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建设国际一流世界性通讯社

2016-03-03李成

中国记者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华社

李成

编者按 2015年12月15日,新华社召开一年一度的新闻学术年会,分多个论坛探讨新闻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新华社业务创新与发展战略。本文是对2015年新华社学术年会概况的介绍。

“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主力军作用?”“如何适应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情况,更有效地传播中国立场中国观点中国声音?”“如何适应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传播格局新变化,更广泛地占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阵地?”

2015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正是围绕有效应对上述“三大挑战”而展开研讨的。本届年会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建设国际一流世界性通讯社”为主题,共收到论文或摘要260多篇,设6个论坛。除12月15日当天举行的三个论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与舆论引导主力军作用”“争夺国际话语权与有效传播中国声音”“传媒格局新变化与占领新兴舆论阵地”之外,还先期举行了“信息技术与媒体生态”“打造世界一流的经济通讯社”“青年论坛”三个分论坛。

在12月15日开幕会上,蔡名照社长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新华社在新闻实践中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包括就“把握正确导向”“大力推进创新”“全面提升能力”,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何平总编辑主持开幕会,李熙、周树春、于绍良、刘正荣和姚光同志出席开幕会。总社各部门备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国内分社部分负责人、特约研究员、论文作者等280余人分别出席年会的开幕会及各论坛。

周树春、于绍良、刘正荣等社领导和总编室、对外部、国际部、新媒体中心负责同志还分别深入几个论坛与大家共同研讨。新闻研究所负责同志分别主持“三大课题”论坛。备论坛围绕应对“三大挑战”,按照何平同志“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富有成果”的要求,话题务实开放,交流深入广泛,气氛热烈活跃,如青年论坛现场提问交流共计91人次。与会同志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建言献策,富于战略性、前瞻性、思想性、建设性,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一、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到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新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丰富了党的新闻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蔡名照社长在开幕会讲话中强调,要把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新闻实践中认真抓好落实。

蔡名照社长还着重阐述了新华社在新闻实践中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一)把握正确导向。导向是新闻的灵魂。坚持正确导向,不仅是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把握正确的新闻导向,关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正确的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耍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追求事物的真相,揭示事物的本质。

(二)大力推进创新。当前新兴媒体影响力迅速上升,要正确把握移动化、智能化、互动化、全息化、渠道制胜等媒体变革的趋势,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更加注重传播效果,更加注重内容与技术的结合,掌握媒体变革的主动权,积极抢占新的媒体制高点。

(三)全面提升能力。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增强新闻采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渠道建设能力、编辑记者的全媒体能力,努力培养一支具有新媒体思维、多媒体技能的新闻工作队伍,为新华社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持。

二、把握正确导向,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主力军作用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宫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更需要牢牢把握大局,准确把握导向,进一步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如何在新形势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把握正确导向?如何“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与会同志研讨热烈。

“事实是导向的基石,导向是新闻的灵魂”。与会同志认为,首先要坚持党和人民“耳目喉舌智库”的功能定位,坚持正确的新闻导向,坚持围绕大局、聚焦主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与会同志建议,让科技第一生产力引领全社生产力,构建全社一体的新闻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最终实现用大批高品质稿件引领舆论场。从建设“三个通讯社”的高度审视用户关系,重塑“新华情结”,增强对媒体的价值引领,要摸清需求端变化,加大供给侧改革.从重塑“传播力”中找回用户。

与会同志认为,要在新时期大力弘扬调查研究优良传统,自觉践行“三贴近”“走转改”,把舆论引导力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坚实基础之上。为做好调查研究,要紧紧把握政治导向,聚焦选题的新方向;大力推进调研体制模式创新,在选题模式上增加社外智库选题筛选;在组织模式上加大区域调研,突出区域报道动态性、均衡性和突破性;在思维模式上向全媒体综合立体报道转变。“十三五”时期,通过对国际国内全局性问题进行研判、对行业和领域的新情况新走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对经济社会中个别事件和个别倾向的根源进行挖掘并提出治理方案,提高报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要加强舆论引导中时政报道、应急报道、热点引导、舆情研判、评论分析、精品报道六个能力建设,要有新媒体报道思维、全媒体报道能力、核心突破能力,建立精品报道的生产机制和考核导向,形成精品报道研究氛围。

