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教“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6-03-03梅婷婷

关键词:外化机构大学生

梅婷婷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托教“热”背后的“冷”思考*

梅婷婷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托教作为担负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重职能的新兴衍生品,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在这一需求“热”的背后,也引发了一些列的“冷”思考。

托教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大学生兼职 职能外化 利弊谈

一、托教的定义及分类

托教,顾名思义,就是“托而教之”,父母通过支付一定的报酬委托相应的托教机构代替自己行使教育子女的权利,托教主要以盈利为目的,雇佣相关的专业人士来照顾托教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教育等,既区别于学校,又不同于一对一专人辅导机构,托教的孩子大多为中小学生,人数众多且集中。

孩子寄托在托教机构那里,他们有的与那里的老师同吃同住(即全托),有的仅在那吃午餐并午休(即午托),有的仅在那吃晚餐并得到晚间辅导(即晚托),还有的不仅在那吃午餐、午休,且在那吃晚餐并得到晚间辅导(即半托)。当然,按时间长短还可分为长期托、短期托、临时托等。各年级学生混合兼收,午托人数居多,托教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组织、照管、督促学习。托教的孩子一般为中小学生,自我学习和自制能力较弱,加之父母工作繁忙,无多余精力辅导和教育孩子,托教自然成为父母的不二选择,随着托教的市场需求增大,越来越多的托教机构便应运而生。[1]

二、影响父母选择托教机构的因素

1.能否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

父母选择托教机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能否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这是父母最为看中的,既然是花钱托之,请其教之,必然要有所提高和进步才说的过去。[2]

2.托教的地理位置,学习环境,饮食条件,托教的名称等

由于托教的孩子多为中小学生,所以安全和方便起见,托教机构一般位于学校附近,便于接送孩子,为了容纳更多的托教儿童,托教机构一般会租相对宽敞但相对便宜的居民楼(托教主要以盈利为目的),雇佣相关的托教老师,做饭阿姨,卫生管理人员等。

影响父母选择托教机构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因素就是托教的名称,比如“状元托教”,听起来就仿佛孩子送进这个托教机构,未来就很有希望成为状元,家长就很容易被打动,再比如“爱心托教”,听起来就不那么像盈利机构,反而更像一些无偿性服务的组织。名称选择与中国父母传统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吉利为好”的传统思维影响着他们的选择。[3]

三、托教“热”现象

每天中午,放学前的中小学门口,我们会经常看到大批举着牌子的人员,不时朝着校园里张望着,这就是来接孩子的托教人员,放学铃声一响,只见孩子就会奔向各自的队伍,人员一齐,清点人数,然后便排着整齐划一的队伍,“打道回府”。回到托教机构,托教老师会先确认中午的作业任务,然后督促托教儿童完成作业,之后托教老师进行批阅和备注作业完成情况,短暂的午餐过后,没有完成作业的就继续写作业,已经完成的就可以去看一会动画片,不久就到了下午上课时间,带队老师就继续领着排好队的同学们来到学校门口,目送着一个个安全进入学校,下午放学后,带队老师带着同学们回到托教,继续督促着他们做作业,傍晚时分,父母就会过来接自己的孩子回家,这就是普通托教儿童的日常,可以说,托教的儿童一天见着托教老师的时间比见到父母的时间还长,周六周日,父母会给孩子在特长培训班报名,比如舞蹈班,钢琴班,跆拳道班等,父母为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是操碎了心。(笔者曾经在某托教机构任托教老师,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通过与托教儿童,父母及相关人员的接触,掌握了很多一手资料,上述现象实为笔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需求决定供给,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会有市场供给,父母作为托教需求的主体,需求旺盛,市场自然也就会随之发展和扩充来适应市场需求,所以越来越多的托教机构就应运而生,托教“热”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正所谓“存在及合理”,所以,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合理的部分,也是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是托教因为尚未有相关的法规和制度来进行约束和管制,所以是处于游离不定的模糊界线中的边缘衍生品。

四、托教“热”背后的“冷”思考

思考一:一“托”能了事吗?

