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认知心理的高中生物微课设计原则探析

2016-03-03福建省晋江市紫峰中学吴佐建赣南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杜小芳

学苑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逻辑性课程标准原则

福建省晋江市紫峰中学 吴佐建 赣南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杜小芳

基于学生认知心理的高中生物微课设计原则探析

福建省晋江市紫峰中学吴佐建赣南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杜小芳

本文以以微课为载体的翻转课堂为例,提出了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学生主体性、因材施教、逻辑性和直观性等高中生物微课设计原则。

翻转课堂微课认知心理

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然而,并不是任何课程都能这样,只有那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接受能力的课程才有此功能。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而课后的时间充斥着大量为应试而准备的习题。翻转课堂通过逆序创新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在以微课为载体的翻转课堂中,微课设计过程分析学情、考量学生认知心理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洞悉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特点,熟知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的规律,等等,并据此进行微课的设计。本文旨在分析适应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与学生认知心理的相关性,并提出微课设计过程中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四大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皮亚杰和布鲁纳的理论主张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强调教育是一种过程,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建构。微课设计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十分困难的,但是,这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传统课堂的黑板,到多媒体教学用的白色屏幕,一直面临着的问题就是“填鸭式”教育到“电灌式”教育的质疑。即使是在后媒体时代,互动式电子白板、互动式电子屏幕等媒体的兴起,仍无法完全摆脱学生被动学习的桎梏。微课会不会重蹈覆辙,成为众矢之的升级版“电灌式”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微课设计过程中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就是要让教师在微课设计过程中切实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好学习的问题,以微课为导向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因材施教原则

在不同的区域、学校、班级中,学生的学情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微课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深度,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高要求。例如,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阐明自由组合定律”,该部分内容的定位为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中的“理解”层次,在相关内容的微课制作中对难度的把握十分关键。这一部分的内容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对一些生源基础薄弱学校的学生而言,加大难度无疑是无效的。

即便是学生观看过经过教师精心考量学情设计的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微课后,学生在翻转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认知心理往往仍有强烈的个体特殊性。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表现、解决问题的活动、认知灵活性以及兴趣动机等心理过程都在其列。因此,在翻转课堂中的教学中,要通过小组异质合作等手段进行个性化教学,真正落实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三、逻辑性原则

逻辑性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心理形成的重要路径。生物学的学科体系有其独特的脉络,这些脉络的组织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微课虽小,也要“五脏俱全”。不能因为微课容量的限制,仅保留核心内容,而忽视知识形成的逻辑性。同时,对知识的逻辑性构建,要注意逻辑的取舍。例如,人教版教材《遗传与进化》中,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从遗传因子的发现角度,介绍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在介绍减数分裂的基础上,通过对染色体和基因的行为进行类比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样的安排是按照科学发现的逻辑进行的安排,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先介绍减数分裂,再讲遗传规律,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时,可在微课设计过程中理顺逻辑顺序进行调整。

四、直观性原则

增强微课设计的直观性,是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生物学学科特点、微课视频特点所必需的。尽管高中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但是,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仍然是每一个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对生物学科而言,有许多抽象或难以体验的内容,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力变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如果没有通过动画、图片等方式加强直观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出现阻碍。对微课这种载体而言,不充分利用微课的媒体传播特性发挥图像、声音的媒体价值,不仅是一种浪费,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贯彻直观性原则有利于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对相关生物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我们希望,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绝对主体,学生在课程标准的规范之下,通过自身的主动构建,完成课程标准之规定;我们希望,通过翻转课堂,让教师成为课程设计之主导,教师在课程标准的规范之下,通过精心设计微课或编撰学习资料,完成课程标准之希望;我们希望,通过翻转课堂,让教学真正成为课程与学生的桥梁,在课程标准的约束之下,课堂更加人本、和谐、高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佐建、赖闻玲、蔡宝惜.高中生物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贯彻课程理念的比较[J].中学生物学.2016.32(4):68-70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立项:“高中生物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15-506)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逻辑性课程标准原则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逻辑性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浅谈法律解释的重要性和方法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