三、讲好中国故事,更有效地传播中国立场中国观点中国声音

周树春副社长在“争夺国际话语权与有效传播中国声音”论坛上就创新国际传播研究工作提出四点要求:适应中国崛起和世界变革大势,提高研究站位;服务新华社转型发展,增强战略意识;推动国际传播创新,明确目标实效;加快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丰富科研手段。

对新华社来说,建设强大的国家通讯社和国际一流的世界性通讯社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中央对新华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过去的一年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所突破。然而,新华社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与我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仍不相适应。

与会同志立足已有经验,直面目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不适应”等问题,围绕创新对外报道话语体系、海外社交媒体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针对国际新闻对外报道方面存在的障碍,与会同志建议通过组建对外报道协调小组,切实发挥总社编辑部总指挥部职能,形成全球一盘棋格局。

针对长期存在的对外报道“重上天、轻落地”、影响力不大的问题,与会同志建议:以高访报道为突破口,以海外社交媒体和移动客户端为主要抓手,做好海外专版合作,以“落地”引导“上天”。

针对议题设置能力弱,稿件缺乏深度,报道既少“高原”又缺“高峰”的问题,与会同志建议:围绕高访和其他重大热点新闻事件加强调研,以言论性报道和深度报道为抓手,坚持国际视野,突出中国视角,着力提高选题策划和议题设置能力,发出与西方媒体不同的声音。

针对外宣工作中的认识误区,与会同志建议增强产品意识、用户意识、跨文化传播意识,尊重新闻规律,也要遵循不同表达形态的特殊规律,寻找个性化报道视角,寻求与国外受众的情感共鸣。

针对分散多头的对外传播格局,与会同志建议树立合作传播理念,并突出独立自主、主持公道的中国特色,发扬平等待人、兼容并蓄的中国风格,展现诚信务实、创新共赢的中国气派。

四、大力推进创新,更广泛地占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阵地

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必由之路。目前,通过流程再造、机制重构、终端牵引、资源整合、要素融合,新华社正着力构建内容权威、品质精良、技术先进、形态多样的现代传播体系。

面对传媒变局,新华社报道尚存在与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特点不相适应的问题,在占领新兴媒体阵地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上仍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新华社发展新媒体在技术、人才乃至理念和机制上仍然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

刘正荣秘书长在听取大家发言后,就发展新媒体和如何抓住新机遇与大家交流了看法。他指出,研究新媒体要研究三大关系的变化,媒介与人的关系、信息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要深入研究人际传播实现大众传播的新发展。新华社发展新媒体要弄清楚两个基本问题:该做什么、为什么做。对新媒体生态演变,要注意把握本质和趋势,不能盲目跟风。媒体融合发展不仅在形式上,关键是形成信息产品生产链。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首先要成为大平台,进而创造生态链。他强调,要加强研究的针对性,想方设法提高创新能力。

与会同志着眼传媒变局眺望未来,为新华社的创新应变出谋划策。

——创新,首先要对主体业务和存量业务进行改造。

传媒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的当下,新华社供稿受到冲击。与会同志认为,只有积极应对,调整产品结构,才能有效占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市场,比如:优化调整供稿线路,重点发展新媒体用户;细分市场,差异化营销,个性化服务;加强维权,依法保护新闻版权,等等。

视频直播线路建设也要有互联网思维,不仅要开发直播网络供稿平台,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直播流,更要有贯穿直播服务始终的用户思维、迭代思维和系统思维。

社办报刊作为“最传统”的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也需要“华丽转身”。与会同志认为,构建连接是社办报刊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通过搭建新媒体的网状连接结构,尽快重新连接用户,通过用户连接拓展、商业模式创新、资本市场对接三个步骤实现融合发展与战略转型。

——创新,更要向增量要价值,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拓展。

与会同志直言,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兴媒体时,老办法、老团队、老技术、老体制、老体验已“不适应”。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跨界融合的变革趋势中,要适应场景革命打造网上通讯社,要培养生生不息的产品创新能力,建设真正面向新媒体的专线,打造一个未来的、机器人编辑时代的“客户端”,在发动机层面发生变革:以人工智能为心脏,以大数据重构传受关系,跨界融合与整合。