很多父母选择托教的原因不外乎是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想着一“托”了事,但是真的能一“托”了事吗?经过调查。我们会发现,托教的孩子一般都成绩不太好,调皮捣蛋,送到托教班之后,想着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和集体意识,但是当一帮调皮的孩子聚到了一起,争吵和摩擦反而会加剧,因为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才是他们的标签,让他们成为这规范化制度化的托教成果的战利品,想必是比较艰难的。而且父母长期的“冷落”,成绩好坏,进步与否等成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非常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发展不健全,这与父母托教的初衷也背道而驰。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1]所以说,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尽可能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给自己的孩子做个好榜样,这是托教班里的老师代替不了,也不可能教授的。三字经里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本能职责,是“托”不得,也“托”不掉的。

思考二:大学生该不该兼职?

经过调查,我们会发现,托教机构的老师大多为在校大学生,为什么会选择大学生呢?原因有三:一是大学生兼职费用低,托教机构既然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必然是以最少的支出赚取最大的利润;二是大学生能力足够,时间充足,托教孩子一般为中小学生,大学生去督促学习,必然是游刃有余,而且托教时间一般比较固定,大学生业余时间又比较多,可以说是互利的双赢选择;三是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有耐心,可以很好的跟孩子们相处与交流。

托教的市场需求增大,老师的需求增加,可以提供的职位也就增加。大学生选择当托教老师的原因也有三:一是工资固定,托教老师一般时间较长,而且不会轻易换人,工资也会按时发,比起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兼职而言,这会是较好的选择;二是“体面”且轻松,相比起在烈日下发宣传单页和喊麦促销,当老师就非常轻松且体面;三是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很多大学生涉世未深,通过兼职可以学会更好的与人打交道,为以后的工作累计一点经验。

对于大学生该不该兼职的声音有很多,一些人认为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想兼职想工作,以后多得是机会,而且父母花钱不是为了让你来学校兼职的,学习才是第一要务,而有些人认为,兼职不会耽误学习,而且学习到了经验,增加了阅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而且是学校里学不到的。笔者认为,大学生可以适当兼职,贵不在多,在于精,兼职中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与人打交道是一门大学问,这种体验是有帮助的。

思考三:该不该让家庭教育职能外化?

当父母通过支付报酬的方式,将孩子委托给托教机构的时候,家庭应该承担的教育职能就相应弱化,而托教的教育职能就增强以补充家庭教育的“断裂”,这是为了平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天平,让孩子在相对稳定的教育体系中成长,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家庭教育职能的外化现象。

家庭教育职能的外化“间离”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作为承接这一职能的托教机构由于游离在体制外,尚未完善,没有规范的约束和限制,所以总体上对孩子的成长而言,这种外化无疑是弊大于利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2],每一个社会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在完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需求过程,托教的孩子年龄偏小,对父母关怀和家庭归属感的需要无疑最为强烈,如果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都会造成重创,所以,我们不建议家庭教育职能的外化,最好各尽其职,各司其职,以免造成混乱和错位。

五、托教合理性与缺陷性

“我们不能断然否定或肯定这种教育现象,因为这是教育中的一种新现象。”[3]这是对托教现象的评价。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托教现象的兴起和发展存在着合理性与缺陷性,合理性表现在它增强了托教孩子的集体意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强化了纪律性和规则性等,缺陷性则表现在托教将提高成绩放在重中之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忽略了心理健康及其它方面的发展,而且托教作为主要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缺乏相对的监管机制,很容易为了利益做出一些不规范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肯定或否定,而应该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分析这种现象。

对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约束和管制托教,加强托教体系管理,以防托教过于泛滥,造成混乱;父母不能过分依赖托教来提高孩子成绩,忽略孩子身心健康,应该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注重全面发展;托教机构虽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也该多关注孩子的身心,不应为了提高成绩,过分加大孩子的作业量,占用到孩子正常的休息娱乐时间,这并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所以,转变教育理念,刻不容缓。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98

[2]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3] 胡瑜. 寄托教育及其对寄托儿童的影响[N].宁波大学学报,2006-08, (04).

*项目:南阳师范学院SPCP项目;指导老师:胡泊

猜你喜欢

外化机构大学生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河南新乡推进“德润新乡”建设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