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探究活动常态化的评价方式探微

2016-03-03朱娟娴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表现性思想品德成果

朱娟娴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试验中学)

主题探究活动常态化的评价方式探微

朱娟娴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试验中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对课程改革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总结与反思新的评价方式,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探究活动;评价方式;理念;多元性;交互性

众所周知,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对课程改革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评价方式单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只问“考试成绩”,往往忽视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意识和人文素养充耳不闻,这样的教学评价难以真实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评价建议中强调“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所以,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突出形成性评价。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使评价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评价关系到探究教学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影响学生的发展,以下是本人在主题探究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探索与体会:

一、评价理念开放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并存的现象。人们对一节课评价上的“见仁见智”也是十分正常的。这正是教育评价所需要的,不要一家之言,而要百花齐放,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才能共同提高。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这正是政治课堂教学需要培养的学生学科素养,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分析问题,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宽容的精神、开放的心态也极有意义。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里,不用顾忌“权威”,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其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积极主动的锻炼。学生可以大胆设想,从不同角度和可能性提出疑问,然后为解疑开展种种探究。所以探究教学的评价理念是开放的、动态的,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来研究问题。

二、评价内容全面性

主题探究活动评价既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一是评价学生的活动态度,如对主题始终是否有探究兴趣,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勇于克服困难。二是评价学生合作表现,如是否乐于合作,能积极和组员交流,共享信息,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三是评价学生的活动能力,包括信息能力,如能通过多渠道快捷地搜集信息资料,并善于提取有效信息;汇报能力,如能及时在组内发表探究结果,发言时能注视听众,声音清晰、响亮;创新能力,善于观察、分析、思考,能在小组活动中提出独特的想法和建设性的建议;反思能力,能自我评价和反思,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及时总结经验;实践能力,通过多渠道获取资料类别,人际交往能力强,研究手段多样,应变能力强等等。此外,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收获体验、探究成果(思想品德小论文、辩论会、调查报告、演讲体会、表演感悟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也是评价的主要内容。总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全面评价。

三、评价方式多样性

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这几种方式,提倡评价方式灵活多样,鼓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特性和学生发展实际有效的评价方式,尤其要注重“表现性评价”。所谓“表现性评价”,百度百科里指的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是很好的一种评价方法,但很多老师都觉得“表现性评价”比较费时费力。其实,这种注重过程、关注个体的评价方法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它关注的是学生做了什么,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老师通过观察、谈话、记录学生的表现,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评价,这个过程给了老师更多捕捉学生闪光点的机会,也促使学生更有兴致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评价主体多元性

主题探究活动的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比如说教师、学生、小组,还可以是家长、社区成员等其他探究活动者或参与者都可以成为探究活动的评价者,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主体多元化,使得评价更加公平、合理、真实,学生从中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也觉得这种评价很有意思,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下,学生希望得到众人的肯定,逐步转变被动参与探究活动的态度,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五、评价成果交互性

要重视对学生探究成果的评价。通常是以书面成果展览或成果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的,成果形式主要有图片、图表数据、所收集的相关资料、制作的作品等等。成果交流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鉴赏,有利于教师进行表现性评价。平时撰写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由备课组老师进行评价,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在国旗下颁奖;有些探究结果如课件制作、视频录制则在全班同学面前操作演示作汇报交流,由同学们进行评价;有些探究成果如手抄报、电子报、图片展则直接在校内公开展示,由多数人来评定。由学生评选出探究活动中表现最佳的学员,给予奖励;还评选出“优秀小组”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与表扬。还可以将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小论文出黑板报专栏或制作校级展板,推荐到学校杂志社刊登等等。由于在展示、解释自己成果时,其自我得到充分体现,希望得到他人认同的需要也得到满足,这些被肯定被满足的体验将激励学生继续进行新的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表现性思想品德成果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选择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验收成果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工大成果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