积极探索“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的媒体融合未来模式和路径,加强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布局未来。借鉴成功的“互联网+”转型企业经验,开发产品跟踪系统,实时了解媒体用户对新华社产品的取舍加工情况和读者交互反应。基于此,更有针对性地改善表达、改进产品,提高落地率。

与会同志畅想,未来十年的新华社可能不仅是新闻机构,还是大数据机构、互联网机构。

一切创新都要落实到产品上。与会同志提出产品创新有四个方向:重大主题的浅阅读,现场新闻的可视化,线上线下交融互通,大数据新闻。

围绕产品创新,增强现实技术(AR)成为本届年会的“热词”。与会同志建议,运用AR技术为文、图、视频三种形式提供统一入口,打通新华社视频、动新闻等产品资源,实现更有机的融合,更加立体地提供新闻信息产品,提升用户体验,并向图片用户提供AR技术服务,探索通讯社与媒体用户的合作方式。

基于互动化的新媒体特征,与会同志认为图片社交平台可成为产品创新的下一个发力点,可依托海量图片资源,对个人用户开放免费下载,吸引用户,建立庞大的用户群,并将用户产生图片为我所用,同时增加图片风格类型,更有效地吸引年轻用户,吸引流量、打造品牌。

——一切创新,都是为了更广泛、更有效地占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阵地。

与会同志认为时政宣传报道占领新兴媒体阵地时存在误区和难点,有待增强传播效果,加强内容的垂直开发和个性化匹配,保障内容品质,形成良好的用户黏性。

与会同志交流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经验,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内容为王同样适用,要坚持理性、建设性,快说、敢说、会说,善于转换角度和叙述手法,同时自媒体人要抵制“粗鄙”风气,坚持定力和品格,努力生产原创、严肃、正能量的内容。

针对时政类微信公众号发展隐忧,有同志建议:对个人公号向机构自媒体转型给予资源支持和规划引导;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再造时政内容;与自媒体平台方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大支持。

五、“二次创业”共铸辉煌,领航中国经济信息业

最近新华社党组作出加强和改进新华社经济信息工作的部署,吹响了新华社经济信息事业全面改革发展的号角,开启了新华社经济信息“二次创业”的新征程。l2月14日举行的“打造世界一流的经济通讯社”论坛就新华社经济信息工作的规划布局和未来愿景进行了深入探讨。

正如蔡名照社长指出的,要把经济信息事业作为构建强大的世界性通讯社的一个重要的业务支柱,作为发挥新华社资源优势、扩大新华社社会影响力、拓宽新华社服务领域、更好地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方面来谋划。

于绍良副社长在论坛上说,新华社经济信息事业全面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二次创业”的伟大征程已经起航。中国经济信息社要积极转变思维方式,敢于突破已有模式,努力提高运营能力,主动破解改革中的各种难题,成为中国经济信息事业的领航者。

与会同志认为,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探索运用项目跟投、期权等政策,最大程度激发员工创造力和活力;同时着力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尽快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在国际市场产生广泛影响力,真正成为世界知名的“经济通讯社”。

与会同志提出了很多具有实操性和前瞻性的建议,如:培养一支专业化的信息分析队伍,重点加强专业型领军人才培养,改变传统的依靠记者做信息的思路和做法;注重对全社资源的整合利用,实行集约化发展、集团化经营、专业化管理;重视智库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政府智库业务,厘清智库与信息的关系,实现高度混业化,通过项目运营、基地运营、平台运营等模式丰富智库产品;建立一个能及时高效、快速反映用户需求的产品升级迭代机制;在数据资产、数据评估、数据储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在大数据领域实现后发制人、弯道超车;加强机器人写稿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财经信息智能化生产能力……

面向变局的深入思考,面向未来的大力创新,必将为新华社全面提升履职能力提供持久的动力。

猜你喜欢

新华社
再创新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新华社短视频产品的特点和启示
塔克拉玛干沙漠雪景如画
“快笔小新”:新华社第一位机器人记者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