑东新区派出所突审。

当天下午3点,我第一时间顺利见到“12·5”案中的两名嫌疑人余全收和李付利,两人分别讲述了当年抢劫银行的详细过程,以及近年来的逃亡生涯。遗憾的是,主犯石二群当天始终没有供认当年犯下的罪行,暂时还不能采访。

10月23日中午,线人来电:“主犯石二群供述有松动了,赶紧来!”

跑了五年政法,也采访过很多犯罪嫌疑人,然而这次我突然踌躇了。这一次,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名银行抢劫犯,同时他还兼具地产界大亨、亿万富翁等多重角色。据侦查民警说,石二群现在还有些抵触情绪,估计采访会有一定难度。

如何打开石二群的“话匣子”?怎样通过短暂的、面对面的接触能跟他有更多语言上的交流?在有限时间内让嫌疑人最大限度地现身说法?每个违法犯罪的嫌疑人以及每起案件的侦破背后都有许多故事,做足功课才能挖掘到更多细节。于是,我开始上网查找资料,借鉴同类案件经验,精心准备了采访提纲,问题改了又改,并提前预演了好几遍,基本上心中有数了。

当天下午3点,我来到郑东新区派出所案件侦办大队。在进入审讯室前后,石二群表情异常平静。侦查民警简单向他介绍我后,他同意了。为了避免石二群在谈话中有再次被审讯的感受,我特意向办案民警要了一把椅子,坐在石二群左前方,和他的距离非常近,直接先和他唠起了家常。

可能是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他放下了一开始对我的戒备。接下来,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与他建立的最初的微小信任一点点扩大,从家庭、成长经历,到作案动机、潜逃历程、发家史……石二群的紧张情绪逐渐缓和松懈下来。采访进行了数个小时,比我想象中顺利。

在和嫌疑人进行采访交流的同时,《大河报》同时派出了另一路驻站记者直扑嫌疑入的老家驻马店,进行辅助线上的关键问题采访。

四、今天新闻大战获胜的关键是谁能在同题报道中具备“独家视角”

按照郑州警方的原有计划,“12·5”案的报道需等石二群等五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后统一对外发布。

1O月27日,郑州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这起惊天劫案的曲折侦破历程。

由于前期独家采访内容扎实,10月28日,《大河报》在头版头题位置再加四个重要版面对此案进行报道,详细报道了该案16年的侦破历程,以及驻站记者起底主犯石二群双面人生的情况,该报道成为当天全国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传统媒体转发转载的达50多家,在微信朋友圈里,也几乎刷屏。目前,百度搜索“石二群”,会出现183000个结果,搜索“石二群大河报”,会有8290个结果。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制作节目的时候,特别采访了《大河报》这组报道的出炉过程。

16年过去,为什么这起案件突然有了线索?也是《大河报》这组报道的核心问题。第一次报道中记者已经介绍过,2015年郑州市公安局成立了“12·5”专案工作指挥部,抽调经侦、技侦、网监,大情报、法制等多警种警力联合参战,从犯罪分子在作案现场遗留的一把带血的铁锤入手,借助现代化刑侦技术,经过几个月反复检验,找到了突破口。但是对整个过程的了解介绍还是不尽详细。

报道发出当天,报社主要领导和部门主任刘昌武再次交代,第二天随全国记者采访团再次专访石二群,继续深挖案件细节。同时让法院线口的老政法记者韩景玮介入,分别从嫌疑人石二群的资产定性处理、近年来抢劫罪量刑的变化进行延伸解读。

第二天,我与十几家省内外媒体记者来到新郑看守所,再次见到石二群。面对众多媒体的长枪短炮,石二群突然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暴躁不满,拒绝接受采访。最后,经侦查员与嫌疑人进行沟通后,媒体将各自的问题汇总,派出一名代表进入审讯室采访。此次采访结果潦潦草草,跟前次我和嫌疑人面对面交谈的效果相去甚远。由此看来,要想深挖独家新闻,这种大兵团作战方式根本无法做到。

我把两次采访的录音内容重新梳理后,重访犯罪侦查局暴力犯罪侦查支队负责人和治安支队相关负责人,探讨十多年来银行安保方面的变化情况,又一次拿到独家信息。第二天稿子见报后,因为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起到了“二次引爆”作用。对记者业务一向要求严格的分管副总编辑赵红给我发来信息:“这是你第一次独立作战打大仗,给你85分。”

一周后,经过《大河报》总编办公会评选,“12·5”银行抢劫案系列报道被评为当周的“每周一星”。当天总编办公会给出这样的评语:16年前的银行大劫案告破搅动新闻圈,一场新闻大战开打,“鹿死谁手”关键在于谁能在同题报道中有独家视角,挖到独家内容,做出独家报道。依靠《大河报》的实力和老政法记者的优势,《大河报》在头天的报道中抢得了和嫌犯对话的独家新闻,加上“石二群的两面人生”“一篇积攒了13年的手记”,报道丰满可读,其他媒体则基本是公安通讯体。第二天,在其他媒体还在弥补头天不足时,《大河报》深耕细节,延展视角,对案件深度分析:头号嫌犯上亿资产咋定性处理?16年间,抢劫罪量刑有哪些变化?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立体报道。《大河报》可以说“技惊四座”,圈内外反响强烈,网络媒体大量转发,再次证明了《大河报》的专业性和媒体地位。

