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负增效从解读文本开始

2016-03-03陆群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社戏愚公主旨

陆群

(常州市郑陆初级中学)

减负增效从解读文本开始

陆群

(常州市郑陆初级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努力呈现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堂。要打造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自己首先要精心研读文本。然而在一线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要么将教参奉做金科玉律;要么将网上的教案、课件信手拈来,上完45分钟了事;要么对文本的解读比较肤浅,与学生的解读层次相差不大,体现不出教师的高明之处。长此以往,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逐渐退化。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经说过:“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的确,解读文本的能力是一线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教师只有仔细解读文本,读出独特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思想,才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抓住关键词句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文本传情达意的载体。吕叔湘先生认为,研读文本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将自己作为一名读者,沉浸在文字中,自己先被文字打动,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捕捉文本的潜在信息,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

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点,只要找准这样的教学点,就能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更深入、独到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八年级上的《明天不封阳台》时,一些阅读不够深入的教师可能会将主旨粗浅地理解为保护动物。但是你只要仔细阅读一下就会发现文章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请注意,这里作者用的一个“先”字。为什么是“先”不封阳台,而不是“我决定明天不封阳台了”呢?当我们回到文章前面就不难发现,作者最初决定封阳台,是因为向往自然、向往宁静的“我”要与城市的喧嚣隔离开来。而鸽子的到来似乎能暂时慰藉我们渴望亲近自然的心。但是城市喧嚣的大环境使然,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但鸽子终究要离开,我们也无法仅靠一只小小的鸽子来一解我们亲近自然的欲望。作者心底的声音也在文中表露无遗:“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仔细研读后,我们发现,作者不仅呼吁人们不要剥夺自然资源,更强调了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安恩和奶牛》,有些教师总将主旨理解为爱护动物,对于这种解读我不敢苟同。文章最后一小节这样写道:“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至少可以让它和同类聚聚,散散心。”安恩的目的至此非常明确,她是带奶牛来集市散心的。如果仅从爱护动物的层面来理解,读者会误以为奶牛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但事实上,奶牛在安恩的照料下长得很好,安恩不仅关注了奶牛的温饱,还关注它的精神世界。带它散心,怕它寂寞,正是把奶牛看成了与人类平等的个体。这远比关注动物生存层面来得更有意义。这样一比较,“爱护动物”这样的解读显然是没有深入研读文本的表现。所以只有抓住文中的这些关键字句,我们对主旨的理解才不会产生偏差。

二、抓住题目

题目在许多文本中都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只要围绕题目进行解读思考,就可以通过题目大致推测出文本的内容,为较快理解文章主旨打下基础。

鲁迅的《社戏》文章较长,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呢?抓住题目是不二法门。文章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凝练,抓住题目也就能快速把握文章内容。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文章的题目就是行文的线索,如《背影》《皇帝的新装》等,抓住线索也有助于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往事依依》,我们看题目中的“依依”二字,在字典中的解释为“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那么是什么往事让作者这样留恋,至今记忆犹新呢?我们通过阅读发现是这样几件往事:小时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学生时代读《千家诗》,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铭记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这些往事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由此可见,只要抓住题目“往事依依”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结合写作背景

有位教师教学《愚公移山》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内容做了研读。接着教师设计了“辩论台”环节,辩题是“愚公、智叟到底谁愚?”问题一抛出来,学生思维活跃,回答也是精彩纷呈,有的认为愚公太愚蠢了,与其花那么多精力去移山,不如另辟蹊径,譬如搬家就是一个好办法。有的认为智叟没有认识到“而山不加增”的道理,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所以智叟是愚蠢的。有人认为愚公自己一心想要移山,这是他的心愿,然而他却将自己的心愿强加给了他的子子孙孙。他又怎么知道他的子子孙孙愿意按照他的意愿继续他的挖山大业呢?所以愚公是愚蠢的。面对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都一一予以肯定,但是最后总结时,却强加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结论,使原本民主的课堂失色不少。

其实只要结合文章的写作时代、写作背景,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也就不难把握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常常处于劣势。作者写这篇文章,意在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改造自然、战胜自然。当然,在新形势下,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对文本有别样的解读,这是允许的。但是教师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不仅要善于抓住这些突破口进行文本研读,也要注重阅读的积累,注重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当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发现了熟悉的生活、人生的价值、生命的真谛,心中便会充盈着喜悦,这对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笔精神财富呢?

[1]胡根林.确定阅读教学内容的三个维度[J].中学语文,2009(3).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社戏愚公主旨
现代愚公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谁更应当“愚公”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
愚公移山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