五、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违法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与主犯石二群的对话过程中,他告诉我,10多年来每天都想着抢银行这件事,只要身边的亲戚朋友谁有一点动静,他都紧张。而被抓后心里却很平静,心想这一天早晚都得来。最终,在办案民警的耐心劝导和铁证面前,石二群的心理防线最终彻底崩溃,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我认为:首先,法律的权威重在实施。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击兵”,时刻处于执法办案、打击犯罪的实战状态,严厉打击一切危害社会、损害他人利益的违法行为。

其次,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我从事政法新闻报道这些年,采访案件的过程中接触过很多受害者和其家属,他们最痛恨的就是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最担心的则是法律是否公正,能否将嫌疑人绳之于法。本案的成功告破也再一次向老百姓证实了法律的公正性,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地域跨度多大,任何违法行为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我还曾多次采访过类似案件,有杀人后潜逃21年的学校厨师,最终亲手逮捕厨师的刑侦中队长,竟是当年在这所学校高中就读的学生。

六、16年来郑州警方的执着和现代刑事科学技术助力成功破案

郑州警方在侦破“12·5”案工作中,几经周折,连带打掉各类犯罪团伙143个,其中涉枪犯罪团伙17个、涉抢犯罪团伙42个、涉毒犯罪团伙13个、涉黑犯罪团伙13个,抓获犯罪团伙成员424名,缴获备类枪支87支。

16年了,“12·5”银行抢劫案成功告破,这一喜讯令郑州的公安民警兴奋不已。记得那几天,每个参战民警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12·5”案告破不仅洗刷了郑州公安的耻辱,也算是给了老百姓一个交代。在这起案件中,我认为有两大重要原因对该案侦破起到了推动作用。

首先,郑州公安的执着精神。16年来,郑州公安专案组始终未放弃对嫌疑人的追捕,这种锲而不舍、雷厉风行、英勇善战的工作作风,为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贡献。作为这起案件的报道者,我不由得从内心为这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刑侦队伍感到骄傲。

其次,现代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的助力作用。在该案侦破过程中,郑州公安抽调多警种警力联合参战。这么多年来,警方一直保存一份重要证据,即犯罪分子在作案现场遗留的一把带血的铁锤。然而历时十几年,看似最有利的线索一直未能有所突破。后来,警方是利用生物学的进步,借助现代化刑侦技术,经过几个月反复检验和测试,找到了比对突破口。

2015年5月,我曾走进郑州市公安局犯罪侦查局的DNA实验室进行过探访,亲身感受现实版的“鉴证实录”。实验室的民警们从案发现场遗留的一滴血迹、一根毛发、衣物等物证进行DNA技术鉴定,揪出幕后真凶。

随着近年来警方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目标就是为案件的快速侦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七、做案件新闻报道不仅要具备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扎实的采访功底

通过对这起案件的采写,我一直在思考,采访时与各类嫌疑人面对面,如何做到临危不惧、掷地有声?既不能高高在上、忘乎所以,同时还要敢于直面真相,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采访功底。

改法案件的采访记录要全面、详实、字迹清晰,并在每次采访前要记好时间、地点、在场的什么人,同时还要问清与核实新闻的主要事实,特别是时间、地名,人名、职务、数据、主要情节等。由于采访对象的特殊身份,每一次对嫌疑人的采访都意味着可能再无补充采访的可能性。当然,一名优秀的记者不应该只做“记录机器”,还要随时跟随采访对象的思维调整思路,随时产生各种关联思维——哪个问题回答得翔实,就继续问得更深入一点,这样不仅可以充实报道内容,又能引导采访对象交代其他事实。某个材料基本可以,但不够具体,就要再深入问下去。即使有些问题和这次报道没多大关系,但也可能有其他的新闻价值,可以作为另一个报道的线头。

与警方建立良好的联系十分重要。公安机关刑侦部门是记者采访侦破事实的直接对象,想拿到第一手资料,必须要到刑侦部门去。深入刑侦部门,和侦查员一起勘察现场,参加现场分析和案情谈论会,调查取证,摸排查访,抓捕犯罪嫌疑人。记者要以侦查员的身份全方位了解侦破过程,这样采访到的材料是最直接、最真实、最具体的。

记者应用平和诚恳的心态去采访嫌疑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性格、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采访对象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其内心思想变化的表现。特别是犯罪嫌疑人,他们在面对采访时,内心情绪更为复杂多变。作为记者必须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犯罪嫌疑人除了人身自由因为被依法羁押而受到限制外,他还享有一个公民应享有的一切权利,还有人格尊严。在采访时要赋予他们平等的对话空间。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居高临下对嫌疑人进行再次“审判”。

猜你喜欢

亲历
我亲历的百年党史上的这次“伟大转折”
小球推动大球:“乒乓外交”亲历
我在美国亲历无痛孕产
我亲历了分田到户
亲历,九年别样神话
亲历乌镇媒体战事的几点感受
亲历司改
亲历新三板:我为何选择被并购
亲历抗战:徐肖冰的1940
30年间,我所亲历的公路机械化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